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工作人员不足
⑴ 法律援助的困境是什么
首先是经费困难。这是困扰法律援助制度的最大难题。来自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国家每年拨付的法律援助经费平均每人不足6分钱,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每年需要法律援助的案件约为74万件,而实际得到援助的不足四分之一。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法律援助经费严重短缺。经费短缺已经直接制约了法律援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现在,《法律援助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这无疑是法律援助制度的福音。当然,在现有的条件下,法律援助的经费应该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但是法律援助事业不能仅仅依靠财政拨拨款,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广开财源",取得社会力量的支持,法律援助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实,包括法律援助在内的很多关乎社会福祉的公益事业都应当充分发动社会力量来积极参与,而不能仅仅是政府一家在跳独角舞。如果一项事业只是被视为政府的职责而没有让全社会认识到它同时更是一项社会事业,民众没有热情去关注,没有耐心去理解,没有兴趣去参与,那么这项事业便难以为继。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不少的教训。法律援助事业经费短缺是事实,但这只是暂时的表象,经费短缺的背后是社会参与的短缺。有些贫困地区的人们再穷也要修庙拜佛(且不要武断地斥之为"封建迷信"),正是社会参与的力量在发挥作用。如何使法律援助唤起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广泛参与,是维系法律援助制度持久生命力的关键。
第二,法律援助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在广东、浙江、山东等17个省(市、自治区),不仅法律援助的实践比较活跃,而且有了相关的地方立法。而在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法律援助的开展,一些地方甚至看不见法律援助中心的牌子。毫无疑问,较之于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中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要远远多于东部沿海地区,其贫困程度也远远比东部严重。法律援助的目的本来就是服务于那些因贫穷而打不起官司的人,而这些更需要法律援助的人们却因为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不高而得不到法律援助。因而在中西部地区便出现了这样的矛盾现象:一方面是大量的贫困人口需要法律援助,另一方面却是法律援助距离他们却很遥远--既由于当地的法律援助因种种原因而步履维艰,也由于这项新生的制度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没有生根,很多人压根儿就不知道还有个帮助穷人无偿打官司的法律援助制度。因而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一件要紧的事情就是要提高它的"知名度",从而刺激民众对它的需求,这种需求会反过来促进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在中西部地区,这项工作就显得更加迫切。从表面来看,法律援助是为贫弱者提供法律服务,然而它背后的法理则是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平等权的实现,不能让人们由于贫穷而失去法律的保护和救济。然而现实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将造成内地居民获得法律援助的机会大大少于沿海居民。然而,内地和沿海的经济差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因而将法律援助"送法下乡",及早使之深入人心,则是更可行的办法。
第三,法律援助的从业力量还很薄弱。"从业力量"主要指从事法律援助的机构和人员。尽管截至2003年6月底,全国已经建立法律援助机构2642个,县区级地方已成立2139个,占应建总数的83%。全国有法律援助专职人员8899人,近50%有律师资格。然而在全国每年74万需要援助的案件面前,毕竟显得势单力薄。当然,从事法律援助不像献血,只要志愿者愿意就可以做到,它需要一定的专业水平和办案技能。我国目前法律援助机构的基本设置是:司法部、省、市、县司法行政机构均设立司法援助中心。最高一级专司管理和监督职责,省级主要负责管理工作,市、县两级专门办案。它们在法律援助中发挥了龙头的作用。《法律援助条例》规定律师有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义务,同时《律师法》规定每名职业律师每年应承办1-3件法律援助案件。如果以每个律师每年办理3件法律援助案件来算,也只能办理36万件左右,只能满足将近一半的需求。况且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律师都能办案。2002年全国实际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为18万件,可见"律师是靠不住的",应当充分发掘律师以外的其他社会资源。笔者认为,法律院校、研究机构应当成为法律援助?quot;富矿"。我国各类高校中,仅在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法学本科就有360余家,没有备案的院校以及其他各类司法学校、政法干部院校、各种培训中心等加起来应当不少于500家。如果以400家常年招生、每年招100人计算,在校的法科学生应当在16万人左右。然而这些院校的师生却游离于法律援助的从业力量之外。如果利用社会实践或实习的机会让他们从事一些法律援助案件,既可以为法律援助的从业力量补充新鲜血液,又可使师生增强技能,培养作为法律人的正义品格和高尚胸怀。这一"富矿"如何利用?值得我们的决策者认真思考。
⑵ 当前基层法律援助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
存在问题:
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法律援助的知晓程度还不是很高,还有不少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因为不知道法律援助而没有从这一惠民工程中受益。
服务水平不高。由于受司法工作人员少,业务能力限制,法律援助工作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法律援助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经费保障不足。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经费保障,但目前法律援助工作经费不足。
几点建议:
