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之调解与仲裁的区别
Ⅰ 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有什么关系
1.民事诉讼法抄是“调袭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规范的总称”,仲裁法就是“调整仲裁法律关系的规范的总称”。
2.民事诉讼是实行“两审终审制”的,也就是说,当事人可以启动民事纠纷解决的一审、二审,甚至,还可以对生效判决进行申诉申请再审。
而仲裁则实行“仲裁终结制”,一次仲裁则结束。
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就是说一个案件,仲裁庭只做出一次仲裁裁决,便进入执行程序,没有第二次裁决,也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
仲裁裁决与法院判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一经做出,当事人必须履行义务。如果一方当事人不主动履行,另一方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3. 仲裁是协议制度,无协议不仲裁,而民事诉讼不要求,只是符合起诉条件即可 仲裁是一裁终局,民诉是二审终审, 两者是或裁或审,管辖相互排斥。
Ⅱ 经济仲裁法与民事诉讼法的比较
1、仲裁是社会救济,有社会中立的第三方进行裁决;而民事诉讼专是公力救济,是有属国家机关即国家司法机关进行裁决。
2、仲裁是一裁终局,对裁决不服不得上诉;而民事诉讼原则是两审终审,对判决不服可以申请上诉寻求救济;
3、仲裁并不必然依据法律进行裁决,可以依据公平正义观念或者双方一致选择或者一致同意的文件进行裁决,甚至可以选择外国的仲裁程序;而民事诉讼必须依据民事诉讼法进行审理,不得选用其他国家的法律
4、仲裁裁决可以选择不公开,而民事诉讼法判决原则上必须公开,但是例如离婚案件等少数案件可以不予以公开
5、仲裁裁决可以约定选择的仲裁委员会,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而民事诉讼原则上必须由被告人住所地或原告住所地等特定地域进行选择。
Ⅲ 人民调解、仲裁和民事诉讼三者间的比较
仲裁和诉讼的区别
一、如选择了仲裁,就不能到法院进行诉讼,即你自己已放弃了诉讼的权利。仲裁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是否运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到哪家仲裁机构、由谁来主持纠纷的解决等,都可以由当事人来自主选择,主持纠纷解决的仲裁员都是各行业的专家学者。诉讼则实行级别、地域管辖,审判庭的组成也由人民法院指定。
二、机构不同,仲裁委是由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法制局)和商会统一组建,其监督机构是中国仲裁协会,其仲裁员大多是律师和政府机构人员兼职从事;法院的机构是国家法律的审判机构。简单地说,仲裁就是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就约定以后出现纠纷时叫某仲裁机构做“娘舅”,一旦裁定对双方都有法律效力。
三、受案范围不同,仲裁只能受理民事纠纷,而法院是可以受理刑事、行政诉讼的案件。
四、程序不同,仲裁是一裁终局的,申请撤销时法院不会从实体处理中审查,如程序中有明显错误时可以撤销。诉讼如对一审不服还可以上诉,二审不服可在二年内申请再审,法院有相关的法定监督机构和救济程序。
五、 仲裁庭审理案件具有“保密性”,案情不公开,裁决不公开。人民法院实行案件公开审理原则,但依法不应公开审理的除外。
六、收费不同,仲裁费没有规定可以减交、缓交、免交,法院有规定。 仲裁和诉讼的联系:
1.阶级属性相同。仲裁法和诉讼法都是由法定的国家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立法机关在制定仲裁规范和诉讼规范时,必须遵循相同的立法原则和法定的程序,必须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必须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的现状出发,因此可以说,现阶段我们的仲裁规范和诉讼规范,由同一阶级制定,反映同一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其阶级属性是一致的。
2.均属程序性法律规范。相对于实体法而言,仲裁和诉讼均为程序性的法律制度,都是为解决具体的争议和纠纷而设置的程序性规则。因此,为程序性规则确定的各有关制度在仲裁和诉讼中均有体现。比如,为实现公平、公正原则而设定的回避制度,为当事人及时主张权利而设定的时效制度,为确认事实而设定的证据保全制度,为权利人利益得以实现而设定的财产保全制度等。
3.主体之间均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参与仲裁或民事诉讼活动,当事人之间在同一法律关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国《仲裁法》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参与民事诉讼活动的当事人,是由于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和其他权属关系纠纷而请求人民法院给予裁决的平等的民事主体,包括公民、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因此,无论是仲裁活动的各方当事人之间,还是民事诉讼活动的各方当事人之间,法律赋予了他们平等的法律地位,共同享有相应的法定权利,又要履行相应的法定义务。
4.仲裁和诉讼活动均独立进行。《仲裁法》第八条规定:“仲裁依法独立进行,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民事诉讼法》第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可见,法律同时赋予了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的独立的裁决权,不受干涉。
Ⅳ 民事诉讼与仲裁的关系
民事诉讼与仲裁的关系如下:
1.民事诉讼是保证仲裁裁决公正性必不可少回的手段答。我国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撤销仲裁裁决制度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制度是仲裁公正性的保障。
2.仲裁与民事诉讼在法律渊源上具有联系性。反映了两种程序的一致性。
3.仲裁裁决通过民事诉讼程序中的执行程序来实现。
4.仲裁程序中的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措施由法院行使。
