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诉讼法47条

行政诉讼法47条

发布时间: 2022-02-08 06:03:34

Ⅰ 必要共同诉讼的构成条件及具体情形

必要共同诉讼构成条件: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在两人以上,具有同一诉讼标的,法院必须合并审理并在裁判中对诉讼标的合一确定的共同诉讼。

必要共同诉讼具体情形:

1、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或私营企业挂靠集体企业并以集体企业的名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在诉讼中,该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或私营企业与其挂靠的集体企业为共同诉讼人。

2、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与实际经营者不一致的,以业主和实际经营者为共同诉讼人。

3、个人合伙的全体合伙人在诉讼中为共同诉讼人。个人合伙有依法核准登记的字号的,应在法律文书中注明登记的字号。全体合伙人可以推选代表人;被推选的代表人,应由全体合伙人出具推选书。

4、企业法人分立的,因分立前的民事活动发生的纠纷,以分立后的企业法人为共同诉讼人。

5、借用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盖章的空白合同书或者银行账户的,出借单位和借用人为共同诉讼人。

6、在继承遗产的诉讼中,部分继承人起诉的,人民法院应通知其他继承人作为共同原告参加诉讼;被通知的继承人不愿意参加诉讼又未明确表示放弃实体权利的,人民法院仍应把其列为共同原告。

7、被代理人和代理人承担连带责任的,为共同诉讼人。

8、共有财产权受到他人侵害,部分共有权人起诉的,其他共有权人应当列为共同诉讼人。

9、在因连带保证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中,债权人向保证人和被保证人一并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当将保证人和被保证人列为共同被告;

债权人仅起诉保证人的,除保证合同明确约定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外,人民法院应当通知被保证人作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债权人仅起诉被保证人的,可只列被保证人为被告。

(1)行政诉讼法47条扩展阅读

共同诉讼与单一诉讼区别

行政诉讼基本上系由单一之原告对单一之被告,就单一之起诉声明及单一之诉讼标的起诉,即所谓的单一之诉,共同诉讼只是单一之诉为原则之下的一种特殊规则。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因同一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类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为共同诉讼。”根据本条规定,行政诉讼中的共同诉讼包括两种情形。

一种是因同一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在此情形下,既有可能是由数个行政机关共同作出一个行政行为,也有可能是一个行政行为针对数个相对人作出,如果案件必须合一确定,则可将数个原告或数个被告视为一体,一同起诉或一同被诉。

共同诉讼的另一种情形是因同类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法律之所以允许合并审理,并非必须合一确定,而是为了诉讼经济以及防止裁判发生矛盾。但对于同类行政行为,本应分别提起诉讼,只有当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时,再将数个起诉合并审理。

《行政诉讼法》对一并解决相关民事争议作出了规定,这一制度对于解决民事行政争议相互交织、减少循环诉讼、避免民事行政裁判的相互矛盾和相互推诿,均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行政诉讼法》所确立的“一并解决相关民事争议”,在性质上是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一并解决”,而不是“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确切地说,是为了诉讼便利的考虑将两个不同性质的诉讼一并审理。

一并审理后,仍然存在行政与民事两类诉讼、两个争议。正是基于这一特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一并审理相关民事争议的,民事争议应当单独立案,由同一审判组织审理。”

司法考试

从历年的司法考试情况来看,通常不会出现让考生直接比较三大诉讼法的考题,但是,许多考生在记忆和回答问题时,却时常将三法之中的某些相似规定“相混淆”。为了提醒考生在复习时有意识地注意一下这些易混淆的知识点,以达到更精确地把握,我们特将这些东西拎出来,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关于调解

(一)民事诉讼中:

1 . 调解是一项基本原则,在自愿和合法的基础上,只要案件性质适合调解,人民法院都可以进行调解;

2.对离婚案件,人民法院必须首先进行调解。(民事诉讼法第8条、第85条,《高法意见》第92条)

(二)刑事诉讼中:

1.对附带民事诉讼部分可以进行调解;

2.对前两类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

3.对公诉案件和第三类自诉案件,不适用调解。(《刑事诉讼法》第172条、《高法解释》第96条、第197条)

(三)行政诉讼中:

1.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

2.人民法院审理行政赔偿诉讼案件,可以适用调解。(行政诉讼法第50条、第67条)

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一)民事诉讼中:

1.重大涉外案件;

2.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3.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如专利纠纷案件等。(《民诉法》第19条,《高法意见》第1条、第2条)

(二)刑事诉讼中:

1.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 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2.可能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普通刑事案件;

3.外国人犯罪的刑事案件。 (《刑事诉讼法》第20条)

(三)行政诉讼中:

1.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

2.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

3.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行政诉讼法》第14条)

三、地域管辖的确定原则

(一)民事诉讼中:

1.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为一般原则,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为例外规定;

2.民事诉讼中有大量的特殊地域管辖的规定。(《民诉法》第22条至第34条,《高法意见》第6条至第32条)

(二)刑事诉讼中:

1.犯罪地法院管辖为主,被告人居住地法院管辖为辅;

2.最初受理地法院审判为主,主要犯罪地法院管辖为辅。

3.刑事诉讼中也有一些特殊地域管辖的规定。(《刑事诉讼法》第24条、第25条,《高法解释》第5条至第14条)

(三)行政诉讼中:

1.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为一般原则;

2.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提起的诉讼,也可以由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 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3.因不动产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行政诉讼法》第17条至第19条)

四、管辖权的转移

(一)民事诉讼中: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把本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交下级人民法院审理。(《民事诉讼法》第39条)

