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基本问题研究
A. 赵万一的人物简介
赵万一,男,1963年4月生,山东巨野人。现任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院长、民商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理事、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广东佛山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等。山东大学经济学学士(1983),西南政法大学民法学硕士(1986)。1986年起在西南政法大学任教。 主要研究领域为民商法基本理论和公司法、证券法、竞争法。独立完成的专著有:《证券法的理论与实务》(1991),《中国竞争保护法律问题研究》(1996),《商法基本问题研究》(2002),《民法的伦理分析》(2003)。主编有包括司法部统编教材、21世纪法学教材《商法学》《证券法学》《民法学》在内的教材二十余部。先后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现代法学》等杂志发表论文约80篇。1985年与金平教授等人提出民法调整的是平等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观点,这一理论为我国《民法通则》所原则采纳。1987年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国营企业“委托经营权”理论,成为国内有影响的代表性学术观点之一。2001年在我国率先提出民商法价值取向差异理论,认为民法的首要价值目标是公平、商法的首要价值目标是效益。这一观点目前已成为民商法学界的主流观点。2003年提出民法的伦理性价值观点,认为中国民法典的制定既要考虑技术性要求,同时也要考虑伦理要求,民法典必须是国际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其学术观点不但在国内有较大影响,而且在海外有一定影响。
B. 商法基本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是合同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根据诚实信用原则,民事主体在实施民事行为时,应版当讲究权信用,严守诺言,不把自己利益的获得建立在损害国家、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基础之上,应当在不损害国家、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合同法)第6条就明确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不仅是中国,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将诚实信用这一道德基准进一步提升到民商立法中去,将诚实信用原则规定为民商法的一条基本原则,因此将其称为“帝王规则”。
1)诚实信用本质上是一个道德规范。只有在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都符合诚实信用标准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会有质的发展和飞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2)正确理解和掌握《合同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真正内涵,正确运用诚实信用原则去解释合同,裁判案件,维护善意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C. 高宇的学术科研
1.《危险增加的类型化与危险增加的通知义务》,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2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民商法学》2002年第7期全文转载,被《中国民商法精粹》2003年第2辑全文转载,第二作者。
2.《论无效保证合同中保证人的缔约过失责任》,载《松辽学刊》2002年第1期,第一作者。
3.《西方世界信用危机的商法思考》,载《中国商法年刊(第2卷)》,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二作者。
4.《论我国保险法上危险增加的通知义务》,载《商法基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独著。
5.《论我国保险法上受益人之变更》,载《当代法学》2004年第6期,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民商法学》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独著。
6.《论被保险人及其同意权》,载《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独著。
7.《意思自治原则的治理技术分析——来自保险法视角的考察》,载《法学理论前沿论坛》(三),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独著。
8.《商事登记效力的法律构造与立法选择》,载《中国商法年刊》(第4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独著。
9.《保险人在追偿诉讼中的代位权》,载《保险研究》2005年第5期,独著。
10.《被保险人与受益人同时死亡时保险金之给付》,载《当代法学》2005年第6期,独著。
11.《保险合同权利结构与保险利益归附之主体》,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4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民商法学》2006年第10期全文转载,独著。
12.《被保险人同意与保险合同之效力》,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一作者。
13.《研究型大学法学专业本科生学术能力培养与学术论文写作》,《创新、改革与实践》(第2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独著。
14.《保险法的精神关照与保险合同的权利结构》,《当代法学》2007年第6期,第一作者。
15.《意思自治原则与法规范之构造——关于私法精神与技术的一般原理》,载于莹主编:《法学微言——赵新华教授花甲纪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独著。
16.《保险法修订草案中的精神和技术》,《当代法学》2008年第3期,独著。
17.《我国‹保险法›修订草案的若干问题》,王保树主编:《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独著。
18.《论保险法上的半强行性规范——保险法精神与技术的一般原理》,王保树主编:《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二作者。
19.《对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中国法学教育2008年年会综述》,《当代法学》2008年第6期,第二作者。
20.《中国法学教育30年:回顾与评鉴》,《当代法学》2009年第1期,独著。 1.副主编,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法学系列《保险法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副主编,《保险法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修订版。
3. 撰稿人:《商法学与经济法学》(国家司法考试全程辅导教材2006版),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4.撰稿人:《电子商务法》(21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与信息管理系列实用规划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副主编:《保险法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保险合同法总则研究(2003XX013)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负责人,已结项。
