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民法
① 世界五大法律体系
还有印度法系和伊斯兰法系。另外,中华法系和印度法系已经解体
至今仍把伊斯兰法作为专基本法律制度的国家属主要有沙特阿拉伯、阿曼、巴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另外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突尼斯、摩洛哥等国家所适用的是混合型法律制度,即传统的法律与从西方引进的法律相混合,或者是大陆法与伊斯兰法相混合,或者是普通法与伊斯兰法相混合,或者是大陆法、普通法与伊斯兰法相混合
② 印度的法律制度
古代印度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古代印度法律的产生、发展和一般规律;掌握古印度奴隶制法律的渊源,基本特点、基本制度和历史地位。
第一节 古代印度法律的发展和渊源
古代印度法律是公元6世纪以前整个南亚次大陆(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各奴隶制法的总称。
一、产生
1、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以后,印度有了最早的传世文献“吠陀”。是印度最古老而神圣的法律渊源。
2、前7世纪,原始吠陀教演变为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推崇并维护种姓制度。
二、发展和演变
1、由于奴隶制的发展和劳动群众反抗斗争的加剧,前6世纪,佛教以反对婆罗门教而登上历史舞台。佛教法日益广泛传播,前3世纪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国教。
2、公元4世纪左右,由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的某些教义以及民间信仰演化为印度教(新婆罗门教)。印度教是融合法经和佛教法中的法律准则而成。
三、渊源
(一)吠陀
“吠陀” 印度最早的传世文献,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经典,是印度最古老而神圣的法律渊源。
(二)法经
解释并补充吠陀的经典,附属于吠陀。
(三)法典
婆罗门祭司根据吠陀经典、累世传承和古来习俗编成的教法典籍。
以《摩奴法典》为最著名。
注、什么是《摩奴法典》?
《摩奴法典》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较为正规的法律典籍,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它较全面地论述了吠陀的精义,规定了以种姓制为核心的基本内容。该法典对印度法制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传播到东南亚及远东地区。
(四)佛教经典
总称:三藏(经藏、论藏、律藏),佛教法的中心内容为“五戒”。
(五)国王诏令。
第二节 古代印度法律的基本制度
一、种姓制度
注、1、什么是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也是古代印度法的核心内容。根据婆罗门教法的规定,各种姓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是截然不同的。最高种姓为婆罗门,即祭司种姓,掌握宗教祭祀大权;第二种姓为刹帝利,即武士种姓,掌握军政大权;第三种姓为吠舍,从事商业或农业生产,属平民种姓;第四种姓是首陀罗,从事低贱职业,多数为奴隶。婆罗门教法所推崇和维护的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基本制度。
2、法典举例
二、注重保护高等种姓的所有权
三、高等种姓的债权受到特别保护
四、婚姻被认为是神意的结合,严格维护种姓内婚制,高等种姓一夫多妻,而低等种姓则一夫一妻
五、不同种姓同罪异罚
六、诉讼制度上缺乏统一而固定的法院组织,神明裁判
第三节 古代印度法律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一、古代印度法律的特点
(一)与宗教密不可分
印度宗教众多,影响印度法律的结构、体系,使它异常复杂;法律与宗教密切联系,宗教教义依靠法律的力量贯彻实施,法律又依赖教义和信仰得以执行;
(二)公开宣扬社会的不平等,将一切居民的地位和权利义务用法律形式加以确定,形成一套完整的种姓制度。是“种姓法”。
(三)汇合法律、伦理、道德和哲学为一体,法典实质上是它们的混合物。缺乏独立地位。
二、古代印度法律的历史地位
(一)在印度法制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印度法系
何为印度法系(死法系——历史遗迹)?
