行政法治的途径是
⑴ 行政法治是以法行政
上面的回答是我说的
忘了加一句
你问的应该就是rule of law和rule by law的区别没错
可以再在一些网络资料查1查这俩的区别
⑵ 简述依法行政的主要途径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并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权力,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原则。依法行政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对政府活动的要求是政治、经济及法治建设本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⑶ 行政司法的司法途径是
看。行政强制法
⑷ 实现法治政府的路径是什么
http://..com/question/239451504.html
另参考德国和日本的转变的成功以及俄罗斯的转变的失败.
总之内平稳的实现是不可容能的.
⑸ 什么是实质行政法治
监管执法的法律。
⑹ 行政法治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行政法治,指的是行政行为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来规范;依法行政,指的是行政行为必须依照相关的法律去办理。前者是立法的问题,后者是执法的问题。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则是首先必须“法治”,然后才是“依法”。
⑺ 行政法的救济途径有哪些
我国目前的行政救济途径主要有:
(1)监察救济。相对人就行政侵权行为向政府系统的行政监察部门申诉,请求救济。 这种救济途径,相对人只能就行政违法、侵权的行政工作人员请求为之一定处理,如行政纪律处分,监察机关同样不能直接撤销、变更一个具体行政行为,也不能裁决予以赔偿,此种救济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的救济。
(2)立法救济。相对人就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侵权行为,向人民代表大会申诉,请求救济。但是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只限于重大决策和立法活动,是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较少。对于行政机关的重大行政政策的失误或立法与宪法、法律抵触,可以撤销或改变,或责令行政机关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对于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造成的损害,相对人一般只能采用其他救济途径,请求救济。
(3)复议救济。复议救济相对于法院救济而言,可称作行政上的救济,法院救济可称为诉讼救济或司法救济。复议救济是指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其设置的专门机构申诉,请求救济。复议救济是功能较完备的救济途径,复议机关在查明事实、判明责任的基础上,可以撤销一个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使其违法行为效力消灭,恢复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可以变更一个不当的行政行为,使相对人获得合理的权益或消除相对人所承担的不合理的义务,使具体行政行为对相对人的影响恢复正常;可以责令行政机关就损害后进行经济赔偿,使相对人的物质损失或精神损害获得补救。
(4)诉讼救济。诉讼救济是指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违法行驶为予以撤销,造成损害者判令赔偿的救济途径。法院可以运用诸多的救济手段,使相对人受到损害的权益得到恢复和补救。如判决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判决变更不当的行政行为,判令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和判令行政机关予以赔偿等。 应该指出的是,在行政救济中,还有一种很重要的行政赔偿救济。但是,它在我国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救济途径,因为我国立法并未设立一种专门的赔偿救济机关,赔偿救济的取得,可以通过复议救济途径,也可以通过诉讼救济途径。因此,目前的赔偿救济只以一种救济手段而存在。
⑻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包括哪几种法
主要分两种: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
一般行政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
特别行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海关法》、《教育法》等。
1.《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制定本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法》的颁布是关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件大事,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制度,维护教育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加速教育法制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加强海关监督管理,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往,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制定的法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是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而制定的法律。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为了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制定本法。
