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悠两个诉讼法公益诉讼
❶ 2014年修改的《行政诉讼法》是否有公益诉讼条款,请列举具体的法律条文。
2014年修改的《行政诉讼法》没有公益诉讼条款,但根据实际情况及法律规定,以下法律有涉及公益诉讼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五十五条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二百八十四条 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提起公益诉讼,符合下列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一)有明确的被告;
(二)有具体的诉讼请求;
(三)有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初步证据;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百八十五条 公益诉讼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但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污染海洋环境提起的公益诉讼,由污染发生地、损害结果地或者采取预防污染措施地海事法院管辖。
对同一侵权行为分别向两个以上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必要时由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第二百八十六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诉讼案件后,应当在十日内书面告知相关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百八十七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诉讼案件后,依法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在开庭前向人民法院申请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准许参加诉讼的,列为共同原告。
第二百八十八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诉讼案件,不影响同一侵权行为的受害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提起诉讼。
第二百八十九条 对公益诉讼案件,当事人可以和解,人民法院可以调解。
当事人达成和解或者调解协议后,人民法院应当将和解或者调解协议进行公告。公告期间不得少于三十日。
公告期满后,人民法院经审查,和解或者调解协议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出具调解书;和解或者调解协议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不予出具调解书,继续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依法作出裁判。
第二百九十条 公益诉讼案件的原告在法庭辩论终结后申请撤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
第二百九十一条 公益诉讼案件的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其他依法具有原告资格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就同一侵权行为另行提起公益诉讼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但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❷ 两高出台检察公益诉讼司法解释增加了什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3月2日正式发布关于检察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司法解释,明确检察公益诉讼的任务、原则,规范有关诉前程序、受理程序、审理程序及裁判方式,案件类型也在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基础上,增加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类型。“两高”表示,该司法解释丰富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对依法保障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透露,下一步,检察机关将依据该司法解释确定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大办案力度,继续选择生态环境和食药安全领域重点案件线索进行挂牌督办,在与国土资源部加强协作的基础上,与环保部、国家林业局、食药监等部委建立健全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推动检察公益诉讼不断取得新成效。
❸ 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是否有公益诉讼条款,请列举具体的法律条文。
《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版为,符合下列条件权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❹ 公益诉讼是什么意思
公益诉讼包括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这是按照适用的诉讼法的性质或者被诉对象(客体)的不同划分的。诉讼法理论认为,利益受到了损害,受害者就有权向法院起诉,请求司法救济。按照提起诉讼的主体公益诉讼可以划分为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提起的公益诉讼,前者称为民事公诉或行政公诉,后者称为一般公益诉讼。公益诉讼的主体主要包括人民检察院、社会公益团体、个人等等。无论自然人、社会组织、检察机关还是行政机关作为原告参与公益诉讼,都存在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建立一种互补的多元制主体模式将更符合现实所需。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利益的最佳保护者,予公民公益诉讼起诉权是法律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其作为国家公诉机关,代表公共利益提起诉讼,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其本身的职责所在。刑事诉讼中,检察院代表国家对犯罪嫌疑人提起诉讼以追究其刑事责任,作为政府的代言人,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推动、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2、社会公益团体:社会公益团体是指非政府的、不把利润最大化当作首要目标,且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追求目标的社会组织与团体。市民社会需要通过在公共领域进行公共沟通才可能达成,不是任何一个人有权力说我代表、我限定、我就是就能实现的,因此,公益诉讼更多的应是一种动员、沟通、教育的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来实现公共利益。
3、个人:或者称个体,一般指一个人或是一个群体中的特定的主体。个人在什么样的事件当中能够声称自己代表公共利益,当然这种所谓的代表公共利益都是声称,都是自己认为的。
❺ 修改的民事诉讼法有没有提到公益诉讼的问题
2003年12月,《民事诉讼法》的修订纳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
江伟 孙邦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一稿(第一编:总则)
.
.
.
