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112条
Ⅰ 中国刑法上,犯什么罪的处罚最重呢
中国刑法上,死刑最重。
死刑适用的罪名共计45个。
一、危害国家安全罪(7个)
1、背叛国家罪(第条、第113条)
2、分裂国家罪(第103条第一款、第113条)
3、武装叛乱、暴乱罪(第104条、第113条)
4、投敌叛变罪(第108条、第113条)
5、间谍罪(第110条、第113条)
6、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罪(第111条、第113条)
7、资敌罪(第112条、第113条)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14个)
8、放火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
9、决水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
10、爆炸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
11、投放危险物质罪(原投毒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修正案(三)》第1、2条)
12、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修正案三)
13、破坏电力设备罪(第118条、第119条第1款)
14、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第118条、第119条第1款)
15、劫持航空器罪(第121条)
16、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第125条第1款)
17、非法买卖、运输核材料罪(第125条第2款)——25条第2款(《修正案(三)》第5条)
18、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第125条第2款)
19、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危险物质罪(127条第1款)
20、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危险物质罪(127条第2款)
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2个)
第一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2个)
21、生产、销售假药罪。(第141条)
22、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第144条)
四、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5个)
23、故意杀人罪(第232条)
24、故意伤害罪(第292条)
25、强奸罪(第236条)
26、绑架罪(第239条)
27、拐卖妇女儿童罪(第240条)
五、侵犯财产罪(1个)
28、抢劫罪(第263条)
六、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3个)分为:妨害司法罪(2个)和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1个)
29、暴动越狱罪(第317条)
30、聚众持械劫狱罪(第317条)
31、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第347条)
七、危害国防利益罪(2个)
32、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第369条)
33、提供不合格的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罪(第370条)
八、贪污贿赂罪(2个)
34、贪污罪(第382条、第383条)
35、受贿罪(第385条、第386条)
九、军人违反职责罪(10个)
36、战时违抗命令罪(第421条)
37、隐瞒、谎报军情罪(第422条)
38、拒传、假传军令罪(第422条)
39、投降罪(第423条)
40、战时临阵脱逃罪(第424条)
41、军人叛逃罪(第430条)
42、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军事秘密罪(第431条)
43、盗窃、抢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罪;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第438条)
44、非法出卖、转让军队武器装备罪(第439条)
45、战时残害居民、掠夺居民财物罪(第446条)
(1)刑法112条扩展阅读:
死刑适用的对象:
1、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2、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这里所说的“审判的时候”是指从羁押到执行的整个诉讼过程,而不是仅指法院审理阶段。因此,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上怀孕的妇女都不适用死刑;
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罪名有多少条分别是哪些罪
一.2009年10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针对《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修订并公布施行了一批新的罪名。现在我国刑亊犯罪的罪名已经增加到445种。最新的罪名从11月3日开始执行
二.增加,修订情况如下:
第134条第2款 (《刑法修正案(六)》第1条第2款) 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
第135条之一 (《刑法修正案(六)》第3条) 大型群众性活动重大安全事故罪
第139条之一 (《刑法修正案(六)》第4条)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
第161条 (《刑法修正案(六)》第5条) 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取消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罪名)
第162条之二 (《刑法修正案(六)》第6条) 虚假破产罪
第163条 (《刑法修正案(六)》第7条)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取消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罪名)
第164条(《刑法修正案(六)》第8条) 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取消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罪名)
第169条之一(《刑法修正案(六)》第9条) 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
第175条之一(《刑法修正案(六)》第10条) 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
第177条之一第1款(《刑法修正案(五)》第1条第1款)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第177条之一第2款(《刑法修正案(五)》第1条第2款) 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
第182条(《刑法修正案(六)》第11条) 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取消操纵证券、期货交易价格罪罪名)
第185条之一第1款(《刑法修正案(六)》第12条第1款) 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
第185条之一第2款(《刑法修正案(六)》第12条第2款) 违法运用资金罪
第186条(《刑法修正案(六)》第13条) 违法发放贷款罪(取消违法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罪罪名)
第187条(《刑法修正案(六)》第14条) 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取消用账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罪罪名)
第188条(《刑法修正案(六)》第15条) 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罪(取消非法出具金融票证罪罪名)
第262条之一(《刑法修正案(六)》第17条) 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
第303条第2款(《刑法修正案(六)》第18条第2款) 开设赌场罪
第312条(《刑法修正案(六)》第19条)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取消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罪名)
第369条第2款(《刑法修正案(五)》第3条第2款) 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
第399条之一(《刑法修正案(六)》第20条) 枉法仲裁罪
三.调整后全部罪名也就是现在最新的罪名打开以下专贴
http://tieba..com/f?kz=576404220
Ⅲ 刑事诉讼法一百一十二条是什么
执行诉讼112条的话,就是按照名事说的那个万力去描写的。
Ⅳ 中国刑法死刑罪名有哪些
