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法信赖保护

行政法信赖保护

发布时间: 2021-01-10 13:56:12

Ⅰ 信赖保护原则是什么

是指有权机关应保护行政相对人因信任行政主体的合法性、正当性、权威性而无过错参与其实施的授益性、合意性、指导性等行政行为所期望得到的合法或合理利益。

行政法信赖保护原则肇始于德国行政法院判例,后经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等的效仿、继受与发展,已成为大陆法系行政法之一般原则。依据该原则进行的制度设计在保障人权、维护法的安定性、实现实质的法治行政方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拓展资料

信赖是否值得保护其判断基准主要是根据无过错原则,无过错原则主要强调了行政相对人对于违法行政行为没有过错。倘若是由于行政相对人自己的过错,造成违法行政行为的作出,或者明知或重大过失而不知行政行为违法则不能成立信赖保护。

这一原则得到了德国行政立法的肯定,《联邦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8条第二款列举规定了三种不适用信赖保护原则的具体情形:

(1)受益人以欺诈、胁迫或行贿取得一行政行为的。

(2)受益人以严重不正确或不完整的陈述取得一行政行为的。

(3)明知或因重大过失而不知行政行为的违法性。也有学者不是从信赖的正当性出发而是从信赖利益与公益比较的角度来鉴别信赖是否值得保护,并认为公益是成立信赖保护必须要考虑的要件之一。

Ⅱ 论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与信赖保护原则

比例原则又叫适度原则,是说行政行为在合法的前提下,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减少行政版相对权人不必要损失的原则.
信赖保护原则是说,行政相对人处于对行政机关的信赖,但凡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行政机关不得随意更改,即使处于社会公益必须更改,也必须给予行政相对人合理的补偿.

Ⅲ 行政法的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行政法规范中是如何体现的

行政给付权益对于受益人至关重要。尤其在行政救助中,救助或帮助是受益人生存保障唯一的或至少是主要的依靠,行政主体必须保障受益人所享有的权利或利益的稳定性。

其次行政给付和信赖保护均可以看作是一种利益的调整机制,只不过调整方法不同。行政给付通过积极的利益分配直接改变社会成员的利益占有状况,信赖保护原则则以利益可期性和稳定性的形成来确保公共负担平等。

行政指导实施完毕后,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实现了行政主体与相对方所期望的结果,还有一种是行政指导方因自身的信息或判断有误,无恶意地误导了被指导者,结果使被指导者遭受到重大损害。在这两种情况下均应基于信赖保护原则,对相对人予以补偿。

(3)行政法信赖保护扩展阅读:

行政法注意事项:

行政审批可以是内部行为,行政行为一经作出,非有法定事由和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撤销,废止或改变。

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作出授益行政行为的,即使事后发现有违法情形,只要这种违法情形不是因为相对人的过错(行贿或提供虚假资料信息)造成的,行政机关亦不得撤销或改变,除非不撤销这种违法行为会严重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

行政行为作出后,若事后据以作出该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废止,根据作出该行政行为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撤销,废止或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但是行政机关在作出撤销,改变或废止的决定之前,应进行利益衡量。

Ⅳ 谁跟我解释下行政信赖保护原则,谢谢啦!

行政信(依)赖保护原则是指政府对自己作出的行为或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不得反复无常。
信(依)赖保护原则的要求:
1、行政行为一经作出,非有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撤销、废止或改变,即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或公定力。
2、行政机关撤销或改变其违法作出的行政行为,如这种违法行情形不是因相对人过错造成的要对相对人因此受到的损失加以赔偿。
3、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作出授益行政行为后,事后即使发现有违法情形,只要这种违法情形不是因相对人过错造成的,行政机关亦不得撤销或改变,除非不撤销或改变这种违法行政行为会严重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
4、行政行为作出后,如事后据以作出该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废止,或者据以作出该行政行为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撤销、废止或改变已经作出的行政行为,但这种改变需利益最大化。
根据行政法的原理,行政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应当主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机关必须本着诚实信用的精神,以诚实信用的方法做出行政行为。为了确保行政行为的明确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树立和保护行政相对人对政府机关及其行政行为的真诚信赖,政府机关必须本着诚实信用的精神,以诚实信用的方法做出行政行为。例如,政府机关在做出行政行为时不得进行欺诈、威胁、胁迫,不得以虚假的表示误导相对人。
第二,政府机关原则上不得制定对相对人具有溯及力的政府规章、命令。政府机关做出的政府规章、命令,其效力不得适用于施行前已经终结的事实,即不得限制或损害相对人已经依法取得的利益。这是法治国家中法的安定性的必然要求。如此方能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尊严与政府的公信力。
第三,行政行为撤销与废止中的信赖保护。撤销与废止制度分别适用于违法和合法的行政行为,二者都有可能损害社会民众的信赖利益。因此行政法要求政府机关对行政行为的撤销和废止应当受到严格限制,政府机关一方不得依职权随意改变该行政行为。它要求政府机关一方没有法定事由并且经过严格的程序不得对原行政行为做出改变。它是法的安定性原则在行政行为上的具体表现,或者说是对行政行为的一种要求。法律规范的安定性,要求行政行为本身不受任意改变;法律秩序的安定性,要求行政行为所设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能得到持久维持。因此,行政行为的撤销与废止应当受到严格限制。
第四,行政行为的无效应受到限制,其适用范围应当缩小,通过更加严格的行政行为撤销程序为行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提供制度保障。为了保护社会成员的信赖利益和维护法制秩序的安定,若无效行政行为与后续的行政行为各自独立,并产生法律效果,则先前行为的无效不导致后续行为的无效;如果两行为是为实现同一目的而不可分离地连续时,则先前行为的无效后果将导致后续行为的无效。那种违法行政行为一概无效是不利予信赖保护的,是不足取的
从理论上说,对行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主要有两种保护方式,即存续保护和财产保护。所谓存续保护,即因行政行为而产生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不论其是否合法,一律要稳定行政相对人所信赖的法律状态。所谓财产保护,即在必要时打破原有法律状态,而对行政相对人因信赖行政行为而遭受的损失予以财产上的保护。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如果一味采用前者保护相对人利益,有可能严重损害公共利益;而仅采用后者,则有可能使在某些行政行为中无法用金钱来代替的相对人利益得不到真正的维护,如资格授予类的行政行为。
信赖利益的财产保护体现在信赖补偿制度上。行政信赖利益由既得利益和期待利益构成——二者的区别在于社会成员是否已实际占有这部分权益,并有权通过处理该权益获得新的利益。信赖利益受到损失,如何进行补救,具体而言,相对人可以通过行政途径和司法途径寻求法律保护,解决信赖补偿问题上的争议。行政途径有行政申诉、行政复议;司法途径则主要是通过行政诉讼。