2.吉林大学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建设项目《保险法》网络课程(YC-WK-20030529),负责人,已结项。
3.保险合同法总则修订建议(2006024),2006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已结项。
4.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权配置研究,吉林省环境保护局项目,主要参加人,已结项。
5.商法中的诚信原则研究(02SFB3009);2002年度司法部专项项目,主要参加人,已结项。
6.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体系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委托项目,主要参加人,已结项。
7.吉林大学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建设项目《保险法》网络课程(YC-WK-20081001),负责人,已结项。
8.保险合同法的修订与完善,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07QN005),负责人,在研。
9.2004年吉林大学精品课程《商法学》,主要参加人,已结项。
10.2005年吉林省精品课程《商法学》,主要参加人,在研。
11.吉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法规体系研究,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软科学类),主要参加人,在研。
12.起草‹长春市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的理论与实务,长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托立法项目,联合负责人,已结项。
13.法学本科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吉林大学第二批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主要参加人,已结项。
14.法学本科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5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主要参加人,已结项。
15. 商法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研究,吉林大学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主要参加人,已结项。
16.《保险法学》,吉林大学本科教材建设项目;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项目,副主编,已结项。
17.商法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研究,2005年吉林省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主要参加人,已结项。
18.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商法学》,主要参加人,在研。
19.东北亚区域国际贸易法律问题研究,校企联合项目,参加人,在研。
20. 我国新闻出版层级管理制度研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立法调研课题[总署法规司],联合负责人,已结项。
21.公司资本制度法律保护问题研究(2003BS014),吉林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主要参加人,已结项。
D. 赵万一的学术成就
1.《民法学教程》(教材。参编)1987年9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 。
2.《企业破产法论》(专著。与顾培东、张卫平合著)1988年10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3.《诉讼法大辞典》(工具书。合著)1989年10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4.《破产法教程》(法学统编教材。参编)1990年6月法律出版社出版。
5.《中国民法学》(教材。参编)1990年10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6.《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主编)1991年5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7.《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适度分离研究》(国家教委课题。专著。合著)1991年6月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8.《证券法的理论与实务》(独著。专著)1991年6月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总字数为23.2万字。
9.《中国房产法的理论与实务》(主编。专著)1992年5月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10.《中国农村经济法制研究》(专著。合著。国家社科基金“七。五”重点规划课题)1992年11月重庆出版社出版。
11.《走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专著。合著)1993年4月重庆出版社出版。
12.《商法原理》(教材。合著)1993年4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13. 《香港法要论》(主编。专著)1994年12月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14.《证券交易法教程》(法学统编教材。参编)1995年7月法律出版社出版。
15.《破产法教程》(法学统编教材。参编)1995年10月法律出版社出版。
16.《中国竞争保护法律制度研究》(独著。专著)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20.8万字。
17.《证券法学》(副主编)广东经济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
18.《竞争法》(“九五”规划高等学校法学教材--经济法系列。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参编并统稿。)法律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9.《民法原理》(司法部成人高等法学教育通用教材,副主编)法律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20.《中国民法学教程》(教材。参编)法律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21.《法学大辞典》(国家“七五”“八五”出版规划项目),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担任辞书副主编、民商法学分卷主编,撰写约30万字。
22.《商法学》(主编。司法部法学统编教材)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