(二)刑事诉讼中:依法应当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不能指定下级人民法院管辖。(《六部门规定》第5条)

(三)行政诉讼中: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把自己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移交下级人民法院审判。(《行政诉讼法》第23条)

五、审判组织的人数

(一)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的成员人数是3人以上的单数即可,没有更具体的人数要求。(《民事诉讼法》第40条、第41条)

(二)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的成员人数除了须是单数外,还要求:对于第一审案件,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由合议庭审判时应由三人组成,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由合议庭审判时应由三人至七人组成;对于第二审案件,合议庭应由三人至五人组成。《刑事诉讼法》第147条)

(三)行政诉讼中:组成合议庭的成员人数是3人以上的单数即可,没有更具体的人数要求。(《行政诉讼法》第46条)

六、回避申请的决定权 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一)民事诉讼中:对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员等非审判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民事诉讼法》第47条)

(二)刑事诉讼中:对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等非审判人员的回避,由法院院长决定。(《刑事诉讼法》第30条、第31条,《六部门规定》第8条,《高法解释》第32条)

(三)行政诉讼中:对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等非审判人员回避,由审判长决定。(《行政诉讼法》第47条)

七、公开审理的情形

(一)民事诉讼中:

1.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的案件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应当不公开审理;

2.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可以不公开审理。(《民事诉讼法》第120条)

(二)刑事诉讼中:

1 . 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的案件,以及14岁以上不满16岁未成年被告人的案件,应当不公开审理;

2.当事人提出的确属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应当不公开审理;

3.16岁以上不满18岁未成年被告人的案件,可以不公开审理。(《刑事诉讼法》第152条、《高法解释》第121条)

(三)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行政诉讼法》第45条)

注意: 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在不同的诉讼中,是应当不公开审理还是可以不公开审理。 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八、申请恢复诉讼期间的时间

(一)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10日内,可以申请顺延期限。(《民事诉讼法》第76条)

(二)刑事诉讼中:当事人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而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5日以内,可以申请继续进行应当在期满前完成的诉讼活动。(《刑事诉讼法》第80条)

(三)行政诉讼中: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法定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10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行政诉讼法第40条)

九、近亲属的范围

(一)民事法律中: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

(二)刑事诉讼中:近亲属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刑事诉讼法》第82条)

(三)行政诉讼中: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具有扶养、赡养关系的亲属。(《行政诉讼法解释》第11条)

十、立案以及向被告人送达起诉书副本的期间

(一)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起诉状或口头起诉后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人。(民事诉讼法第113条) 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二)刑事诉讼中:

1 . 公诉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10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刑事诉讼法》第151条)

2.自诉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自诉状或口头告诉第2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但法律及有关文件没有规定向被告人送达起诉书副本的时间。

(《高法解释》第191条)

(三)行政诉讼中:

1.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后,应当在7日内决定立案或者不予受理;

2.在7日内不能决定是否受理的,应当先予受理;

3.受诉法院7日内既不立案,又不裁定不予受理的,起诉人可以向上一级法院申诉或者起诉;上一级法院对符合条件的案件,应当受理。

(《行政诉讼法》第42条、《行政诉讼法解释》第32条)

十一、是否准许撤诉

(一)民事诉讼中:在宣判前,原告自愿申请撤诉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也可以裁定不予准许;不准许原告撤诉的,可以在原告拒不到庭时作出缺席判决。(民事诉讼法第131条)

(二)刑事诉讼中:

1) 公诉案件:在宣判前,人民检察院要求撤回起诉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准许,也可以裁定不予准许;(《高法解释》第177条)

2 ) 自诉案件:在宣判前,自诉人出于自愿撤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刑事诉讼法》第172条,《高法解释》第198条) 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三)行政诉讼中:在宣判前,原告申诉撤诉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准许,也可以裁定不予准许;不准许原告撤诉的,可以在原告拒不到庭时作出缺席判决。(《行政诉讼法》第51条,《行政诉讼法解释》第49条)

十二、撤诉或按撤诉处理后能否再次起诉

(一)民事诉讼中:

1 . 当事人撤诉或者人民法院按撤诉处理后,当事人以同一诉讼请求再次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高法意见》第144条)

2.原告撤诉或者按撤诉处理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6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高法意见》第144条)

(二)刑事诉讼中:

1 . 公诉案件:人民法院裁定准许人民检察院撤诉的公诉案件,没有新的事实、证据,人民检察院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高法解释》第117条)

2.除因证据不足而撤诉的以外,自诉人撤诉后,就同一事实又告诉的,人民法院不应受理。(《高法解释》第188条)

(三)行政诉讼中:

1.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原告撤诉后,原告以同一事实和理由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行政诉讼法解释》第36条)

2 . 原告未按规定的期限预交案件受理费,又不提出缓交、减交、免交申请,或者提出申请未获批准的,按自动撤诉处理。在按撤诉处理后,原告在法定期限内再次起诉,并依法解决诉讼费预交问题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受理。(《行政诉讼法解释》第37条) 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十三、第一审程序的审理期限及批准延长

(一)民事诉讼中:

1.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民事诉讼法》第135条)

2.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民事诉讼法》第146条)

(二)刑事诉讼中:

1.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和被告人被羁押的自诉案件:审理期限至迟不得超过1个半月,有法定情形之一的,经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1个月;(《刑事诉讼法》第168条,《高法解释》第109条)

2.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未被羁押的自诉案件:审理期限为6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3个月;(《高法解释》第109条)