Ⅳ 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与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之比较

行政法上抄的信赖保护原则是指政府对自己做出的行为或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不得反复无常。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处于法律上的特殊联系的民事主体应忠诚、守信,做到谨慎维护对方的利益、满足对方的正当期待、给对方提供必要真实信息等。两者的共同点是①都要求忠诚、守信,不反复无常②满足和保护信赖利益是二者的集中体现③诚实信用是信赖保护的基础不同点:①法律性质不同,前者在公法领域,而后者为私法规范;②调整主体关系不同,前者当事人间地位不等,后者在平等主体间起作用

Ⅵ 【行政法案例】求分析:运用信赖保护原则对本案作出分析。在线等,谢谢!

信赖保护原则就是行政相对人出于对行政机关或授权组织的信赖,专对其作出的行为予以信属任和维护,行政机关或授权组织不得随意作出对相对人不利的更改。
陈某1994年伪造证书,此后一直未被发现,顺利通过研究生考试并取得学位。陈某取得的学位是有效的,也是出于对行使一定行政职权的中山大学的信赖才去工作的。1999年到2005年,陈某已经在工作,对于录用工作的这一行为,有关部门不能随意更改。换言之,就是不能去过分翻旧账。自己作出的决定,又不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就不应该随意更改。
按照真实情况,陈某确实是个大专没毕业的学生。但是他能够考上研究生,说明其水平不差,符合研究生的要求。贸然撤销其学位,明显不是好事。

Ⅶ 行政信赖利益是什么

行政法信赖保护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行政相对人因为信赖既存的行政回法秩序而安排答其生活或处置其财产,则不能因为后来的行政行为的变动而使其遭受不能预见的损害。该原则要求政府对自己作出的行为或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不得反复无常。
我国的法律依据是《行政许可法》第8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Ⅷ 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的要求

1、保护行政相对人因正当信赖而期望得到的合法或合理利益。行政相对人在无内欺诈、胁迫等主容观过错,符合法定条件要求行政主体授予利益的,行政主体应依法授予;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双方达成合意,签订行政合同后,行政主体应全面履行,非法变更应赔偿,依法变更应补偿;行政主体作出行政指导应尽心尽职,对有过错的行政指导应负行政责任。
2、行政主体应依法行政,履行法定义务,对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行政行为,应对其行为在合理限度内承担责任。在行政法有明确规定的条件下,行政主体要严格依法办事,不得拒绝行政相对人的合法要求。在行政法没有明确规定的条件下,行政主体可在法定限度内自由裁量,但应满足行政相对人合理期望得到的利益。
3、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皆应为真实的意思表示,且言必信,行必果。具体对行政机关而言,其所为行政行为应具有稳定性,不得朝令夕改或溯及既往,其做出的承诺,应信守之;对相对人而言,也应言而有信,不得反复无常或任意翻悔,否则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Ⅸ 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与信赖保护原则

比例原则主要是复指行政主制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必须基于该市是行为的必要性,权衡行政目的和相对人利益,且应当将对相对人的利益损害降到最小。

信赖保护,也成禁止反言,指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一经做出,不得遭受任意的变更。
1行政行为一经做出,既具有“四力”。
2受益性行为非为相对人之过错,不得变更。
3做出的行政行为,基于法律或是公益,可变更之。
4变更所对善意相对人的损害要赔偿。

热点内容
法学与思考 发布:2025-10-07 05:46:07 浏览:369
劳动法加班天数 发布:2025-10-07 05:35:58 浏览:173
航空学律师 发布:2025-10-07 05:20:11 浏览:980
劳动合同法关于天数扣款说明 发布:2025-10-07 05:18:11 浏览:949
皖南古村落保护规章 发布:2025-10-07 05:16:40 浏览:94
法律条例全文 发布:2025-10-07 05:06:13 浏览:480
2017婚姻法婚后买房 发布:2025-10-07 04:59:57 浏览:478
青岛政府法律顾问 发布:2025-10-07 04:59:56 浏览:212
劳动法生病请假不上班 发布:2025-10-07 04:58:24 浏览:740
新刑事诉讼法关于会见的规定 发布:2025-10-07 04:49:49 浏览: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