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民事诉讼法原告就被告原则

民事诉讼法原告就被告原则

发布时间: 2021-01-10 06:37:04

㈠ 民事诉讼法原告就被告是根据什么来定的

民事诉复讼中原告就被告是制依据的法律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一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㈡ 什么是民事诉讼地域管辖的“原告就被告”原则

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至第三十三条规定了9种属于特殊地域管辖的诉讼。

(1)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

(2)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险标的物所在地法院管辖;

(3)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票据支付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

(4)因铁路、公路、水上、航空运输和联合运输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运输始发地、目的地或被告住所地的法院管辖;

(5)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

(6)因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事故发生地或者车辆、船舶最先到达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

(7)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损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碰撞发生地、受碰撞船舶最先到达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

(8)因海难救助费用提起的诉讼,由救助地或被救助船舶最先到达地法院管辖;

(9)因共同海损提起的诉讼,由船舶最先到达地、共同海损理算地或航程终止地法院管辖。

10民事诉讼法对专属管辖有何规定?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属于专属管辖的诉讼有以下三类:

(1)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

(2)因港口作业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法院管辖;

(3)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亡时住所地或主要遗产所在地法院管辖。

㈢ 【原告就被告】原则是什么意思

原告就被告是民法中选择管辖法院时用到的一个原则。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原告就被告是国际的普遍惯例之一,这样做有利于法院送达法律文书,节约诉讼成本、缩短诉讼周期,也有利于最终的执行。一般地域管辖又称普通管辖或一般管辖,是指以当事人所在地与法院辖区的关系来确定管辖法院。即当事人在哪个法院辖区,案件就由哪个法院管辖。

《民事诉讼法》第22条第1款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这里被告的住所地,根据《民法通则》第15条的规定,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民法通则》第15条规定其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地。因而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时,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条之规定,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连续居住1年以上的地方。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是同一地方,而必须是住所地以外的另一个地方。住所地如果与经常居住地相重合,为同一地方,则称为住所地,不能成为经常居住地。

(3)民事诉讼法原告就被告原则扩展阅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对“原告就被告”的原则做了以下补充规定:

第一,双方均被注销城镇户口的,由被告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当事人的户籍迁出后尚未落户,有经常居住地的,又该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户籍迁出不足1年的,尤其原户籍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超过1年的,由其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双方当事人都被监禁或被劳动教养,由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被监禁或被劳动教养1年以上的,由被告被监禁地或被劳动教养地人民法院管辖。

㈣ 民事诉讼法原告就被告是根据什么

1、可以在侵权行为地B县法院起诉。
2、原告就被告是一个普遍性的原则,民诉第内二十一条是对这一原则的具容体解释。第二十八条在侵权行为地是一个特别规定,在规定管辖范围时可以依据特别规定,而不依普遍性原则。
3、你只针对管辖权的话,可以向B县法院提管辖权异议,这种情况,在法定期间内写个异议书递交立案庭就可以了。假如说你问的是答辩理由的话,具体情况你也没写,我建议你可以从洪水的不可抗力上下文章。

㈤ 请问"原告就被告"一词是什么意思啊

如何理解原告就被告的一般地域管辖原则[推荐]
一般地域管辖又称普通管辖或一般管辖,是指以当事人所在地与法院辖区的关系来确定管辖法院。即当事人在哪个法院辖区,案件就由哪个法院管辖。《民事诉讼法》第22条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根据这一规定,一般地域管辖的原则是“原告就被告”,即被告在哪个法院辖区,原告就应当到哪个法院起诉,案件就归该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
当事人所在地,既包括当事人住所地,也包括当事人经常居住地。住所地,对于公民来说是指该公民的户籍所在地;对于法人和其他组织来说是指该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主要营业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此外,《意见》对“原告就被告”的原则作了以下补充规定:第一,双方均被注销城镇户口的,由被告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第二,当事人的户籍迁出后尚未落户,有经常居住地的,由该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户籍迁出不足一年的,由其原户籍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超过一年的,由其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第三,双方当事人都是被监禁或被劳动教养的,由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被监禁或被劳动教养一年以上的,由被告被监禁地或被劳动教养地人民法院管辖。第四,对没有办事机构的公民合伙、合伙型联营体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注册登记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注册登记,几个被告又不在同一辖区的,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实行“原告就被告”原则,有利于人民法院查清案件事实,及时、正确作出裁判;有利于被告出庭应诉,在双方当事人到庭的情况下解决争议;有利于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和生效判决的执行;可以限制原告滥用诉权,避免给被告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在特殊情况下,适用“原告就被告”原则却不利于当事人诉讼和法院办案。所以,《民事诉讼法》又作了例外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3条的规定,下列民事诉讼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1)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2)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3)对被劳动教养的人提起的诉讼。(4)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
此外,《意见》对下列特殊情况作了补充规定:第一,追索赡养费案件的几个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辖区,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第二,不服指定监护或变更监护关系的案件,由被监护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第三,非军人对军人提起的离婚诉讼,如果军人一方为非文职军人,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离婚诉讼双方当事人都是军人的,由被告住所地或者被告所在的团级以上单位驻地的人民法院管辖。第四,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另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诉时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第五,在国内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诉讼须由婚姻缔结地法院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的,由婚姻缔结地或一方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第六,在国外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诉讼须由国籍所属国法院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的,由一方原住所地或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第七,中国公民一方居住在国外,一方居住在国内,不论哪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国内一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权管辖。如国外一方在居住国法院起诉,国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受诉人民法院有管权辖。第八,中国公民双方在国外但未定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的,应由原告或者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㈥ 民事诉讼法中"原告就被告"什么意思

