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催告

民法催告

发布时间: 2021-02-10 08:15:00

民法中两次催告的是什么

催告就是问被代理人,代理人的行为是否有效,
合同法
第四十八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
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
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
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⑵ 民法中公示催告程序阶段

票据丢失后,直接向法院申请。法院收到当事人公示催告的申请后,应当进行版审查,认为申请符权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应当受理。为防止公示催告期间票据被支取,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在决定受理申请的同时,通知支付人停止支付。支付人收...

⑶ 催告权是否属于形成权

司法部辅导材料卷三页说:催告权和撤销权只需要相对人一方意思表示即可生效,故属于形成权。这样答案就应该是ABCD 2000年的考题,试卷二第51题,题目如下:
A:对越权代理的追认权
B:债权人对债务人行使的催告权
C:受遗赠人于知道受赠的期限内作出接受遗赠表示的权利
D:承租人擅自转租,出租人行使的解除权
a.形成权只能通过明示方式行使
b.效力待定合同中相对人的催告权并非形成权
c.债权人撤销权属形成权
d.形成权不受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
参考答案:bd 因为,权利人以自己单方面的意思表示,既可变动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也可变动他人与他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前者如《合同法》第54条规定的合同撤销权,后者如《合同法》第74条规定的债权人撤销权。学者通说认为,形成权的本质特征是权利人以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即可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至于所变动的是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还是他人与他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并不重要,故将依单方意思变动法律关系的权利,统称为形成权,不再区分是变动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还是他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但有少数学者(如台湾学者郑玉波、大陆学者梁慧星)则把形成权定义为以当事人单方意思变动自己与他人之间法律关系是的权利,而把单方意思变动两个他人之间法律关系的权利称为可能权。债权人的撤销权是依债权人的单方意思变动债务人和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依郑玉波、梁慧星先生的观点,这种权利就应被称为可能权,而非形成权。 依效力进行权利分类: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形成权:依单方意思表示变动法律关系的权利。 具体层面的掌握――民法中典型的形成权--撤销权、追认权、解除权、法定抵销权、遗赠的接受与拒绝、选择权、债务免除。 在真题与辅导书冲突的情况下,依据真题大于辅导用书,权威老师说法大于一般教材,主流观点大于一般观点的标准,依据司法部煮熟的鸭子-嘴硬的特点以及有了错误拒不改正的毛病,在2007年司法考试中还是应当认定催告权不属于形成权。

⑷ 催告权是不是形成权,为什么

催告权不是来形成权。催告权属于请自求权的一种。催告权是指第三人告知被代理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在一定期限内就是否行使追认权予以明确答复的权利。

合同法第47条第2款规定: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第48条第2款规定: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


(4)民法催告扩展阅读:

根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第三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在1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

《民法通则》第六十六条 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代理人不履行职责而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⑸ 催告权是形成权还是请求权

催告权不是形成权(司法考试和法硕考试观点),这也很容易理解的(单方意思内就能决定法律关系的容产生、变更和消灭。催告权不具备这个特征,当然,对于一直不行使追认权行使催告,在一定期限届满后是会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的,但是,在这期间中决定权还在于追认权人,而不在催告权人,即使期满产生了一定的法律后果,其是来源于法律的规定,而不是催告人的意思。)
催告权是请求权?
我怎么感觉有点乱。。。。。。。。。债权上请求权?物权上请求权?等等。。。。。。。
可以说具有请求的内容,但绝对不是请求权。请求权是要基于基础权利而发生的,而且民法上的请求权指的是一种实体上的权利。个人觉得“催告权”不完全具有“权利”的特征。应该属于“意思通知”范畴。

⑹ 有关法律上的催告权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无民事行为人的民事行为是否有效,要由其法定监护人予以确认方回为有效,没经确认,是无答效的;对于无民事行为人的民事行为法律也规定了另一方可在民事行为发生后的一个月内向其法定监护人催告予以确认,若催告期满,其法定监护人没有确认或明确表示不同意的,则该民事行为无效。

⑺ 民法中“除斥期间”是什么

ABC
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民事实体权利存在的期间。权利人在此期间内不行使版相应的民事权利,则在权该法定期间届满时导致该民事权利的消灭。例如《继承法》规定,受遗赠人在知道受遗赠的二个月内不作出接受遗赠的意思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这里的二个月就是除斥期间。
特点:
1除斥期间则一般是不变期间。不因任何事由而中止、中断或者延长。
2除斥期间则消灭的是权利人享有的实体民事权利本身,如追认权、撤销权、解除权等这些形成权。
3除斥期间规定的是权利人行使某项权利的期限,以权利人不行使该实体民事权利作为适用依据
4除斥期间是自相应的实体权利成立之时起算。

⑻ 催告权的法律规定

合同法第47条第2款规定: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第48条第2款规定: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根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第三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在1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
《民法通则》第六十六条 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 代理人不履行职责而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 第三人知道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已终止还与行为人实施民事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由第三人和行为人负连带责任。

⑼ 民事诉讼中的公告催告程序问题

当事来人在取得背书票据后,一方面源可以继续背书转让,另一方面可以行驶票据权利。在此期间,该当事人不仅是该票据的持有人,而且被视为票据的所有人和权利人。也就是说,公示催告程序的申请人——最后持有人,就是票据的所有人。

热点内容
口头作证是否负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8 06:53:56 浏览:957
英国经济法硕士 发布:2025-09-18 06:38:21 浏览:396
法律法规审查 发布:2025-09-18 06:38:14 浏览:140
垄断犯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8 06:37:39 浏览:65
贵阳最好的律师是哪家 发布:2025-09-18 06:28:40 浏览:649
移民法律援助站的作用 发布:2025-09-18 06:23:31 浏览:674
2015劳动法保护怀孕员工 发布:2025-09-18 06:22:49 浏览:527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条例 发布:2025-09-18 06:18:30 浏览:754
宁德市劳动法请病假规定 发布:2025-09-18 06:06:10 浏览:797
上海政法学院宾馆 发布:2025-09-18 06:05:34 浏览: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