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7年修订版),死刑罪名有46个。
一、危害国家安全罪(7个)
1.背叛国家罪(第102条、第113条)
2.分裂国家罪(第103条第一款、第113条)
3.武装叛乱、暴乱罪(第104条、第113条)
4.投敌叛变罪(第108条、第113条)
5.间谍罪(第110条、第113条)
6.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罪(第111条、第113条)
7.资敌罪(第112条、第113条)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 (14个)
8.放火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
9.决水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
10、爆炸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
11、投毒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
12.投放危险物质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修正案(三)》第1、2条)
13.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修正案三)
14.破坏电力设备罪(第118条、第119条第1款)
15.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第118条、第119条第1款)
16.劫持航空器罪(第121条)
17.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第125条第1款)
18.非法买卖、运输核材料罪(第125条第2款)——25条第2款(《修正案(三)》第5条)
19.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第125条第2款)
20.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危险物质罪(127条第1款)
21.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危险物质罪(127条第2款)
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2个)
第一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2个)
22.生产、销售假药罪。(第141条)
23.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第144条)
四、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5个)
24.故意杀人罪(第232条)
25.故意伤害罪(第292条)
26.强奸罪(第236条)
27.绑架罪(第239条)
28.拐卖妇女儿童罪(第240条)
五、侵犯财产罪(1个)
29.抢劫罪(第263条)
六、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3个)
30.暴动越狱罪(第317条)
31.聚众持械劫狱罪(第317条)
32.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第347条)
七、危害国防利益罪(2个)
33.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第369条)
34.提供不合格的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罪(第370条)
八、贪污贿赂罪(2个)
35.贪污罪(第382条、第383条)
36.受贿罪(第385条、第386条)
十、军人违反职责罪(10个)
37.战时违抗命令罪(第421条)
38.隐瞒、谎报军情罪(第422条)
39.拒传、假传军令罪(第422条)
40.投降罪(第423条)
41.战时临阵脱逃罪(第424条)
42.军人叛逃罪(第430条)
43.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军事秘密罪(第431条)
44.盗窃、抢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罪;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第438条)
45.非法出卖、转让军队武器装备罪(第439条)
46.战时残害居民、掠夺居民财物罪(第446条)
(4)刑法112条扩展阅读
刑法修正案九对集资诈骗罪等9个罪的刑罚规定作出调整,取消死刑,这9个罪名是:
走私武器、弹药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币罪,伪造货币罪,
集资诈骗罪,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战时造谣惑众罪。
Ⅳ 刑法包括哪些
有期徒刑,是刑罚的一种,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五大主刑罚之一(其他四种分别回是管制、拘役、无答期徒刑、死刑(其中死刑又分为死缓和死刑立即执行)。它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并监禁于一定场所的刑罚。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要送交监狱执行,在被交付执行刑罚前,剩余刑期在三个月以下的,由看守所代为执行。有期徒刑的期限,一般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罪犯被交付执行刑罚的时候,应当由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在判决生效后十日以内将有关的法律文书送达公安机关、监狱或者其他执行机关。有期徒刑,也是比较常见的刑罚,刑法规定的四百多个罪名中,基本上都可以适用有期徒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三条主刑的种类如下:(一)管制;(二)拘役;(三)有期徒刑;(四)无期徒刑;(五)死刑。
Ⅵ 如何理解和适用刑法第112条
资敌罪,是指战时供给敌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资敌的行为。
《刑法》
第一百一十二条【资敌罪】战时供给敌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资敌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Ⅶ 刑法共有多少个罪名
第一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12)
1 背叛国家罪 刑法第102条
2 分裂国家罪 刑法第103条第1款
3 煽动分裂国家罪 刑法第103条第2款
4 武装叛乱、暴乱罪 刑法第104条
5 颠覆国家政权罪 刑法第105条第1款
6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刑法第105条第2款
7 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 刑法第107条
8 投敌叛变罪 刑法第108条
9 叛逃罪 刑法第109条
10 间谍罪 刑法第110条
11 为境外窃取、剌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刑法第111条
12 资敌罪 刑法第112条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52)
13 放火罪 刑法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
14 决水罪 同上
15 爆炸罪 同上
16 投放危险物质罪 同上
17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同上
18 失火罪 刑法第115条第2款
19 过失决水罪 同上
20 过失爆炸罪 同上
21 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 同上
22 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同上
23 破坏交通工具罪 刑法第116条、第119条第1款
24 破坏交通设施罪 刑法第117条、第119条第1款
25 破坏电力设备罪 刑法第118条、第119条第1款
26 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 同上
27 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 第119条第2款
28 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 同上
29 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 同上
30 过失损坏易燃易爆设备罪 同上
31 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 刑法第120条
32 帮助恐怖活动罪 刑法第120条之一
33 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 刑法第120条之二
34 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 刑法第120条之三
35 利用极端主义破坏法律实施罪 刑法第120条之四
36 强制穿戴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服饰、标志罪 刑法第120条之五