法系是比较法学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法系一般是指由若干国家和地区的、具有某种共性或共同传统的法律的总称。法系并不是指一个国家的法律的总称,而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的总称。由于对法系这一概念没有精确的解说,因此,学者们对世界上的法律应划分为几种法系也是各执一词。
有学者主张分为二大法系,即死法系和活法系,前者包括巴比伦、埃及等类型,后者包括英美、法德等类型。大多数学者主张分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日本学者大多主张分为东洋和西洋两大法系。
有学者主张分为三大法系,即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或分为原始民族法系、东洋系和希腊、罗马法系。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是否构成一个与西方两大法系并列的一个法系,在战后西方法学界一开始是有争论的。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在结构、形式方面同民法法系相似,因而应属于民法法系的一个分支而不应作为一个独立的法系。但占优势的意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由于在指导思想和社会制度方面根本不同于西方法律,因而应成为一个独立的法系。为此,有的西方比较法学家在战后对传统的法系概念作了新的解释,将“法系”一词的含义扩大到包括不同社会制度的法律。这里更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比较法学家往往将当代中国的法律列为“三个主要法系”之外的某种次要法系之一。
有学者主张分为四大法系,即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
有学者主张分为五大法系,即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中华法系,或分为古代东方法律文化(埃及、楔形文字和希伯来法系)、古典古代法律文化(希腊、罗马、教会和海商法系)、北方法律文化(日耳曼、斯拉夫、凯尔特法系)、英美法律文化(英吉利、美利坚法系)和东洋法律文化(中国、印度、伊斯兰、日本等法系)。中华法系是指前5世纪的《法经》到7、8世纪的《唐律》(包括唐高祖的《武德律》、唐太宗的《贞观律》、唐高宗的《永徽律》等)到《清律》,1840年死亡。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与西方两大法系比较)有:君主与民主;道与法;刑与民。伊斯兰法系(7——11世纪)主要表现为古兰经、穆罕默德的言行、法学家的著作)。印度法系(前7——5世纪)以《摩奴法典》为基础,“种姓”制度是基本特征(4种姓:婆罗门即僧侣、刹帝利即武士、吠舍即农民和商人等、首陀罗即最低劳动者)。
有学者主张分为16大法系,即罗马法系、英美法系、印度法系、中华法系、希伯来法系、希腊法系、日本法系、日耳曼法系、海上法系、寺院法系、凯尔特法系、斯拉夫法系、阿拉伯法系、埃及法系、巴比伦法系、大陆法系。
一般采用日本的穗积陈重的“五分法”即中华法系;印度法系;伊斯兰法系;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其中中华法系、印度法系是死法系;而伊斯兰法系;英美法系;大陆法系是活法系。
③ 简述两大法系民法历史的发展历程
法系是在对各国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历史渊源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当代世界主要法系有三个: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法律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法系。其他的法系还有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中华法系、犹太法系、非洲法系等。对资本主义法影响最大的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发展历程: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法系、法典法系、罗马-德意志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大陆法系最先产生于欧洲大陆,以罗马法为历史渊源,以民法为典型,以法典化的成文法为主要形式。大陆法系包括两个支系,即法国法系和德国法系。法国法系是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蓝本建立起来的,它以强调个人权利为主导思想,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德国法系是以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强调国家干预和社会利益,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法的典型。
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法系、英国法系,是以英国自中世纪以来的法律,特别是它的普通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英美法系首先起源于11世纪诺曼人入侵英国后逐步形成的以判例形式出现的普通法。英美法系的范围,除英国(不包括苏格兰)、美国外,主要是曾是英国殖民地、附属国的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缅甸、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等。中国香港地区也属于英美法系。
