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犯罪司法
⑴ 介绍卖淫罪算是性犯罪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五十九条的规定,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是指以金钱、物质或者其他利益为手段,诱使他人卖淫,或者为他人卖淫提供场所,或者为卖淫的人与嫖客牵线搭桥的行为
第三百五十九条 第一款 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三百六十一条 旅馆业、饮食服务业、文化娱乐业、出租汽车业等单位的人员,利用本单位的条件,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的,依照本法第三百五十八条、第三百五十九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前款所列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根据刑法第359条第1款之规定,犯本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加重处罚事由 犯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而情节严重的[3],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多次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的;
(二)引诱、容留、介绍多人卖淫的;
(三)引诱、容留、介绍明知是有严重性病的人卖淫的;
(四)容留、介绍不满十四岁的幼女卖淫的;
(五)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四、介绍卖淫罪与组织卖淫罪的界限
司法实践中,两者有时很难区分,因为介绍卖淫往往是组织卖淫罪的方法、手段行为,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二者的区别:
1、犯罪的主观故意不同。介绍卖淫罪中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是为卖淫人员寻找卖淫对象,即嫖客;组织卖淫罪中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是组织多名卖淫者从事卖淫活动。
2、犯罪的客观表现不同。介绍卖淫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卖淫人员与嫖客之间进行引见、撮合,促进卖淫、嫖娼的实行;组织卖淫罪中行为人的客观方面是组织多名卖淫者从事卖淫活动。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2008年6月25日施行)
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引诱、容留、介绍二人次以上卖淫的;
(二)引诱、容留、介绍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卖淫的;
(三)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的人患有艾滋病或者患有梅毒、淋病等严重性病的;
(四)其他引诱、容留、介绍卖淫应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⑵ 什么叫恢复性司法拜托各位大神
恢复性司法是对刑事犯罪通过在犯罪方和被害方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以犯罪人主动承担责任消弭双方冲突,从深层次化解矛盾,并通过社区等有关方面的参与,修复受损社会关系的一种替代性司法活动。国际上对恢复性司法较为通行的的定义是:恢复性司法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案件中,关涉各方共同解决犯罪问题,处理犯罪后果的过程及其对未来的意义。 恢复性司法是一种新的刑事处理方式,其目的在于:1、犯罪人主动承担个体责任,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进行赔偿;2、受害人利益得到救济、补偿,既包括物质财产方面,也包括精神人格方面;3、受损的社会关系得到修整、恢复。4、促进犯罪者早日回归社会,恢复一种正常的生活秩序。 恢复性司法发端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适用较早。美、加的最初形式是被害人——加害人和解计划,其方式通过专门组织的工作,促使受害人和犯罪者形成对话关系,加害者承担责任,修复受损关系,恢复原有社区秩序。英国的恢复性司法发端于少年矫正制度,警察发现犯罪人实施犯罪后,并不直接送交法庭,而是先进行面谈,然后带少年犯去作案现场,与受害人面谈,认识到行为的危害性,以之得到受害人谅解,最后形成协商补偿方案,从而使犯罪人免于起诉。在英美法系,恢复性司法并不限于轻罪案件,一些重罪案也逐步尝试恢复性司法模式,英国2000年就有1700名重罪案,如强奸、抢劫等仅仅通过“告诫”这种非常简单的恢复性司法程序结案。美国对未成年犯注重非监禁刑适用,有90%的未成年被告人未入监,其中绝大部分以恢复性司法方式结案。注2恢复性司法在许多非西方文化背景的国家也得到适用,如新西兰、北美的一些土著民族等,他们适用“社区司法”、“家庭组会议”等刑事和解方式,强调家庭或社区在犯罪处罚中的作用,以之平抑社会对正式司法的依赖。
⑶ 即将因性犯罪入狱要做好什么准备
事已至此只有认真悔罪积极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⑷ 司法上如何解释“法定强奸”
法定强奸是指和法定意思表示年龄以下的女性发生性行为的性犯罪。法定强奸是不以未成年人是否同意进行性交为前提的。这是因为未达到法定意思表示年龄的幼女在法律上被认为没有对于性行为的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
⑸ 我国性贿赂犯罪立法的历史
无现行立法