37 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罪 刑法第120条之六
38 劫持航空器罪 刑法第121条
39 劫持船只、汽车罪 刑法第122条
40 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 刑法第123条
41 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 刑法第124条第1款
42 过失损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 刑法第124条第2款
43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 刑法第125条第1款
44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 刑法第125条第2款
45 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 刑法第126条
46 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 刑法第127条
47 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 刑法第127条第2款
48 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 刑法第128条第1款
49 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 刑法第128条第2款、第3款
50 丢失枪支不报罪 刑法第129条
51 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 刑法第130条
52 重大飞行事故罪 刑法第131条
53 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 刑法第132条
54 交通肇事罪 刑法第133条
55 危险驾驶罪 刑法第133条之一
56 重大责任事故罪 刑法第134条
57 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 刑法第134条
58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 刑法第135条
59 大型群众性活动重大安全事故罪 刑法第135条之一
60 危险物品肇事罪 刑法第136条
61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 刑法第137条
62 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 刑法第138条
63 消防责任事故罪 刑法第139条
64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 刑法第139条之一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108)
第一节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9)
65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刑法第140条
66 生产、销售假药罪 刑法第141条
67 生产、销售劣药罪 刑法第142条
68 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 刑法第143条
69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刑法第144条
70 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 刑法第145条
71 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 刑法第146条
72 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 刑法第147条
73 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罪 刑法第148条
第二节 走私罪(10)
74 走私武器、弹药罪 刑法第151条第1款
75 走私核材料罪 同上
76 走私假币罪 同上
77 走私文物罪 刑法第151条第2款
78 走私贵重金属罪 同上
79 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 同上
80 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物品罪 刑法第151条第3款
81 走私淫秽物品罪 刑法第152条
82 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刑法第153条
83 走私废物罪 刑法第152条第3款
第三节 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17)
84 虚报注册资本罪 刑法第158条
85 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 刑法第159条
86 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 刑法第160条
87 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 刑法第161条
88 妨害清算罪 刑法第162条
89 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罪 刑法第162条之一
90 虚假破产罪 刑法第162条之二
91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刑法第163条
92 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刑法第164条
93 对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 刑法第164条第2款
94 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 刑法第165条
95 为亲友非法牟利罪 刑法第166条
96 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 刑法第167条
97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 刑法第168条
98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滥用职权罪 同上
99 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 刑法第169条
100 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 刑法第169条之一
第四节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30)
101 伪造货币罪 刑法第170条
102 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 刑法第171条第1款
103 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 刑法第171条第2款
104 持有、使用假币罪 刑法第172条
105 变造货币罪 刑法第173条
106 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 刑法第174条第1款
107 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批准文件罪 刑法第174条第2款
108 高利转贷罪 刑法第175条
109 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 刑法第175条之一
110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刑法第176条
111 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 刑法第177条
112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刑法第177条之一第1款
113 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 刑法第177条之一第2款
114 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 刑法第178条第1款
115 伪造、变造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 刑法第178条第2款
116 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 刑法第179条
117 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 刑法第180条
118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 刑法第180条第4款
119 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 刑法第181条第1款
120 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罪 刑法第181条第2款
121 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 刑法第182条
122 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 刑法第185条之一第1款
123 违法运用资金罪 刑法第185条之一第2款
124 违法发放贷款罪 刑法第186条第1款