Ⅳ 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的关系
仲裁是一种倾向于协商的 法律解决手段。更体现了人性和谐的一面。 诉讼是根据法律的明文规定解决争议的手段,
Ⅵ 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的区别>简单说,抓重点的讲
民事来诉讼法是“调整民事诉讼法律关自系的规范的总称”,仲裁法就是“调整仲裁法律关系的规范的总称”啦!呵呵
民事诉讼是实行“两审终审制”的,也就是说,当事人可以启动民事纠纷解决的一审、二审,甚至,还可以对生效判决进行申诉申请再审。
而仲裁则实行“仲裁终结制”,一次仲裁则结束。
“ 1、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就是说一个案件,仲裁庭只作出一次仲裁裁决,便进入执行程序,没有第二次裁决,也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
2、仲裁裁决与法院判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一经作出,当事人必须履行义务。如果一方当事人不主动履行,另一方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Ⅶ 庭外和解与法庭调解的区别
庭外和解与法庭调解相比较,有以下几点区别:
1.性质不同。前者含有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性质,后者则是当事人在诉讼中对自己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的处分。
2.参加的主体不同。前者有人民法院和双方当事人共同参加,后者只有双方当事人自己参加。
3.效力不同。根据法庭调解达成协议制作的调解书生效后,诉讼归于终结,有给付内容的调解书具有执行力;当事人在诉讼中和解的,则应由原告申请撤诉,经法院裁定准许后结束诉讼,和解协议不具有执行力。
应当注意的是,庭外和解与法庭调解二者并不是完全没有关系。
根据《民事调解规定》,二者的联系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自行达成和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依法确认和解协议制作调解书。
第二,当事人在和解过程中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对和解活动进行协调,人民法院可以委派审判辅助人员或者邀请、委托有关单位和个人从事协调活动。
庭外和解:在判决前双方随时可以和解,和解后一般都要撤诉,也可以在法院主持下达成调解。
法庭调解:是在法庭的主持下根据案件审理的实际情况,对于有可能通过调解解决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应当调解。
(7)民事诉讼法之调解与仲裁的区别扩展阅读:
与诉讼外的调解相比较,法院调解有这样的一些特点:
1.法院调解发生在诉讼过程中。因此,当事人在此过程人所进行的行为,属诉讼行为,对当事人产生诉讼上的约束力;诉讼外的调解发生在诉讼之外,当事人的行为无诉讼上的意义。
2.法院调解是在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进行的。人民法院进行该活动,依据的是其审判职权,所进行的活动属于审判活动,具有审判上的意义,具有司法的性质;
后者的主持者是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委员、行政机关的官员、仲裁机构的仲裁员,所进行的活动不具有审判性,不具有司法的性质。
应当注意的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民事调解规定》),在诉讼中经各方当事人同意。
人民法院可以委托与当事人有特定关系或者与案件有一定联系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和具有专门知识、特定社会经验、与当事人有特定关系的个人对案件进行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确认。
3.法院调解要遵循一定的法律原则和程序。在我国,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调解要遵循当事人自愿和合法的原则,应当在事实清楚、责任分明的基础上进行,法院组织调解还需要有一定的程序;
诉讼外的调解虽然也要求要当事人自愿和合法,但这对它们而言不是法律规定的原则,在查清事实和分清责任的问题上也不像法院调解那样严格,在程序上,诉讼外调解也不如法院调解规范。
4.法院调解如果成功,其所形成的调解协议或调解书生效后与生效的判决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法院调解当事人达成协议并签收了送达的调解书的,诉讼结束;具有给付内容的调解书具有执行力。
诉讼外的调解,除仲裁机构制作的调解书对当事人有拘束力外,其他机构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而形成的调解书,均无拘束力,而只有一定的见证力,当事人反悔的,可以就该争议问题向人民法院起诉。
需要注意法院调解与诉讼外调解的联系和区别:
两者相同之处在于法院调解与诉讼外调解都是建立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的解决纠纷的方式,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始终要贯彻自愿原则。
调解能否开始取决于当事人是否同意接受调解,调解过程中是否同意让步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调解结束时是否能达成调解协议、达成何种内容的协议
网络-庭外调解
Ⅷ 仲裁委员会仲裁暂行规则与民事诉讼法有什么异同
两者的相同这处都是属于审理的规则或范,不同之处:制订的主体不同,民诉是国家立法机关,也就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制订的法律。而仲裁暂行规定只是民间的仲裁机构制订的一种适用于内部的规则。
Ⅸ 调解、诉讼、仲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调解
调解是指在有关组织、机关、机构、个人或法院的主持下,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进行裁决的活动。一般对民事纠纷、经济纠纷适用。分为诉讼外调解和法院调解(诉讼中调解)。
(1)诉讼外调解特征①当事人的行为无诉讼上的意义。
②主持者可以是人民调解委员会、行政机关、仲裁机关、双方当事人所信赖的个人。
