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上利害关系人
A. 刑事诉讼法上利害关系人有哪些
您好!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中,对“被申请没收的财产”范围的界定是“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的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最高法解释》)第509条明确为“实施犯罪行为所取得的财物及其孳息,以及被告人非法持有的违禁品、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因此,只要与上述财产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人都应当是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参与人。刑事诉讼法及《最高法解释》所列举的主体有两类: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的近亲属与对申请没收的财产主张所有权的其他利害关系人。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近亲属是指其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等。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近亲属而言,他们可能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财产的共同所有人或继承人。被申请的财产若被没收,将会直接影响其所有权或继承权的行使。近亲属以外的与被申请没收财产有法律上利害关系人的人,也具有参加没收程序的资格。《最高法解释》第513条将“法律上的利害关系”限定为主张所有权,例如用作实施犯罪的财物系嫌疑人借用或窃取的。该财产的所有人可以在没收程序中,主张返还财产。
违法所得没收程序所针对的直接对象是无法到案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涉案财产。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法到案,他们无法对涉案财产进行说明和甄别,因此,侦查机关只能依照自身的判断对财产采取相应的措施。这种单向的措施难免会导致对非涉案财产的不当处理。对于利害关系人而言,涉案财产可能由于出借、出租等原因,并非由其直接控制或了解使用情况。加之侦查阶段相对的保密性,利害关系人完全可能对其财产受犯罪行为的牵连而毫不知情。为了保障利害关系人的财产权,在没收程序进行之前,应通知潜在的权利人参与财产没收程序。
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刑事诉讼法上利害关系人有两类,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的近亲属与对申请没收的财产主张所有权的其他利害关系人。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则可给出更为周详的法律意见。
B. 被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人,被执行人身份证还能正常使用吗
可以使用。
现行法规中没有对被执行人身份证禁用的规定,被法院强制执行的被执行人,法院会限制其高消费及贷款融资等事务。对身份证的效力没有影响,可以继续使用。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
第二百四十一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
第二百五十五条,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
(2)刑事诉讼法上利害关系人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四十二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人民法院有权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人民法院查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的财产不得超出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范围。
人民法院决定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财产,应当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有关单位必须办理。
第二百四十三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
人民法院扣留、提取收入时,应当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被执行人所在单位、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必须办理。
C. 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刑事诉讼法上利害关系人有哪些
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刑事诉讼法上利害关系人有两类:
1、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的近亲属
2、与对申请没收的财产主张所有权的其他利害关系人。
D. 我因团伙诈骗被刑事拘留30天 然后被取保候审了 派出所扣押我的手机还能取回来吗
公安机关不得在诉讼程序终结之前处置涉案财物,案件没有结束之前扣押手机不会返还。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规定:
第四十六条 查封、扣押、冻结以及处置涉案财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除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另有规定以外,公安机关不得在诉讼程序终结之前处置涉案财物。
严格区分违法所得、其他涉案财产与合法财产,严格区分企业法人财产与股东个人财产,严格区分犯罪嫌疑人个人财产与家庭成员财产,不得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并注意保护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对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需要追缴、返还涉案财物的,应当坚持统一资产处置原则。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时,应当将有关涉案财物及其清单随案移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时,应当将有关涉案财物及其清单一并移送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并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十九条 已被依法查封、冻结的涉案财物,公安机关不得重复查封、冻结,但是可以轮候查封、冻结。已被人民法院采取民事财产保全措施的涉案财物,依照前款规定办理。
第五十条 对不宜查封、扣押、冻结的经营性涉案财物,在保证侦查活动正常进行的同时,可以允许有关当事人继续合理使用,并采取必要的保值保管措施,以减少侦查办案对正常办公和合法生产经营的影响。必要时,可以申请当地政府指定有关部门或者委托有关机构代管。
(4)刑事诉讼法上利害关系人扩展阅读: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
第六章 涉案财物的控制和处置
第四十八条对自动投案时主动提交的涉案财物和权属证书等,公安机关可以先行接收,如实登记并出具接收财物凭证,根据立案和侦查情况决定是否查封、扣押、冻结。
第五十一条对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财物及其孳息,以及作为证据使用的实物,公安机关应当如实登记,妥善保管,随案移送,并与人民检察院及时交接,变更法律手续。
在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时,应当收集、固定与涉案财物来源、权属、性质等有关的证据材料并随案移送。对不宜移送或者依法不移送的实物,应当将其清单、照片或者其他证明文件随案移送。