加大法律援助宣传力度。广泛深入宣传法律援助制度,积极拓宽宣传渠道,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更多需要法律援助的贫弱群众了解并运用法律援助的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断增强法律援助实效。
加快法律援助信息化建设。按照法律援助工作要求,完善镇乡街法律援助工作站相关设备,方便困难群众就地申请法律援助。
突出法律援助工作重点。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重点加强对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切实解决基层困难群众打官司难的问题。根据特定困难群体的特定需求,组织开展对农民工、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专项服务活动,总结经验,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社会效果。
强化保障措施。健全完善政府对法律援助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法律援助的资金投入,把法律援助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捐助为辅的资金保障机制,保证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⑶ 法律援助的存在缺点
获得法律援助是公民的权利,实施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尽管中国的专法律援助工作属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问题症结所在,探讨问题解决办法。
第一,经费严重短缺。
第二,人员远远不足。
第三,法律援助的覆盖面还不够大。
第四,县级地方的法律援助工作前景甚忧。
第五,现有的法律援助主要还局限在诉讼领域,即帮人打官司。
第六,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师身份尴尬。
⑷ 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存在的问题
(一)是有限的法律援助资源与大量的法律援助需求之间的矛盾较突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有众多的法律援助需求者,特别随着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和普法宣传的深入,广大群众尤其是社会特殊群体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法律援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援助案件范围扩大后,须援助案件数急剧上升。以工伤和劳动合同纠纷为例,2010年罗庄区仲裁委办理293件,今年办理188件,上述案件中,根据上级文件规定,凡是农民工的都属于法律援助案件,每年就有150件左右;另一方面,由于列入区财政办案补贴经费较少,能够用于法律援助的资源有限,受到人力、财力等条件的限制,法律援助中心只能量力而行,受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仅限于刑事指定辩护案件以及经济特别困难的当事人寻求法律援助的案件,其他许多依法可以获得法律援助的事项,我们还无力顾及。
(二)是法律援助队伍人员编制不足、专职律师缺乏。法律援助工作站是依托基层司法所设立的,人员由司法所人员兼任。目前我区各基层司法所占编人员仅1个,既要负责司法所的工作,又要负责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工作,这无疑增加其工作负担,影响工作效率。其次,专职律师缺乏,目前罗庄区法律援助中心在岗的只有一名专职法律援助律师。
(三)是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不高。由于经费的制约,该区诉讼案件办案补贴发放办法是2006年制定的,诉讼案件每件补贴500元。2012年制定了非诉调解案件补贴办法,每件补贴50元,有时连律师支出的交通费都难以冲抵,导致律师办案热情低。有些承办人员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工作中走过场,准备不认真细致,直接影响案件质量;有的法律援助承办单位将援助案件大多交由年轻律师和实习律师办理,缺乏资深律师必要的指导,办案质量不高。
(四)是经济困难证明缺乏完善的制度。1、虽然《山东省法律援助条例》第九条规定,公民经济困难标准执行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公民如何证明自己达到经济困难标准,现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实践中的做法是要求公民提供乡镇或者街道政府盖章确认的经济困难证明。申请人到乡镇街道出具证明较为困难,一是街道未必配合;二是街道未必了解情况,也不愿出具。2、对于申请人提供的经济困难证明是否属实,以法律援助中心的人力和财力几乎无法向有关机关、单位查证。
(五)是民事援助与法院司法救助衔接机制和刑事法律援助中公检法司配合机制不完善。1、在《山东省法律援助条例》第十八条做出了救助应援助,援助应救助的规定,但相互之间的衔接缺乏具体的制度。2、刑事法律援助与法院的配合,在《法律援助条例》第十二条做出了规定,但目前与公安、检察尚无明确有效的配合机制。
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法律援助工作的宣传力度,不但要向人民群众宣传,还要向领导干部宣传,让他们真正意识到法律援助工作是依法治国不可或缺的事业,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真正把法律援助事业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从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等方面保障法律援助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提高办案质量方面。应建立资深律师优先办案制度,根据律师专业优势,建立资深律师名录,根据案件分类,优先指派相关专业的资深律师承办。因县区律师人数较少,专业面较窄,对有些专业案件指派律师可打破地域限制。
(三)完善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1、建立最低经费保障标准。法律援助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一项社会事业,法律援助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财政负担,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时,应当根据当地人口,建立起政府对法律援助的最低经费保障标准。2、积极开辟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山东省法律援助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鼓励社会对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捐助,但如何接受、由谁接受捐助却没有明确。可参照慈善基金和光彩基金的模式,在市、县(区)设立法律援助基金会,依法募集社会的捐助。也可在慈善基金中设立法律援助专项基金,通过慈善基金会接受社会捐助,并明确政法系统的捐助列入法律援助专项基金,用于法律援助事业。
