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钰司法救助的衔接
1. 主体差异显著:法律援助的提供者主要包括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司法鉴定人员以及法律援助志愿者,而司法救助的实施主体则是人民法院。
2. 服务范围有所区别:法律援助的服务范围涵盖了刑事、民事、商事和行政诉讼以及非诉讼调解等多个方面,相比之下,司法救助的服务范围则仅限于民事和行政诉讼过程。
3. 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虽性质不同,但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法律保障体系。
2. 司法援助与法律援助的区别
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的区别如下:
1、法律援助是指在国家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的指导和协调下,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制度;
2、司法救助是人民法院在民事、行政诉讼中,通过对当事人缓交、减交、免交诉讼费用的救济措施,减轻或者免除经济上确有困难的当事人的负担,保证其能够正常参加诉讼,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制度。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1、法律援助的主体是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司法救助的主体是人民法院;
2、法律援助发生于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等所有诉讼活动中,司法救助则只发生于民事、行政诉讼中;
3、法律援助减收、免收的是法律服务费用,司法救助减收、免收的是诉讼费,是国家的财产性资金。法律救济式相对于非法律救济而言。非法律救济如自力救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非法律救济的公力救济(行政救济,救灾,抢险)等。法律救济明显的就是诉讼,仲裁。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有充分理由证明其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帮助;
2、符合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或失业救济标准,或者能够提供其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证明。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的或是未成年人或盲、聋、哑人,没有委托辩护律师的,应当获得法律援助。法律援助的具体形式包括解答咨询、调解、刑事辩护和诉讼代理、非诉讼代理以及办理公证等。法律援助机构自收到法律援助申请之日起10日内完成审查,作出给予或者不予法律援助的决定,通知申请人。法律援助机构对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应当自接到指定之日起3日内指派律师提供辩护。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第五条
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指导、监督全国的法律援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的法律援助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为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六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保障当事人依法获得法律援助,为法律援助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
3. 如何建立法律援助制度与有关社会救助,司法救助制度的衔接
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是指政府依据《法律援助条例》设立法律援助机构,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指派律师,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司法制度。而司法救助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对于民事、行政案件中有充分理由证明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但经援助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实行诉讼费用的缓交、减交或免交。这两种制度都是国家为了保障公民平等实现法律所赋予的权利而建立的司法保障制度。
一、法律援助制度与司法救助制度的主要区别:
1. 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同: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是依法治国的方略的确立,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健全完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以及律师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司法救助制度是随着法律援助制度的推进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2. 实施的主体不同:法律援助的实施主体是各级政府依据《法律援助条例》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司法救助的实施主体则是人民法院。
3. 实施的具体内容不同:司法救助仅是诉讼立案许可的程序性行为,而法律援助则是对弱势群体的全过程帮助和支持,包括诉前调查取证、诉讼过程中的举证、质证等抗辩行为,旨在让弱势群体实现权益的最终兑现。
4. 援助对象范围不同:司法救助的对象和范围仅限于民事、行政案件中经济确有困难的原告当事人。而法律援助的对象不仅包括上述案件的原告当事人,还包括经济确有困难的民事被告当事人,以及刑事案件中因经济困难无钱请律师的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
5. 执行的法律制度体系不同:司法救助的依据主要是《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有关诉讼收费的规定,以及《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等。而法律援助执行的依据包括《法律援助条例》、《刑事诉讼法》《律师法》及地方人大和各级政府的规章,以及司法部行业主管部门的规章。
6. 援助队伍数量和机构网络不同:司法救助由于仅涉及立案收费的缓、减、免审查,无需专门的机构和队伍,法院立案室(庭)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即可。而法律援助则有从国家到省、市、县,甚至乡镇的专门援助队伍和机构,还有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社区组织以及各种社团组织的参与,形成了广泛的社会网络。
二、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 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未能实现互免审查:尽管《法律援助条例》规定法律援助机构负责受理、审查法律援助申请,但司法救助的审批权仍在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联合下发的规定虽然建立了互免审查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地方财政体制的限制,法院通常只是为援助对象缓交诉讼费用,而大部分当事人因交不起诉讼费而无法进入诉讼程序,使得法律援助陷入困境。
2. 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的范围不能满足当事人需求:法律援助的范围包括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和非诉讼案件,如劳动报酬、工伤赔偿引起的仲裁纠纷。但司法救助的范围仅限于民事纠纷和部分行政案件,且在实践中,法院对司法救助的申请仅限于受理费的缓交、减交、免交,对于其他诉讼费用如勘验、鉴定、公告、翻译费以及诉讼保全措施的申请费和申请执行费用等则无法实施司法救助。
三、解决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1. 建议将法律援助制度与司法救助制度合并为一项统一的制度,并制定全国统一的司法救助法。
2. 明确政府是实施司法救助的责任主体。
3. 建议重新科学规定司法救助的范围。
4. 建立司法救助经费保障机制,以保障司法救助事业的持续发展。
4. 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的区别和联系
主体不同,发生场景不同,目的不同,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相互融合。
1、主体不同,法律援助的主体是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司法救助的主体是人民法院。
2、发生场景不同,法律援助发生于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等所有诉讼活动中,司法救助则只发生于民事、行政诉讼中。
3、目的不同,法律援助减收、免收的是法律服务费用,司法救助减收、免收的是诉讼费,是国家的财产性资金。
4、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相互融合,使申请援助审查权、指派权的援助中心与进行具体援助的机构及人员分离,法律援助便成为既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的有效机制。
5. 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
法律主观:
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去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法律虚毕援助经费应当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法律客观:
《法律援助条例》第十条 公民有下列事项,没有委托 代理 人或 辩护人 的,可以申请法律援助或由人民贺纤法院指定辩护: (一)依法请求 国家赔偿 的; (二)请求给予 社会保险 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请求发给 抚恤金 、救济金的; (四)请求给付 赡养费 、 抚养费 、 扶养 费的; (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六)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七) 犯罪嫌疑人 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询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 律师 的; (八) 公诉 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九) 自诉案件差拍芹 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十) 公诉人 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 (十一)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处 死刑 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无须对被告人进行经济状况的审查。
6. 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的区别和联系
1. 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适用范围的不同。法律援助的服务范围涵盖刑事、民事、商事和行政诉讼过程,以及非诉讼调解,而司法救助主要针对民事、行政诉讼过程中的当事人。
2. 在帮助的形式上,司法救助主要表现为对诉讼案件诉讼费用的减免,旨在减轻或消除当事人的经济负担,确保其能够顺利进行诉讼。
3. 法律援助则侧重于为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免费或减费的法律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法律咨询、代理诉讼等,以保障其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