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对比
①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1、专门机关依法行使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原则;
2、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3、公检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
4、充分尊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原则
5、适用法律人人平等原则等。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三条
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
第五条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六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② 论述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指由刑事诉讼法明文规定[属于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法律规范],贯穿于刑事诉讼全过程或主要诉讼阶段,体现刑事诉讼活动基本规律,公/检/法和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活动都必须遵守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原则。
一、共有[一般]原则[7项]:
1.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2.依靠群众原则[刑事诉讼法第6条/第43条/第63条/第84条];
3.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刑事诉讼法第6条];
4.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刑事诉讼法第6条];
5.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刑事诉讼法第9条]。
(1)公检法机关负有保障义务:
A.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
B.只规定为其翻译/未规定必须为其聘请翻译。
(2)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杂居的地区:
A.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讯;
B.应当用当地通用的文字发布判决书/布告/其他文件。
【提示】当地通用语言文字指在当地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行使权力/履行义务时正式使用语言文字。
6.审判公开原则[审判公开制度]: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进行[刑事诉讼法第11条]。
“本法另有规定”是指:
(1)[刑事诉讼法第152条第1款]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
(2)[刑事诉讼法第152条第1款]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3)[刑事诉讼法第274条]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18周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
A.两类组织可以派代表到场: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学校的代表/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
B.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经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
【提示1】公开审判的核心在于是否允许公民旁听/是否允许媒体报道。
【提示2】原刑事诉讼法第152条第2款规定“十四岁以上不满十六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岁以上不满十八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根据新修订刑事诉讼法规定:
①被告人不满18周岁的案件均不公开审理;
②但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学校和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可以派代表到场,但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A.经未成年被告人同意;
B.经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同意。
7.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原则。
二、刑事诉讼法特有原则[9项]:
1.职权原则(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原则);
2.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基础],互相配合[关键],互相制约原则[目的]原则:指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刑事诉讼法第7条]。
3.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
5.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审判〔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
6.具有[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
7.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原则[刑事诉讼法第16条/刑法第11条/《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第14条/《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第114条/《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320条-324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13条-224条/《外交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处理涉外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A.对于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本法的规定。
B.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8.刑事司法协助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我国司法机关和外国司法机关可以相互请求刑事司法协助[《刑事诉讼法》第17条/《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3条、第239-350条/《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旧)第437-460条/《高法解释》第325-326条]。
(1)刑事司法协助的主体:
A.我国人民法院和外国法院;
B.我国人民检察院以和外国检察机关;
C.我国公安机关和外国警察机关。
(2)刑事司法协助的依据[3个]:
A.我国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协定[双边协议];
B.我国参加的载有司法协助内容的国际条约;
C.国际公认的互惠原则。
(3)狭义刑事司法协助是指与审判有关的刑事司法协助[代为送达司法文书/代为调查取证]/广义刑事司法协助还包括引渡/我国刑事司法协助不包括裁判的相互承认与执行。
三、刑事诉讼基本制度:
1.两审终审制:
(1)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刑事诉讼法第10条];
(2)两审终审制度例外情形:
A.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的第一审案件的判决和裁定,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
B.死刑案件的核准程序。
2.人民陪审员制: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本法实行人民陪审员陪审的制度[刑事诉讼法第13条/第178条/第208条]。
③ 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有哪些
1.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体现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规律。这些基本法律准则有着深厚的法律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例如,审判公开原则要求法院的审判活动从形式到内容应当向社会公开,使得审判活动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监督,这是审判程序公正的基本保证,也是司法审判活动的基本要求。
2.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由《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法律原则。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必须由法律作出明确规定,那些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政治或理论原则,只要没有由《刑事诉讼法》作出明确规定,就不属于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刑事诉讼和其他性质的诉讼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如: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审判公开原则;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原则;等等,我们称之为一般原则。另一类是刑事诉讼所独有的基本原则,如: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原则;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即刑事诉讼的特有原则。