摘 要:性贿赂因其独有特征,成为贿赂犯罪中一种新犯罪方式,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将性贿赂犯罪纳入刑法调整范围十分必要。
关键词:性贿赂犯罪 立法争论 立法构想
贿赂犯罪是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急需有效治理的问题[1],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贿赂罪作为职务犯罪重点予以打击。但是贿赂的范围问题在各国的刑法理论中及立法体制上有很大差别。在刑法学界,有三种主要观点:1.财物说,认为贿赂仅指金钱和财物。2.物质利益说,认为贿赂通常指金钱和物品,但在特定场合,贿赂可指财产性利益。3.需要说,认为“贿赂应包括一切能满足人们需要或欲望的有形无形利益在内”[2]。我国刑法规定行贿罪受贿罪目的物限定为财物。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贿赂犯罪出现新形式:权色交易。有学者统计,发生在上世纪末十年上千例腐败犯罪案件中竟有九成以上夹杂各种形式权色交易。权色交易正成为和权钱交易不分伯仲的腐败交易方式。[2]性贿赂危害性不亚于财物贿赂,但因法无明文,使此种贿赂犯罪成法律死角 ,此立法形势不利于反腐倡廉和对贿赂犯罪的打击预防。
一、关于性贿赂罪的立法争论
在我国,对“性贿赂罪“立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和公民对“性贿赂罪”立法持反对态度,也有一部分学者和大部分公民持支持态度。持反对态度的人至少有四种理由:其一,“性贿赂”与“有感情”难界定。其二,“性贿赂”定性取证难。性行为具有隐蔽性强的特点,故所收集的证据形式往往只是犯罪嫌疑人供述,很难取得其他形式证据,即形成“孤证”。因此, 对“性贿赂”定罪的证据采集,法律上就形成瓶颈。[3]其三,“性贿赂”定罪量刑难。此观点认为,从现行刑法来看,贿赂行为罪与非罪,贿赂的量刑轻重都视贿赂财产数额多少而定,而“性”无法量化,所以“性贿赂”定罪量刑依据就成问题。其四,“性贿赂”立法有违刑法谦抑性。“刑罚与其严厉不如缓和”[4]若将“性贿赂”纳入犯罪体系,会扩大刑法“杀伤面”,破坏刑罚均衡性。持支持态度的学者认为:其一,性贿赂一旦既遂,具有多次为行贿者谋取不正当利益、多次危害社会特征。性贿赂成为法律空白与死角,不利于反腐倡廉。其二,“性贿赂”犯罪有极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其它调整己不足以抑制其危害的发展,必须用刑法加以约束。这也完全符合刑法谦抑性要求的条件,即其一,危害行为必须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其二,作为对危害行为的反应,刑罚应当具有无可避免性。[5]其三,从功利角度而言,性贿赂实不能量化,但不能为追求量刑便利而排除贿赂犯罪的现实性、危险性,忽略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性。其四,从犯罪构成上说,在本质特征及其目的上,性贿赂均属于贿赂犯罪形式,都反映了贿赂犯罪实质—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笔者赞同此观点,利用性为贿赂标的物,具有诱使受贿者滥用权力为己谋利的社会危害性。从立法角度看,对此行为进行规制非常必要。
二、性贿赂的刑法学理基础
法学研究的目的是为立法、执法及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撑。笔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法律及国外有关法律规定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性贿赂立法提供刑法学理解释。
1.我国古代已将性贿赂纳入律法调整范围
女色贿赂的相关律文最早似可溯至舜时。以后各代直到春秋时一直沿用此罪。行贿者犯法为“昏”,即有事者用女色行贿主司之官以求胜诉;受贿者违法称“墨”,即主管官吏贪图美色渎职卖法。后来的律法将财物贿赂和女色贿赂同等看待,是有其渊源的。唐以前的相关律文多亡佚,故不得其详。就完整保存下来的唐、明、清律法来看,当时统治者对女色贿赂的危害深有警戒。《唐律疏议》曰:“有事之人,或妻或妾,而求监临官曲法判事,娶其妻妾及女者,以奸论加二等……亲属知行求枉法,而娶人妻妾及女者,自依本法为从坐。”[6]此后的元律和大清律也有类似规定。国民党时期对官吏性犯罪也制定相当严密的防范措施,对防止官吏腐败作用非常明显。
2.国外和港台地区的立法经验足可借鉴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将“非财产性”利益作为贿赂犯罪内容,且在各国刑法典中予以明确规定。如意大利刑法典第319条规定“公务员对其不执行职务或迟延执行或违背职务之行为,而为自己或第三人收受或期约金钱或其他利益者”,可构成违背职务之受贿罪。[7]1971年修订的瑞士刑法第315条规定“当局成员、官员、法官……为将来的违背职责的职务行为索要、接受或让他人允诺不属于他们的利益的,处3年以下重惩役或监禁刑。”[8]1976年联邦德国刑法典第331条规定“公务员或从事特别公务的人员,对于现在和将来的职务上的行为要求期约和收受利益者,均为受贿罪”。[9]法国刑法典第433—1条、第433—2条、第434—9条均规定禁止“直接或间接索要或者奉送许诺、赠礼、馈赠或其他任何好处”。
我国香港地区《防止贿赂条例》第2条规定,公务员索取和接受任何其他服务等利益的构成受贿罪;其第5条规定,任何人士无合法权力或适当理由,向公共机构雇员提供利益,诱使其以任何方法滥用其职权的行为,构成行贿罪。而台湾地区刑法典第121条规定:“公务员或者仲裁人对于职务上的行为,要求期约或者收受贿赂或其他不正当利益者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并科五千元以下罚金。”
通过对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立法研究,不难发现我国刑法典中关于规制贿赂行为的条款有所疏漏。
三、惩治性贿赂的立法构想
1.性贿赂犯罪的认定
