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事诉讼法到期债权
A. 民间借贷到期走法律程序怎么上诉
民间借贷到期债务人拒不履行还款义务的,债权人可以依法起诉。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回十九条 起诉答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B. 虚假诉讼执行案,第三方提出异议如证据不足,第三方负什么责任
在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案件中,有大量的案件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或者虽有财产却无法有效执行,但该被执行人却有一定的债权存在,为了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能够最大限度的得以实现,我国民事诉讼法设计了对被执行人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进行执行的制度。笔者结合自己的执行工作实践,对该制度的相关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一、确保执行申请人的利益能够最大化的实现是设立该制度的根本目的。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条文中并无关于对被执行人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予以执行的相关规定,只是在该法的第219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书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的生活必须费用。人民法院扣留、提取收入时,应当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被执行人所在单位、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必须。”该条仅仅规定了对被执行人的收入的执行,且限定协助执行人为被执行人所在单位和银行等储蓄业务的单位。而在大量的执行实践中,被执行人往往的和第三人有一定的经济往来,双方存在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果不能对被执行人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予以执行,将严重损害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00条明确规定“被执行人不能清偿债务,但对第三人享有到期债权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申请执行人的申请,通知该第三人向申请执行人履行债务。该第三人对债务没有异议但又在通知指定的期限内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执行。”该规定确立了对被执行人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依法可以执行的制度,对保护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能够最大化的得以实现具有十份重要的意义。二、对被执行人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予以执行有严格的条件限制。我国民事诉讼法在确立了对被执行人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予以执行的制度的同时,为了规范法院的执行行为,依法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中对被执行人到期债权的执行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对被执行人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予以执行的条件进行了严格的限定。首先,人民法院应当向第三人发送履行到期债务的通知(通知中应载明第三人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其次,履行通知书必须直接送达第三人,不得用其他方式送达;第三,第三人在履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内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即不得对第三人强制执行,对第三人提出的异议不进行审查;第四,在对第三人作出强制执行裁定后,第三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不得就第三人对他人享有的到期债权强制执行。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在第三人收到履行通知书,且在指定的期间内没有提出异议而又不履行的情况下,执行法院才有权裁定对其强制执行,且仅限定为该第三人。三、对被执行人和第三人之间享有债权,但未到期的情况,应如何处理的问题的思考。在执行实践中,被执行人和第三人之间存在有债权债务关系,但相当一部分未到期,且数额不确定,对该类型的债权能否执行,应当如何执行,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均未明确规定,在执行实践中一直是困扰执行法官的难题,予以执行法律无明确规定,不予执行不能很好的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对此类案件应分两种情况区别处理:一是被执行人对第三人享有债权,虽未到期,但数额确定。对此种情况,为了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可以在向第三人落实清楚其所欠被执行人的债务数额及到期时间的情况下,向第三人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责令第三人在期限内以及到期后不得向被执行人支付。到期后,人民法院可按照到期债权依法予以执行;二是被执行人和第三人之间有债权债务关系,数额不确定,是否到期也无法确定。对此种情况法院依法仍不能查明的情况下,可告知申请执行人不予执行,并将不予执行的理由予以说明。并告知申请人可对第三人和被执行之间的该债权债务关系予以关注,发现数额确定后及时告知法院,同时法院也可通知第三人在和被执行人结算确定债权数额后及时告知法院,法院依法核实后,可按数额确定的未到期债权的情况予以处理。第四,对第三人享有的到期债权能否按被执行人的收入采用提取、扣留的方式予以执行的问题的理解。《民事诉讼法》对此虽未明确规定,但根据该法第219条将提取、扣留被执行人收入的协助执行人限定为被执行人所在单位、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的规定,对被执行人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显然不符合协助执行义务人的条件,为此笔者认为对第三人享有的到期债权不能按被执行人的收入采用提取、扣留的方式进行执行。《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将被执行人的收入和被执行人对第三人享有的到期债权的执行分别予以规定,是为了在有效保护申请执行人权益的同时,也能很好的保护第三人的利益,对此我们应当在执行工作实践中严格执行。