3.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审理期限为20日。(《刑事诉讼法》第178条)

(三)行政诉讼中:

1 .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行政诉讼法》第57条)

2.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延长审理期限,应当直接报请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同时报中级人民法院备案。(《行政诉讼法解释》第82条) 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十四、送达判决书的时间

(一)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宣判后10日内向当事人送达判决书。(《民事诉讼法》第134条)

(二)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当庭宣告判决的,应当在5日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法》第163条)

十五、上诉的期限和对上诉的限制

(一)民事诉讼中:

1.对第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上诉的期限为15日;

2.对第一裁定不服提起上诉的期限为10日;

3 . 法律规定当事人只能对“不予受理、管辖权异议、驳回起诉(包括驳回破产申请)”三种特定的裁定提起上诉,对其他民事裁定不准上诉。(《民事诉讼法》第141条、第147条,《高法意见》第252条)

(二)刑事诉讼中:

1.对第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上诉、抗诉的期限为10日;

2.对第一审裁定不服提起上诉、抗诉的期限为5日:

3.法律没有限制可以提起上诉、抗诉的刑事裁定的种类。(《刑事诉讼法》第180条、第181条)

(三)行政诉讼中:

1.对第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上诉的期限为15日; 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2.对第一审裁定不服提起上诉的期限为10日。

(《行政诉讼法》第58条)

十六、二审的审理范围

(一)民事诉讼中:

1.第二审的审理应当围绕当事人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当事人没有提出请求的,不予审查;

2.第一审判决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第二审的审理范围可以不受上诉请求范围的限制。(民诉法第151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35条)

(二)刑事诉讼中: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就第一审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不受上诉或者抗诉范围的限制。(《刑事诉讼法》第186条,《高法解释》第246条)

(三)行政诉讼中: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原审人民法院的裁判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全面审查。(《行政诉讼法解释》第67条)

十七、二审的审理期限及批准延长

(一)民事诉讼中:

1.对判决上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2 . 对裁定上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30日内作出终审裁定,没有可以延长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第159条)

(二)刑事诉讼中:

1.审理对判决上诉、抗诉和对裁定上诉、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都应当在1个月内审结,至迟不得超过1个半月,有法定情形之一的,经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1个月。(《刑事诉讼法》第196条) 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2.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上诉、抗诉案件,其延期由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刑诉法第196条)

(三)行政诉讼中:

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行政诉讼法》第60条)

十八、二审维持原判的形式

(一)民事诉讼中: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应当用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民事诉讼法》第153条)

(二)刑事诉讼中: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用裁定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决。(《刑事诉讼法》第189条)

(三)行政诉讼中: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的,应当用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行政诉讼法》第61条)

十九、申请再审的期限

(一)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2年内提出。(《民事诉讼法》第182条)

(二)刑事诉讼中:法律对提起再审没有期限的规定。但是,对于申诉,只有申诉人在刑罚执行完毕后两年内提出的申诉,人民法院通常才予以受理;但是,超过两年提出申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受理: 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1.可能对原审被告人宣告无罪的;

2.原审被告人在本条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诉,人民法院未受理的;

3.属于疑难、复杂、重大案件的。

(三)行政诉讼中: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2年内提出。(《行政诉讼法解释》第73条)

二十、决定再审的案件是否停止原裁判的执行

(一)民事诉讼中:

1.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应当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民事诉讼法第183条,《高法意见》第199条、第200条)

2 . 人民法院认为当事人的再审申请符合应当再审的情形的,应当在立案后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高法意见》第206条)

(二)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决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再审期间不停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高法解释》第307条)

(三)行政诉讼中: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应当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行政诉讼法解释》第77条)

二十一、拘传的适用条件

(一)民事诉讼中:

1.拘传属于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2.拘传只能针对必须到庭的被告人或者是必须到庭的,给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的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才能适用;

3.必须经过两次传票传唤而被传唤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才可以适用;

4.法律没有规定拘传可以持续的最长时间。(《民事诉讼法》第100条,《高法意见》第112条)

(二)刑事诉讼中:

1.拘传属于刑事强制措施;

2.公检法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在必要时决定适用拘传,不以经过传唤为要件;

3. 一次拘传持续的最长时间不得超过12个小时。(《刑事诉讼法》第50条、第92条,《高法解释》第64条、第65条,《高检规则》第32条、第34条)

(三)行政诉讼中:行政诉讼中没有拘传的规定。

资料提供:考渡网

祝:备考顺利、司考成功!

Ⅲ 第一个行政诉讼,法官偏袒被告,现在第二个行政诉讼已经立案,还是分给了那个法官,我能换法官吗

您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回避”,但是法院接不接受,就不保准了。
依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47条规定: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有权申请审判人员回避。
( 如果法院认为法官不会影响到审判公正,他们就会驳回你的请求)
回避的理由因案件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法定范围内的人员,如果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
(2)与本案有其他直接利害关系;
(3)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4)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提出回避要求,应当书面或者口头提出,并且说明理由;
审判人员的回避,由法院院长决定;
不论是否同意回避申请,作出决定的法院院长都应当向申请回避的当事人或者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宣布,不同意回避申请的,还应当告知有权申请法院复议(重新申请)

Ⅳ 新修《行政诉讼法》第46条“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怎么理解

行政行为是具备行政主体资格的国家行政机关和经法定授权的社会组织行使国家行政权利而实施的对外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1条的规定不服行政主体的下列行政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1、行政处罚行为。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律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惩戒性制裁。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处罚种类主要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行政拘留。”

