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劳动法加入中小学生必修课
① 请问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习《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应该怎么学只学这两个就可以吗
这两个是必修的而已,如果先是了解,那可以从这里开始。
您是学习人版力资源管理的,那么六权大模块的理论知识应该都会有系统学习,这个对于出来从事相关工作当然是有帮助的。但是实际上真正开始工作是需要实践才能学以致用,很多经验的积累也不是书上可以学到的。
建议可以加入人力资源方面的群,看看前辈们的讨论,可以提前接触一些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对于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也有帮助。
人力资源方面的凭证现在国家认可的是全国统考的人力资源考试,共分四个等级。一级二级都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才能考。四级在学校就可以考。三级有些刚毕业或者准备毕业的人力资源专业的本科生也可以考。具体的可到网上查询相关资料。
② 教育部关于《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 有偿补课的规定》是否违反《劳动法》
不违法。教师有偿补课,对社会的利益损害较大,影响学生公平的受教育权,因此需要规定严禁教师有偿补课。教育部关于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 有偿补课的规定》 没有违反《劳动法》和《宪法》。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的通知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规范中小学校办学行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坚决纠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行风问题,现将《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印发”
“三、强化宣传教育,注重正面引导。各地教育部门要......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自觉拒绝有偿补课,对每名学生认真负责,为学习有困难学生答疑辅导,开展课前课后或假期义务值守等志愿服务。选树并宣传优秀教师典型,充分展现当代教师无私奉献、崇德向善的精神风貌,传播教育正能量。“
(2)把劳动法加入中小学生必修课扩展阅读: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的通知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深入解决“四风”问题重要举措。
各省级教育部门是责任主体,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按照《规定》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订标本兼治的具体实施方案和细化的违规处理办法。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和工作机制,紧盯寒暑假、法定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扎实有序开展有偿补课专项治理活动,坚决制止有偿补课等乱收费行为。
③ 小学生劳动小知识
小学生劳动教育:
(1)正确处理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的关系。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课要以劳动实践为主,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之中,把思想教育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劳动成为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努力做到实践性、教育性相统一。
(2)加强现场教学。注意选好场地,备好工具,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3)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劳动内容、劳动项目和组织形式。但不管采取哪种做法,教学时间必须保证,不得挪作他用。
(4)加强与社会和学生家长的联系。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工厂、商店、农村参观,开阔学生视野。有些劳动项目,可以组织学生回家实践。还可以请当地有经验的工人、农民、科学技术人员和学生家长指导学生劳动。
(5)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通过这些活动,使儿童善于动脑,勤于动手, 培养他们的劳动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6) 加强纪律和安全教育。组织学生劳动,一定要有老师参加,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要做好劳动保护,注意劳逸结合。安排劳动项目要照顾体弱的学生。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讲究劳动卫生,确保劳动安全。
(7)自己动手, 积极改善教学条件。
(8)要进行考核。小学劳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示范法、参观法、模拟法、实验法、设计制作法等。
(3)把劳动法加入中小学生必修课扩展阅读:
劳动和价值:
生产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力和生产的本质力量。
从本原看,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跟生产资料劳动使人类产生使人类发展相结合而构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古猿通过劳动转化为人,形成劳动生产力,是生产力形成的标志和历史上的开始,——恩格斯的观点。
恩格斯对生物进化、劳动进化的看法是建立在科学水平的基础上的。从完全的意义看,所谓生产力,乃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和塑造自我的能力,归根结底, 是人类的本质力量在历史中的全部展开。
任何耗散结构都具有一定的自组织能力,它们在自组织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基因变异的方式来形成信息(包括正价值信息和负价值信息),另一方面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来选择信息,并通过基因遗传的方式来贮存和传播信息。
生物信息的积累使生物组织之间、及生物个体之间能够产生越来强的相干作用与协调作用,各组织的结构越来越精细,个体之间的协作越来越和谐。
④ 为什么说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