125 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 刑法第187条
126 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罪 刑法第188条
127 对违法票据承兑、付款、保证罪 刑法第189条
128 骗购外汇罪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第1条
129 逃汇罪 刑法第190条
130 洗钱罪 刑法第191条
第五节金融诈骗罪(8)
131 集资诈骗罪 刑法第192条
132 贷款诈骗罪 刑法第193条
133 票据诈骗罪 刑法第194条第1款
134 金融凭证诈骗罪 刑法第194条第2款
135 信用证诈骗罪 刑法第195条
136 信用卡诈骗罪 刑法第196条
137 有价证券诈骗罪 刑法第197条
138 保险诈骗罪 刑法第198条
第六节 危害税收征管罪(14)
139 逃税罪 刑法第201条
140 抗税罪 刑法第202条
141 逃避追缴欠税罪 刑法第203条
142 骗取出口退税罪 刑法第204条第1款
143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 刑法第205条
144 虚开发票罪 刑法第205条之一
145 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刑法第206条
146 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刑法第207条
147 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刑法第208条第1款
148 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 刑法第209条第1款
149 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发票罪 刑法第209条第2款
150 非法出售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 刑法第209条第3款
151 非法出售发票罪 刑法第209条第4款
152 持有伪造的发票罪 刑法第210条之一
第七节 侵犯知识产权罪(7)
153 假冒注册商标罪 刑法第213条
154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刑法第214条
155 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 刑法第215条
156 假冒专利罪 刑法第216条
157 侵犯著作权罪 刑法第217条
158 销售侵权复制品罪 刑法第218条
159 侵犯商业秘密罪 刑法第219条
第八节 扰乱市场秩序罪(13)
160 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刑法第221条
161 虚假广告罪 刑法第222条
162 串通投标罪 刑法第223条
163 合同诈骗罪 刑法第224条
164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 刑法第224条之一
165 非法经营罪 刑法第225条
166 强迫交易罪 刑法第226条
167 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罪 刑法第227条第1款
168 倒卖车票、船票罪 刑法第227条第2款
169 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 刑法第228条
170 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 刑法第229条第1款、第2款
171 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 刑法第229条第3款
172 逃避商检罪 刑法第230条
共452条具体地说包括:
第一编 总则
第一章 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第二章 犯罪
第一节 犯罪和刑事责任
第二节 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第三节 共同犯罪
第四节 单位犯罪
第三长锭拜瓜之盖瓣睡抱精章 刑罚
第一节 刑罚的种类
第二节 管制
第三节 拘役
第四节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第五节 死刑
第六节 罚金
第七节 剥夺政治权利
第八节 没收财产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一节 量刑
第二节 累犯
第三节 自首和立功
第四节 数罪并罚
第五节 缓刑
第六节 减刑
第七节 假释
第八节 时效
第五章 其他规定
第二编 分则
第一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一节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第二节 走私罪
第三节 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
第四节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第五节 金融诈骗罪
第六节 危害税收征管罪
第七节 侵犯知识产权罪
第八节 扰乱市场秩序罪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节 妨害司法罪
第三节 妨害国(边)境管理罪
第四节 妨害文物管理罪
第五节 危害公共卫生罪
第六节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第七节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第八节 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
第九节 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
第七章 危害国防利益罪
第八章 贪污贿赂罪
第九章 渎职罪
第十章 军人违反职责罪
Ⅷ 民间借贷常涉及到的刑事犯罪有哪些
阳光易贷网贷小编了解到,8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这部司法解释涉及了很多实务性、技术性问题,例如刑事责任与民事诉讼之间如何协调,24%和36%这两个数字之间是什么关系,企业间拆借效力如何认定等问题,都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热议。
四种方式处理民刑交叉
问:民间借贷因涉嫌非法集资而触犯刑事法律的现象非常普遍,在此类案件中,当事人既有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也有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规定如何协调刑事与民事的关系?
答:民间借贷的司法解释确实涉及到民刑交叉的问题,在审判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往往都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还有集资诈骗罪等刑事案件交错。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来协调处理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是当前处理民间借贷纠纷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
2014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共同颁布了《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按照这个意见,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中如果发现有非法集资的犯罪,应当要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这一次我们制定司法解释的时候,实际上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重申,也就是重新把它规定到民事司法解释里面来。只要是涉及到非法集资犯罪的案件,民事案件审理中发现了就要移送。法院就不再审理了,这是一种处理方式。
第二类处理方式,如果在审理民间借贷案件的过程中,涉及到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与材料,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比如有人非法集资,把非法集资来的钱又转贷给他人,后者转贷会形成民间借贷的案件,对这类案件怎么办?新的司法解释第六条做了规定,涉及非法集资线索的材料,应当要移送到公安机关或者是检察机关,但是对于后面的民间借贷的那部分案件还要继续审理。
第三类情况,在审理非法集资的案件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担保人的担保责任问题,在审理案件中不因为一部分当事人的非法集资犯罪就认定整个合同无效,担保人的担保责任也没了,这是不行的。遇到这种情况,只要当事人要起诉担保人,对这类案件,人民法院是应当予以受理的。
第四种情况,如果民间借贷的案件审理过程中,案件的基本事实需要刑事案件查清以后才能继续审理的,这类案件就应当中止审理,因为犯罪事实的行为可能涉及到民间借贷案件的基本事实,基本案件事实可能涉及到主体、权利义务的确定等,这一类要先刑后民,先把刑事案件结案了,民事案件才能恢复审理。
有条件认可企业间借贷
问:认定企业之间借贷行为合法有效,是这部司法解释的亮点之一,之前司法实践一般都认定为是无效的,规定在认定企业之间的拆借行为效力上是一律认定为合法有效,还是有一定的限制性条件?