2、行政强制措施。具体指强制扣留、强制治疗、强制戒毒等人身强制措施和查封、扣押、冻结等财产强制措施,及行政机关在紧急状态下,如防疫、交通、自然灾害等情况下,为社会安全采取的强制措施。

3、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企业经营自主权具体包括:生产经营决策权,产品、劳务定价权,产品销售权,物资采购权,投资决策权,留用资金支配权,资产处置权,联营兼并权,劳动用工权,内部人事管理权,工资奖金分配权,内部机构设置权等。

4、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不予答复的。如申请工商、技术监督、交通、规划、卫生等行政管理部门颁发营业执照、修理器具许可证、运输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卫生许可证。

5、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不予答复的。

6、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抚恤金主要有两种:一是伤残抚恤金;二是遗属抚恤金。这里必须是法律、法规规定由行政机关发给的,对规定由企事业单位发放的,不属行政诉讼范围。

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设定义务的。如各种摊派、多收费等。

8、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即凡属涉及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都可起诉。

(4)行政诉讼法47条扩展阅读:

一、一般起诉期限

(一)作为类:

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已于2015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其中第46条第一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4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属于其自身的原因耽误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限内。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况耽误起诉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十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下文简称《执行解释》)(2000年3月10日起施行)第41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

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法定起诉期限的,适用前款规定。

(二)不作为类:

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第47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提起诉讼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下文简称《适用解释》)(2015年5月1日起施行)第4条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行政诉讼法第47条第一款的规定,对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提起诉讼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二、最长起诉期限

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第46条第二款: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一)最长起诉期限是除斥期间还是特殊期间

最长起诉期限是除斥期间是指,只要超过了法定的最长期限,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导致,法院将不予受理,受理后也将裁定驳回起诉。不论理论界或实务界,很多人均主张这种观点,以保障行政行为高效、稳定,以免时过境迁,或难于取证、难于还原事实真相而排除合法的行政行为被推翻。

最长起诉期限是特殊期间是指,虽然超过了最长诉讼时间,但是如果有法定的合理理由,最长诉讼时效要考虑特殊情况予以适当考量,或扣除或延长,起诉人并不当然丧失诉权,法院仍然需要依法审理。

这种观点在理论与实务中也有很多人支持,意在最大限度地保障当事人的诉权,以免行政行为的不公开、不透明、不告知等而肆意侵犯相对人尤其是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Ⅳ 新行政诉讼法 第七十四条什么意思

第七十四条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当收取诉讼费用。诉讼费用由败诉方承担,双方都有责任的由双方分担。收取诉讼费用的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Ⅵ 行政诉讼法第47条中财产权包括抵押权吗

财产权包括抄物权与债权两大类。袭
物权是直接支配物的权利,
物也包括某些权利。物权具有排他的效力、优先的效力与追及的效力。物权包括所有权与限制物权。限制物权又分为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前者包括地上权、地役权(从前还有永佃权与典权),都存在于土地(不动产)之上;后者包括抵押权、质权(质押权)、留置权,存在于动产、不动产与某些权利之上。此外还有矿业权、渔业权等。

Ⅶ 行政诉讼法回避制度特别规定

什么叫特别规定?自己看看《行政诉讼法》:
第五十五条 当事人认为审版判人员与本案有利害权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有权申请审判人员回避。
审判人员认为自己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应当申请回避。
前两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当事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Ⅷ 诉讼法有追讼识情人的吗

本文由眉山普法组织。请转载。转载推文时,请注明是从眉山浦发微信官方账号转来的,否则视为侵权

行政诉讼期限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除非法律另有规定(《诉讼法》第45条)

【直接提起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行政行为已经作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起诉讼。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人民法院不受理自行政行为发生之日起20年以上的房地产案件,以及自行政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以上的其他案件。(《诉讼法》第46条)

【对行政不作为提起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义务,行政机关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不履行的,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和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请求行政机关在紧急情况下履行保护其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职责的,前款规定的期限不限制提起诉讼。(《诉讼法》第47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依照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提起诉讼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提起诉讼。

(法释[2018]1号第66条)

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权利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自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起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2年。

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权利或者法定起诉期限的,适用前款规定。(法释[2015]9号解释41,2018年2月8日前有效)

【未告知追诉期限】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追诉期限的,追诉期限自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追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一年。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期限的,适用前款规定。【法律解释解释[2018]1号第64条,2018年2月8日起施行】

备注:不告知追诉期限的,最长追诉期限可以适用2年,也可以适用1年,适用最有利于原告追诉的原则。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的内容的,追诉期限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况耽误起诉期限的,可以在障碍消除后十日内申请延期,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诉讼法》第48条)

被告提交了答复

人民法院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自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行政行为的证据及其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并提交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被告不提交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的审理。(《诉讼法》第67条)

申请退股

【申请回避】当事人申请回避时,应当说明理由,并在开庭时提出;审判开始后知道撤销理由的,应当在法庭辩论结束前提出。被申请回避的人,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加案件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诉讼解释第74条)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口头或者书面决定。法院可以依法驳回当事人提出的明显不是法定撤诉理由的申请。(诉讼解释第74条)

【复议】申请人对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复议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不停止参加案件工作。对于申请人的复议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诉讼解释第74条)

一审时限

【普通程序】人民法院应当自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诉讼法》第81条)

【简易程序】采用简易程序审理的行政案件,应当由一名法官独任审理,自立案之日起45日内审结。(《诉讼法》第83条)