今年3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次培养方案。听到该消息,真的很高兴看到国家认识到劳动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德智体美劳曾经是评价人优秀素质的最高标尺,但不知何时“劳动”这个重要评价指标,默默地被踢出阵营。一些人慢慢更加注重和追求智育方面看得见的显成绩,而忽视劳动能力等其他隐性方面的培养和发展。一些孩子在这样的观念下培养,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变得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即便有这样的弊病,但由于考核中没有劳动能力指标,既然不影响升学,那只能算瑕不掩瑜而已。
在这样模式下培养长大的人,长期不参与劳动,往往没有家、集体成员共担责任的意识和概念,也没有积极参与劳动协作的意识;不知劳动过程的艰辛,无法体验到付出劳动汗水与智慧后获得成果时的快乐与满足;没有劳动的历练,没有劳动锻炼筋骨、磨练意志的机会,就没有从劳动中激发智慧、灵感、创造力的机会;没有劳动的磨砺,就不懂分享、珍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人,不仅基本生存能力较差,而且往往缺乏尊重劳动与劳动人民的意识、宽容他人不足或缺点的意识、家庭与社会责任担当意识、感恩意识、团结合作意识、脚踏实地意识等。而这又会制约人的情商、智商、体质的发育,进而影响健康成长。虽然随着社会分工细化,生活节奏加快,一定时期或程度上的劳动可以被他人的劳动、电器、一次性产品等代替,但要获得劳动给人体质、心智的锻炼,必须回归对劳动的重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学会劳动、爱劳动是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⑤ 教育部通知:中小学生将增这3门必修课,家长为何担忧
现在的孩子压力大,不仅要面临学校的课业压力,而且还要面对父母的高期望,有不少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优秀,但是父母在期望自家孩子将压力转变成动力的时候,也要注意多理解孩子,多让孩子以学校的课业为主。
对于孩子来说,我个人认为增加这三门课是根据现在的时事要求而制定的,是非常正确的一个人才培养计划。
今日话题讨论:
在座的宝妈,你又是如何看待增加劳动,书法,编程这三门课?欢迎屏幕下方留言讨论。
⑥ 求问哪里有关于中国劳动法的公开课或者在线课程我在做人力资源相关
人力抄资源管理师有关劳动法的课程可在网上搜索,比如以想了解的方面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是否有相关的文章或视频,可在腾讯课堂或者19课堂上进行查询。
人力资源劳动法也属于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的内容的一部分,也可通过取得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进行劳动法的学习。
具体有关劳动法相关学习方式及方法可详询。
⑦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课程主讲老师是谁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内国劳动容学会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协会劳动关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国家机关直属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委员,中国企业联合会雇主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深圳市企业家协会维权工委专家顾问。主要研究领域:劳动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
⑧ 《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进了课堂,成为学生的什么本必修课
一个健全的社会离不开法,一个合格的公民不能不懂法,民主法制观念是现代化专国家公民的基本素属质之一,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全民普法教育至今已开展二十年,从“一五”到“四五”都把青少年列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学校中开设法制课,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 “四落实”,但“四落实”其实并不落实。
法制教育入课堂是人们多年来的期盼:对于已经迈上新世纪的一代未成年人来说,法制教育理应成为基本的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应当在中小学校设置专门的法制教育课程,将法制教育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使法制教育取得与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等课程相同的地位。笔者认为这应当是“五五”普法必须解决的问题。法制教育入课堂能够产生以下作用。
⑨ 希望从劳动法这课程中学会那些劳动法的内容
最新版的劳动合同法是首先必须要学的,然后是工资支付条例、女职工保护法、劳动法等。
⑩ 谈谈学习法律课程的重要性 1、举例论证(劳动法、刑法、著作权法等) 2.500字左右
第一,普及民众法律常识、提高民众法律意识乃依法治国之基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70%左右,这群人的法律意识得不到提高,其他30%左右的人口和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意识提得再高也不能根本提升我国的法治水平。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形成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而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的基础少不了生活在其中的民众具备一定程度的法律意识,这是基础中的基础。现在我深感我们的这个基础层次太低有待提高,如今它成了阻碍我国法治化进程的症结所在。当然普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但是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普法这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环节。
第二, 普及民众法律常识、提高民众法律意识有助于提高我国基层法院法官的办案质量和民众的满意率。