C. 立案是要具备什么条件
立案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一、有犯罪事实
指客观上存在着某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这是立案的首要条件。有犯罪事实,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1.要立案追究的,必须是依照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立案应当而且只能对犯罪行为进行。如果不是犯罪的行为,就不能立案。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条第1项的规定,有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就不应立案。
由于立案是追究犯罪的开始,此时所说的有犯罪事实,仅是指发现有某种危害社会而又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发生。至于整个犯罪的过程、犯罪的具体情节、犯罪人是谁等,并不要求在立案时就全部弄清楚。这些问题应当通过立案后的侦查或审理活动来解决。
2.要有一定的事实材料证明犯罪事实确已发生。包括犯罪行为已经实施、正在实施和预备犯罪。
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指依法应当追究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只有依法需要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当有犯罪事实发生,并且依法需要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时,才有必要而且应当立案。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条的规定,虽有犯罪事实发生,但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犯罪嫌疑人死亡的;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均不追究刑事责任。
(3)新民事诉讼法到期债权扩展阅读:
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不能立案;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宣告无罪。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的。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4、依刑法告诉乃论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5、被告人已经死亡的。
6、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D. 民诉法解释501条中的通知是履行到期债权通知书吗
第五抄百零一条人民法院袭执行被执行人对他人的到期债权,可以作出冻结债权的裁定,并通知该他人向申请执行人履行。
该他人对到期债权有异议,申请执行人请求对异议部分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利害关系人对到期债权有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规定处理。
根据该规定,是法院通知该他人履行到期债权通知书,你的理解和我一致。
E. 关于对被执行人享有债权的第三人如何执行的几点思考
在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案件中,有大量的案件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或者虽有财产却无法有效执行,但该被执行人却有一定的债权存在,为了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能够最大限度的得以实现,我国民事诉讼法设计了对被执行人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进行执行的制度。笔者结合自己的执行工作实践,对该制度的相关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确保执行申请人的利益能够最大化的实现是设立该制度的根本目的。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条文中并无关于对被执行人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予以执行的相关规定,只是在该法的第219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书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的生活必须费用。人民法院扣留、提取收入时,应当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被执行人所在单位、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必须办理。”该条仅仅规定了对被执行人的收入的执行,且限定协助执行人为被执行人所在单位和银行等办理储蓄业务的单位。而在大量的执行实践中,被执行人往往的和第三人有一定的经济往来,双方存在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果不能对被执行人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予以执行,将严重损害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00条明确规定“被执行人不能清偿债务,但对第三人享有到期债权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申请执行人的申请,通知该第三人向申请执行人履行债务。该第三人对债务没有异议但又在通知指定的期限内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执行。”该规定确立了对被执行人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依法可以执行的制度,对保护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能够最大化的得以实现具有十份重要的意义。 二、对被执行人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予以执行有严格的条件限制。我国民事诉讼法在确立了对被执行人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予以执行的制度的同时,为了规范法院的执行行为,依法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中对被执行人到期债权的执行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对被执行人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予以执行的条件进行了严格的限定。