第五十二条涉嫌犯罪事实查证属实后,对有证据证明权属关系明确的被害人合法财产及其孳息,及时返还不损害其他被害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不影响诉讼正常进行的,可以在登记、拍照或者录像、估价后,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开具发还清单,在诉讼程序终结之前返还被害人。办案人员应当在案卷中注明返还的理由,将原物照片、清单和被害人的领取手续存卷备查。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在诉讼程序终结之前返还:
(一)涉嫌犯罪事实尚未查清的;
(二)涉案财物及其孳息的权属关系不明确或者存在争议的;
(三)案件需要变更管辖的;
(四)可能损害其他被害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利益的;
(五)可能影响诉讼程序正常进行的;
(六)其他不宜返还的。
第五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另行处理的以外,应当立即解除对涉案财物的查封、扣押、冻结措施,并及时返还有关当事人:
(一)公安机关决定撤销案件或者对犯罪嫌疑人终止侦查的;
(二)人民检察院通知撤销案件或者作出不起诉决定的;
(三)人民法院作出生效判决、裁定应当返还的。
第五十四条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及其孳息,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
发现犯罪嫌疑人将经济犯罪违法所得和其他涉案财物用于清偿债务、转让或者设定其他权利负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查封、扣押、冻结:
(一)他人明知是经济犯罪违法所得和其他涉案财物而接受的;
(二)他人无偿或者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取得上述财物的;
(三)他人通过非法债务清偿或者违法犯罪活动取得上述财物的;
(四)他人通过其他恶意方式取得上述财物的。
他人明知是经济犯罪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虚构债权债务关系、虚假交易等方式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物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公安机关应当出具没收违法所得意见书,连同相关证据材料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一)重大的走私、金融诈骗、洗钱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逃匿,在通缉一年后不能到案的;
(二)犯罪嫌疑人死亡的;
(三)涉嫌重大走私、金融诈骗、洗钱犯罪的单位被撤销、注销,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逃匿、死亡,导致案件无法适用普通刑事诉讼程序审理的。
犯罪嫌疑人死亡,现有证据证明其存在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物应当予以没收的,公安机关可以继续调查,并依法进行查封、扣押、冻结。
E. 案子在检察院,已经找我签字不起诉了。这算了结了吗还是会退回公安机关
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经审查认为犯罪嫌疑人不构成犯罪或者依法不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从而决定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一种决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2条规定,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不起诉决定的适用范围是: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5)犯罪嫌疑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的。凡是不起诉的案件.应制作不起诉决定书。
凡是不起诉的案件,应制作不起诉决定书。
(5)刑事诉讼法上利害关系人扩展阅读:
案件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
法院对于各类案件的管辖范围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民事案件是由被告住所地的法院管辖,如甲签欠乙的钱,要看甲是住什么地方,就到甲的住所地的法院进行起诉立案;但如果是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则一般是在交通事故发生地的法院起诉立案。
如果是房产继承纠纷,则在房产所在地的法院起诉立案。原告是案件的直接利害关系人或是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人。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向法院起诉的,案件必须与原告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仝国权就属于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原告。而如果是仝国权的父亲向法院起诉那就不可以了,因为张某并没有借其父亲的钱。
如果仝国权有事确实不能亲自到法院起诉,可以委托父亲或其他亲属到法院起诉,但必须有书面委托书。
有明确的被告。
是谁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就应当以谁为被告。在仝国权案件中,被告应当是张某本人。而不应该将被告列为张某的家人。
当然,如果有证据证实张某借钱是用于家庭开支,也可以将张某和其妻子列为共同被告。
F. 什么是立案审查
立案审查是我国曾经执行过的一项立案制度, 案件在法院收到起诉材料后7日内作出的是否立案的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立案,不符合条件的裁定不予受理。自2015年5月1日起,根据新的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立案审查制改为立案登记制。
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对原告的起诉进行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可提起上诉。
(6)刑事诉讼法上利害关系人扩展阅读:
诉讼流程:
起诉-立案审查-受理-诉讼文书送达-答辩-管辖异议审查-管辖异议裁定上诉-举证-庭审
立案审查:
1、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对原告的起诉进行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可提起上诉。
2、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
(1)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2)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3)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4)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
(5)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6)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
(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8)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9)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参考资料:
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法院-立案审查
G. 刑事诉讼法中的利害关系人是指什么,就是有权对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非法侦查行为行使申诉控告权的利害
此处的利害关系人是指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人:如被害人的父母、子女及近亲属,被告人的父母、子女及近亲属等等。只要与案件或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都可以行使申诉控告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