第11条〔公益诉讼原则〕
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公众民事权益的行为,依据本法以及其他法律规定,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为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法院起诉。
.
.
.
第61条〔公益诉讼〕
检察院、其它有权机关、公益团体、有利害关系的公民为维护公共环境卫生、保护消费者权益等多数人的利益等公共利益,可以对侵害多数人利益的人或单位提起禁止侵权的或者赔偿诉讼。
.
.
.
第79条〔公益诉讼的条件〕
公益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自然人提起公益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众多利害关系人参加诉讼实际上是不可能的;(2)众多利害关系人有共同的法律或事实问题;(3)提起诉讼的当事人的请求或抗辩是在多数当事人一方具有代表性;(4)能公正和充分地维护多数人一方的利益。
(二)有关团体提起公益诉讼,是基于法律规定或者团体成员的授权。
(三)由多数利害关系人中的个别人起诉或者应诉可能会产生以下后果之一的:(1)由于对各利害关系人作出互相矛盾或不一致的判决,可能会确定与对方当事人利益相反的行为标准;(2)对众多利害关系人中个别人的判决可能会损害其他未成为诉讼当事人的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法院应当就是否准许诉讼做出裁定,当事人对不准许公益诉讼的裁定可以提出上诉。
公益诉讼在起诉时人数确定且在50人以下的,适用前条的规定。
第80条〔最可行的通知〕
法院准许公益诉讼的,应当向经过合理努力可以确定身份的利害关系人发出个别通知,并且应在适当的新闻媒体上发出公告,说明案件情况和诉讼请求,告知利害关系人有关事项,以让利害关系人选择是否参与诉讼。利害关系人参与诉讼的,应当将同意的意思表示以及是否同意起诉人或者诉讼中已选定的代表人的意思表示以书面形式提交法院。
对于受害人人数众多的公益诉讼,利害关系人不同意参与诉讼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法院表示。不以书面形式表示的,视为同意参与诉讼并同意由起诉人或者诉讼中选择的代表人代其为诉讼行为。利害关系人不参与诉讼应当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法院一般应当支持该申请,除非该申请违反强制性法律规定或者有证据显示该申请不合理。不参与诉讼的利害关系人不受法院判决的拘束。
第81条〔代表人及其权限〕
公益诉讼中由提起诉讼的机关、团体或者自然人作为代表人,但半数以上的利害关系人另行选任的除外。
法院在发现部分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未得到代表时应当为其指定代表人,该指定应当向有关的利害关系人进行最可行的通知。代表人有损害利害关系人的行为时,法院应当另行指定代表人。原代表人可以提出上诉。法院确定新代表人后应当依照前条规定进行通知。
代表人可以为进行诉讼的一切诉讼行为,但撤诉、放弃、变更诉讼请求或者和解必须经法院同意。代表人撤诉、放弃、变更诉讼请求及和解方案应当向所有成员通知。
第82条〔案外人的参与〕
任何人对公益诉讼案件的处理都可提出材料及意见,法院不得拒绝。
.
.
.
❻ 新《行政诉讼法》是否有公益诉讼条款
你好,《行政诉讼法》里面没有公益诉讼的条款,行政诉讼是针对行政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核查,对行政部门的处罚不服,可以提出行政诉讼
❼ 公益诉讼法律规定
法律分析:是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只有在损害公共利益时,才可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提起公益诉讼。如果针对污染环境、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直接请求保护个体利益,则不属于本条公益诉讼的范围,而属于一般普通民事诉讼即私益诉讼。公共利益的核心在于公共性,涉及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尽管代表人诉讼涉及众多当事人,但受害人可以确定,诉讼目的是为维护个人利益,故仍然属于私益诉讼。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检察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 人民检察院办理公益诉讼案件,可以向有关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公民调查收集证据材料;有关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公民应当配合;需要采取证据保全措施的,依照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相关规定办理。
❽ 民事诉讼法关于公益诉讼是哪一条
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第五十五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五十八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