发送判决文件

公开审理的案件和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都应当公开宣布判决。

【发送判决书】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应当在宣判后立即判决。

宣告判决时,必须告知当事人的上诉权、上诉期限和上诉人民法院。(《诉讼法》第80条)

上诉期

【上诉期限】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当事人对第一审人民法院的裁定不服的,有权在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逾期不上诉的,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者裁定具有法律效力(《诉讼法》第八十五条)

当事人上诉的,应当按照其他当事人或者诉讼代理人的人数提交上诉副本。原审人民法院收到申诉后,应当在五日内向对方当事人发送申诉副本,对方当事人应当在收到申诉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复。原审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副本发送上诉人。对方当事人不提交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的审理。当原审人民法院收到

【当事人申请再审的理由】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拒绝立案或者驳回起诉是错误的;

(二)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或者裁定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未经质证或者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法规有错误的;

(五)违反法律,规定的法律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六)原判决、裁定遗漏了诉讼请求的;

(七)根据原判决或裁定撤销或变更法律的文件;

(八)法官在审理案件中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诉讼法》第91条)

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在法律生效后六个月内提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二)原判决、裁定中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三)原判决、裁定所依据的法律文件被撤销或者变更的;(四)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诉讼解释第110条)

当事人申请再审时,应当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人民法院认为必要的,可以在收到再审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将再审申请副本发送对方当事人。另一方应当在收到再审申请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交书面意见。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请人和对方当事人补充有关材料,询问有关事项。(诉讼解释第一百一十一条)人民法院应当自立案再审之日起六个月内进行审查。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须经本院院长批准。(《诉讼解释》第一百一十二条)

再审时限

【再审时限】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由第一审法院作出,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当事人可以对判决或者裁定提出上诉;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由二审法院作出,按照二审程序审理,作出的判决或者裁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审判的,应当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作出的判决或者裁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诉讼解释》第一百一十九条)

检察院抗诉再审

【检察院抗诉】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受理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抗诉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再审裁定;有行政诉讼法第九十一条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可以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但已经由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的除外。(诉讼解释第124条)

人民法院收到再审检察建议后,应当组成合议庭,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发现原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确有错误,需要再审的,应当依照行政诉讼法第九十二条的规定责令再审,并通知当事人;经审查,决定不再审的,应当书面答复人民检察院。(诉讼解释第126条)

人民法院审理因人民检察院抗诉或者检察建议而决定再审的案件,不受以前已经作出的驳回当事人再审申请的裁定的限制。(诉讼解释第127条)

应用程序执行周期

【申请执行】申请期限

逾期申请,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诉讼解释》第一百五十三条)

【法院审查执行期间】人民法院应当在五日内立案受理,并通知申请人;对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应当裁定不予受理。行政机关对驳回决定不服,在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裁定。(《诉讼解释》第155条第2款)

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

【执行】无执行权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行政行为的,应当在被执行人法定追诉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提交。逾期申请,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诉讼解释》第一百五十六条)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行政行为的,由申请人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受理;执行对象为房地产的,由房地产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受理。(《诉讼解释》第157条第1款)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或者不履行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诉讼法》第97条)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决定的,无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政执法法》第53条)

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机关申请执行其行政行为的案件后,应当在七日内由行政审判庭对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批准执行的裁定。人民法院裁定前发现行政行为明显违法,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应当听取被执行人和行政机关的意见,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执行的裁定。需要采取强制措施的,由我院负责执行非诉讼行政行为的机构执行。(《诉讼解释》第一百六十条)

行政机关对不予执行的裁定不服,在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裁定。(《诉讼解释》第161条第2款)

其他的

【民事诉讼法适用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适用于期限、送达、财产保全、开庭、调解、中止诉讼、终止诉讼、简易程序和执行,以及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案件受理、审理、审判和执行的监督。(《诉讼法》第101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2015年5月1日前作出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请求确认该行政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立案。(诉讼解释第162条)

本文中的诉讼法是指2017年第二次修订的《行政诉讼法》

本条解释指:发市[2018]1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

(2017年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26次会议通过,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

Ⅸ 哪些情形适用"决定"(裁决同上)

民事决定的适用范围也很广泛,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主要适用于下列问题:

(一)申请回避。依民事诉讼法47条和48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当事人申请回避的问题,应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作出。法院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二)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采取强制措施。按民事诉讼法106条规定,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采取强制措施,必须由人民法院决定。罚款、拘留的,应当用决定书。

(三)当事人申请顺延诉讼期间。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他正当理由耽误诉讼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10日内,可以申请顺延期限,是否准许,应由人民法院作出决定。

(四)审判监督程序事项。在审判监督程序中,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现确有错误,需要再审的,提交审判委员支讨论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有权作出提审和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的决定。

以上决定中,关于回避问题的决定,申请人不服,可以在接到决定时,向作出该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被罚款、拘留的人对罚款、拘留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但复议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行政诉讼决定适用的范围也很广,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决定适用于:回避,确定第三人,指定法定代理人,许可律师查阅庭审材料,申请延长法定起诉期限,指定鉴定,确定不公开审理,处理妨碍诉讼行为,移送其它机关,强制执行生效的判决和裁定,以及确定诉讼费用的承担等情况。

