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考真题行政诉讼法
国家司法考试的命题范围以司法部制定并公布的《国家司法考试大纲》为准。行版政法与行政权诉讼法主要出现在试卷二和试卷四。
司法考试的具体内容为:
试卷一:综合知识,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理学、法制史、宪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
试卷二:刑事与行政法律制度,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试卷三:民商事法律制度,包括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含仲裁制度)。
试卷四:实例(案例)分析,一般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理学、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等。
❷ 13年司考和12年司考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有不同吗我想买书,但是手里有12年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2013国家司法考试大纲变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与2012年相比,2013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部分以完善大纲教材为主,没有新增考点。
【法规变化】
新修订法律法规:治安管理处罚法;国家赔偿法。
❸ 行政诉讼法司考真题 只要行政诉讼法的 单选题 历年来的包括15年的
没有那些单科的,只有历年司考真题,因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在第二卷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一起的,所以没有单一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试题
❹ 司考三大诉讼法怎么学
一、刑事诉讼法
近年来,刑事诉讼法的分值稳定在72分以上,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刑事诉讼法的复习应注意以下问题:
要谈法考复习方法,就不能不谈法考命题规律。说到刑事诉讼法的命题规律,还是一句老话:应该以重点法条、真题为主线,另外要关注新的司法解释及修改的法律。
刑事诉讼法在整个法考中分值占到近1/8,所以各位考生应从现在开始,分三个阶段进行复习。第一阶段是基础知识阶段,这个阶段要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基础相对较差的学员。第二阶段是攻坚阶段,即法条加做题。法条应以刑事诉讼法典、最高法的司法解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和六部委的规定为重点复习,对于每一章节都要对应相关法条进行学习。第三阶段即冲刺阶段,仍然是法条加真题。但此时考生要学会舍弃,看重点法条,不要多,但要精,当然这是建立在第一、第二阶段上的舍弃。还可以把练习题(包括真题)不熟悉、记忆不牢的再次复习。
另外,刑事诉讼法,在2018年的法考考试中不能掉以轻心,大家要引起关注,认真总结2017年的真题,建议朋友们听一下独角兽网校VIP保过班左宁老师的课,左宁老师作为出题人弟子,曾参与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刑事诉讼法的相关内容了解的比较透彻,相信你绝对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
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联系紧密,经常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民事诉讼法的分值多在60分左右,仲裁法的分值多维持在8分左右。二者加在一起基本占到70分左右的分值,相当可观吧。在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的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着重理解法条。法条是法考民事诉讼法部分的主要考察对象,因此对于法条的理解几乎是法考民事诉讼法复习的全部内容。考生应当注重对法条本身的理解和记忆,有效应对2018法考。
2.把握司法考试重点。法考对于民事诉讼法的考察是有重点的,有些内容恒考重点。考生在复习中要区分重点和非重点,找出可能考察的知识点,着重加以掌握。
3.注重体系化记忆。法考对于法条的考察已经从单一考察转向多个法条的体系化考察。通常一道题目的各个选项是来自不同法条的,我们要学会总结法条的共同特征,体系化的理解和记忆,全面把握法条规定,以应对体系化的司考。
三、行政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在法考中所占的分值不太稳定,波动较大,徘徊在30分左右。行政诉讼法的复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原来的司法考试和律师考试中,出过很多直接针对理论知识出的题目,因此,大家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把握。
2.领会法条的基本含义。相对于司法考试来说,法条就是提纲挈领的作用,法条就是对理论知识的总结,因此先理论,后法条,但是到了后期应以重点法条为主,把重心转到每年司法考试恒重的法条上。
3.注重理论与法条的结合复习。法条都是从理论出来的,法条就是对理论知识的概括。因此在司法考试复习中,一定把二者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对相关知识点通过法条强化记忆。记得在备考的那段时间,我每天临睡前都会看一看独角兽网校的法考地图,醒来之后,再看一看,不知不觉中,脑海里形成了法考各个学科的体系,真正让我学到了“精髓”。
4.通过历年司法考试真题的复习研习,来掌握出题老师的出题规律和模式,做到不变应万变,通过真题发现问题,总结自己的盲点,进行司法考试的检验,达到更好的理解记忆。
❺ 行政法司考题
"县人民政府将该土地确定为甲村所有",属于行政裁决(即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对平等主专体之间的民事争议属所作的裁决)。乙村不履行该行政裁决,又不依法起诉,甲村作为权利人可以依照《行诉解释》第九十条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因此A选项错误。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间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据此,县政府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其行政裁决。因此,B选项正确。
甲村和乙村的民事争议已经受到县人民政府行政裁决的约束,不能提起民事诉讼,只能提起行政诉讼。因此,C选项不应选。司法部公布的答案将C选项也作为应选项是站不住脚的。
❻ 求2002—201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司考真题及解析,谢谢!
