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规不可以行政复议
① 《行政复议法》规定对地方政府规章合法性审查不属行政复议审查范围,依照什么行政法规审查
《行政复议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规章的审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
这里所说“规章的审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是指依据制定规章的上位法和《立法法》进行审查,如果该规章违反上位法的规定,则根据《立法法》第97条规定的权限予以改变或者撤销该规章。
《行政复议法》第七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
(一)国务院部门的规定;
(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
(三)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
前款所列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员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规章的审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
《立法法》第九十六条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机关依照本法第九十七条规定的权限予以改变或者撤销:
(一)超越权限的;
(二)下位法违反上位法规定的;
(三)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经裁决应当改变或者撤销一方的规定的;
(四)规章的规定被认为不适当,应当予以改变或者撤销的;
(五)违背法定程序的。
第九十七条 改变或者撤销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权限是: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它的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不适当的法律,有权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违背宪法和本法第七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有权撤销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违背宪法和本法第七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三)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不适当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它的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和批准的不适当的地方性法规;
(五)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六)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下一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七)授权机关有权撤销被授权机关制定的超越授权范围或者违背授权目的的法规,必要时可以撤销授权。
② 行政复议法和行政复议实施条例有什么不同
1.行政复议法抄是上位法,行政复袭议实施条例是下位法。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制定的。
2.行政复议法是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而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是行政法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是由国院院为了实施行政复议法而制定的规范实施过程行为的具体法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1999年4月29日通过,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行政复议实施条例于2007年5月23日国务院第177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7年8月1日起施行。
③ 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行政复议实行什么制度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
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行政救济途径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方法。
行政复议基本制度包括一级复议制度、合议制度、书面审查制度、回避制度、听证制度和法律责任追究制度。
一级复议
一级复议制度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向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只能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不得再向复议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制度。即不服从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法定的复议机关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机关作出的复议决定是行政终级决定,行政相对人不服不能再向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制度。一级复议制度是中国《行政复议法》确立的基本制度,主要是考虑到中国行政复议决定在多数情况下并非最后救济手段,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还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仍可以得到人民法院两级审判的救济,这样就没有必要在行政系统内实行两极或多级复议制度,以免行政争议在行政系统内迟迟不能解决,对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
合议庭制度适用于较为复杂的案件,特别程序中的选民资格案件、公示催告中的除权判决、破产案件的受理情况等。在一审、二审中都可能用到。
萨尔茨堡法庭
陪审团制度,是英美法系的特有制度,创始于英国。但中国的法律基本上属于大陆法系,除了香港特别行政区仍为英美法系保留其法律传统外,其他地域并不适用。陪审团只对事实做出判断,而法律的适用由法官裁判。
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是指为了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而要求与案件有一定的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不得参与本案的审理活动或诉讼活动的审判制度。
听证制度
行政听证是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决定以前,由行政机关告知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由相对人或者利害关系人陈述意见、提供证据、进行质辩以及行政机关听取意见、接纳证据并作出相应决定等程序构成的一项法律制度。行政听证是保障行政相对人申辩权利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现代行政程序法的一项核心制度。
委员会模式
根据实践需要,2008年国务院法制办正式启动了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截至到2011年11月,试点单位已经扩大到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5个单位。另外,还有7个省区市的13个单位虽然没有纳入试点范围,但也自行组织开展了试点工作。
在试点工作中,形成了三种主要的行政复议委员会模式:将分散于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复议权,全部集中到政府设立的行政复议委员会统一行使的全部集中模式;对部分政府部门的受理、审理权限进行集中的部分集中模式;保持现行行政复议体制不变,通过吸收外部人士组成行政复议委员会的合议委员会模式杜。
调解制度
权利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复议机关可以按照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
1、涉及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的
2、涉及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争议
http://ke..com/link?url=_aWy1dMxip-ve54cfdz3q_pheG-D9FOH8lLIox0QVTG6hnx-msqicpdJOyxzf
④ 下列在行政复议中可以作为法律依据,在行政诉讼中却只能参照使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_____
C规章
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复议机关审理复议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版为依据。民族权自治地方的复议案件,并以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依据。
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审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并以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依据。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参照国务院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定、发布的规章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发布的规章。所谓“参照”,是指法院需对规章进行审查,当规章符合法律法规时,则适用规章,使其成为定案依据,反之,则不适用。