Ⅹ 我国符合越权无效原则的法条

一、越权立法概念的界定

人们通常在两种不同的层面上界定越权立法。最常见的是从行为的意义上进行界定,即认为越权立法,就是超越立法权限制定法律规范的行为。比如,在“注意不要越权立法,该制定法律的制定法律,该制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1]这句话中,就是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的。 但学术界也在另一层面上使用该概念,它不是指超越立法权限制定法律规范的行为,而是指超越立法权限制定的法律规范,即“有些法规、规章规定的内容超越了权限”[2]。前者指的是一种行为现象,后者指的是一种规范现象。本文是以《立法法》第87条的规定为出发点,从规范的角度对越权立法进行讨论。

立法权限也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的法律概念。因此,当我们说越权立法是指“超越立法权限制定的法律规范”时,进一步明确立法权限概念的内涵就十分必要。目前,国内立法学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立法权限的内涵:

首先,从立法形式上界定立法权限。比如,按照《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第4条第2款、《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7条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规章不得称条例。 这就意味着,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没有制定“条例”的权力。他们将这种权限称之为“表现形式”上的权限。 如果有关机关制定的法律文件在名称使用上违反了这一规定,就属于形式上的越权。

其次,从立法权力行使的时限上来界定。他们认为“立法权限范围这一命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立法权可以和应当达到何种界限,一是立法权不能超出何种界限。从时限上说,立法权限范围,指立法权能在多大的时间跨度上有效或可以行使。这是立法权的时限效力。”[3]立法机关超越时限制定法律规范,就属于时限上的越权。

再次,从立法事项的角度界定立法权限,即指“立法权可以和应当对哪些领域、方面、事项加以调整,不能对哪些领域、方面、事项发挥作用。”[4]

超越立法形式的越权立法实属一种立法上的“低级”错误,如果过去曾经发生这类问题,主要根源在于那时的法律规定不明确。在《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 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 作出明确规定以后,立法者犯这种错误的可能不大。超越立法“时限”的越权立法在立法实践中有可能发生,西方国家就研究所谓“立法不作为”的问题, 我国法律中也有关于立法时限的规定,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第64条就规定:“本法公布前制定的法规和规章关于行政处罚的规定与本法不符合的,应当自本法公布之日起,依照本法的规定予以修订,在1997年12月31日前修订完毕。”但既然是立法不作为,就不可能形成法律规范,也就不存在规范形态的越权立法;而迟延立法又难以成为动摇法律规范效力的理由。所以,就本文而言,从以上两个角度研究越权立法,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认为,确定立法权限的内涵应该从《立法法》的相关规定入手。《立法法》是规范法的法,只有从《立法法》中挖掘立法权限的内涵并作为界定越权立法概念的依据,才对司法实践具有意义。《立法法》第7条、第8条、第56条、第64条、第71条和第73条分别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地方人大以及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的立法权限。从这些规定看,《立法法》是以“立法事项”为标准划定立法权限的;也就是说,《立法法》确定的立法权限是指立法机关对哪些事项可以制定法律规范,对哪些事项不能制定法律规范。

由此,可以把越权立法界定为:立法主体超越法定的或授予的立法事项权限制定的法律规范。

二、从我国立法权限的划分看越权立法的认定

既然越权立法是超越立法权限制定的法律规范,越权立法认定的首要任务就应该是确定各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授权立法的立法权限由授权法律规定,所以确定授权立法权限并没有太大的困难。但非授权立法权限的确定则比较麻烦,因为,规定我国立法权限的法律渊源有多种,除《宪法》外,还有相关的组织法、《立法法》等宪法性法律;此外,有些普通法律,比如《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 ,也是确定立法权限的法律渊源。在诸法律渊源中,《宪法》和相关组织法对立法权限的规定是原则性的,其他普通法律则仅就某些事项作分散的、补充性的规定,而《立法法》对立法权限作了比较全面、具体的划分,特别是划定了最高权力机关的专属立法权,因此,它是确定立法权限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依据。但从越权立法认定的角度观察,依然存在诸多模糊地带,这给越权立法的认定带来很多困难。

首先是专属立法事项与非专属立法事项之间的界线具有可变性。《立法法》第8条在列举专属立法事项时规定了一个兜底条款:“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这一可变的“其他事项”的规定,为基本法律和专属立法事项界限的随时和不断扩张埋下了伏笔,也为越权立法的认定带来潜在的困难。

其次是在非专属立法事项领域立法权限划分的模糊性。各立法主体,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甚至全国人大、国务院、地方立法机关、自治地方和经济特区立法机关、国务院各部门、地方人民政府等,在非专属立法事项范围基本上是均有立法权,形成“四世同堂”的局面。《立法法》在表述中运用了不同的方式和概念,试图对各自权限作一定程度的界分,但这种界分却极为模糊。具体表现为:

第一,在划分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时采用“地方性事务”与“全国性事务”的标准不易掌握。《立法法》第64条规定地方立法机关有三项立法权限,其中第二项为“属于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对于“地方性事务”,有关释义解释为“纯属地方性事务或具有地方特色的事务,一般来说不需要或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不需要由全国制定法律、行政法规来作出统一规定”[5]。但这一解释还是没有把问题澄清。某一事项究竟是地方性的还是全国性的,中央立法机关把握可能比较容易,地方立法机关把握困难就比较大。即便是判断某一事项为全国性的事项,中央是否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会立法,还是不好预见,因为立法活动是政治性的、程序性的运作过程,能不能立,何时立,都是未知数。

