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中国行政法见义勇为法

中国行政法见义勇为法

发布时间: 2022-01-13 13:12:55

⑴ 见义勇为的法律特征

见义勇为的法律特征主要如下:

1、见义勇为的主体是非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自然人。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主体,在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义务时,不能成为见义勇为的主体。

2、见义勇为所保护的客体,是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公民为保护本人生命、财产安全而与违法犯罪做斗争的行为,不能认定为见义勇为。

3、见义勇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遭受正在进行的侵害的时候,义无反顾地与危害行为或者自然灾害进行斗争的行为。

见义勇为的法律认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职工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前款第(三)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见义勇为

⑵ 法律如何规定见义勇为

见义勇为的法律特征主要有:1、见义勇为的主体是非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自然人。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主体,在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义务时,不能成为见义勇为的主体。2、见义勇为所保护的客体,是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公民为保护本人生命、财产安全而与违法犯罪做斗争的行为,不能认定为见义勇为。3、见义勇为的主观方面在于积极主动、不顾个人安危。4、见义勇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遭受正在进行的侵害的时候,义无反顾地与危害行为或者自然灾害进行斗争的行为。见义勇为待遇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职工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前款第(三)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⑶ 关于见义勇为入法。辩论赛,我方的观点是:当代中国不应将见义勇为纳入法律

额,个人认为哈,你们的观点挖掘的方向有点偏了。纠正一个错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连用的,就算有事实证明见义勇为所言非虚,没有立法明文规定也无法事实和细化。
辩论要先有个体系,就是一辩一般的先前工作。如果只是每个队友对发表想法却不系统的话根本没有赢面,漏洞太多。体系要从最核心的观点展开,我觉得你们队友的观点太浅了。
先破题嘛。
思路如下:
见义勇为是啥?入法是啥?如法意义何在?当代中国现状?合适吗?这其中排列组合,吧能想出来的问题全部都想了。
其实吧,见义勇为入法,对方辩友会说这样鼓励大家做好事啊对社会进步有帮助啊之类,你们就说说你们说的好呀但是难免肤浅。制定法律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并非只是鼓励某种行为,还会规定不见义勇为会如何惩罚。甚至,会规定见义勇为不成却导致他们死亡的会承担法律后果。
分析到这里答案就很明显了,你说人家见义勇为了半天还被惩罚了,太坑爹了吧?更深入点,这不是促使大家见义勇个为还要瞻前顾后啊?这不是违背了立法初衷嘛!
关键在“入法”哈。立法绝对不是只鼓励啥,还有惩罚啥(还有方向是惩罚不见义勇为的人,万一有病呢?有特殊情况呢?法律的刚正不阿在这里就是害人了)。如果只有鼓励啥那现行的行政规章就够了哈。

⑷ 见义勇为法律定义

见义勇为是指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与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见义勇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同违法犯罪分子做斗争的行为。第二类是抢险救灾的行为。 我给你分析一下 首先不你不能保证被群殴的人是好人 也不能确定群殴他的人是违法犯罪分子 假如群殴者是违法犯罪分子 那么你的行为是构成见义勇为的条件的 但是你拿刀砍伤了人也分情况 如果你砍伤的人在你砍伤他之前对你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你砍伤了他 就算防卫过当 如果没有威胁到你的情况下你砍伤了他就属于故意伤害罪了
见义勇为的法律特征主要有:

1、见义勇为的主体是非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自然人。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主体,在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义务时,不能成为见义勇为的主体。
2、见义勇为所保护的客体,是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公民为保护本人生命、财产安全而与违法犯罪做斗争的行为,不能认定为见义勇为。
3、见义勇为的主观方面在于积极主动、不顾个人安危。
4、见义勇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遭受正在进行的侵害的时候,义无反顾地与危害行为或者自然灾害进行斗争的行为。
求采纳