23.《证券法学》(主编。司法部法学统编教材)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24.《商法学》(副主编。高等政法院校法学主干课程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25.《精编法学辞典》(编委)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26.《证券法学》(主编),西南政法大学成人教育系列教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27.《商法学》(主编。全国重点政法院校系列教材)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28.《竞争法》(高等学校法学教材。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参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29.《商法学》(主编。教育部全国高等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审定教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30.《商法基本问题研究》(独著)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字数34万字。
31.《商法学》(主编。司法部法学统编教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32.《商法学学习指导》(合著。教育部全国高等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审定教材辅导资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33.《中国民法学》(教材、参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34.《商法》(主编。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基础教材.必修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35.《现代法治理念与中国法律制度》(专著。合著)重庆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36.《民法的伦理分析》(专著、独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29万3千字。该书为西南政法大学建校50周年而推出的“西南政法大学学子学术文库”之一种。中国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在台湾出版了繁体字本。
37.《商法学》(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该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之一种。
38.《商法案例》(主编。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基础教材.案例教学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39. 《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专著、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撰写两章5.2万字。
40.《公司法:国际经验与理论架构》(论文集、主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41.《商法》(合著,教材)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用书。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42.《淡薄明志——我的成长历程》载于《山之魂海之韵——山东大学校友创业风采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43.《商法课程随堂测试》(主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44.《证券法学》(主编)现代法学教材,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45.《独立设置的政法院校综合改革问题研究与实践》(合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
46.《商法学》(主编)(高等学校法学核心课程教材系列)法律出版社2006年8月版。 1.《论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与金平等合写)《法学研究》1985年第1期。
2.《论所有权的权能》《法学季刊》1985年第2期。
3.《英国普通法上的留置权》《外国法学研究》1985年第3期。
4.《重庆市股份公司的现状与趋势》《经济体制改革探索》1986年第1期。
5.《试论社会集资的法律调整》《中国法制报》1986年2月3日。
6.《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家庭职能的发展变化》《中国社会科学未定稿》1986年第6期。
7.《建立适合我们经济发展的新型法律观》《法学季刊》1986年第4期。
8.《民法与社会进步》《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
9.《区分收益权与受益权没有必要》《政治与法律》1986年第5期。
10. 《论委托经营权》(全文约20000字。载于佟柔教授主编的《论国家所有权》一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4月出版。)
11.《我国民法中应确立物权制度》《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12.《政治体制改革刍议》《探索》1987年第2期。
13.《人民调解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法律学习与研究》1987年第3期。
14.《试论技术引进的法律调整》《当代经济》1989年第2期。
15.《民事诉讼时效制度初探》《河北法学》1987年第5期。
16.《法律手段在经济运行综合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与法律》1987年第6期。
17.《浅析破产法实施的文化—心理环境》《学习与探索》1988年第6期。
18.《对我国民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全文约2万字)《四川法学》1989年第3期。
19.《无价证券透视》《中国社会科学未定稿》1989年第6期。
20.《<证券法>:让股市有法可依》《西南经济日报》1998年12月29日第1版。
21.《聚焦市场经济中热点法律问题》《重庆商报》1999年6月13日第2版。
22.《“法”缘解人生--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专家赵万一教授访谈》《中外交流》1999年第6期。
23.《法制之路任重道远》《广西日报。法制周刊》2000年9月20第5版。
24.《设立中公司的法律责任应如何承担》《人民法院报》2002年9月6日。
25.《经济法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约18500字。(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12期作为首篇文章全文转载。)
26.《中国商事信用法律制度基本问题研究》(合著)《中国商法年刊》(第二卷)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27.《契约自由与公序良俗》(合著)《现代法学》2003年第3期)约18770字。(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民商法学》2003年第9期全文转载。)
28.《对民法意思自治原则的伦理分析》《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约17000字。
29.《论民法的伦理性价值》《法商研究》2003年第6期。约14000字。
30.《论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差异及其对我国民商立法的影响》《法学论坛》2003年第6期。约20000字。
31.《关于完善我国公司法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32.《公司治理与投资者利益保护》载王保树主编《21世纪商法论坛—投资者利益保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约29000字。