第二,各行政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划分不清。《立法法》第56条第2款规定,国务院可以“为执行法律的规定”制定行政法规;第71`条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及其直属机构的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第73条规定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和较大市的人民政府可以“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制定规章。不同层次的行政立法主体都具有“为执行法律”或者“执行法律”而制定法律规范的权力,但各自立法权限的边界在何处却不明确。虽然在界定部门规章的立法权限时用了“执行”的概念,而在界定行政法规和地方性规章时用了“为执行”的概念,但很难发现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第三,地方人大与地方政府的立法权限划分不清。《立法法》第64条规定,地方人大可以就“属于地方性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第73条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就“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制定地方政府规章。从两个法律规范的关系看,第64条规定包括第73条的规定,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由此,地方人大和地方人民政府在制定“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的立法权限就无法划分清楚。

上述问题使得在非专属立法事项领域,各立法主体尤其是“地方国家机关往往不知道哪些事项他们有立法权,哪些事项他们没有立法权,或者说他们对任何事项都有立法权;”[6]其结果,在非专属立法事项范围认定越权立法比较困难,甚至不可能。我们认为,《立法法》实质上就立法权限只有划定了一道界线,即专属立法权与非专属立法权之间的界线。对专属立法事项只有法律可以制定规则,对非专属立法事项则法律、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规章等都可以制定规则。虽然在专属立法事项与非专属立法事项之间横隔着一个“其他事项”,但“其他事项”在没有被具体事项填充之前,应该是一个空“底兜”。从这个意义上讲,《立法法》中的越权,就是超越专属立法事项范围,可能越权的只有法规和规章,法律应该不会越权。

上面的阐述只表明,法律以下法规、规章超越专属立法界限,势必造成越权;但并不表明,法律以下的法规、规章只有超越专属立法权限,才构成越权。因为,前面已经阐明,规定法律文件权限的法律渊源除了《宪法》、相关组织法和《立法法》,还有其它法律。其它法律的规定是分散的,表述往往也是微妙的,比如《行政处罚法》第10条、第11条、第12条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设定行政处罚的权限分别作了不同的限制; 《行政许可法》第15条、第16条等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设定行政许可的权限作了不同的限制。再如,《行政处罚法》第8条规定的行政处罚“6+1”种类中,作为“1”的“其他行政处罚”只有法律和行政法规才可以设定。[7]这一规定,实质上也规定了其他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不得设置“其他行政处罚”。可以看出,具体立法权限会随着普通立法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所以,具体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必须在《立法法》的基础上,研究其他相关法律才能准确界定。

在确定了具体的立法权限后,认定越权立法需要考虑的是“设定”和“规定”这一对立法范畴。我国立法上使用“设定”和“规定”两个立法概念,自《行政处罚法》开始,后在《行政许可法》再次沿用。“设定”系指其他规范性文件尚无对某事项做出规定的条件下,该规范性文件率先做出规定;“规定”系指在上级规范性文件已对某事项做出设定的条件下,就该设定再作具体的规定。“设定”是从无到有,“规定”是从有到有,无非更详细而已。[8]按此,越权立法应该是“设定”的越权,“规定”一般不会构成越权;“规定”如果超越了已有的“设定”,构成的应该是法规范的冲突,而不是越权立法。因此,认定越权立法应该以设定性立法行为为对象或基准。

可见,确定越权立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第一,确定特定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第二,判断特定立法是否属于设定性立法;第三,判断该设定立法是否超越了该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如果超越该权限,则属越权立法,否则就不是。

当然,这样的分析过程,仅仅是越权立法认定的基本判断过程。法律规范不仅仅是法律概念的组合,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立法的目的和价值,所以在具体的个案分析中,还必须考虑法律规范的目的和价值属性。尤其是,根据《立法法》第66条第2款、第88条第1款第7项的规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授权立法不得违背授权目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否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授权立法是否违背授权目的,显然不能单纯采用形式逻辑的分析方法进行评价。

三、从法院的审查权限看越权立法的处理

探讨越权立法认定的目的在于“发现”越权立法,但“发现”并不是“认定”的终极目的,它不过是为处理越权立法创造一个前提。发现和处理越权立法的机关不止一个,但法院无疑是其中主要的一个,本文仅对法院如何妥当地处理越权立法的问题作一分析。法院处理越权立法的原则和方法,应该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越权立法的性质,二是法院对法的审查权限。

从形式看,立法权限一般由国家的宪法或者宪法性文件加以规定,比如《德国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就有5个条文专门规定联邦和州的立法权限 ,其他国家如美国、奥地利也是如此。我国立法权限也主要是由宪法、组织法和《立法法》等宪法性文件规定的,虽然其它普通法律也对立法权限有一些补充性规定。从内容看,立法权限涉及中央立法权和地方立法权、议会立法权与行政立法权的划分,而这种划分实际上关涉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国家的结构形式,它们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从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看,越权立法与有权立法主体制定的法律规范或者相重复,或者相冲突,破坏了宪法秩序。所以,越权立法应当属于一种违宪行为。

既然越权立法属于立法违宪,法院对于越权立法的处理就应按照违宪审查程序处理。具体的程序,根据法院享有的审查权限来决定。比如美国,普通法院享有对于违宪立法的审查权,但这种审查权仅限于确认和拒绝适用两个方面,即各级普通法院在审理具体案件的过程中,如果认为某一项联邦法律违背宪法或者地方州立法违背联邦宪法或法律,有权拒绝适用。[9]但美国的普通法院不得直接撤销违宪的法律、规章,只是由于美国是判例法国家,拒绝适用会导致该项法律在事实上丧失效力。奥地利是欧洲大陆最早建立宪法法院的国家。在奥地利的违宪审查体制下,普通的司法机关包括行政法院对违宪的法律、法令均没有审查的权力。当他们发现联邦法律、法令和州法律、法令违宪时,不得直接拒绝适用,而要全部提请宪法法院裁决。 德国的违宪审查体制,受奥地利违宪审查制度的影响较深。根据《德国行政法院法》第47条的规定,行政法院仅对依照建筑法典的规定颁布的规章,根据建筑法典第246条第2款规定颁布的法规,以及其他位阶在州法律以下的法规,享有审查权。其他法律法规的审查权全都由宪法法院垄断。除了美国和德奥模式外,有些国家,司法机关对法律法规没有审查权,由立法机关自己行使立法监督的权力。