首先,人民法院应当向第三人发送履行到期债务的通知(通知中应载明第三人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其次,履行通知书必须直接送达第三人,不得用其他方式送达;第三,第三人在履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内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即不得对第三人强制执行,对第三人提出的异议不进行审查;第四,在对第三人作出强制执行裁定后,第三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不得就第三人对他人享有的到期债权强制执行。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在第三人收到履行通知书,且在指定的期间内没有提出异议而又不履行的情况下,执行法院才有权裁定对其强制执行,且仅限定为该第三人。 三、对被执行人和第三人之间享有债权,但未到期的情况,应如何处理的问题的思考。在执行实践中,被执行人和第三人之间存在有债权债务关系,但相当一部分未到期,且数额不确定,对该类型的债权能否执行,应当如何执行,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均未明确规定,在执行实践中一直是困扰执行法官的难题,予以执行法律无明确规定,不予执行不能很好的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对此类案件应分两种情况区别处理:一是被执行人对第三人享有债权,虽未到期,但数额确定。对此种情况,为了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可以在向第三人落实清楚其所欠被执行人的债务数额及到期时间的情况下,向第三人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责令第三人在期限内以及到期后不得向被执行人支付。到期后,人民法院可按照到期债权依法予以执行;二是被执行人和第三人之间有债权债务关系,数额不确定,是否到期也无法确定。对此种情况法院依法仍不能查明的情况下,可告知申请执行人不予执行,并将不予执行的理由予以说明。并告知申请人可对第三人和被执行之间的该债权债务关系予以关注,发现数额确定后及时告知法院,同时法院也可通知第三人在和被执行人结算确定债权数额后及时告知法院,法院依法核实后,可按数额确定的未到期债权的情况予以处理。 第四,对第三人享有的到期债权能否按被执行人的收入采用提取、扣留的方式予以执行的问题的理解。《民事诉讼法》对此虽未明确规定,但根据该法第219条将提取、扣留被执行人收入的协助执行人限定为被执行人所在单位、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的规定,对被执行人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显然不符合协助执行义务人的条件,为此笔者认为对第三人享有的到期债权不能按被执行人的收入采用提取、扣留的方式进行执行。《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将被执行人的收入和被执行人对第三人享有的到期债权的执行分别予以规定,是为了在有效保护申请执行人权益的同时,也能很好的保护第三人的利益,对此我们应当在执行工作实践中严格执行。
F. 如何理解债权保全中的代位权
位权制度是债权保全的一种方式,现代各国立法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保障社会交易的安全,一般均设立了债权保全制度,我国《合同法》第73条对我国代位权制度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弥补了我国合同立法方面的空白。但在详细操作层面上,缺乏具体立法依据,使得代位权制度无法发挥应有功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虽然对此作出补充性的规定,但其与其他国家的代位权制度大为不同,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方式过于单一,代位权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等问题的出现,也局限了代位权制度功能的发挥。 要害词:债权人;代位权;债权保全 当事人根据老实信用原则在彼此之间设立债权关系之后,债务人一般是以其全部债权作为债的担保的,因此债务人的全部财产的增加与减少便与债权人的债权的安全系数有了直接的关系。当债务人放弃自己的债权或者将自己的财产赠与他人,致使债务无法或不足已清偿时,势必对债权人不公。因此,世界各国设立了债权保全制度,用以维护交易安全。 一、代位权概念分析 代位权在民法领域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概念,它包括继续人代位权和求偿代位权,而后者又包括债权人代位权和债务人代位权。本文仅对债权人的代位权制度进行探讨。所谓债权人的代位权,是指当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享有的权利而害及债权人的债权时,债权人为保全其债权,可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对第三人之权的权利。该制度正式确立于法国,并对后世各国民事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法国民法典》第1166条规定:“债权人得行使债务人的一切权利及诉讼,但权利和诉讼权专属于债务人的,不在此限。”此后,《日本民法典》第423条、《西班牙民法典》第111条、《意大利民法典》第1234条、我国台湾《民法典》第242条亦有类似规定。我国债权人代位权的雏形最先见于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其第300条规定:“被执行人不能清偿债务,但对第三人享有到期债权的,人民法院可依申请执行人的申请,通知该第三人向申请执行人履行债务。该第三人对债务没有异议但又在通知指定的期限内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执行。”但其仅适用于诉讼终结并已进入强制执行的情形,从而不具备普遍的意义。债权人代位权制度首先明确于我国《合同法》第73条,其中规定:“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哀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但该债权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从而确立了我国民法上的债权人代位权制度。 关于代位权的性质,理论界也颇有争议,有代理权说、为自己的委托说、治理权说等。对其性质的熟悉应注重以下两点: 第一,代位权是法定的从属于债权人债权的从权利。代位权的发生根据是法律的直接规定,因此代位权的成立需要具备法定要件。代位权的发生基础是债权人的债权,随着债权人的债权的移转而移转,随着债权人的债权的消灭而消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代位权是从权利。 第二,债权人代位权是实体权利,而不是诉讼权利。代位权的行使虽然会使诉讼程序开始,但是其效力却是使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发生变化,应当属于实体权利。在实体法上,代位权既不同于代理权,也不同于代位追偿请求权。代理权是基于委托代理而成立,代理人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代理事务,其代理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而代位权是法律直接赋予
