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法无明文规定

民法法无明文规定

发布时间: 2021-02-28 01:59:39

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事情,地方法规有权利禁止么

上位法未规定处罚,下位法可以规定处罚方式与处罚程序。虽然是下专位法服从上位法,是指相同事属项的规定发生冲突时,但上位法没有规定的,下位法可以规定,作为上位法的补充、具体与完善,但不是任意规定,须经相应的立法程序进行法定明确。

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原则:指在效力较高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与效力较低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相冲突的情况下,应当适用效力较高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该原则主要适用于位阶具有高低之分的规范。

就法的效力位阶而言,法可分为三类,即上位法,下位法和同位法。这是从法的渊源而言的:就法律效力大小而言,效力大的为上位法,它之下生效的为下位法。比如说宪法和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宪法就是上位法,因为其他法律都是依据宪法制定的,其他的法律如刑法民法就是下位法。


❷ 法无明文规定禁止不可行为是什么意思

行政法上没有明文规定即为禁止,民法刑法没有明文规定即容许。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就是罪刑法定原则。该原则还派生出排斥习惯法、排斥绝对不定期刑、禁止有罪类推、禁止重法溯及既往四个原则。

大体上说,对于公权利,(例如行政行为)法无明文规定许可,就是公权机关不可以做的。即为不许可。对于私权利,(例如民事法律行为)法无明文规定不可的,都是许可的。

行政法通常指具有以下内容的法律法规:

规定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方针;国家机关及其负责人的地位,职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考核;有关行政体制改革和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等等。

特别行政法指的是规范各专门行政职能部门,如教育、民政、卫生、人事、土地、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活动的法律、法规。

法律漏洞源自于法律的概念和区分,由于人们对法律可以依照不同的标准作不同的划分,与此相对应,对法律漏洞也可作不同的分类。

(2)民法法无明文规定扩展阅读:

法律漏洞不可避免的原因主要在于:

一、法律所调控的对象――社会关系具有复杂、多变的性质,由此决定了法律自发布之日起就必然与社会有关法律关系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法律不可能涵盖全部社会关系和规范人们的全部行为,不可能完全适用于复杂的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加之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必致法律规定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空隙和不适应性。

二、立法者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或者由于立法者的疏忽等主观原因),通过文字表述的法律条文也是有限的,由此决定了法律规定本身总会有所遗漏,欠缺其相应规定的情形。

三、法律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它是通过一般的普遍性规则来规范和调控社会关系的,这样对于实际生活中的个别情况可能不相适应,以致出现空白或适用上的疑惑从而产生令人不满意的结果。