性贿赂受贿主体无性别限制。实施这种行为的对象必须是特殊主体,即刑法意义上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贿主体为一般主体.其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客观方面表现为受贿者利用职务便利接受性服务.性贿赂犯罪既遂应以发生性关系为主要标准, 同时兼顾不正当利益实现的次要标准。因通常情况下以性关系的发生为既遂标准,但特殊情况下当事人约定事后性贿赂,应以不正当利益实现为标准。立法上,应采取增设条款方式,在第385条下增设一款,作为第二款: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接受他人或第三人提供性服务,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按第一款规定论处。在第389条下增设一款,作为第二款: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为国家工作人员提供性服务,情节严重的,按第一款规定论处。
2.性贿赂罪的量刑
与财务贿赂犯罪相比,对“性贿赂”犯罪主体的定罪量刑不仅要看到受贿人获得了什么物质利益,更要看受贿人利用职务给国家集体造成怎样的损失。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存在行贿、受贿数额较小但社会危害性较大的现象。因此,以贿赂数额来确定构成犯罪与否及作为量刑依据不可取,对“性贿赂”犯罪更不能单纯用贿赂数额衡量。因而,在异性行贿人直接以色相贿赂,或受贿人主动索取权色交易情况下,要把性贿赂行为所致的社会危害程度作为量刑主要标准,把受贿人利用职务之便为行贿人谋取的非法利益大小、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大小及对国家机关正常活动造成的破坏大小等情况综合起来考虑确定刑事处罚。
将“性贿赂”犯罪真正纳入法律范畴,还需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相应司法解释以规制现存权色交易,以待时机成熟之时由立法机关修改现行刑法,将其真正纳入刑法典。
参考文献
[1] 梁根林.《受贿罪法网的漏洞及其补救——兼论刑法的适用》[J].中国法学.2001,(6).
[2] 王作富.《经济活动中罪与非罪的界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第332~333页.
[3] 刘宪权,阮传胜.《“性贿赂”行为犯罪化不足取》[J].法治论丛.2003年第2期第20页.
[4] 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89.
[5] 周勇,徐彬.《性贿赂探讨》[J].河北法学2001年第5期第111页.
[6] 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一四)〔M〕.户婚.
[7] 黄风.意大利刑法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98-99.
[8] 徐久生.瑞士联邦刑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100.
[9] 徐久生,庄敬华.德国刑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227
⑹ 司法犯罪心理学与组织性心理意义区别在哪些方面
犯罪心来理学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源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连。这一门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什么导致人犯罪”的问题,但也包含人犯罪后的反应,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犯罪心理学家也可以做为证人,以帮助法庭了解犯人的心理。精神病学亦有处理到一部分的犯罪行为。
根据犯罪心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犯罪人即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就是说犯罪心理和犯罪是其研究对象。犯罪主体的心理包括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原因和过
⑺ 严重暴力犯罪司法解释
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概念指行为人使用具有强烈杀伤力、破坏版力的犯罪工具和危害权性极大的强暴手段获危险方法,对公民人身、公私财产和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一些刑事案件的总称。如:杀 人、抢劫、强 奸、绑架、爆 炸等。重伤害犯罪也是以暴力形式表现出来的犯罪,而且社会危害程度也比较严重,应包括在严重暴力犯罪的范围中。
⑻ 各国的犯罪率和强奸率
美国联邦调查局12日公布报告说,美国全国去年发生的犯罪案件数量比前年增加2.5%,这是美国13年来出现的犯罪率最大增幅。而对于近年迅猛攀升的犯罪率,美国犯罪学专家认为,犯罪主体结构发生的变化可能是原因之一。“青年数量逐渐在增长,而许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判入狱的人如今又回到了自己社区,一些人重拾旧业,”美国东北大学犯罪学教授詹姆斯·福克斯说。 全国 重新犯罪率 统计表 发表年份 统计对象 数字 全文快照 来源文献 1987 小东门街道 高达58% 小东门街道派出所把失足青年组织起来,在参加集体工场劳动时,重新犯罪率为n%,在分散的搬运劳动时,重新犯罪率高达58%。 来源:青年犯罪与行业、工种的关系, 栏目:二、原因论,《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年鉴》(1987年) 1992 中国 分别为60% 这与西方有的发达国家发案率和犯罪率分别为60%。 来源:中国的人权状况, 栏目:特载,《中国年鉴》(1992年) 2001 中国 为64.8% 由于公安部未公布18一25岁的作案人数,笔者根据相关数据推算,18一25岁的犯罪率为64.8%,超出14一18岁的犯罪率近3倍,超出总犯罪率近5倍。 