如今,基层法院的法官常被指责办案质量低,当事人满意率低等。我感觉近年来的司法改革已使法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不能老把问题的责任归咎于法官,其实导致这样的结果当事人也负有一定的责任。我国基层法院特别是郊县或比较偏僻的地方的法官接触的当事人普遍法律意识比较低:他们中不乏法盲,言行举止无不表现出对法庭、法官的害怕,完全不懂其实法院也是他们主张要回自己权利的地方,打官司是一件丢脸的事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观念之中;他们中也不乏刁民,无视法庭,完全不遵守法庭秩序,甚至随意在法庭上侮辱法官或动手打人,还有拒不签字等等。我深感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法官实在很不容易,一方面其作为法院系统中的一名法官他受着错案追究制等一系列法院内部严格的考核制度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如此一群几乎没有法律常识的当事人面前运用法律断案阻碍重重。暂且不说其听不懂法言法语要费力地一遍遍解释,一些和他们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相背的法律准则他们完全听不进,情绪一激动就导致当庭谩骂法官甚至动粗。在这种环境中办案的法官还何来威严感和职业荣誉感?所以要提高法官的办案质量,要提高当事人的满意率,提高法官素质是一个方面,提高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同样也是相当重要的,而且,当事人的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法官素质的提高还会有自然的促进作用,因为法官在有着很强法律意识的当事人面前也不敢乱来。
第三, 普及民众法律常识、提高民众法律意识和提高法律工作者的素质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优化我国的法治环境,提高法律工者的素质是一个方面,关键还是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因为后者涉及的面要广得多,正因为面广所以普法也是困难重重。我们可以采用小平同志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先努力提高法律工作者的素质再逐步提高整体民众的法律意识。我感觉近年来由于司法改革的原因我国的法律工作者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强调提高这一小部分人的素质的同时我们不能对民众的法律意识采取太过听之任之的态度。一味强调法官、检察官素质的提高而对民众的法律意识持放任态度必然会使两者之间产生落差而不匹配。就算有了高素质的司法工作队伍也很难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所谓“秀才碰到兵,有理说不清”。打个比方,就好比一个身体单薄的人你给他吃再好的补药也没法改善他的体质,因为他的现有体质根本没法吸收你所提供的补药,所以要让补药起作用必须要使其体质达到一定的标准。我国现在的司法改革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和探讨都是建立在一个相对比较发达的法治环境中的,在一个民众法律意识比较低的环境中是很难实际操作的,这样在这些地方谈司法改革就显得其改革意义不是很大。要想使司法改革收到更大的成效,那么我们必须要重视普法,要尽可能地把普法提到与司法改革同样的高度,这样才能有助于两者协调而发挥各自最大的效用。
第四, 普及民众法律常识、提高民众法律意识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重视。
要让百姓去主动吸收枯燥乏味的法律常识似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她需要运用法律常识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才会主动去了解,既然主动学习有困难,那么我们就应当用宏观调空的方式来被动灌输。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构想:
首先,我们应当完善我们的法律援助体系,提高法律工作者的素质,使碰到法律问题的老百姓能够方便有效地获得法律援助。这样老百姓能在得到法律援助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法律常识。同时基层法院在碰到典型案子的时候要适当作一些相关的法律宣传,扩大影响面,对百姓起一个警示作用。基层法院具体的承办法官也要主动承担起法律宣传工作,基层法院特别是派出法庭很多案子往往是调解结案的,此时法官应当有针对性地给予一些法律上的教育,使当事人以后能有所受益。简而言之就是以点带面,通过法律工作者来带动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
其次,电视、报纸等各新闻媒体在加大法律宣传工作的同时,要适当考虑大众化问题,要吸引民众的目光,如果太过专业化恐怕还是不能达到法律宣传的目的。现在案件聚焦、法律与道德、社会方圆、东方110、终极对话、今日说法等节目都是比较好的节目贴近百姓生活,希望能充分发挥这些节目的作用。
再次,希望演艺圈能多产出一些国产法律类影片,电影的影响力往往比刻意的宣传要有效得多,像《秋菊打官司》那样成功的有关法律的影片实在太少了,我们的老百姓不能再把今天的法治环境理解成秋菊打官司那个年代的样子了,可我发现很多文化层次比较低的老百姓的观念还是停留在那个年代,我们需要新时代的法律影片来刷新老百姓头脑中的打官司概念。国外有很多优秀的法律类片子,像《失控的陪审团》等,引进国外优秀的法律类片子对于文化层次比较低的老百姓而言效果恐怕不会很明显,国外的片子往往不是他们感兴趣的领域。所以我希望我们能像打造《英雄》等国产大片一样来打造一些高质量的法律影片来刷新我国民众的法律观念,唤醒民众的法律意识。
最后,我建议我们现在的中小学都应该开设法律课程,其内容应该是实用且贴近生活的,比如有关刑法、民法、婚姻法、继承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有关内容,可以以案例形式把有关法律理念零零碎碎地慢慢传授给他们。不能把法律课程只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法律课程也应该纳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中,甚至要作为中考高考的内容之一,让大家充分重视法律。大学才开设法律课程太晚了,要让孩子从小树立起法律意识,同时孩子在课堂上所学的生动的案例和相关法律常识回到家往往就充当起法律宣传者的角色,一人受教全家受用。我认为这是普法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希望有关部门能考虑考虑这个建议。
总之,司法改革是面向司法机关、司法工作者的,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必须加以重视;普及民众法律常识、提高民众法律意识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也必须加以重视,两者不可偏废。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国现在人口众多,众多人口中受教育程度高的比例又比较低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走“法律平民化,法官精英化”的路线,如果两者都平民化显然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相背,如果两者都精英化势必会把大部分民众排斥在司法保护的范围之外,这会直接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所以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了优化我国的法治环境,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我们必须在强调司法改革的同时把普及民众法律常识、提高民众法律意识提到同等的高度予以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