G. 被执行人与第三人有法律文书确定债权债务关系
在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案件中,有大量的案件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或者虽有财产却无法有效执行,但该被执行人却有一定的债权存在,为了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能够最大限度的得以实现,我国民事诉讼法设计了对被执行人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进行执行的制度。笔者结合自己的执行工作实践,对该制度的相关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确保执行申请人的利益能够最大化的实现是设立该制度的根本目的。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条文中并无关于对被执行人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予以执行的相关规定,只是在该法的第219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书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的生活必须费用。人民法院扣留、提取收入时,应当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被执行人所在单位、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必须办理。”该条仅仅规定了对被执行人的收入的执行,且限定协助执行人为被执行人所在单位和银行等办理储蓄业务的单位。而在大量的执行实践中,被执行人往往的和第三人有一定的经济往来,双方存在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果不能对被执行人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予以执行,将严重损害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00条明确规定“被执行人不能清偿债务,但对第三人享有到期债权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申请执行人的申请,通知该第三人向申请执行人履行债务。该第三人对债务没有异议但又在通知指定的期限内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执行。”该规定确立了对被执行人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依法可以执行的制度,对保护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能够最大化的得以实现具有十份重要的意义。
二、对被执行人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予以执行有严格的条件限制。我国民事诉讼法在确立了对被执行人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予以执行的制度的同时,为了规范法院的执行行为,依法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中对被执行人到期债权的执行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对被执行人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予以执行的条件进行了严格的限定。首先,人民法院应当向第三人发送履行到期债务的通知(通知中应载明第三人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其次,履行通知书必须直接送达第三人,不得用其他方式送达;第三,第三人在履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内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即不得对第三人强制执行,对第三人提出的异议不进行审查;第四,在对第三人作出强制执行裁定后,第三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不得就第三人对他人享有的到期债权强制执行。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在第三人收到履行通知书,且在指定的期间内没有提出异议而又不履行的情况下,执行法院才有权裁定对其强制执行,且仅限定为该第三人。
三、对被执行人和第三人之间享有债权,但未到期的情况,应如何处理的问题的思考。在执行实践中,被执行人和第三人之间存在有债权债务关系,但相当一部分未到期,且数额不确定,对该类型的债权能否执行,应当如何执行,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均未明确规定,在执行实践中一直是困扰执行法官的难题,予以执行法律无明确规定,不予执行不能很好的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对此类案件应分两种情况区别处理:一是被执行人对第三人享有债权,虽未到期,但数额确定。对此种情况,为了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可以在向第三人落实清楚其所欠被执行人的债务数额及到期时间的情况下,向第三人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责令第三人在期限内以及到期后不得向被执行人支付。到期后,人民法院可按照到期债权依法予以执行;二是被执行人和第三人之间有债权债务关系,数额不确定,是否到期也无法确定。对此种情况法院依法仍不能查明的情况下,可告知申请执行人不予执行,并将不予执行的理由予以说明。并告知申请人可对第三人和被执行之间的该债权债务关系予以关注,发现数额确定后及时告知法院,同时法院也可通知第三人在和被执行人结算确定债权数额后及时告知法院,法院依法核实后,可按数额确定的未到期债权的情况予以处理。
第四,对第三人享有的到期债权能否按被执行人的收入采用提取、扣留的方式予以执行的问题的理解。《民事诉讼法》对此虽未明确规定,但根据该法第219条将提取、扣留被执行人收入的协助执行人限定为被执行人所在单位、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的规定,对被执行人享有到期债权的第三人显然不符合协助执行义务人的条件,为此笔者认为对第三人享有的到期债权不能按被执行人的收入采用提取、扣留的方式进行执行。《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将被执行人的收入和被执行人对第三人享有的到期债权的执行分别予以规定,是为了在有效保护申请执行人权益的同时,也能很好的保护第三人的利益,对此我们应当在执行工作实践中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