答:对于企业之间借贷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与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以往,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借贷被认定为是无效的。因为当时基于1996年央行发布的《贷款通则》,加之最高法也做了一些司法解释,认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借贷会破坏金融秩序,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认定企业与企业之间借贷的合同是无效的。而且这个规则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废,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这一规则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1999年合同法生效,合同法规定要认定合同无效只能依据国家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从现有的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来讲,没有明确规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借贷是无效的。当然《贷款通则》是规定了,但是它属于一个部门规章,它的法律效力等级还没有上升到行政法规和法律的层面。合同法出现以后,就面临着法律上的冲突。
第二个原因是与物权法的冲突。2007年,我国颁布了物权法,按照物权法的规定,物权的权利人有权依法自由处分自己的财产,货币资金当然是属于他的财产,他当然可以处分。如果依据《贷款通则》就无权处分,显然这样的规则与物权法的规定有冲突。
近几年来,最高法在总结审判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基础上,明确规定了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借贷有条件地认定为有效。新的司法解释第11条,对企业之间融资有效是做了一定界定,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为生产经营需要订立的民间借贷合同,除存在合同法第52条和规定14条规定的情形以外,当事人主张合同有效的予以支持。根据这一条规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同的有效是要限定这个合同是为生产和经营需要而订立的借款合同。如果作为一个生产经营性企业不搞生产经营,变成一个专业放贷人,把钱拿去放贷,甚至从银行套取现金再去放贷是不行的。司法解释规定这样的合同就会认定为无效。同时在解释中还规定了如果企业向其他企业借贷,或者从本单位职工集资,本来是为本单位的生产经营需要,但却没有投入企业经营,而去放贷,这也要认定为无效。所以这次对企业的放开是一个有限度的放开,企业之间如果有闲散资金,因为对方是为了生产经营需要,而不是为了借钱去放贷,这种合同应当是有效的,仅仅限于这个范围。这样做的目的,既解决企业资金的短缺,又维护了国家的金融安全,国家金融不安全,经济发展就没保障。
年利率超过36%部分无效
问:为何将借贷利率修订为24%和36%这两个数字?
答:司法解释的核心问题,就是利率问题。本次规定利率有几个特点:第一,规定的利率是一个固定利率,而不是像以前是参照央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第二,划了“两线三区”。首先划了第一根线,就是民事法律应予保护的固定利率为年利率的24%。第二条线是年利率36%以上的借贷合同为无效,通过这两线,划分了三个区域,一个是无效区,一个是司法保护区,一个是自然债务区。为什么考虑24%的利率?年利率四倍的历史渊源流长,其实在古代的时候月利率两分,也就是24%的含义。在制定司法解释的时候就研究过从古到今利率的变化,特别是1990年以来央行颁布的整个利率的线索,我们研究发现,央行颁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变化比较大,最低是百分之二点几,最高的是百分之十二点几,中间较多的是5%-8%,最后我们折中就选了6%,又参照传统四倍的含义,四六二十四,就是这样来的。因此,24%的利率是长期以来我们在审判实践中所确立的一个执法标准,实际上也是从古至今在民间利率方面的一条规则。
第二,为什么要规定36%以上无效?按照1991年的司法解释,规定是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超过部分不受法律保护。这个不受法律保护的含义,就是说你要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动用国家强制力来保护你所获得利息,超过四倍不保护,但是如果当事人愿意自动履行的,法院是认可的,如果当事人履行了以后,再反悔想要回来,法院是不支持的,1991年的司法解释是这个含义。我们总结多年来经济发展的情况发现,实体经济所创造的利润相应来说肯定没有这么高,如果不把高利贷控制住,对于实体经济,特别是对于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这次规定了年利率36%以上就无效,这个无效的含义是如果当事人原来自愿偿还了利息,基于合同无效,还可以要求返还,这是对1991年司法解释重大的修改。规定36%以上无效,是基于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经商相关主管部门,同时也参考了国外的一些立法例而划定的。国外有一些地区也规定,在利率无效的情况下是要返还的。对于24%-36%之间的这一部分把它作为一个自然债务,如果要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保护,法院不会保护,但是当事人愿意自动履行,法院也不反对。
自然债务利息不予保护
问:现实生活中可能有的借款人在没有约定利息的情况下自愿支付利息,或者支付的利息超过了24%,但是没有超过36%的情况下,事后又反悔,能够向法院主张要求出借人返还已付的利息吗?
答:现在规定的利息利率是24%,在24%以内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对这类利息只要不突破24%,都要给予法律保护。当然在实践中间,确实有这样一个情况,有些当事人约定的利息是超过24%,没有超过36%,因为36%就是无效,24%与36%之间的债务叫做自然债务。这类债务如果当事人依据合同,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保护这个区间的利息,人民法院是不予法律保护的。所以起诉到法院不予以保护,但是这个合同如果约定利率以后,借款人按照合同的约定偿还了利息,这个偿还是有效的,如果偿还以后又反悔,向法院起诉要求返还超过24%部分利息的,不能支持。但超过36%以上的是无效,即使自愿给付了,也可基于合同无效要求返还。
微信聊天记录也是证据
问:规定特别强调,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债权凭证或者能够证明借贷关系存在的证据。这一规定是否与立案登记制相矛盾?