③除仲裁机构制作的调解书对当事人有约束力外,其他机构或个人主持下达成调节协议而形成的调解书,均没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反悔,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2)法院调解的特征①发生在诉讼过程中。
②在法院主持下进行。
③当事人达成协议并签收了送达的调解书的,诉讼结束。
诉讼
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案件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办理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所进行的一种活动。
诉讼按其解决矛盾和纠纷的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即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如下:
(1)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包括公、检、法三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方式和程序解决犯罪与刑罚问题的活动。刑事诉讼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定罪与刑事责任问题,包括被告人是否构成犯罪、有无刑事责任、刑事责任大小及以什么样的方式让其承担刑事责任等。
(2)民事(经济)诉讼。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方式和程序解决民事(经济)权益纠纷的活动。民事(经济)官司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单位与单位之间、公民与公民或公民与单位之间发生的民事、经济权益纠纷。需要说明的是,经济诉讼是从民事官司中独立出来的一种诉讼,它解决的是单位与单位、单位与个人之间主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经济权益纠纷;而民事诉讼主要解决的是公民与公民、公民与单位之间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人身关系、财产关系以及其他非财产关系纠纷。这两种诉讼属于同一类诉讼,因为它们使用的程序法都是《民事诉讼法》。
(3)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按照《行政诉讼法》规定的方式和程序解决行政纠纷的活动。它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被告的身份具有恒定性,被告只能是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而不能是其他组织和个人。行政诉讼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对原告所诉的由被告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或行政处理决定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判断。
仲裁
仲裁是指争议双方当事人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达成协议,自愿将他们之间的争议提交给双方所同意的第三者进行裁决,当事人双方有义务执行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仲裁是解决民事经济纠纷的重要方式之一。仲裁主要有以下特点:
(1)提交仲裁以双方当事人自愿为前提。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是否将其提交仲裁、交与谁仲裁、仲裁庭的组成人员如何产生、仲裁适用何种程序规则,都是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由双方协商确定的。
(2)仲裁是由中立的第三者出面解决争议的一种方式。这个中立的第三者不是法院,一般是特定的仲裁机构。各仲裁机构一般都提供各专业的仲裁员名册,供当事人选定仲裁员。这些仲裁员是各行各业的专家,保证了仲裁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3)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虽然仲裁机构是民间组织,可是,仲裁机构根据争议双方当事人签订的仲裁协议所作出的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对双方当事人都有拘束力。若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仲裁裁决,另一方当事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4)仲裁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仲裁在程序上不像诉讼那么严格,很多环节可以被简化。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不像诉讼那样实行两审终审制,有利于当事人纠纷的迅速解决。而程序的简化和裁决的快速,又大大地降低了解决争议的成本。
(5)保密性。仲裁一般以不公开审理为原则,并且各国有关的仲裁法和仲裁规则都规定了仲裁员及仲裁秘书人员的保密义务,所以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贸易活动不会因仲裁活动而泄露,仲裁表现出极强的保密性。
调解、仲裁和诉讼是解决国际商事争议的传统方式。也是我国解决民商海事争议的传统方式。三者分别通过其调解机构、仲裁机构和审判机构具体实施其职能。三者各自独立,地位平等,无上下级关系,无高低贵贱之分。三者中无论以调解、裁决、判决或裁定结案,起生效的法律文书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三者在实施其职能时,彼此相互配合,密不可分,不得厚此薄彼或互相拆台、相互推诿。由于仲裁的重要原则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即当事人通过签订合同的仲裁条款或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自行约定能够仲裁事项、仲裁机构、仲裁程序、仲裁地点、适应法律及仲裁语言等。所以,仲裁成为人们在国际商事交易中最为乐意采用的解决争议的办法。又因为仲裁采取非公开审理,保守了当事人之间的商业秘密,所以,仲裁便成为人们解决国际商事争议的最主要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