33.《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法律完善问题研究》(合著)《现代法学》2003年民商法学专刊。
34.《关于目前中国商法研究的几个问题》日本广岛修道大学《修道法学》第26卷第2号。2004年2月27日发行。约27600字。
35.《对独立董事制度功能的重新思考》(合著)《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159-166页)。17000字。
36.《论公司经营权及其行使》《西南法律评论》2004年卷第一辑。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第1-18页)。约2万字。
37.《公司资本制度研究——从商法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解读、评判和重构》(合著)《中国商法年刊》(第3卷),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38.《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39.《财产权制度存在的基础》(刘坤 赵万一)《现代法学》2004年第5期第133-141页。约22500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民商法学》2005 年第2期(第58—67页)全文转载。
40.《商主体法律制度研究》(赵万一 叶艳)《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民商法学》2005年第3期(第74-80页)全文转载。
41.《论有限公司出资转让的条件》《法学论坛》2004年第5期。
42.《关于完善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43.《论公司收购中控股股东的诚信义务》《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44.《中国大陆公司法完善问题的理论思考》(台湾)《全国律师》2004年11月号(第32-47页)。约12000字。
45. 《股东表决权的限制与排除》《法制日报》2005年3月3日第9版<理论专刊.法学前沿>。1600字。
46.《公司取得自由股份制度法律问题研究》《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113-118)。约1100字。
47.《论民法的商法化与商法的民法化——兼谈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基本理念和思路》《法学论坛》2005年第4期(28-33页) 约11100字。
48.《医疗伦理范式的现实选择》)《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19-22页)约6000字。
49.《美国法的排挤式公司合并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7期(44-50页)约1300字。
50.《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其法律规制》《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7-23页)。约1100字。
51.《借款担保中担保人的连带责任应如何承担》《法制日报》理论版《法律人专刊》2005年10月19日第9版。
52.《物权法对国家所有权的有效保护》《法制日报》“法学前沿.实务”2005年12月8日第10版。约3000字。
53.《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辩证思考》《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年第7期,第21卷。第502—503页。
54.《“转制”的关键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当代党员》2005年第11期。第48页。
55.《论公司的司法解散》《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23—28页。
56.《论我国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界定及制度架构》(合著)《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1期。第108—112页。
57.《从民法与宪法关系的角度谈我国民法典制订的基本理念和制度架构》《中国法学》2006年第1期第117—127页。约2万字。
58.《有限公司股权继承法律问题研究》(合著)《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51-58页。约11500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 劳动法学》2006年第六期第37—43页全文转载。)
59.《论我国法律硕士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第3期第41—45页。约6800字。
60.《民法与现代文明》《法制日报》2006。4。13(11)之文化随笔。约2000字。
61.《反垄断法中的合并控制法律问题研究》(合著)《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84—189页。
62.《冷静而理性地看待物权法中的争议》《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三期第21-26页。
63.《我国商业银行破产法律制度构建的反思》(合著)《现代法学》2006年第3期第83—90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6年第8期第32—39页全文转载。)
64.《证券市场的“新老划断”—专家谈<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法制日报》2006年5月22日第3版。
65.《我国民事主体结构的重构》(合著)《法学家》2006年第2期第86-92页。
66.《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价值目标界定及制度架构》游劝荣主编《反垄断法比较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71-79页。
67《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创新:中国资本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保障》(合著)。载于高晋康 谈李荣主编的《开放条件下的中国金融法制建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118——134页。
68.《对完善我国短线交易归入制度的法律思考》(合著)《法学论坛》2006年第5期,第67—72页。
69.《公司经理权的界定及其在我国的法律完善》(合著)《商业经济与管理》(中文核心期刊、人文社科核心CASS、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6年第9期第68—73页。
70.《法律为什么会受到非议》《法学家茶座》第1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第12-16页。
71.《未成年人不宜作为公司股东》《法制日报》(周末)“公司法务”2006年12月31日第10版。
72.《论国家所有权在物权法中的特殊地位》《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99—106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民商法学》2007年第4期第21-28页全部文转载)。
73.《公司捐赠法律问题研究》(合著)《公司法评论》2006年第3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74.《从烟花爆竹的禁改限谈法律对民俗的尊重》《法制日报》2007。2。27(第三版)2100字。
75.《物权法是对公民财产权的有效保障》《法制日报》2007。3。21(3)
76.《法科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法制日报》2007。4。1(13)