我国奉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现行司法体制下,认为法院不享有对法律的合宪性审查权,基本为大多数人所认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第53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对于规章具有违法性确认权和拒绝适用权,但没有撤销权,如果要撤销规章,法院需要依据《立法法》第88条第1款第(三)项、第(五)项、第(六)项 以及《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35条 的规定,申请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审查。这也几乎没有疑问。但对法规,则有不同看法。
如果把法规的司法审查权分为撤销权、拒绝适用权和确认权三个层次的话,分歧并不在于法院是否对违宪(法)法规享有撤销权;因为,我国《宪法》、《立法法》等法律已经明确将违宪(法)法规的撤销权授予了其他机关。宪法第67条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解释宪法,监督宪法实施,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的权力。依此为依据,《立法法》第88条再次把改变或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授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
围绕法规审查权的争议主要在于法院是否可以拒绝适用违法(宪)的法规。这种争议在“河南种子案” 的讨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有的学者认为,我国法院享有拒绝适用违宪(法)法规的权力;[10]有的学者则认为,法院不得直接拒绝适用违宪(法)的法规,而应该报请有权机关审查。[11]值得研究的是,宪法和《立法法》把法规的撤销权授予立法机关是否意味着司法机关没有拒绝适用权呢?初看,似乎不能得出否定的答案。因为单从法律条文看,《宪法》和《立法法》只规定撤销权属于立法机关,但并没有明确规定司法机关不得拒绝适用。另外一个有力的证据是,虽然《立法法》第88条规定了对于规章的改变和撤销机关,但《行政诉讼法》第53条还是规定了人民法院对于规章的拒绝适用权。 可见,对于规章,我国是由制定规章的上级机关或立法机关行使一般的、改变或撤销之审查权,司法机关是行使个案的、拒绝适用之审查权,两种审查权力并行不悖,从而形成“双重审查体制”。所以,《宪法》和《立法法》将改变和撤销权授予立法机关,并不能必然得出司法机关不得拒绝适用的结论。那么,对于法规的审查是否也是一种“双重审查机制”,法院依然可以在个案中以拒绝适用违宪(法)的法规呢?我们认为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首先,《行政诉讼法》第52条、第53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依据,参照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依据”意味着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仅享有适用权,没有审查权;“参照”则意味着人民法院对于规章享有一定的审查权;只有规章“合法”时,才可以适用。如果认为法院可以拒绝适用违法的法规,那《行政诉讼法》的“依据”和“参照”的区分就没有任何价值。

其次,《立法法》第90条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分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这里《立法法》并没有列入规章,对此不应该理解为是一种疏漏。它正好说明了,《立法法》的这一规定是和《行政诉讼法》第52条、第53条的规定是相契合的。对于规章,法律适用机关可以通过拒绝适用的方式进行有限的审查;而对于法规,当与宪法、法律相抵触时,则只能是请求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查,不能直接拒绝适用。

可见,我国《立法法》仅授予法院对于法规违法(宪)的确认权,但没有给予法院对于法规如同规章般的、个案的拒绝适用权,更没有撤销违法(宪)法规的权力。

基于以上认识,法院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对越权立法应当作如下处理:对于越权制定的规章,可以拒绝适用,与此同时,可以申请有权机关予以撤销;对越权制定的法规,则应当逐级上报,最后由最高人民法院按照《立法法》第90条的规定申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查。

四、越权立法撤销决定对司法裁决的效力

现在需要考虑的是,有权机关撤销越权立法决定的法律效力问题。依据《立法法》第87条的规定,越权立法可以由有关机关改变或者撤销,但撤销的效力究竟如何没有规定。撤销决定向将来发生法律效力,被撤销的越权立法不再作为民事活动、行政行为和法院裁判的依据,这应该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如果案件涉及的事实发生在撤销决定作出之前,但该案件的审理尚在进行中,撤销决定对其有无拘束力?更有甚者,如果基于该越权立法作出的判决已经发生效力,撤销决定能不能成为申请再审的法律依据?简言之,撤销决定有没有溯及力?如果有,溯及至何种的程度?这就需要对法不溯及既往原则作一番考察。

热点内容
经济法的归责原则 发布:2025-08-22 09:16:49 浏览:987
北京平谷律师 发布:2025-08-22 09:14:49 浏览:252
律师实务作业 发布:2025-08-22 09:09:42 浏览:694
经济法的制定 发布:2025-08-22 08:55:34 浏览:370
民法典学习活动内容 发布:2025-08-22 08:41:14 浏览:118
法官被仇杀 发布:2025-08-22 08:34:51 浏览:772
安徽台胞投资条例 发布:2025-08-22 08:33:59 浏览:693
蔡雅奇刑法讲的怎么样 发布:2025-08-22 08:32:39 浏览:452
劳务派遣公司违反劳动法 发布:2025-08-22 08:32:30 浏览:767
珠海法院选调 发布:2025-08-22 08:27:40 浏览: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