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行政法外部行政法
『壹』 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分别指什么
1、外部行政行为,是与行政机关内部行为相对应的一个行政法学概念。行政行为的意思是说是一种法律行为即引起权利义务变更的行为,其次要能够发生行政法效果的行为,具有外部性、单方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2、内部行政行为是“外部行政行为”的对称。发生于行政组织内部,基于行政隶属关系,是指只影响行政组织内部事务的措施。如行政首长对工作的指挥,对机关内部的组织和管理以及对下级公务员发布的命令和指示等。
(1)内部行政法外部行政法扩展阅读:
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主要区别:
1、行为与相对人之间的关系不同。
实施内部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与该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之间,必定存在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以及其它隶属关系,或者存在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法定的监督关系。
实施外部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与该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之间,基本上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或者其它隶属关系,而只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种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最终取决于外部行政行为的实施者所拥有的对某类行政事务的管理职能而不来源于该行政机关的领导职能。
2、行政行为的作用力不同。
内部行政行为通常只涉及行政机关的内部行政事务,其作用主要和行政机关的正常运转有关,不影响外部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外部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对外行使公共权利的行为,因而直接影响着外部相对人的利益。
由于这两种行政行为的上述区别以及行政机关行使这两种权利的性质和依据也不同,因此,不同性质的行为引起的争议应由不同的途径予以解决,即内部行政争议由行政机关自身解决,外部行政争议由法院解决。
如果将行政内部争议也交由法院解决,一方面法院不熟悉行政机关内部事务,并缺乏具体的争议处理手段,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法院干扰行政机关正常工作,影响依法行政的效力。因此,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法院不受理就行政机关对行政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提起的诉讼。
『贰』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包括哪几种法
主要分两种: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
一般行政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
特别行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海关法》、《教育法》等。
1.《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制定本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法》的颁布是关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件大事,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制度,维护教育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加速教育法制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加强海关监督管理,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往,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制定的法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是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而制定的法律。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为了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制定本法。
『叁』 以行政法规范的性质为标准,行政法可分为哪些种类
行政法的分类:
1、以行政法内容为标准,分为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监督和救济法。
2、行政法规范的性质为标准,分为实体行政法和程序行政法。
3、有无隶属关系为标准,分为内部行政法和外部行政法。
4、调整范围为标准,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
『肆』 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与外部行政法律关系有何区别
内部行政法律关系指的是: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平行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所属机构、派出机构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国家公务员之间的关系;
行政机关与其委托行使某种特定行政职权的组织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之间的关系。
外部行政法律关系指的是:公共行政关系,主要是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作为管理和被管理关系。
(4)内部行政法外部行政法扩展阅读
1、主体的恒定性与不可转化性。即关系中必有一方主体是行政主体,不以行政主体为一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不是行政法律关系,而且在我国,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对人,被告则只能是行政主体,他们之间不能互为原被告(与民诉不同之处)
2、主体资格的受限制性。在我国,只有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才能成为行政主体。
3、主体地位“平等下的不平等性”。
(1)、主体双方各自权利义务性质不完全相同。
(2)、主体双方权利义务的数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权利义务是另一方所不具有的。
特征: 1、行政主体是组织,而不是个人
2、行政主体是依法拥有行政职权的组织,是行政权的归属者。
3、行政主体有权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代表国家并独立行使职权
4、行政主体能以自己的名义单独参加诉讼
内部行政关系
包括
一、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
二、平行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
三、行政机关与所属机构、派出机构之间的关系
四、行政机关与国家公务员之间的关系
五、行政机关与其委托行使某种特定行政职权的组织之间的关系
六、行政机关与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之间的关系
『伍』 以组织法为名的行政法都有哪些
行政法的分类:
1、以行政法内容为标准,分为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专、行政监督和救济法。属
2、行政法规范的性质为标准,分为实体行政法和程序行政法。
3、有无隶属关系为标准,分为内部行政法和外部行政法。
4、调整范围为标准,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
来源:http://china.findlaw.cn/
『陆』 1.行政法律关系是否包括内部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机关与公务员之间)2.行政内部的管理行为是行政法调
您好,中公教育为抄您服务袭。
行政法律关系 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由行政法规范所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是法律关系的一种。同其他法律关系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受其委托和授权的机关、团体或个人,即必须有代表国家从事行政管理的当事人。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法人与其他社会团体之间不可能产生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行政机关之间、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行政机关与外国有关机关之间可以依法产生行政法律关系。
(二)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当事人的地位往往是不平等的。在大部分行政法律关系中,国家行政机关作为当事人一方,其地位优于对方当事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一般只要具有这方面职权的国家行政机关的单方意思表示就能成立,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才可能由社会团体或者公民的意思表示而发生。
(2)某些行政法律关系的消灭也往往因国家行政机关单方面的行为即确定。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柒』 行政法调整的对象有内部行政行为吗
学术界的通说是认为行政法也调整内部行政行为的。行政组织法调整的就是内部行政行为,公务员和行政机关的关系也被认为是内部行政行为,由公务员法进行调整。
『捌』 行政法调整的对象是内部行政还是私人行政还是公共行政
行政法所调整的行政范围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一般行政,他特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和社会公共组织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调控。性质属于公共行政
『玖』 以行政法规范的性质为标准,行政法可分为
以行政法规范的性质为标准,行政法规范可分为三大类:
1、行政组织的法律规范:一部分是有关行政机关的设置、编制、职权、职责、活动程序和方法的法律规范,其中职权、职责规范是行政组织法规范的核心;是有关国家行政机关与国家公务员双方在录用、考核、奖惩、晋升、调动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
2、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其中最主要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这类规范数量最多,涉及面最广。
3、监督行政权的法律规范:最主要的有行政监察、行政审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法律规范。这一类规范数量不是最多,但十分重要,是行政法律制度的重点之一。
(9)内部行政法外部行政法扩展阅读:
行政法基本原则分为实体性基本原则和程序性基本原则。
一、行政法的实体性原则:
1、依法行政原则;
2、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3、越权无效原则;
4、信赖保护原则;
5、比例原则。
二、行政法的程序性原则:
1、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2、行政公开原则;
3、行政公正原则;
4、行政公平原则。
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导和规范行政法的立法、执法以及指导规范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的基础性法则,是贯穿于行政法具体规范之中,同时又高于行政法具体规范体现行政法基本价值观念的准则。
『拾』 行政法和行政法规有什么区别
1、定义不同
行政法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而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并且按照相关的规定而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
2、具体内容不同
行政法由规范行政主体和行政权设定的行政组织法、规范行政权行使的行政行为法、规范行政权运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权监督的行政监督法和行政救济法等部分组成。而行政法规一般以条例、办法、实施细则、规定等形式作成。发布行政法规需要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它的效力次于法律、高于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
3、范围大小不同
行政法是有关行政活动、行政机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行政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等。行政法规是行政法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