⑸ 见义勇为在法律上的定义和处理

你好!
以下回答由“济南商律师”提供,如需转述请注明出处:
简单的说,在生活上和司法实务上,醉酒和酒醉是同样的意思。
但是,在法律上,专业的术语是“醉酒”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⑹ 见义勇为的认定范围是怎样的法律都有哪些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1.1生效)第一百八十四条 【紧急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职工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前款第(三)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⑺ 中国法律对见义勇为的定义是什么

“见义勇为”这一行为是在社会上应当得到大力提倡,是寓情寓理寓专法寓德的,是中华民族属的传统美德,是弘扬正义的体现,“见义勇为”在我国刑法上并没有这一概念,但是刑法上的正当防卫与“见义勇为”有着密切关系,“见义勇为”在立法上仅仅体现在地方法规中,在地方法规中“见义勇为”的法律概念都不一致,见义勇为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有待于国家立法部门进行完善,在实施“见义勇为”这一过程中,四川超跃律师事务所曹明江律师认为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实施“见义勇为”的过程中,罪犯已失去抵抗力(例如昏迷等),见义勇为 者若继续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人身侵害,刑侦、公诉机关可能会根据见义勇为者的手段、情节、目的、后果等进行指控,由人民法院依法认定是否构成犯罪。
2、在实施“见义勇为”的过程中,犯罪嫌疑人手持凶器负隅顽抗,极大可能伤害见义勇为者及其他人员,见义勇为者可从正当防卫角度出发,对犯罪嫌疑人实施防卫行为致犯罪嫌疑人伤亡,不承担任何责任

⑻ 民法总则见义勇为法条是怎样规定的

在民法总则中有关见义勇为的法条:

一、《民法总则》第183条:
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二、《民法总则》第184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8)中国行政法见义勇为法扩展阅读:

见义勇为的法律特征主要有:

1、见义勇为的主体是非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自然人。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主体,在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义务时,不能成为见义勇为的主体。

2、见义勇为所保护的客体,是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公民为保护本人生命、财产安全而与违法犯罪做斗争的行为,不能认定为见义勇为。

3、见义勇为的主观方面在于积极主动、不顾个人安危。

4、见义勇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遭受正在进行的侵害的时候,义无反顾地与危害行为或者自然灾害进行斗争的行为。

民法总则中见义勇为的规定:

1、因见义勇为受损害,由加害人负责,没有加害人的,谁得好处谁补偿,这与紧急避险的有关条款中的法律原则一致。这是针对当前我国见义勇为引发纠纷的案例实际,在法律上对见义勇为者赋予一种请求权。

2、条文特别强调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这是对以往相关法律规定的一种突破。“可以”并不是强制性的义务,是任性的规定,是道德上的鼓励。很多见义勇为者所受的是人身伤害,得了好处的人对见义勇为者酌情进行补偿,体现出法律提倡对见义勇为者进行奖励的道德导向。

3、“可以”还可以理解为,不管见义勇为者受损害的责任是否已被侵权人承担,只要受益人自愿给见义勇为者补偿了,就不能反悔再要回去。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除有重大过失外,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民法总则,为见义勇为者“护身”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热点内容
社会与法全国首届公诉人律师辩论赛视频 发布:2025-09-05 23:51:57 浏览:805
因法律知识普及不够引起犯罪的案例 发布:2025-09-05 23:50:40 浏览:854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本科专业 发布:2025-09-05 23:43:53 浏览:570
台湾以法治国 发布:2025-09-05 23:42:37 浏览:337
法官清吗 发布:2025-09-05 23:34:06 浏览:602
司法考试选择题分值 发布:2025-09-05 23:30:30 浏览:98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社会力量 发布:2025-09-05 23:20:31 浏览:712
青年法官职业道德 发布:2025-09-05 23:20:24 浏览:516
中山南头劳动法 发布:2025-09-05 23:20:17 浏览:125
规章制度合同范本 发布:2025-09-05 23:08:34 浏览: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