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关于追偿问题
⑴ 单位怎么向负责人追偿 可不可以约定
贾某与我公司没有签订任何劳动合同和用工协议,但有事实用工关系。我公司是做工程的,贾某作为项目负责人在负责第一个工程时给公司造成了损失(当时并没有显现出来)。后来公司又让他负责另一个项目,并书面许诺给他提成款。后来由于在第一个工程中他给公司造成的损失很大,就没有兑现第二个工程中给他的承诺。现在他就这笔款项的支付申请劳动仲裁。我公司的疑问: 1、贾某的申请会得到劳动仲裁委员会的受理吗? 2、如果受理了,仲裁委员会会做出怎样的裁决呢? 3、贾某负责的第一个工程给公司造成了更为巨大的损失,我公司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追回?是在劳动仲裁的过程中提出抗辩?还是向法院起诉?
因为你们之间的纠纷属于劳动争议,所以仲裁机构应当受理,至于仲裁结果,那要看案件的真实情况,特别是贾某在这一事件中的过失程度来看了。
《劳动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在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劳动职责、安全义务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劳动者必须依约履行,否则应承担违约责任。其次,《劳动法》第五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其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在用人单位依法就企业的安全生产定有相关制度的情况下,劳动者有义务按照制度要求进行生产操作,不得任意行为。
因此,如果你们公司对员工过失或故意给公司造成损失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则可以根据它要求员工赔偿。当然,即使没有这方面的约定,如果员工有重大过失或故意行为,仍然可以要求其赔偿。
对于劳动争议,我们国家实行仲裁前置,因此,你们可以在仲裁中提起反诉。如果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⑵ 追偿请求权在劳动法多少条规定
你的来劳动合同到7月31日终止。用人单源位不必书面通知你。你可以拿到7个月的工资,按《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r\n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⑶ 劳动法有规定用人单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向劳动者追偿工资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追偿权也就是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赔偿责任,劳动法内第102条规定劳动者容违反《劳动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⑷ 上下班途中自己摔伤算工伤吗
在合理时间内其他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自己摔伤算工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条对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下列情形为“上下班途中”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一)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地与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单位宿舍的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
(二)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地与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
(三)从事属于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活动,且在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
(四)在合理时间内其他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
(4)劳动法关于追偿问题扩展阅读:
《工伤赔偿标准》规定:
工伤索赔的赔偿项目有以下几种情况:
1、造成一般伤害(未达到残疾)的赔偿
医疗费、伤者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生活护理费、工伤期间的工资、交通食宿费。
2、造成伤残的赔偿
医疗费、伤者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生活护理费、工伤期间的工资、交通食宿费、辅助器具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3、造成死亡的赔偿
丧葬补助金、一次性伤亡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
4、职工下落不明的情况
职工外出或抢险救灾中下落不明的赔偿项目,要分不同情况而定。职工没有被宣告死亡的,其直系亲属可以获得的赔偿项目有: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50%(生活有困难的);职工被宣告死亡的,其直系亲属可以获得的赔偿项目有:丧葬费、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⑸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向劳动者追偿劳动报酬
不会的。
这个属于公司内部问题,劳动仲裁是不会受理的。
你可说维护了,具体的维护方法保密。
既然给你这个钱就是给你用的。
只要客户关系好就可以了。
⑹ 劳动法关于下班时间在店里打架的规定,下班时间和同事打架老板有权发款吗
未经法律授权的,在任何时间,老板都没有对员工进行罚款的权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也无权作出罚款的规定。如果员工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他人造成损害,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用人单位可以向员工进行追偿。
一、《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
1、第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做出具体规定。
尚未制定法律、法规的,前款规定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
2、第十四条 除本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以及第十三条的规定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
二、如果员工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他人造成损害,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用人单位可以向员工进行追偿。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可以向雇员追偿。”