⑤ 国务院部门的规定是否包括行政法规(结合《行政复议法》第七条第一款)
《行政复议法》规定,当事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有关规定不合法,内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容请行政复议的同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其中规定可以对国务院部门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
国务院部门的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员会规章(行政法规)。规章的审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部门规定不属于规章,而是行政机关的一般抽象行政行为,可以在行政复议程序中提出对其的合法性加以审查的请求。
⑥ 对抽象行政行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吗
对抽象行政行为 可以申请行政复议吗 答: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针对非特定人制定颁布的,发生法律效力并具有反复适用性和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抽象行政行为包括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三类。对行政法规、规章不服的,不能申请行政复议,认为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在对 具体行政行为 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 行政复议机关 提出对该规定的复议申请。这些抽象行政行为包括国务院部门的规定;县级以上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什么是抽象行政行为?答: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包括行政主体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也包括行政主体制定行政措施,发布行政命令,通知,通告,决议,决定的行为等。抽象行政行为通常具有普遍性。[更多]关于申请人对行政机关制定的有关文件等抽象行政行为提出审查申请 第二十六条 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对本法第七条所列有关规定的审查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对该规范性文件有权处理的,应当在三十日内依法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在七日内按照法定程序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依法处理,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应当在六[更多]政府抽象行政行为应构成不可抗力 政府抽象行政行为应构成不可抗力 --上海歌城餐饮娱乐有限公司与上海同鹏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房屋租赁合同 抽象行政行为的复议范围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 (一)国务院部门的规定; (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更多]论我国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 论我国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 摘 要 我国行政诉讼法立法之时,把抽象行政行为排除于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之外。随着我国经济、政治领域改革的深刻变化,我国法制建设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同时,公民法律意识日渐增强,政府依法行政水平逐步提高,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更多]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 国家行政机关 制定法规、规章和 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等行政规则的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本身是一个相对于具体行政行为的理论概念。行政诉讼法提出了具体行政行为后,理论上就更多地将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作为对行政行为的基本分类[更多]
⑦ 哪些情况不能提起行政复议
不可申请复议的事项有:
1,行政法规和规章
行政主体的抽象内行政行为包括行政主体制定和发布的行政法规、规章容以及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行政相对人对抽象行政行为中的行政规章不服的,可以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由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处理。
2,内部行政行为
行政主体对其所属国家公务员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属内部行政行为,被处分或被处理的人不服,不能申请复议,但可依照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出申诉。
3,居间行为。
行政主体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的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仲裁等行为,对双方当事人的约束力取决于其自愿接受,因此,一方当事人如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向仲裁机关申请仲裁,但不能申请行政复议。
⑧ 不可申请行政复议的事项有哪些
不可申请复议的事项有:
1,行政法规和规章
行政主体的抽象行政行为包括行版政主体制定权和发布的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行政相对人对抽象行政行为中的行政规章不服的,可以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由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处理。
2,内部行政行为
行政主体对其所属国家公务员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属内部行政行为,被处分或被处理的人不服,不能申请复议,但可依照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出申诉。
3,居间行为。
行政主体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的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仲裁等行为,对双方当事人的约束力取决于其自愿接受,因此,一方当事人如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向仲裁机关申请仲裁,但不能申请行政复议。
⑨ 行政复议可以提出对规定的审查,但在行政诉讼过程中可不可以对不合法的行政规定提
不可以提出合法性审查,但是可以对法律依据的适用提出异议。
《行政诉讼法内》第52、容53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参照国务院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定、发布的规章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发布的规章。
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不对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当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法规出现冲突时,应根据《行政诉讼法》、《立法法》等的有关规定处理。《行政诉讼法》第53条第二款规定,规章之间的规定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请国务院作出解释或者裁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地方性法规的规定与法律和行政法规不一致的应当执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的复函》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地方性法规的规定与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执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也就是说,当下位法与上位法的规定不一致的,就直接适用上位法的有关规定,而不对下位法的合法性进行审查。
⑩ 地方性法规可以行政复议吗
你好,地方性法规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行政相对人可以在提出行政复议回时,要求行政机答关一并审查行政机关据以做出行政行为的行政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属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的产物,行政复议机关是无权审查的。
希望以上回答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