77.《公司捐赠法律问题研究》(合著)《公安法治研究——贵州警官职业学院》2007年第1期第23-29页。
78.《从公权与私权关系的角度解读国家征收征用制度》(合著)《华东政法学院学报》(全国百强社科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07年第2期第10-23页。 (已完成课题)
1.《中国农村经济法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七五”重点规划项目;
2.《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适度分离问题研究》国家教委“七五“规划课题;
3.《中国竞争保护立法问题研究》(已独立完成)国家青年社科基金项目。
(正在进行的课题)
1.独立设置的政法院校综合改革问题研究(国家教育部规划课题);
2.证券交易中的民事责任问题研究(课题主持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2BFX010;项目类别:一般项目)。2002年立项。
E. 徐卫东的获奖情况
主要著作
1、《保险法》,吉林大学出版社;
2、《保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5年8月版;
3、《商法基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6月版;
4、《保险法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5、《大学生的权利及其维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版。
主要论文
1、《人权意识形态与法律标准》,《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2、《美国鉴别保险行为的司法标准》,《当代法学》, 1995年第3期;
3、《论社会保险法的社会性特征》,《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6期;
4、《日本推进再就业的法律对策述评》,《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6期;
5、《日本失业保险的法律体系》,《当代法学》,1998年第3期;
6、《我国保险立法冲突现象评析》,《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3期;
7、《论保险合同中的合理期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年第3期;
8、《日本失业保险法中的若干特殊给付》,《现代日本经济》, 1998年第3期;
9、《论垄断性商业行为的商法调整手段》,《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1期;
10、《论我国保险法上危险增加的类型化与危险增加的通知义务》,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1、《给企业更大的空间》,《南方周末副刊》(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11月4日;
12、《论商事法律行为对行为人意思自治的合理限制》,《中国商法年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版;
13、《董事的信托义务研究——从制度协调的视角调控董事行为的一种尝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F. 简述我国保险人说明义务有何完善之处
《保险法》规定的保险人的权利主要有:
1、对保险标的的检查、建议权。
2、投保人、被保险人违约时的增加保险费或合同解除权。
3、经被保险人同意采取安全预防措施权。
4、危险增加而增加保险费或合同解除权。
5、代位赔偿请求权。
6、除合同有相反约定外,保险标的部分损失时,保险人有权终止合同。保险人终止合同的,应提前15日通知投保人并退还相应的保险费。 保险人的主要义务为:
1.说明告知合同内容,免责条款等的义务
2.赔偿和给予保险金的义务
3.及时签单的义务。
4.对于被保险人的任何信息和涉及保险条款相关协定内容等的保密义务。
其中承担保险赔偿(给付)的义务是保险人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所承担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义务。也是保险人履行保险合同义务的具体体现。 保险人的说明义务有特定含义,指保险人在合同订立阶段保险人向投保人负担对合同条款进行明确陈述、解释的义务。保险交易日益消费化,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的交易能力差距越来越大,他们对保险知识与产品知识的把握也越来越不平衡,保险合同成为最为典型的格式合同,如何维护交易公平是保险合同法必须面临的现代课题。在对保险交易管制逐渐放松的现实背景下,强化保险人说明义务、适当提高保险人在缔约信息收集与交流方面的注意义务水平是一种合理选择,各国保险法对保险人说明义务的规定越来越严格。中国《保险法》规定了严格的说明义务,保险人不仅要说明合同内容,而且必须明确说明责任免除条款。保险人利用保险条款进行欺诈的现象绝非个别,人们当然会对保险人说明义务制度有相当高的期望,司法实务也倾向于扩展保险人说明义务,要求保险人对合同条款进行实质性说明。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就曾认为,“明确说明,是指在与投保人签保险合同之前或签订保险合同之时,对于保险合同中所约定的免责条款,除了在保险单上提示投保人注意之外,还应当对有关免责条款的概念、内容及其法律后果等,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或其代理人做出解释,以使投保人明了该条款的真实含义和法律后果。”立法规定与司法意见的期望无可非议,但保险市场运行实际表明,制度预期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保险就是骗钱”成为许多保险消费者的共同认识,中国保险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
《保险法》第17条规定,保险人有说明合同内容的义务;第18条规定,对于免责条款,保险人必须予以明确说明,未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发生效力。保险人的说明义务属于格式合同条款订入规则范畴。对消费合同中格式条款的订入控制,主要有合理提醒规则、了解机会规则、消费者同意规则。(注:由于消费合同中格式合同条款负面影响程度比商业合同的要严重得多,所以法律对一般消费合同中格式条款的控制严格得多。(苏好朋.论格式条款订入合同的规则[J].载杨振山、桑德罗?斯奇巴尼.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物权和债权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570.))合理提醒规则要求经营者在订约时必须以明示或者其他合理、适当的方式提醒相对人注意其欲以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事实。格式条款对消费者愈不利,则经营者提醒消费者注意的义务也愈重。了解机会规则要求条款使用,为确保相对人有了解机会,条款使用人有提供条款的义务,有的国家还强制规定某些合同的成立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强令消费者在订立合同之前认真地进行权衡。消费者同意规则是指消费者对该条款的同意是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前提。(注:苏好朋:《论格式条款订入合同的规则》,载杨振山、桑德罗?斯奇巴尼:《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物权和债权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70页。)法律规定的保险说明义务与一般规则的显著区别在于:保险人的义务是“说明”,而非“提醒”,对于免责条款还有“明确”的要求;没有使用了解机会规则,保险人必须使投保人了解条款内容,而不是仅仅给予机会;保险人必须主动说明,不需要投保人询问。这些不同,实质上是义务履行的实质判断与形式判断的区别。保险法对说明义务的界定强调实质判断,一般规则则强调形式判断。面对有关说明义务的争议,保险人应当承担已经履行的证明义务,这里也有实质与形式两种方法。保险法界定的实质判断标准能够实行吗?有合理性吗?