❸ 民法中没有明文规定,可以适用类推规则吗

有。
一、 类推原理
(一)类推适用的概念
类推适用是我国民法解释学中填补法律漏洞的方法之一,是我们在民法适用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理论界对于类推的概念并无太大的分歧,我国台湾学者王泽鉴先生认为“类推适用,即将法律于某案例类型A所明文规定的法律效果,转移适用于法律未规定的案例类型B之上。”美国法学者博登·海默的定义是:“类推推理,亦就是把一条法律规则扩大适用于一种并不为该规则的词语所涉及的,但却被认为属于构成该规则之基础的政策原则范围之内的事实情形。”我国学者梁慧星先生认为:“类推适用,是指法官受理的案件在法律上未有规定,采用类似案件的法律规则裁判本案。”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适用类推的案件,首先必须是法律未对案件制定法律规范,即案件本身没有法律依据;其次,在现有法律规范中有一个条文所规范的案件类型与本案有类似或相似性;再次,法官通过自己的自由裁量,运用这个条文裁判本案。其中重点在于案件之间的相类似性,如果案件类型之间没有这种相似性,则不能适用类推,而只能考虑其他法律解释的方法。
(二)类推适用的理论依据和适用的原因
1、类推适用的理论依据
平等原则是类推适用的理论基础。平等原则是现代法律追求的基本价值理念,类推适用依据的正是“相同的案件,应为相同之处理”的平等原则,即就特定事项,法律没有规定时,于其他类似事项,应适用之,以贯彻正义理念。正如博登·海默所说“对于一项规则进行类推适用是否合法的问题,并不取决于演绎逻辑,而是取决于对政策与正义的考虑。”
2、法律漏洞
由于制定法本身的缺陷,当一部法律被制定出来时,便已经落后于社会,而社会经济政治又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法律漏洞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所谓法律漏洞,指关于某一法律问题,法律依其内在目的及规范计划,应有所规定,而未设规定。所谓未设规定系指不为法律的可能定义所涵盖。”
二、类推适用
类推适用的逻辑形式是类比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类比推理的通常被定义为:“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相似)的,而且已知其中的一个对象还具有其他特定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属性的结论。”其逻辑形式被表示为A对象具有属性a、b、c、d;B对象具有属性a、b、c;所以类推B对象具有属性d。民法上的类推适用的形式规则可表示为:法律规定了A案件构成要件是a、b、c、d,其法律效果为M;但是对待案件B法律却没有规定,但可知案件B的构成要件a、b、c,由此断定案件A和案件相似,案件B也具有法律效果。
三、类推限制
适用类推的案件都是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的案件,因此,法官在处理类推案件中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种“造法”的行为,所以,法官在类推适用时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
(一)对于法律保留事项绝对禁止类推。所谓法律保留,是指必须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包括绝对保留事项和相对保留事项)。对于法律保留的事项,其本身不应当属于法律漏洞,而是国家在制定法律时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做出的政策性保留,保留的事项必须由法律规定,因此不能类推适用。
(二)在法官类推适用的过程和结果应当合法合理。合法主要是说法官在适用类推时使用的法律规范必须是现行有效的;合理主要是指类推的结果是能被当事人乃至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其标准应当是没有超过一般国民预测的可能性。
(三)类推适用时应当遵守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民事司法的基本准则,是调整社会关系和民法观念的综合反映,因此,法官在运用价值判断进行类推时,一定要以民法基本原则为前提,如果有背于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民法基本原则则不能适用类推。
类推适用是民法裁判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民法典尚未完成,民事立法还未完备,法律漏洞数量很大的现阶段,法官运用自己的裁量权适用类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❹ 在民法中,为什么没有法律明文规定也要做

法无明文规定不视为违法,

❺ 论“法无明文规定”在民法和刑法中的不同适用

民法是法无禁即自由!

❻ 中国大陆现行法律,是否有明确规定,法律无明文规定的事情,即可以视作合法求解。

你好,刑法中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说法,主要是指刑事犯罪如果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不能认定为有罪。民法中有“法无明文禁止即自由”的说法。

❼ 民事法律行为合法不一定有效,法无明文规定不违法,合法的民事行为不一定有法律效力,比如为了逃避法院...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发生、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行为。两者虽然都是行为人基于主观上的目的,借助于一定的客观条件实施的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1、二者性质不同。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人的合法行为,这种合法行为的目的在于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而民事行为包括有效的民事行为和无效的民事行为,合法的民事行为和非法的民事行为。
2、法律后果不一样。行为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可以产生预期的法律后果。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受法律的保护。民事行为有合法与非法、有效与无效之分。对于非法的或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不受法律保护。

❽ 关于法无明文规定,民法和刑法在这方面的区别

民法: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行为都是可为的,但是要兼顾社会的公序良俗。
刑法:法内律没有明确规容定为罪,所做的行为及结果不能定性为犯罪,不能依照刑法进行处罚。
行政:法律没有授权即禁止,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授权活动。
暂且如此。

❾ 刑法有罪刑法定原则,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那么,请问民法上有相似的原则

民事法律遵循这样一条基本原则:作为公民,只要法律没有禁止的行为即可为之,即法学界通常所说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不违法”。