答:这一规定不仅与立案登记制不矛盾,而且还相辅相成。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人们把借贷契约称为“傅别”,西周的《周礼》就有“听称责以傅别”的记载,说的是官员审理借贷纠纷时必须要有凭据、证据。从司法实践情况看,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当事人为证明存在借贷关系所提交的证据多为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这些大都属于书证范畴。当然,债权凭证的表现形式不仅限于规定已列明的“借据、收据、欠条”等形式,还包括能够证明借贷关系存在的其他证据,如短信、微信、博客、网上聊天记录等电子数据以及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总之,原告向法院起诉,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据证明,这是民事诉讼的基本要求。只要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的起诉条件,人民法院都要受理。对于不符合法定起诉条件的,即使已经进行了立案登记,也不能进入实体程序,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当事人补交相关证据材料。上述规定也有利于防止当事人滥用诉权。
借条他人签名未必担责
问:民间借贷纠纷中,经常会有其他人在借条、欠条或者收据上签名,并容易引发纠纷。规定是如何规范这一问题的?
答:经过调研发现,审判实践中存在相当多的纠纷是由于在他人出具的借条或者欠条上签名而引发对民事责任承担的争执,进而引发矛盾形成诉讼。应当看到,传统的民间借贷更多地存在于熟人社会中,基于亲属、朋友、同事或者其他社会关系,他人或者作为借款人的保证人,或者作为借贷的见证人,或者作为中间人,或者出于其他原因而在借据上签字。然而,他人的签字是否意味着其应当承担保证责任,则存有争议。
正是由于民间借贷实践中,第三人在债权凭证或者借款合同中签字盖章的法律意义具有多种可能性,所以司法解释才作出明确规定,包括三层意思:第一,仅有他人签名或者盖章的,不足以认定保证人身份,他人也就不承担保证责任。所谓“仅有”,是指既未在借款凭证或借款合同中表明保证人身份,也未在其中约定保证条款并指向签字或盖章人,同时也无其他证据证明该签字或盖章人为保证人。第二,只有在“通过其他事实不能推定其为保证人”的情况下,才能作出他人非为保证人的判断。第三,仅有第三人在其中签字或者盖章,但其中表明了签字或者盖章人是保证人,或者通过其他条款或事实能够推定出其为保证人的,则应当对借款承担担保责任。
综合判断查证借贷事实
问:民间借贷中,借款人向他人借钱时一般要出具欠条,相应地,出借人起诉时也要持有欠条作为证明借贷关系存在的证据。仅仅提供借据或者银行的转账凭证,是否能够认定借贷关系已经发生?
答:随着民间借贷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且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容易伴生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危害借款人利益,冲击金融市场秩序。另外,民间借贷主体的法律意识淡薄,交易法律手续不完备,借贷行为隐秘性强,也容易引起法律纠纷。现实中,原告提起诉讼往往仅依据借据等债权凭证或者仅依据金融机构转账凭证作为证明借贷关系已经发生的证据,如果被告抗辩已经偿还借款,或者被告抗辩转账系偿还双方之前借款或其他债务,在此情况下,就存在着证明责任的承担问题,而不能仅仅依据借据、收据、欠条等,简单地认定借贷关系已经发生以及已经发生的借贷关系的内容。为此,规定提出了有关举证责任分配的要求,即:被告应当对其抗辩的主张提出相应的证据加以证明,而不能仅仅一辩了之。如果被告提不出相应的证据,或者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的,则一般要认定借贷关系已经发生。当然,如果被告提供了证据证明其主张的,此时举证证明责任发生转移,应当由原告就借贷关系的成立承担举证证明责任。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当事人主张系现金交付的民间借贷,规定明确要求应当结合借贷金额、款项交付、当事人的经济能力、当地或者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当事人财产变动情况以及证人证言等事实和因素,综合判断查证借贷事实是否发生。这一规定也是近年来司法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于证据和事实认定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对广大法官甄别真实借贷关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实现维护借款人合法权益,遏制违法犯罪活动的法律效果。
识别虚假民间借贷诉讼
问:规定强调要加大对虚假诉讼的防范和制裁,为什么如此关注这一问题?