实质判断,就是以某个人的实际理解为基准进行判断。依据判断基准人的不同,有保险人理解标准、投保人的理解标准、“理性外行”理解标准。有理论认为,由于是以一般保险外行人为标准进行判断而能够有效衡平双方当事人利益,“理性外行”标准代表了立法发展趋势。(注:徐卫东:《商法基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92-393页。)但是从有效解决有关争议的角度看,实质性标准对于判断保险人履行说明义务有具体指导作用,但没有决定性意义,还不是一个有效标准。一方面,难以存在一个统一的实质性判断标准;一方面,要求保险人对合同每一个条款进行主动说明与解释也未免过于苛刻。要求保险人要就所有条款进行口头解释会相当困难,而把全部条款用书面表达出来并且全部进行书面解释就更加困难,因为每一种保险产品的条款及其解释都多达百页。
G. 保险人所承担的责任风险中的责任限于什么责任
根据中国《保险法》规定,保险人又称“承保人”,是指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公司。 在中国有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两种形式。保险人是法人,公民个人不能作为保险人。 保险人的具体形式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相互保险公司、相互保险社、保险合作社、国营保险公司及专业自保公司。
保险人又叫承保人,是指经营保险业务的组织和法人。指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公司。又称“承保人”。
按照现行的法律,保险人需要依法注册成立,经营被限制在一 定的地域和业务范围之内。跨区域经营或者超范围经营都会导致保险合同的效力缩水。个别地方出现的“地下保单”和“空心保单”就是保险人没有按照法律规定从事业务的现象。保险的实力有大小,经营有好坏;所以不要抱保险人不会破产的念头。
当然,大多数在市场联系业务的还不是保险人自己,而是打着保险公司旗号的各类保险代理人或保险人的营销人员。在没有查清保险人身份实力和市场信誉的情况下,不要签定保险合同。
权利与义务
《保险法》规定的保险人的权利主要有:
1、对保险标的的检查、建议权。
2、投保人、被保险人违约时的增加保险费或合同解除权。
3、经被保险人同意采取安全预防措施权。
4、危险增加而增加保险费或合同解除权。
5、代位赔偿请求权。
保险人
6、除合同有相反约定外,保险标的部分损失时,保险人有权终止合同。保险人终止合同的,应提前15日通知投保人并退还相应的保险费。
义务
保险人的主要义务为:
1.说明告知合同内容,免责条款等的义务
2.赔偿和给予保险金的义务
3.及时签单的义务。
4.对于被保险人的任何信息和涉及保险条款相关协定内容等的保密义务。
其中承担保险赔偿(给付)的义务是保险人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所承担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义务。也是保险人履行保险合同义务的具体体现。
说明义务
保险人的说明义务有特定含义,指保险人在合同订立阶段保险人向投保人负担对合同条款进行明确陈述、解释的义务。保险交易日益消费化,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的交易能力差距越来越大,他们对保险知识与产品知识的把握也越来越不平衡,保险合同成为最为典型的格式合同,如何维护交易公平是保险合同法必须面临的现代课题。在对保险交易管制逐渐放松的现实背景下,强化保险人说明义务、适当提高保险人在缔约信息收集与交流方面的注意义务水平是一种合理选择,各国保险法对保险人说明义务的规定越来越严格。中国《保险法》规定了严格的说明义务,保险人不仅要说明合同内容,而且必须明确说明责任免除条款。保险人利用保险条款进行欺诈的现象绝非个别,人们当然会对保险人说明义务制度有相当高的期望,司法实务也倾向于扩展保险人说明义务,要求保险人对合同条款进行实质性说明。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就曾认为,“明确说明,是指在与投保人签保险合同之前或签订保险合同之时,对于保险合同中所约定的免责条款,除了在保险单上提示投保人注意之外,还应当对有关免责条款的概念、内容及其法律后果等,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或其代理人做出解释,以使投保人明了该条款的真实含义和法律后果。”立法规定与司法意见的期望无可非议,但保险市场运行实际表明,制度预期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保险就是骗钱”成为许多保险消费者的共同认识,中国保险业遭
保险人
遇了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