3.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一般贯穿于刑事诉讼全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规范和调整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原则,适用于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不仅国家专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遵守,而且各诉讼参与人也应当遵守。一些具体的制度或原则,由于只适用于刑事诉讼的某一阶段或仅对某一专门机关或诉讼参与人有约束力,只解决具体的诉讼问题,因此不是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如:两审终审、上诉不加刑等。
4.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具有法律约束力。基本原则虽然较为抽象和概括,但各项具体的诉讼制度和程序都必须与之相符合。各项具体制度、程序是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具体化,如果违背了这些制度和程序,就违反了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就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
④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指由《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规范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版民法院进行刑权事诉讼活动以及诉讼参与人参加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有:
①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
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③依靠群众。
④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⑤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⑥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互相监督。
⑦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⑧各民族公民有权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
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⑩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
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追究在中国境内犯罪的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刑事司法协助。
⑤ 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是什么
国家追诉原则、来控审源分离原则、无罪推定原则、公正审判原则、禁止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禁止双重危险原则。 1.检察官代表国家向法院提出公诉,要求法院通过审判确定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2.检察官是否提起公诉,不以被害人的意志为转移。 1.刑事追诉权和裁判权分别由警察、检察机关和法院各自独立行使。
2.法院的审判必须在检察机关提出合法起诉的前提下才能启动,即不告不理。
3.法院审理和裁判的对象及范围必须受检察官起诉对象和范围的限制,不得审理未经起诉的被告人和行为。 1.任何提供言词证据的人(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证人),对于那些可能使本人陷入不利境地的问题,都有拒绝回答的权利。
2.提供言词证据的人在自愿情况下作出的不利于己的证言,可以采纳为证据。
3.为避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受强迫的情况下作出有罪供述,法律必须赋予其一系列的权利。 任何人不得因同一行为而受到两次以上的刑事诉讼、审判和科刑。
⑥ 我国刑诉法的基本原则和国际上的原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由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贯穿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或主要诉讼阶段,公、检、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在日本、我国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学中,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往往被称为“刑事诉讼之主义”。民国时期学者也有类似用法。
⑦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三条 职权原则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原则
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第五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六条 依靠群众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平等原则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第九条 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讯,用当地通用的文字发布判决书、布告和其他文件。
第十一条 审判公开原则保障辩护原则
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进行。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人民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
第十四条 保障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原则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辩护权和其他诉讼权利。 诉讼参与人对于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查人员侵犯公民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
第十六条 依法不追诉原则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十八条 刑事司法协助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我国司法机关和外国司法机关可以相互请求刑事司法协助。
⑧ 外国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
一、无罪推定原则。
又可称为无罪类推(与有罪类推相对应),简单地说是指任何人在未经证实和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无罪推定所强调的是对被告人所指控的罪行,必须有充分、确凿、有效的证据,如果审判中不能证明其有罪,就应推定其无罪。
二、正当程序原则
正当程序是英美法系的一条重要的宪法原则;程序的正当性包含的价值是程序的中立、理性、排他、可操作、平等参与、自治、及时终结和公开;通过正当程序达到宪法的至信、至尊、至上从而实现宪法权威。
三、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是指不得强迫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做出不利于自己的陈述或强迫其承认有罪。这直接针对和反对的是刑讯逼供以及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和处罚。
四、审判公开原则
包括公开审理和公开宣判两个方面内容(但合议庭评议,审判委员会讨论不公开) 部分案件不公开审理(但应公开宣判) 公开审判的案件,在开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不公开审理的,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一审法院违反公开审判原则的,二审法院撤销原判发回重申。
但是下列情况不公开审判:1.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案件,一律不公开。2.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14岁以上不满16岁的一律不公开;16岁以上未满18岁的,一般也不公开。3.离婚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4.当事人提出申请的确属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
五、直接言词原则
直接言词原则是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的合称。直接原则是指判决只能由直接参加法庭调查、听取法庭辩论的审判人员亲自作出。言词原则是指在庭审过程中,当事人、法院的诉讼行为特别是质证、辩论、证据调查都要求的言词方式进行。
六、自由心证原则
一切诉讼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的大小,法律预先不作规定,而由法官、陪审官根据内心确信进行自由判断。法官通过对证据的审查判断所形成的内心确信,称为心证。心证如果达到深信不疑的程度,即谓之“确信”,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由心证又称“内心确信”。法官审判案件只根据他自己的心证来认定案件事实。 自由心证制度要求法官依据“良心”和“理性”,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和审判经验,合理判断证据的证明价值。
七、一事不再理原则
一事不再理原则,就是法院对于任何已经生效裁判加以处理的案件不得再行审判;对于所有已经被生效裁判确定为有罪或无罪的被告人,法院不得再予以审判或科刑。
⑨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与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的异同
这个问题很大,简单说,二者都是诉讼法,都是程序法,不同就是前者是负责刑事诉讼,原告与被告是不平等的;后者是民事诉讼,原告与被告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