答:经过调研发现,当前,民事审判领域存在许多虚假诉讼,在民间借贷案件中尤为突出。如何有效遏制民间借贷纠纷中的虚假诉讼,是摆在审判实践中的一个突出难题,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虚假的民间借贷诉讼往往包裹在“合法”的外衣下,以正常合法的程序进入到法院,造假者们通过精心设计各种骗局,以混淆视听迷惑法官,从而获得对其有利的判决。此类案件利益关系复杂,且往往使真正权利人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一旦法院支持了虚假诉讼当事人的利益,则不但无法化解纠纷,反而更加激化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极易引发和激化社会冲突。总之,虚假民间借贷诉讼既侵犯了真实权利人的利益,又浪费了有限的司法资源;既扰乱正常的司法审判秩序,又影响了社会稳定。
虽然民事诉讼法第112条中增加了对虚假诉讼的规定,但实践中审判人员很难明确识别、认定虚假诉讼,而民诉法中“虚假诉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一般性规定,在刑法中也并没有相对应的条款,没有具体的罪名,也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立法的不完善致使虚假民间借贷诉讼的违法成本非常低,诉讼当事人恶意串通、虚构法律关系向法院提起诉讼所追求的不法利益,与当事人制造、参与虚假诉讼付出的成本的巨大差异对当事人作出不法行为产生了不当的激励。因此,必须加大对虚假诉讼的预防和打击,以维持诚实守信的诉讼环境。
如何识别虚假诉讼是遏制虚假诉讼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之前,法院对调解率的片面强调,容易给当事人虚假诉讼提供便利;法官对调解的偏好也使调解中对事实的查明大打折扣。在虚假民间借贷诉讼案件中,由于双方当事人之间系恶意串通,不存在激烈的诉辩对抗,而且有时提交给法院的证据可能就是双方共同伪造的,这就给法官鉴别虚假诉讼增加了难度。对于这一问题,各级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但也达成了基本共识,即应当在民间借贷案件审理过程中加强对证据的审查力度。规定结合虚假民间借贷诉讼审判实践的调研结果,吸收了实践中有益的经验做法,采纳了综合判断的规范模式,并总结出了具体列举的可能属于虚假民间借贷诉讼的十种行为,以供审判人员审理案件时借鉴、参考。当然,正确识别虚假民间借贷诉讼还要求审判人员基于自身的审判经验和对生活的认知,结合借贷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款项来源、交付方式、款项流向以及借贷双方的关系、经济状况等事实,综合判断是否属于虚假民事诉讼。
经审理发现属于虚假诉讼的,人民法院除判决驳回原告的请求外,还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内容,对恶意制造、参与虚假诉讼的诉讼参与人依法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必须要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明确网络借贷平台责任
问: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许多民间借贷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而由网络交易快速完成。作为新生事物的P2P网络借贷,规定采取了哪些措施进行规制?
答:自从1979年孟加拉国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最初提出P2P概念,并将小额信贷和互联网技术相连接以来,P2P网络借贷逐步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于2007年正式进入我国。2013年以来,P2P网络借贷出现井喷式发展,在一年之内由最初的几十家增长到几千家,从而不仅实现了数量上的增长,借贷种类和方式也得到扩张。应当看到,P2P网贷有助于一般人群、小微企业获得所需的融资,弥补银行借贷的空白,帮助传统借贷中难以获得融资的企业和个人得到资金支持。我国已经形成了有别与国外P2P网贷模式的新特点,同时也产生了平台角色复杂、监管主体缺位、信用系统缺乏等新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P2P利用投资理财为幌子,参与非法集资。据统计,2014年,P2P网络借贷平台涉嫌非法集资发案数、涉案金额、参与集资人数分别是2013年全年的11倍、16倍和39倍,今年上半年仍然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在当前涉及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规范缺失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促进我国网络小额借贷资本市场良好发展,规定分别对于P2P涉及居间和担保两个法律关系时,是否应当以及如何承担民事责任作出了规定。按照规定中的条款内容,如果借贷双方通过P2P网贷平台形成借贷关系,P2P网络贷款平台的提供者仅提供媒介服务,则其对于民间借贷形成的债务不承担担保责任;如果P2P网贷平台的提供者通过网页、广告或者其他媒介明示或者有其他证据证明其为借贷提供担保,根据出借人的请求,人民法院应当判决P2P网贷平台的提供者承担担保责任。
今后,最高法还将继续加强对P2P网络借贷平台法律规制的调研,密切关注这一新型事物的发展态势,结合行业特点和法律关系,制订更加充实详细的司法解释或者规范性文件,以司法的手段维护互联网对创业创新的支撑作用,推动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开放和共享,为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保护企业和出借人权益
问:实践中存在大量企业法定代表人以个人名义借贷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或者以企业名义借贷用于个人消费的现象,从而引发纠纷。规定如何规范此类问题?
答:企业作为法律拟制的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均要通过其法定代表人来实施。一般来讲,按照法人的代表人制度理论,法定代表人的行为就可以认定为企业行为。但是根据同一理论,鉴于法定代表人自然人和代表人的双重身份,企业承受法定代表人行为的法律后果,必须是其行使“代表行为”的情况下,具体表现为以法人的名义行为和在授权的范围内行为。
规定出台以前,司法实践中一直认定企业间借贷无效,基于对企业间借贷无效的规避和对资金融通的需求,实践中出现的法定代表人以个人名义借贷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情况比较突出。为了保护出借人利益,规定明确法定代表人以个人名义签订借贷合同,但是所借款项用于生产经营的,出借人可以请求企业与个人共同承担责任。但也要看到,有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虽以企业名义借款,但所借款项却用于个人生活和消费,为避免企业合法权益遭到损害,对于出借人、企业或者其股东能够提出证据证明的,在诉讼中人民法院可以应出借人的请求将法定代表人列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作出这样的规定,能够有效防止法定代表人滥用代表权,能够达到均衡保护企业和出借人双方合法权益的目标。
不履行债务处置担保物
问:实践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借款人往往通过买卖合同作为民间借贷合同的担保。一旦发生纠纷后,出借人往往要求履行买卖合同,进而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请您介绍一下此类案件的处理思路?