《保险法》第17条规定,保险人有说明合同内容的义务;第18条规定,对于免责条款,保险人必须予以明确说明,未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发生效力。保险人的说明义务属于格式合同条款订入规则范畴。对消费合同中格式条款的订入控制,主要有合理提醒规则、了解机会规则、消费者同意规则。(注:由于消费合同中格式合同条款负面影响程度比商业合同的要严重得多,所以法律对一般消费合同中格式条款的控制严格得多。(苏好朋.论格式条款订入合同的规则[J].载杨振山、桑德罗?斯奇巴尼.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物权和债权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570.))合理提醒规则要求经营者在订约时必须以明示或者其他合理、适当的方式提醒相对人注意其欲以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事实。格式条款对消费者愈不利,则经营者提醒消费者注意的义务也愈重。了解机会规则要求条款使用,为确保相对人有了解机会,条款使用人有提供条款的义务,有的国家还强制规定某些合同的成立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强令消费者在订立合同之前认真地进行权衡。消费者同意规则是指消费者对该条款的同意是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前提。(注:苏好朋:《论格式条款订入合同的规则》,载杨振山、桑德罗?斯奇巴尼:《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物权和债权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70页。)法律规定的保险说明义务与一般规则的显著区别在于:保险人的义务是“说明”,而非“提醒”,对于免责条款还有“明确”的要求;没有使用了解机会规则,保险人必须使投保人了解条款内容,而不是仅仅给予机会;保险人必须主动说明,不需要投保人询问。这些不同,实质上是义务履行的实质判断与形式判断的区别。保险法对说明义务的界定强调实质判断,一般规则则强调形式判断。面对有关说明义务的争议,保险人应当承担已经履行的证明义务。
实质判断,就是以某个人的实际理解为基准进行判断。依据判断基准人的不同,有保险人理解标准、投保人的理解标准、“理性外行”理解标准。有理论认为,由于是以一般保险外行人为标准进行判断而能够有效衡平双方当事人利益,“理性外行”标准代表了立法发展趋势。(注:徐卫东:《商法基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92-393页。)但是从有效解决有关争议的角度看,实质性标准对于判断保险人履行说明义务有具体指导作用,但没有决定性意义,还不是一个有效标准。一方面,难以存在一个统一的实质性判断标准;一方面,要求保险人对合同每一个条款进行主动说明与解释也未免过于苛刻。要求保险人要就所有条款进行口头解释会相当困难,而把全部条款用书面表达出来并且全部进行书面解释就更加困难,因为每一种保险产品的条款及其解释都多达百页。
H. 保险人所承担的责任风险中的责任限于什么
根据中国《保险法》规定,保险人又称“承保人”,是指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公司。在中国有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两种形式。保险人是法人,公民个人不能作为保险人。保险人的具体形式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相互保险公司、相互保险社、保险合作社、国营保险公司及专业自保公司。
保险人又叫承保人,是指经营保险业务的组织和法人。指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公司。又称“承保人”。
按照现行的法律,保险人需要依法注册成立,经营被限制在一定的地域和业务范围之内。跨区域经营或者超范围经营都会导致保险合同的效力缩水。个别地方出现的“地下保单”和“空心保单”就是保险人没有按照法律规定从事业务的现象。保险的实力有大小,经营有好坏;所以不要抱保险人不会破产的念头。
当然,大多数在市场联系业务的还不是保险人自己,而是打着保险公司旗号的各类保险代理人或保险人的营销人员。在没有查清保险人身份实力和市场信誉的情况下,不要签定保险合同。
权利与义务
《保险法》规定的保险人的权利主要有:
1、对保险标的的检查、建议权。
2、投保人、被保险人违约时的增加保险费或合同解除权。
3、经被保险人同意采取安全预防措施权。
4、危险增加而增加保险费或合同解除权。
5、代位赔偿请求权。
保险人
6、除合同有相反约定外,保险标的部分损失时,保险人有权终止合同。保险人终止合同的,应提前15日通知投保人并退还相应的保险费。
义务
保险人的主要义务为:
1.说明告知合同内容,免责条款等的义务
2.赔偿和给予保险金的义务
3.及时签单的义务。
4.对于被保险人的任何信息和涉及保险条款相关协定内容等的保密义务。
其中承担保险赔偿(给付)的义务是保险人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所承担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义务。也是保险人履行保险合同义务的具体体现。
说明义务
保险人的说明义务有特定含义,指保险人在合同订立阶段保险人向投保人负担对合同条款进行明确陈述、解释的义务。保险交易日益消费化,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的交易能力差距越来越大,他们对保险知识与产品知识的把握也越来越不平衡,保险合同成为最为典型的格式合同,如何维护交易公平是保险合同法必须面临的现代课题。在对保险交易管制逐渐放松的现实背景下,强化保险人说明义务、适当提高保险人在缔约信息收集与交流方面的注意义务水平是一种合理选择,各国保险法对保险人说明义务的规定越来越严格。中国《保险法》规定了严格的说明义务,保险人不仅要说明合同内容,而且必须明确说明责任免除条款。保险人利用保险条款进行欺诈的现象绝非个别,人们当然会对保险人说明义务制度有相当高的期望,司法实务也倾向于扩展保险人说明义务,要求保险人对合同条款进行实质性说明。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就曾认为,“明确说明,是指在与投保人签保险合同之前或签订保险合同之时,对于保险合同中所约定的免责条款,除了在保险单上提示投保人注意之外,还应当对有关免责条款的概念、内容及其法律后果等,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或其代理人做出解释,以使投保人明了该条款的真实含义和法律后果。”立法规定与司法意见的期望无可非议,但保险市场运行实际表明,制度预期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保险就是骗钱”成为许多保险消费者的共同认识,中国保险业遭