原告就被告,是民事诉讼案件在区域管辖的原则,即被告在哪个法回院辖区,原告就答应当到哪个法院起诉,案件就归该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这样做有利于法院送达法律文书,节约诉讼成本、缩短诉讼周期,也有利于最终的执行。

㈦ 关于法律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原告就被告。

这只是一般的民事案件,是按照原告就被告的原则,原告所在地没有管辖权,你提出管辖权异议,也会被驳回

㈧ 如何理解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有明确的被告”

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第(二)项的规定,“有明确的被告”是起诉的四个条件之一。

对于它的理解如下:

一种认为“明确的被告”是指原告起诉时必须提供被告的身份资料,如被告自然人,则需提供其身份证或相应的户籍证明资料,如法人等组织的,则需提供工商登记资料或组织机构代码证;

另一种意见认为“明确的被告”是指能够确定被告的身份,能够将特定的被告予以特定化,即有明确的住所等,能够与他人区分即可。

《民事诉讼法》第108条所称“明确的被告”是指在法院的管辖确定并正确无误时,在该法院管内的被告必须有

(一)姓名(自然人)或名称(法人)、字号(法人分支机构、非法人社会组织、合伙),

(二)必须有住所,或者在该法院管内有经常居住地(连续居住一年以上)。

(8)民事诉讼法原告就被告原则扩展阅读:

对于“明确被告”的判定:

其一,被告的身份情况。

在被告的身份情况中,被告的姓名或名称是否准确或正确最为重要。籍贯、职业或工作单位和职务等身份情况并非起诉的必要条件。有的法官要求原告提供被告的身份证、电话的号码,均出于法官确认被告身份或方便联系被告的需要,不应成为起诉的充分必要条件。

其二,被告的住址或住所地。

当被告是公民的,以派出所的户籍登记为依据确定其家庭住址,公民被告的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除写明住所地外,还应写明经常居住地。当被告是企业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以工商档案或有关登记、备案部门的登记、备案材料(党委、政府除外)为依据确定其住所地。

其中,企业法人或非企业法人以营业场所为住所地,而其他组织如学校、机关等则以办公场所为住所地。

其三,被告与原告之间存在某种法律关系。

原告起诉时应当举出初步证据以证明或明确其与被告之间存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或存在事实上或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㈨ 民事诉讼法中什么叫正当当事人

当事人来,除原告和被告以外源,还包括共同诉讼人、第三人。所谓正当当事人是指就特定的诉讼,有资格以自己的名义成为原告或者被告,因而受本案判决拘束的当事人,因此又称为当事人适格。

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当事人,仅指原告和被告。广义上的当事人,除原告和被告以外,还包括共同诉讼人、第三人。

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包括形式上的当事人和实质上的当事人。形式上的当事人是纯粹诉讼上的概念,与实体法律关系没有联系。而实质上的当事人,也称为正当当事人,则是从实体法的角度观察的结果,通常作为诉讼标的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就是正当当事人。引起诉讼程序开始的当事人,只能是形式上的当事人。在司法实践中,没有形式上当事人概念便无法确定管辖法院,因为管辖根据与当事人的确定有直接关系。地域管辖中的一般原则——“原告就被告”就是指这种意义上的当事人。

热点内容
我国古代入赘婚姻法 发布:2025-10-07 08:00:20 浏览:695
劳动法98条 发布:2025-10-07 07:57:18 浏览:928
民法典新举措 发布:2025-10-07 07:52:05 浏览:76
行政法第224 发布:2025-10-07 07:44:57 浏览:265
平利法院网 发布:2025-10-07 07:44:15 浏览:360
中华人民劳动法实施于哪一天 发布:2025-10-07 07:38:41 浏览:923
国外会计法律责任制度 发布:2025-10-07 07:24:03 浏览:153
法院知道律所 发布:2025-10-07 07:00:42 浏览:274
辽宁省司法厅新任厅长 发布:2025-10-07 06:55:22 浏览:198
土地转包合同法违约责任 发布:2025-10-07 06:53:46 浏览: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