(四)建立经济困难证明和核实制度。《山东省法律援助条例》第九条只是规定,公民经济困难标准执行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因此,应在全省或全市范围内制定统一的经济困难证明和核实制度。我们的做法是让村居、乡镇街道司法所、民政所参与出具经济困难证明,并由司法所代为向申请人单位或村居核实。这样不但了解情况,也方便申请人。
探索建立困难群众申请法律援助免审查经济困难制度。应与民政部门联系,建立困难群众资料库,将城镇低保、农村低保等群众纳入,凡是困难群众资料库中的,申请法律援助均免审查经济状况。这样方便群众,无需申请人再到村居、乡镇街道开经济困难证明。
(五)民事援助与法院司法救助的衔接应由司法行政机关与法院联合出台具体规定,就司法救助转法律援助、法律援助转司法救助程序、公函样式和负责部门作出具体规定。司法救助转法律援助,我们的做法是法院给援助中心出具指派代理人通知书,援助中心接到通知后,直接与申请人签订协议,安排律师代理诉讼。刑事法律援助中公检法司配合机制,应由政法委牵头尽快建立。刑事法律援助我们与法院的做法是由法院给援助中心出具指定辩护人通知书,援助中心接到通知后,指派律师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
⑸ 被指派了法律援助工作的人员,可以不参加吗
1、法律援助的钱是由政府出的。
2、律师提供法律援助,可以享有政府提供的补贴。
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十二条 对下列没有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一)盲、聋、哑人;
(二)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
(三)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人。
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十三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一)共同犯罪案件中,其他被告人已经委托辩护人;
(二)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
(三)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
(四)被告人的行为可能不构成犯罪;
(五)有必要指派律师提供辩护的其他情形。
《法律援助条例》
第三条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法律援助经费应当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5)法律援助工作人员不足扩展阅读
《法律援助条例》
第十四条公民就本条例第十条所列事项申请法律援助,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提出:
(一)请求国家赔偿的,向赔偿义务机关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向提供社会保险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义务机关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三)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向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义务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四)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向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五)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向被请求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第十五条 本条例第十一条所列人员申请法律援助的,应当向审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的申请由看守所在24小时内转交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所需提交的有关证件、证明材料由看守所通知申请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协助提供。
第十六条申请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申请。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其法定代理人之间发生诉讼或者因其他利益纠纷需要法律援助的,由与该争议事项无利害关系的其他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申请。
⑹ 目前基层法律工作者参与法律援助工作有何问题与困难
司法助理是现在的司法所所长,公务员,有的地方还是高配的,比如副科级,专是实职副科。基层法律属工作者是司法所内部的一个所,叫基层法律服务所里边的法律工作者,工作是在司法所的招牌下揽点生意,打打官司弄个诉讼啥的,本身并不一定有司法考试证,大多数都没有。。每年还有固定的指标给司法所的上级司法局做一定数量的法律援助工作。。。。我现在是司法所科员,内蒙古的,不知道你那边是啥样子,我这是这样的。
⑺ 如何解决欠发达地区法律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
欠发达来地区法律服务资源自不足的情况确实普遍存在,一方面政府应当引导法律人在该区域从业,现也有一些具体措施,如律师执业证的入门考试司法考试,欠发达地区的通过线比较低,取得资格后也只能在该区域执业,限制人员流动。另一方面,现在网络发达,具体的事务可以用互联网方式在网上咨询,或者一些手机APP,如口袋律师等,在客户端一对一的与律师沟通。
⑻ 怎样提高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和办案律师的积极性
到贫困家庭去定点走访,体验生活,把法律援助工作与扶贫工作挂构。网友建议,仅供参考。祝你好运!
⑼ 我是刚进入区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今天碰到一个棘手的问题,想请大家帮忙想想办法,谢谢~~
没明白,抄他们是想做什么啊?袭是离婚,还是觉得女方有骗婚的嫌疑?
如果是登记了,就不存在骗婚的情况,想离婚就是申请离婚,法院起诉,对方不到庭就走公告,财产平均分,孩子谁养对方拿抚养费。再说财产损失,彩礼是属于以结婚为前提的赠与,登记了,这个赠与就成立了,你就没有权力再向人家要了,至于酒席钱其他什么的,谁家结婚没有个花消,不能因为现在要离婚或者想离婚了,自己家穷就想让对方出这个钱,没有这个道理。
如果没有登记可以按骗婚向警方报案,要求退回彩礼和其它的损失。
做法援这个工作有的时候心要硬,应该管的管,不应该管的一定要拒绝,这象种情况你可怜他一点用也没有。再可怜也改不了什么,而且这种情况应该是老公的儿子出面,他是听力残疾又不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