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诉求
1. 业委会自聘保安违反劳动法怎么诉求
业委会自聘保安,如果业委会违法劳动法的,劳动者可以依劳动法相关版规定,维护自身合权法权益。
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2. 人民法院审理经劳动仲裁的劳动纠纷案件,是重新审理还是只针对不服劳动仲裁一方的诉讼请求审理
潍坊申请劳动仲裁过程,潍坊如何申请劳动仲裁,潍坊劳动仲裁电话,潍坊劳动仲裁申请书
神马《劳动法》还不如个屁,都是浮云……
我是一个普通的80后农民工,我只是想要回我应得的工资,什么加班费,什么劳动保险,什么福利奖金,都是浮云。可是到头来,我欲哭无泪。我哭的不是我那两个月工资,我哭的是:这么大一个中国,竟然没有一个我说理的地方……。
初中毕业以后,一直在潍坊打工。08年底因单位生意不好裁员,我失业下岗了。离开单位几个月了,拖欠的工资还是无影无踪,郁闷的过了一个春节。一直很相信劳动法,春节后去要工资,公司经理咆哮的吼:劳动法算个屁,没钱,你告我吧。抱着对国家法院的敬畏,对劳动法的信任。我和同事把公司经理告了。可是结果却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以下是整个过程的进度表:
2008.12.20,单位生意不好裁员,我下岗了。
2009.2.20,去单位索要1756.65元工资,经理不给,耗费60天,公交费19元。
2009.2.18,潍坊高新开发区劳动仲裁院申请劳动仲裁。
2009.3.9,潍坊高新开发区劳动仲裁院仲裁,耗费69天,花费律师515元。
2009.3.31,等待裁决书,耗费22天,花费公交费8元。
2009.5.25,潍坊高新区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耗费55天,执行费 200元。
2009.6.8,单位上诉,耗费13天,花费公交费50元
2009.7.22,潍坊奎文区人民法院一审开庭。
2009.9.10,潍坊奎文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耗费92天律师费请客2522元。
2009.10.9 单位再次上诉19天 ,上诉快递费22元。
2009.11.12,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开庭。
2009.12.30 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81天 请客、公交费577元。
2010.4.20,不知为什么判决书四个月后才拿到,120天,公交费16元。
2010.4.7,潍坊市高新区人民法院再次申请强制执行,费用200元。
2010.10.7,不知什么原因强制执行始终没有消息,耗费186天请客2200元。
2011.1.1,不知道为什么法院强制执行无果,新的一年,无限期等待中……。
最终赢了官司,至今工资却一分钱没拿到,白搭进去两年多(761天)的大好时光和近一万块钱(9305.65元)。还有经理的那句话:《劳动法》算个屁……。其实在我看来,关于《劳动法》经理只说对了一部分,我觉得应该这么说:神马《劳动法》,还不如个屁,都是浮云……。
送点现金,就可以让XXX院XXX长,颠倒黑白……;请一顿饭,就可以让报社记者闭嘴……;投放一个广告就可以让电视台集体失声……;在加上那个还不如个屁的“神马”《劳动法》……。 我是一个怀揣梦想漂泊在异地他乡80后民工,我只是想要回自己应得的工资。我曾经深深的爱着自己的祖国和家乡,此刻,在我心中没有了当初对经理的愤怒和仇恨,也更没有了当初对国家法院的敬畏和对法律信任,火红炽热的心凉了……。
如果你是一个热心的网友,如果你是一个弱势劳动者,如果你也曾遭遇我的不如意,如果你也不希望更多的人重踏我的覆辙,请帮忙转发各大论坛QQ群。小女子不胜感激。
3. 公司变相裁人,应该怎么办
效益不好不是裁员的法定理由,就是公司倒闭,还得进行清算,向员工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更何况只是变相裁人的借口呢?!
人力部的说法纯系扯淡,但可以理解那些可怜虫,为了自己的饭碗,只能昧着良心,按照上司的指令行事。
为迫使员工自己离职,不惜采用将办公室人员调整到体力劳动岗位的做法,不近人情,但是否违法,取决于劳动合同的约定:
如果劳动合同约定的是管理岗位,则从办公室调整到体力劳动岗位,属于对劳动合同的单方面变更,属于违法行为,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坚持不同意调整到体力劳动岗位,是法律赋予员工的权力,公司胆敢辞退,就涉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承担支付《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的二倍的赔偿金的法律责任。
无论经济补偿还是二倍的赔偿金,都是从进入公司工作之日起开始计算的。
4. 公司让员工自己交纳社保、住房公积金,该如何正确维权
可以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者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以及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举报、投诉,也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八十二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对违反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举报、投诉。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和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对属于本部门、本机构职责范围的举报、投诉,应当依法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本机构职责范围的,应当书面通知并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机构处理。有权处理的部门、机构应当及时处理,不得推诿。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八十三条,用人单位或者个人认为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的行为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用人单位或者个人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依法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核定社会保险费、支付社会保险待遇、办理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手续或者侵害其他社会保险权益的行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个人与所在用人单位发生社会保险争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用人单位侵害个人社会保险权益的,个人也可以要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者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依法处理。
参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单位不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或者不为本单位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账户设立手续的,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责令限期办理;逾期不办理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4)劳动法诉求扩展阅读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四条用人单位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用人单位处应缴社会保险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六条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参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十四条,新设立的单位应当自设立之日起30日内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并自登记之日起20日内,为本单位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账户设立手续。
单位合并、分立、撤销、解散或者破产的,应当自发生上述情况之日起30日内由原单位或者清算组织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并自办妥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之日起20日内,为本单位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账户转移或者封存手续。
参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十五条,单位录用职工的,应当自录用之日起30日内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缴存登记,并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的设立或者转移手续。单位与职工终止劳动关系的,单位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30日内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变更登记,并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转移或者封存手续。
参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二十条,单位应当按时、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不得逾期缴存或者少缴。
对缴存住房公积金确有困难的单位,经本单位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工会讨论通过,并经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审核,报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可以降低缴存比例或者缓缴;待单位经济效益好转后,再提高缴存比例或者补缴缓缴。
5. 作为职场新人,在签订合同时都有哪些坑
1.工作地点和内容要明确,用人单位不得随意变更。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工作地点后,不得随意改变,若因客观情况确实需要变更工作地点的,应采用书面形式征得劳动者同意。在司法实践中,关于工作地点和工作内容的问题,往往是许多职场新人的盲区,因此入职签订劳动合同时,一定要弄清楚双方约定的工作地点在哪里、工作内容是什么,避免日后造成被动和纠纷。
如果双方约定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后,若用人单位把你调到合同写明的工作地点以外的地方或让你从事合同约定以外的工作内容,你可以以不符合同规定为由拒绝调动,若因此被解除劳动合同,你有权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和经济补偿金。
2.合同期限和试用期要明确,试用期内也要买社会保险。
了解合同期限的种类和时间,不仅便于自己规划职业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和稳定。“劳动合同的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三种。签订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一定要明确劳动关系的起止时间,以防用人单位在完成某些工作任务后,提前解聘劳动者。除了要明确合同期限外,试用期也要明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不超过六个月的试用期。因此,要对照自己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检查劳动合同里写的试用期限是否合法,以防有些不良公司或单位,为了掌握解除劳动合同的主动权,又或降低人工成本,将劳动者的试用期随意延长。
试用期内,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是法定义务,自劳动关系建立之日起就应履行。此外,正式劳动合同存续期间劳动者享有的权利,试用期内也同样享有。职场新人不能因为在试用期就畏首畏尾,遇到不公平、不公正待遇时,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