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解释全文
法律主观:
。以下为您提供 行政诉讼法 司法解释相关内容。第二十五条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世宽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可以提起诉讼。有权提起诉讼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提起诉讼。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 土地使用权出让 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应当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搜斗亮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人民检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二十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行政行销镇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行政机关被撤销或者职权变更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⑵ 2015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全文)
导读:行政诉讼法是为了规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够正确、及时的审理行政案件,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法是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诉讼参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进行诉讼活动必须遵守的准则。它规定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规范和行政诉讼参加人行使权利、承担义务的各种法律规范,是现代国家据以建立行政诉讼制度的法律依据。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从而根据宪法的规定制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5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48次会议通过)
为正确适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结合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实际,现就有关条款的适用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人民法院对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应当立案,依法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对当事人依法提起的诉讼,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一律接收起诉状。能够判断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当场登记立案;当场不能判断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接收起诉状后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七日内仍不能作出判断的,应当先予立案。
起诉状内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应当一次性全面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补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内补正并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当事人拒绝补正或者经补正仍不符合起诉条件的,裁定不予立案,并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当事人对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第二条 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第三项规定的“有具体的诉讼请求”是指:
(一)请求判决撤销或者变更行政行为;
(二)请求判决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或者给付义务;
(三)请求判决确认行政行为违法;
(四)请求判决确认行政行为无效;
(五)请求判决行政机关予以赔偿或者补偿;
(六)请求解决行政协议争议;
(七)请求一并审查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
(八)请求一并解决相关民事争议;
(九)其他诉讼请求。
当事人未能正确表达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释明。
第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经立案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
(一)不符合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
(二)超过法定起诉期限且无正当理由的;
(三)错列被告且拒绝变更的;
(四)未按照法律规定由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代表人为诉讼行为的;
(五)未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
(六)重复起诉的;
(七)撤回起诉后无正当理由再行起诉的;
(八)行政行为对其合法权益明显不产生实际影响的;
(九)诉讼标的已为生效裁判所羁束的;
(十)不符合其他法定起诉条件的。
人民法院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可以迳行裁定驳回起诉。
第四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对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提起诉讼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第五条 行政诉讼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包括行政机关的正职和副职负责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可以另行委托一至二名诉讼代理人。
第六条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包括复议机关驳回复议申请或者复议请求的情形,但以复议申请不符合受理条件为由驳回的除外。
⑶ 名词解释行政法
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以下是行政法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范畴
- 行政法:泛指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是确保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法律规范。
二、分类
一般行政法:
- 内容:主要规定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方针、政策;国家机关及其负责人的地位、职权和职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考核、奖惩;以及有关行政体制改革和提高行政机关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内容。
- 目的:为行政机关提供基本的行为准则,确保行政管理的规范性和高效性。
特别行政法:
- 内容:专门规范各专门行政职能部门如教育、民政、卫生、统计、邮政、财政、海关、人事、土地、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活动。
- 目的:针对特定领域的行政管理需求,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以实现对该领域的有效监管和规范管理。
三、作用
- 行政法在保障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它规范了行政机关的行为,防止了行政权力的滥用,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 同时,行政法也为公民提供了法律救济途径,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侵害时,可以通过行政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⑷ 行政法全文
全文包括十一章,分别是总则、行政组织、公务员、行政行为、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事实行为、行政程序、行政复议、行政赔偿、监督责任和附则。
第一章总则规定了行政法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为整部法律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基本框架。
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规定了行政组织、公务员和行政行为,明确了行政主体的组织架构、人员管理和行为规范,为行政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提供了保障。
第五章至第九章则针对具体的行政行为进行了规定,包括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事实行为、行政程序和行政复议,对各种行政行为的定义、分类、法律效力和实施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为行政机关和相对人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和操作指南。
最后一章则规定了监督责任和附则,明确了行政行为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为行政法的实施和监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整部行政法既遵循了科学立法的原则,又体现了中国特色,反映了中国政府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坚定决心。通过建立完善的行政法律制度,规范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