分科的历年真题一般很少,一般建议你去买一套2014年的真题书,用起来也比电子版的方便!更多司考信息可以去九八考资查阅,预祝2014年顺利通过司法考试
❼ 关于一道行政诉讼法的司考真题
崔某不服的是市政府的行政复议决定吧,根据《行政诉讼法》17条:经复议的案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权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所以本案件由市中院管辖。至于17条中规定的“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第十九条 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情况则是在当事人对原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时适用的。但是我国《行政复议法》第三十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经依法取得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这说明本案属于复议前置案件,必须先行复议才能向法院起诉,所以当事人也只能是对复议决定不服起诉甲市政府,那当然管辖法院就是甲市中院了,乙县法院的级别就不够了,故不能选A。
有点啰嗦,希望你能看明白。
❽ 司考行政诉讼法指导:公务行为和个人行为的区别
一、公务行来为
是国家公务员基于源行政职务关系,以行政主体名义实施的行政行为称为公务行为。
二、个人行为
是国家公务员以其个人名义实施的,与行政职务无关的行为。
三、区分个人或公务行为,在法律上的意义
1、确定其行为是否属于法律行为;
2、确定其行为是否具有行政法律性质;
3、确定行为的法律后果是由公务员所在机关承担还是由本人承担;
4、确定行为引发诉讼的性质是行政诉讼还是其他诉讼,诉讼主体是公务员所在机关还是其本人。
国家公务员,只有以公务人员身份作出的,以执行公务为目的的,与法定职权相关的行为才是公务行为。
❾ 在司法考试中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一般都占多少分左右
每年的司法考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占分是:
2010年62分;2009年57分; 2008年57分; 2007年63分; 2006年65分; 2005年48分。
一、行政法分值多、体系独特
行政法在每年的司法考试中的分值比例一般为8-10%,其中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集中了绝大部分考题。尤其是行政诉讼法号称是行政法考试的“半壁江山”,占一半左右的分值。
行政法的命题有几个特点:
(1)综合性。考单一法律、单一法条的题目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题目涉及几个法律的几个法条。
(2)理论性。行政法和宪法、法理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必须熟悉法条背后所隐含的理论。近年来的考试加强了对行政法理论的考察,比如要求用行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原则分析一个案例。
二、对学习行政法的建议
(一)弄清体系。
从总体上说,行政法可以分为五个部分: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与国家赔偿。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可以称为行政法的总论,它们不是考试的重点,往往被忽略。但这恰恰是考生最大的误区。作为理论基础,必须牢牢掌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可以称为行政法的分论,属于行政救济法,是考试的重点。要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共性。比如,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在当事人、受案范围、证据、决定(判决)等方面是一致的,而国家赔偿也有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相同或不同的部分,比较一下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对比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也能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抓大放小
准备司法考试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要在全面基础上抓重点,“全面撒网,重点捞鱼”。从历年真题中可以看出,行政法中的重点法律是《立法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及其解释、《国家赔偿法》及其解释,要重点突破。至于《公务员法》、《政府采购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等,是非重点法律,一般了解即可。然而,对于重点或非重点的法律,都要进一步找出重点内容,重点掌握。我一贯反对“重点法条”的提法,它误导考生只学习必考法条,其他的可以不管,这个思想看似功利实用,实则害人不浅。
❿ 一道关于行政诉讼的司法考试试题
不主动公开相关信息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理范围!不主动公开相关信息与版经请求公开仍不予公权开是不同的。行政诉讼受理立案必须是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在申请公开相关信息仍不公开时,才可认为是侵犯合法权益,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第三十三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应当予以调查处理。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