一、平等原则

民法平等原则有以下基本含义: 任何民事主体在民法上都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无论他们在行政法或者其他部门法上是否存在隶属关系、主从关系、一进入民事领域便都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法人或公民,彼此互不隶属和依从。

任何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都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任何民事主体依法取得民事权益都受同等的法律保护。

二、意思自治原则(自愿原则)

其基本含义是:是否进行某项民事活动,完全由个人决定;否则该行为无效、

可变更或可撤销;与什么人、以何种方式、进行何种活动、由个人决定(至于该活动是否等价有偿,也由本人评价抉择。正基于此,等价有偿不是民法的基本原则);对自己的行为承担风险和责任。既然是否进行某项民事活动完全由个人决定,那么该民事活动的后果应由自己承担。

三、诚实信用原则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它要求: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时,应当持有善意。不规避法律;履行义务时还应考虑他方利益、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利益民事主体所做的意思表示要真实、不欺不诈、讲究信义、恪守诺言。

四、公序良俗原则(公共秩序原则)

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及目的不得违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这一原则在现行法上的根据是民法通则第七条: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民事行为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无效。须注意的是,我国现行法因受前苏联民事立法和民法理论的影响,未使用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字样。

五、公平原则

民事法律行为内容的确定,应当遵循公平的原则。由当事人一方或第三方确定民事法律行为内容的,其确定只在符合公平原则时,始得对他方当事人发生效力。公平原则在现行法上的根据是民法通则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的原则。

(9)民法法无明文规定扩展阅读:

意义

1、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的准则。

民法的基本原则,蕴含着民法调控社会生活所欲实现的目标,所欲达致的理想,是我国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本质特征的集中反映,集中体现了民法区别于其他法律,尤其是行政法和经济法的特征。

它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确定了民事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制定具体民法制度和规范的基础。

2、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民事主体所进行的各项民事活动,不仅要遵循具体的民法规范,还要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在现行法上对于民事主体的民事活动欠缺相应的民法规范进行调整时,民事主体应 依民法基本原则的要求进行民事活动。

3、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法院解释法律、补充法律漏洞的基本依据。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法院对民事法律、法规进行解释的基本依据。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须对所应适用的法律条文进行解释,以阐明法律规范的含义,确定特定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法院在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时,如有两种相反的含义,应采用其中符合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无论采用何种解释方法,其解释结果均不能违反民法基本原则。如果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在现行法上未能获得据以作出裁判的依据,这就表明在现行法上存在法律漏洞。此时,法院应依据民法的基本原则来进行法律漏洞的补充。

4、民法的基本原则,是解释、研究民法的出发点。

学者在对民法进行解释、研究时,应以民法的基本原则作为出发点,无论何种学说,违背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就不是妥当的学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民法基本原则

❿ 为什么民法的基本原则在法无明文规定时不适用

不明白你的意思。
民法的基本原则具有补充法律漏洞的功能。如果法院在审理案专件时,在属现行法上未能获得据以作出裁判的依据,这就表明在现行法上存在法律漏洞。此时,法院应依据民法的基本原则来进行法律漏洞的补充,即依据民法基本原则判决处理该案的
因此,在民事法律中,法无明文规定时,是可以适用民法基本原则处理案件的。而不是你所说的“民法的基本原则在法无明文规定时不适用”

热点内容
行政法学热门冷门 发布:2025-09-14 20:11:32 浏览:398
欠薪按劳动法处罚程序 发布:2025-09-14 20:10:39 浏览:961
诉讼法一百五十六 发布:2025-09-14 20:09:37 浏览:175
苏州吴江基层法律服务所 发布:2025-09-14 19:55:41 浏览:869
中国刑法起源 发布:2025-09-14 19:28:36 浏览:660
我自愿遵守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14 19:05:50 浏览:586
柳城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5-09-14 19:02:22 浏览:385
公司的法律特征是什么 发布:2025-09-14 18:47:22 浏览:637
民法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发布:2025-09-14 18:34:48 浏览:557
刑法案撤案 发布:2025-09-14 18:27:44 浏览: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