⑼ 依法行政的关键是什么
一、充分认识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和紧迫性。
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政府立法和制度建设。
1、着眼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重点领域的立法工作。
完善行政权力运行规则,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强化民主监督机制,切实提高行政效能。
2、健全立法机制,提高立法质量。要坚持依法立法,政府立法工作要符合法定的权限和程序。
3、坚决维护法制统一,确保政令畅通。国家的法律制度和中央的重大决策,体现的是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部署。要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防止政出多门、政令不一和各行其是。
三、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1、依法决策。合法是决策的第一要件。要坚决防止越权决策、违法决策。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全面正确履行职责,依法行使决策权。
2、健全决策程序。科学严密的程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前提。各级行政机关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
3、强化决策责任。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评估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在决策执行过程中,要定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决策实施情况,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
(9)行政法治的途径是扩展阅读:
依法行政的意义:
1、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3、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切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⑽ 建立法治社会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法治的途径
(一)法治形式的完善
法治有内容和形式之分。法治的内容,是指根据法治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各法律主体应然的权利义务和实然的权利义务。法治的形式,是指根据法治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各法律主体权利义务的实现形式和存在形式。对法治的内容和形式,我们在以往过分地强调了法治的内容,而忽视法治的形式,并认为西方国家所强调的法治形式只是骗取公众合作和信任的工具。对法治的内容,我们又过分地强调了法治的本质,认为法治就是政治统治和阶级斗争。这种演绎的结果,却是践踏法治。
我们认为,法治的内容及其本质应得到正确的强调,但法治的形式应受同等重视。这是因为:第一,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没有形式的内容是难以捉摸的,形式有欠缺的内容是容易引起误解和争执的。法治的存在,不能仅仅要求人们用思想去感受和体会,而且还要让人们的眼睛看得见、双手摸得着。法治不仅应当真正存在,而且还要让人们相信它存在。然而,人们只有通过形式,才能看清或确认法治内容的客观存在。第二,形式是内容的前提。法治的形式是对法治内容的一种规范。只有通过法治的形式,才能实现法治的内容。例如,回避、听证和表决只是法律公正的一种形式,但只有通过这些形式才能保障法律公正的实现。第三,形式比内容更具可行性。法治的形式是有限的、易行的和确定的,法治的内容是无限的、有难度的和模糊的。例如,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是容易做到的,而当家作主的内容却是不容易做到的。如果连容易做到的都没有做到,那么要做到难以做到的就值得怀疑或就是空谈了。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实现法治的形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尽管法治的内容并不完备,但法治的形式更欠缺。例如,尽管政府在当时为公众提供了许多服务,却既没有用货币来衡量也没有用相应的形式来确认,因而既难以为公众所感受也可随时予以取消。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与法治目标及法治内容相适应的法治形式。在当前,我们首先必须完善司法制度这一法治形式,因为这既是法律主体最后可获得的、可信任的服务形式,也是法律主体间最后的合作机会。如果连这一服务形式都难以真正享受、不可信任,连这一合作机会也被错过或剥夺,那么将没有什么法治可言了。因此,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的一切形式都必须得到完善和保障,任何障碍都应被清除。司法腐败不论程度多大,性质上比其他腐败更为严重和恶劣,必须尽快得到彻底消除。司法受党的领导,但党也必须服从法律。党服从法律的形式标志,就是尊重司法审判。
(二)沟通渠道的拓展
“合作是一个过程”,[30]信任有赖于沟通。过程的法制化就是法律程序。法律程序具有可预测性。人们通过法律程序,可以预测他人的意志及其形成过程,从而作好合作的准备。现代法律程序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即双方主体的交互作用程序。因此,程序意味着参与。通过参与,可以了解对方主体的内心活动和意志形成过程,并沟通双方的内心活动,达成意思表示的一致和相互信任,消除可能发生的磨擦和冲突,从而使最终结果具有可接受性、公正性、准确性和效率性。20世纪法治进步于19世纪法治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不仅重视法律行为的结果,而且关注该法律行为的形成过程;并不是强制或强迫对方来接受自己的单方面决定,而是要求对方来了解自己的决定过程和参与决定的作出。
