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主体
❶ 行政法主体
行政法主体即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的参加人——组织和个人。组织包括专国家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属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个人包括国家公务员以及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等。
您的提法本身不符合法言法语,“比如单位里的一个员工触犯了行政法“这样的说法是有问题的。不妨说“公务员在行政管理行为中违法,行政机关在事后追究该公务员的行政处分责任,这时公务员即成为行政处分关系中的主体。“
而一般情况下的单位员工若不是公务员或行政相对人,谈什么“触犯了行政法“,又说什么“进行行政处分或处罚“呢?顶多是单位内部的调整。
❷ 行政法主体和行政主体的关系
行政法主体又称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版承担者,具体包权括执掌行政权的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即行政管理过程中的被管理者)。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
因此,行政法主体的范围大于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只是行政法主体的一种,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❸ 简述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行政机关的区别
行政法主体是抄行政法上袭享有权利(权力)义务(职责)的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行政主体是行政法主体的一个部分,是与行政相对人相对应的概念,包括行政机关和其他行使行政权力的机关,如某些有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
行政机关是行政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行政法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者之间的外延是不一样的,行政法主体范围最广,包含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又包含了行政机关,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层次关系。
❹ 行政法主体包括( ) A.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B. 行政主体 C. 行政人 D. 行政相对人
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和行政监督关系,所以选择a
❺ 行政法主体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区别是什么
行政法主体是用行政法规范来调整的,而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行为过程中回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答
❻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就是行政法主体
行来政法律关系主体不是行政源法主体。
1、行政法主体中包括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2、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
3、行政法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和相对方外,还包括监督主体。
4、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国家有权机关与行政主体以及有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监督主体:如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人民法院就是行政法主体。又如行政复议中的上级行政机关等
4、行政主体:行政机关不等于行政主体,除行政机关外,一定的行政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依照法定授权,也可以成为行政主体。公务员并不是行政主体。
❼ 辨析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有何区别。
主要来还是行政法的主体辨别。是源或,一般就是看以哪个名义下的行政决定书,或者说看上面盖的是什么部门的章,那他就是该事件的行政主体,如果你要起诉,就以盖公章的单位起诉他,就没有错的。简单说来就是看他以谁的名义发出法律文件。
❽ 行政法主体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区分
行政抄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一般是指国家行政机关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规范调整的,因实施国家行政权而发生的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之间、行政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一般既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也包括行政相对人(就是说自然人,或者一些与行政机关有法律关系的单位)
❾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就是行政法主体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就是行政法主体。
行政法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的参加人,包括组织和个人。
具体来说,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个人则包括国家公务员以及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行政法主体是指在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关人。
(9)行政法主体扩展阅读:
1、主体的恒定性与不可转化性。即关系中必有一方主体是行政主体,不以行政主体为一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不是行政法律关系,而且在我国,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对人,被告则只能是行政主体,他们之间不能互为原被告(与民诉不同之处)。
2、主体资格的受限制性。在我国,只有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才能成为行政主体。
3、主体地位“平等下的不平等性”。
主体双方各自权利义务性质不完全相同。主体双方权利义务的数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权利义务是另一方所不具有的。
特征:
1、行政主体是组织,而不是个人。
2、行政主体是依法拥有行政职权的组织,是行政权的归属者。
3、行政主体有权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代表国家并独立行使职权。
4、行政主体能以自己的名义单独参加诉讼。
❿ 行政违法的主体是什么
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抄主体,这种违法行为只有当行为主体以行政主体或行政相对方资格出现时才有可能构成行政违法。行者违法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职务过错,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这类失职行为使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遭受损害,但还没达到渎职罪的程度。
行政违法第二种情况:行政过错,是公民和法人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如司机违反交通管理法规的行为。行政违法是行政主体的违法,是行政主体在行政法上的违法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只有以行政法主体身份或以行政法主体名义出现时,违法才能构成行政违法。
(10)行政法主体扩展阅读:
行政违法特征:
(1)行政违法的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不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不可能构成行政违法。
(2)行政违法违反的是行政法律规范,侵害的是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
(3)行政违法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但尚未构成犯罪。
(4)行政违法依法应当承担行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