来源:关于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中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状况及趋势分析, 栏目:第四部分调查与分析,《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年鉴》(2001年) 2001 美国 高达60% 据称,美国的重新犯罪率高达60%,青少年的重新犯罪率更高达51%一70%,是重新犯罪率很高的国家。 查看 来源:关于参加美国犯罪学会第48届年会的报告, 栏目:第八部分与香港澳门的学术交流及对外学术交流,《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年鉴》(2001年) 2001 教育; 仅为0.8% 也有个别少年犯重新犯罪,但重新犯罪率仅为0.8%。 来源:论对少年被告人坚持“三个阶段教育”的必要性, 栏目:五、立法司法论,《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年鉴》(2001年) 2001 教育; 为6.6% 从1984年n月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建立少年法庭已经10年了,其判处少年犯150余名,经过回访考察,发现重新犯罪只有3名,占2.2%;而建少年法庭前重新犯罪率为6.6%,两者相比下降了两倍。 来源:论对少年被告人坚持“三个阶段教育”的必要性, 栏目:五、立法司法论,《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年鉴》(2001年) 2001 教育; 为12.3% 我院建立少年法庭判处实刑由北京市少年管教所执行,重新犯罪率为12.3%,缓刑重新犯罪率仅0.8%;没有建立少年法庭没有坚持三个阶段教育前重新犯罪率一般为10%几,有时甚至达到20%,经过对少年犯坚持三个阶段的教育,现在重新犯罪率不足6.6%。 来源:论对少年被告人坚持“三个阶段教育”的必要性, 栏目:五、立法司法论,《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年鉴》(2001年) 2001 教育; 一般为10% 我院建立少年法庭判处实刑由北京市少年管教所执行,重新犯罪率为12.3%,缓刑重新犯罪率仅0.8%;没有建立少年法庭没有坚持三个阶段教育前重新犯罪率一般为10%几,有时甚至达到20%,经过对少年犯坚持三个阶段的教育,现在重新犯罪率不足6.6%。 来源:论对少年被告人坚持“三个阶段教育”的必要性, 栏目:五、立法司法论,《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年鉴》(2001年) 2001 教育; 有时甚至达到20% 我院建立少年法庭判处实刑由北京市少年管教所执行,重新犯罪率为12.3%,缓刑重新犯罪率仅0.8%;没有建立少年法庭没有坚持三个阶段教育前重新犯罪率一般为10%几,有时甚至达到20%,经过对少年犯坚持三个阶段的教育,现在重新犯罪率不足6.6%。 来源:论对少年被告人坚持“三个阶段教育”的必要性, 栏目:五、立法司法论,《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年鉴》(2001年) 2001 教育; 不足6.6% 我院建立少年法庭判处实刑由北京市少年管教所执行,重新犯罪率为12.3%,缓刑重新犯罪率仅0.8%;没有建立少年法庭没有坚持三个阶段教育前重新犯罪率一般为10%几,有时甚至达到20%,经过对少年犯坚持三个阶段的教育,现在重新犯罪率不足6.6%。
⑼ 请问,“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有无明确的定义或司法解释谢谢!
故意伤害罪、杀人罪、抢劫罪、抢夺罪;
劫持航空器罪、劫持船只、内汽车罪、暴力危及飞行容安全罪;
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猥亵儿童罪;
强奸罪;
绑架罪;
聚众哄抢罪;
聚众斗殴罪;
寻衅滋事罪等
有组织的进行上述犯罪行为属于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
⑽ 现今全部的中国有关性侵犯的法律条文
在我国现行刑法中:
第二百三十六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
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
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
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一)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恶劣的;
(二)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的;
(三)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的;
(四)二人以上轮奸的;
(五)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的。
第二百三十七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
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上有
期徒刑。
猥亵儿童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当然,如果进行性侵犯就必然会接触到对方身体,这也就侵犯了对方的身体权(如性骚扰),这是民法上的规定。
我国《民法通则》没有明确规定,但有司法解释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 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二)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
(三)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
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