答:民间借贷实践中,借贷双方当事人通过签订买卖合同作为民间借贷合同的担保,是民间借贷中比较典型的纠纷类型。债权人为避免债务人无力偿还借款,往往与债务人签订买卖合同(以房屋买卖合同为主),约定债务人不能偿还债款本息的,则履行买卖合同。新规定出台之前,各地法院的处理方式千差万别,导致法律适用标准不一,影响了法律权威。
目前,从审判实践看,买卖与借贷交叉混合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买卖作为民间借贷的担保,二是双方既有真实的买卖关系同时又有借贷的法律关系。由于前者属于最为常见且问题最多,因此规定仅针对前者作出相应的规范。对于以买卖合同作为民间借贷合同的担保,在借期届满后借款人无法偿还本金利息的,出借人往往要求履行买卖合同,进而达到其直接获取买卖标的物的目的。我们认为,此种情形下的买卖合同应当视为类似于担保合同,其效力依附于作为主合同的民间借贷法律关系。正因如此,出借人撇开主合同而要求直接履行作为从合同的买卖合同的,实际上是颠倒了主从合同关系。对此,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审理双方之间的纠纷。只有从程序上作出如此规定,才能使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真正回位到正确的实体关系中去。如果出借人坚持要求审理买卖合同的,则应当裁定驳回其起诉。
来源上海律师网页链接
按照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审理作出的判决生效后,借款人不履行生效判决确定的偿还本息的金钱给付债务,出借人可以申请拍卖买卖合同标的物,以偿还债务。规定作出这样的制度设计,是对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依法处置担保物的必然安排,其目的在于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不容侵害。但是,任何制度设计都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在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债务人合法权益的依法保护,而通过拍卖程序有利于防止估价过高或者过低,损害另一方当事人利益。因此,规定要求,应当通过拍卖而非估价的方式处理标的物,以体现公平原则。此外,规定还特别强调,通过拍卖标的物所得的价款与应偿还借款本息之间的差额,借款人或者出借人有权主张返还或者补偿。这一规定能够在当事人之间实现利益平衡,体现了公正原则,从而真正完成从程序正义到实质正义的嬗变。
Ⅸ 危害国家安全犯罪
底下这几抄个判处死刑的
1.背叛国家袭罪;(《刑法》第102条)
2.分裂国家罪;(《刑法》第103条)
3.武装叛乱、暴乱罪;(《刑法》第104条)
4.投敌叛变罪;(《刑法》第108条)
5.间谍罪;(《刑法》第110条)
6.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刑法》第111条)
7.资敌罪。(《刑法》第112条)
Ⅹ 中国有哪些什么罪
中国的罪有: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等
一、危害国家安全罪
危害国家安全罪具体行为:故意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
危害国家安全罪包括: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武装叛乱、暴乱罪,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投敌叛变罪,叛逃罪,间谍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资敌罪。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具体行为: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及公共生产、生活安全的行为。
危害公共安全罪包括: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毒罪,交通肇事罪,破坏交通工具罪,失火罪,过失决水罪,过失爆炸罪,过失投毒罪,破坏交通设施罪。
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具体行为: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危害国民经济的行为。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包括: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走私罪,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金融诈骗罪,危害税收征管罪侵犯知识产权罪,扰乱市场秩序罪
四、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具体行为:故意或者过失地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行为。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包括: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奸淫幼女罪,强制职工劳动罪,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重伤罪,拐卖妇女儿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
五、侵犯财产罪
侵犯财产罪具体行为:故意非法占有、挪用公私财物,或者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破坏生产经营的行为。
侵犯财产罪包括: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侵占罪,聚众哄抢罪,挪用特定款物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设施勒索罪,抢劫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破坏生产经营罪。
六、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具体行为:妨害国家机关的社会管理活动,破坏社会正常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包括: 扰乱公共秩序罪,妨害司法罪,妨害国 ( 边 ) 境管理罪,妨害文物管理罪危害公共卫生罪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
七、危害国防利益罪
危害国防利益罪具体行为:违反国防法律、法规,拒不履行国防义务或以其他形式危害国防利益,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危害国防利益罪包括: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阻碍军事行动罪,破坏武器装备、聚众扰乱军事管理区秩序罪,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故意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罪,雇用逃离部队军人罪,聚众冲击军事禁区罪。
八、贪污贿赂罪
贪污贿赂罪具体行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挪用公共财物以及损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廉洁性的行为。
贪污贿赂罪包括: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单位受贿罪,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介绍贿赂罪,单位行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私分国有资产罪,私分罚没财物罪等十二种罪名。
九、渎职罪
渎职罪具体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背公务职责,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徇私舞弊,妨害国家机关正常职能活动,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严重损失的行为。
渎职罪包括: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徇私枉法罪,枉法裁判罪,环境监管失职罪,放纵走私罪,商检失职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合同失职罪,动植物检疫徇私舞弊罪。
十、军人违反职责罪
军人违反职责罪具体行为:军人违反职责,危害国家军事利益,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