2、《工资支付暂时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⑺ 员工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我们公司需要如何赔偿
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方拒绝承担赔偿责任的,受害方可以通过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维权。第一步:明确要“告谁”打官司中,“告谁”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告的对象不对,不仅浪费了时间、人力、财力,还达不到要求赔偿的目的。在“告谁”的问题上,首先要看发生事故时对方所驾车辆行驶证上的车主是谁,如果是肇事司机本人,那就直接起诉他。如果车辆另有其主,可以将肇事司机与车主作为共同被告一起起诉。如果车主是单位,可以将单位一并作为被告告上法庭。第二步:拿到证据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是认定道路交通事故的法定机关,虽然其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应经当事人予以质证,不能当然成为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它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纠纷的重要证据,在诉讼中,对于证明双方当事人各自应负的责任程度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案件起诉至法院后,法院固然应当根据法庭调查的事实对事故责任进行确认,调查范围不受公安机关责任认定书的限制,但在通常情况下,当事人没有确凿证据推翻责任认定书的内容时,法院都会采信公安机关对责任的认定,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有关当事人的赔偿责任。因此,当事人在拿到交通队的事故责任认定书时,一定要仔细看清责任认定内容。如果不服,要及时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复议。第三步:合理要赔偿交通事故纠纷案件中,涉及的赔偿问题一般包括财产损害赔偿和人身伤害赔偿。
2018-10-18 13:51
⑻ 员工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通过哪种途径追偿呢
因为复纠纷属于制劳动争议,所以仲裁机构应当受理,仲裁结果,要看案件的真实情况
1.《劳动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在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劳动职责、安全义务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劳动者必须依约履行,否则应承担违约责任。其次,《劳动法》第五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在用人单位依法就企业的安全生产定有相关制度的情况下,劳动者有义务按照制度要求进行生产操作,不得任意行为。
3.因此,如果公司对员工过失或故意给公司造成损失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则可以根据它要求员工赔偿。即使没有这方面的约定,如果员工有重大过失或故意行为,仍然可以要求其赔偿。
⑼ 员工给公司造成损失怎么追偿
贾某与我公司没有签订任何劳动合同和用工协议,但有事实用工关系。我公司是做工程的,贾某作为项目负责人在负责第一个工程时给公司造成了损失(当时并没有显现出来)。后来公司又让他负责另一个项目,并书面许诺给他提成款。后来由于在第一个工程中他给公司造成的损失很大,就没有兑现第二个工程中给他的承诺。现在他就这笔款项的支付申请劳动仲裁。我公司的疑问: 1、贾某的申请会得到劳动仲裁委员会的受理吗? 2、如果受理了,仲裁委员会会做出怎样的裁决呢? 3、贾某负责的第一个工程给公司造成了更为巨大的损失,我公司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追回?是在劳动仲裁的过程中提出抗辩?还是向法院起诉? 因为你们之间的纠纷属于劳动争议,所以仲裁机构应当受理,至于仲裁结果,那要看案件的真实情况,特别是贾某在这一事件中的过失程度来看了。 《劳动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在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劳动职责、安全义务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劳动者必须依约履行,否则应承担违约责任。其次,《劳动法》第五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其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在用人单位依法就企业的安全生产定有相关制度的情况下,劳动者有义务按照制度要求进行生产操作,不得任意行为。 因此,如果你们公司对员工过失或故意给公司造成损失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则可以根据它要求员工赔偿。当然,即使没有这方面的约定,如果员工有重大过失或故意行为,仍然可以要求其赔偿。 对于劳动争议,我们国家实行仲裁前置,因此,你们可以在仲裁中提起反诉。如果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⑽ 追偿请求权在劳动法多少条规定
劳动法中没有追偿请求权一说。
保证人追偿权又称“保证人求偿权”,是指保证人在履行保证债务后,得请求主债务人偿还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31条规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民法通则第89条也规定:“保证人履行债务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
法律依据
关于保证人的追偿权问题,《担保法》第31条明确规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对于追偿权实现的程序及范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保证人追偿权
》(以下简称《解释》)第42、43条均有明确规定。在审判实践中,只要保证人实际清偿额在主债权范围内,保证人便有权请求主债务人履行义务,而不管保证人是以何种有偿方式履行的,主债务人只能根据保证人的请求履行义务。因为保证人的行为已导致主债务的消灭,主债务人仅能视主债务消灭的结果而确定义务的承担。对于实行的途径,一是如在判决书中明确保证人享有追偿权的,保证人可直接申请执行。二是如未明确的,则必须另行提起诉讼。基于以下两点考虑对保证人的追偿权应加以必要的限制。一是债权人与保证人可能存在恶意串通的现象,从而损害主债务人的利益。依现行做法,只要保证人向债权人在主债权范围内履行了债务,那主债务就必须无条件地向保证人履行。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保证人和债权人达成了以物抵款的解决方案并履行完毕,使保证人原来并不值钱的货物价格倍增。当保证人就此向主债务人追偿时,主债务人只能怀疑有可能串通,却无法提供相应的证据。二是保证人承担责任的形式为以物抵款,但当保证人在行使追偿时却坚持主债务人必须以货币的形式支付,主债务人却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样,明显有违公平、合理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