根据传统的私法自治原则,私法领域的合作程序和沟通机制并不需要法定主义。但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依赖性日益密切,传统已不能适用于私法的一切领域。我们认为,员工与业主之间的和平合作、信任融洽,在员工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问题上,就必须有法定的沟通机制。在煤气、电力、交通、教育、卫生、通讯、农产品收购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垄断领域,有关服务质量和价格调整等问题,仅仅依赖政府部门的监督似乎也是苍白无力的,公众往往被任意宰割,因而必须有公众的参与机会和法定的沟通途径。
在国家机关或政府部门之间的公法领域,沟通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因为,国家机关或政府部门之间只有相互沟通,才能形成统一的国家意志,才能使所作的国家意志具有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才能得到公众的信任。现在的沟通主要表现为会议和文件,尽管有文山会海之称,效果却有限。在立法上,法律规范之间的脱节和冲突并非个别现象,部门立法的垄断主义和地方立法的保护主义严重影响了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在决策上,问题同样存在。例如,“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依法治乡”和依法治某某部门,并不是对依法治国精神的贯彻,而往往是对依法治国的肢解和歪曲。另外,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之间,也需要加强沟通。
与上述公法领域的沟通同样重要的,是政府与公众之间这一公法领域中的沟通。这一领域的沟通,近十几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相继建立了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机制和行政处罚程序。但是,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毕竟是一种事后的沟通,并且范围有限、成本过大,事前的沟通途径还很少。尽管事前的沟通途径已在行政处罚领域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个人的参与机会并不充分,作为沟通机制核心的听证制度仅限于个别行政处罚案件。在其他领域,如行政许可和行政征收等领域,事前的沟通机制尚未建立;在内部行政领域即政府与公职人员之间,甚至连事后的沟通机制也还是空白,就工资报酬、编制核定等问题的事前沟通机制似乎尚未列入议事日程。
总之,拓展沟通途径是实现法治的途径之一。
(三)价值取向的转变
统一和对立都是利益关系的运动形式。但是,我们,作为已经取得统治权的人们,在意识形态上就不能只强调或过分强调利益关系的斗争性而否认或轻视利益关系的统一性。否则,只能人为地动摇本政权所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导致非法治的运动治国。在18世纪,处于革命时代的资产阶级,为了夺取政权强调了利益关系的对抗性,提倡分权制衡、天赋人权和个人自由,并延续到取得统治权后的19世纪。于是,无产阶级利用了这一武器,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工人运动,甚至最终夺取了政权。因此,以狄骥为代表的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为了巩固本阶级的统治,几乎全面抛弃了启蒙思想,只承认利益关系的一致性,提倡以阶级合作为反动本质的全面合作,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国家转变法治目标。列宁等社会主义者也给我们提供这样的经验。在俄国革命时,列宁强调了民族利益的对立性,提倡民族自决权,强调自决权中的分离权,号召各民族从资本主义阵营中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在俄国革命胜利后,列宁又强调民族利益的一致性,提倡民族自决权中的联合权,号召各民族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成立统一的苏维埃联盟。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布哈林也及时提出了消除社会冲突,稳定社会秩序的“平衡论”。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的提出也表明,我们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转变。因为,利益对抗和阶级斗争不需要任何法治。
然而,治国方略的根本转变,依法治国观念的确立,并不等于说人们的观念都已经转变到法治观念上来。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和全面确立还需要艰苦努力。要使人们间社会联系的观念,从相互间的感情和友谊联系转变到法律联系上来;要把市场经济的观念,从尔虞我诈的竞争经济转变到互利互惠的合作经济上来;要让人们的诉讼观念,从我胜你败的法律对抗机制转变到沟通与合作的法律和平机制上来;要将人们的国家权力运行观念,从权力分立、相互牵制和保持平衡转变到职责分工、相互尊重和团结合作上来;应将政府与公众间关系的观念,从命令与服从转变到服务与合作、信任与一致上来。总之,我们的观念,应当从找领导和组织全面转变到找法律和法院上来。
法治之路是漫长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目前容易做到的和迫切需要做到的,恐怕还是以上三个方面。
五、后记
从认识论上说,人们的认识既有科学性认识的一面又有价值性认识的一面。价值性认识体现了主体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但科学性认识却不涉及阶级性,只有正确与错误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