保险人
遇了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
《保险法》第17条规定,保险人有说明合同内容的义务;第18条规定,对于免责条款,保险人必须予以明确说明,未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发生效力。保险人的说明义务属于格式合同条款订入规则范畴。对消费合同中格式条款的订入控制,主要有合理提醒规则、了解机会规则、消费者同意规则。(注:由于消费合同中格式合同条款负面影响程度比商业合同的要严重得多,所以法律对一般消费合同中格式条款的控制严格得多。(苏好朋.论格式条款订入合同的规则[J].载杨振山、桑德罗?斯奇巴尼.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物权和债权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570.))合理提醒规则要求经营者在订约时必须以明示或者其他合理、适当的方式提醒相对人注意其欲以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事实。格式条款对消费者愈不利,则经营者提醒消费者注意的义务也愈重。了解机会规则要求条款使用,为确保相对人有了解机会,条款使用人有提供条款的义务,有的国家还强制规定某些合同的成立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强令消费者在订立合同之前认真地进行权衡。消费者同意规则是指消费者对该条款的同意是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前提。(注:苏好朋:《论格式条款订入合同的规则》,载杨振山、桑德罗?斯奇巴尼:《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物权和债权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70页。)法律规定的保险说明义务与一般规则的显著区别在于:保险人的义务是“说明”,而非“提醒”,对于免责条款还有“明确”的要求;没有使用了解机会规则,保险人必须使投保人了解条款内容,而不是仅仅给予机会;保险人必须主动说明,不需要投保人询问。这些不同,实质上是义务履行的实质判断与形式判断的区别。保险法对说明义务的界定强调实质判断,一般规则则强调形式判断。面对有关说明义务的争议,保险人应当承担已经履行的证明义务。
实质判断,就是以某个人的实际理解为基准进行判断。依据判断基准人的不同,有保险人理解标准、投保人的理解标准、“理性外行”理解标准。有理论认为,由于是以一般保险外行人为标准进行判断而能够有效衡平双方当事人利益,“理性外行”标准代表了立法发展趋势。(注:徐卫东:《商法基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页。)但是从有效解决有关争议的角度看,实质性标准对于判断保险人履行说明义务有具体指导作用,但没有决定性意义,还不是一个有效标准。一方面,难以存在一个统一的实质性判断标准;一方面,要求保险人对合同每一个条款进行主动说明与解释也未免过于苛刻。要求保险人要就所有条款进行口头解释会相当困难,而把全部条款用书面表达出来并且全部进行书面解释就更加困难,因为每一种保险产品的条款及其解释都多达百页。
I. 魏华的学术简介
主持和参加课题:
(1)参加清华大学崔建远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回项目“自然资源物权法律答制度研究”,并撰写发表了相关论文。
(2)主持并完成国家林业局政策法规司委托项目“林业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案件研究”。
(3)参加并完成了国家林业局计划司委托项目“林权登记规范化理论研究”。
发表论文:
“美国保险合同解释法律原则研究”,载《商法基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民法研究的多元视角”,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8月25日。
“保险法第28条第2款与第65条的冲突与协调”,发表在《首都法学论坛》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物权法视野中的林权制度”,载《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林权理论和实践与物权法的冲突––以当前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背景”,载《法制与经济》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