起源: 英美法系起源于英国。普通法一词(Common Law),是相对于在各地区的地方贵族的法庭而言,由英格兰国王指派的专职法官巡游各地,推广相对统一的国家法律。这一做法主要始于亨利二世,被认为是对于欧洲旧有司法制度的重大变革。由于国王的法官力求在全国范围施行较统一的司法尺度,于是开始重视对于过往案件的参考,英国的案件报告系统逐渐形成,也成为后来法律系统的重要基础。
普通法的格式和程序非常严格,由于程序上的违规,导致案件不得不接受看似不公平的结果。英格兰之后又出现了与之区别的"衡平法"(Equity),放宽了对于形式和程序的要求,但是由不同于普通法的法院系统受理。功利主义学派创始人边沁(Bentham)认为普通法不是合理设计的结果需要改革,一开始未被英国法官和律师所接受,但1873年到1875年的《司法法》大幅简化法院组织和司法诉讼程序,宣布普通法与衡平法系统正式合并,结束了两种法制并立的局面。合并后的法律统称为普通法,但是其中某些细节仍然有保留衡平法与原普通法的差别对待,废除使用多年繁琐的令状制,让英国法律现代化。
④ 印度立法禁穆斯林“三声休妻”习俗,非法休妻将入刑
近日印度议会通过让法案,穆斯林男子即时离婚为非法,将面临三年有期徒刑。在过去,想离婚的男子在女子面前喊三次离婚,就可以合法离婚。这种习俗严重侵害妇女的权力,是一种歧视妇女的作为,在埃及,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穆斯林国家早就禁止了,在印度却经过了这么多年才通过的。
但是批评者认为这种严厉的措施容易被滥用,他们认为印度人民党正在借此方法来针对穆斯林群体。国大党却认为将一个民法,转变为刑法是个历史性的错误。对于印度来说,通过这一法律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尽管遭受反对党反对,但是它是会得到更多广大妇女支持的,保护妇女权益,维护妇女的合法婚姻,有着重要的意义。
⑤ 中国民法主要采用哪几个国家的思想
中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陆法系,但非要分类,应该是大陆法系。
大陆法系
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法系、法典法系、罗马-德意志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大陆法系最先产生于欧洲大陆,以罗马法为历史渊源,以民法为典型,以法典化的成文法为主要形式。大陆法系包括两个支系,即法国法系和德国法系。法国法系是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蓝本建立起来的,它以强调个人权利为主导思想,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德国法系是以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强调国家干预和社会利益,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法的典型。
属于大陆法系的国家和地区除了法国、德国外,还包括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大陆国家,也包括曾是法国、西班牙、荷兰、葡萄牙四国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如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及中美洲的一些国家,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旧中国也属于这一法系。
英美法系
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法系、英国法系,是以英国自中世纪以来的法律,特别是它的普通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英美法系首先起源于11世纪诺曼人入侵英国后逐步形成的以判例形式出现的普通法。
英美法系的范围,除英国(不包括苏格兰)、美国外,主要是曾是英国殖民地、附属国的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缅甸、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等。中国香港地区也属于英美法系。
⑥ 不属于民法法系的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印度
参考答案:ABD
民法法系又称“大陆法系”、“罗马——日回耳曼法系”、“成文法系”。欧洲答大陆19世纪以民法典的颁布而形成的独特风格的法律文化现象。与英美法系并列的、影响较大的法系。分为法国法系和德国法系两个友系。前者如法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和拉美各国的法律;后者如德国、奥地利、瑞士、日本等国的法律。
⑦ 请问印度的法律是怎么样的
古代印度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古代印度法律的产生、发展和一般规律;掌握古印度奴隶制法律的渊源,基本特点、基本制度和历史地位。
第一节 古代印度法律的发展和渊源
古代印度法律是公元6世纪以前整个南亚次大陆(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各奴隶制法的总称。
一、产生
1、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以后,印度有了最早的传世文献“吠陀”。是印度最古老而神圣的法律渊源。
2、前7世纪,原始吠陀教演变为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推崇并维护种姓制度。
二、发展和演变
1、由于奴隶制的发展和劳动群众反抗斗争的加剧,前6世纪,佛教以反对婆罗门教而登上历史舞台。佛教法日益广泛传播,前3世纪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国教。
2、公元4世纪左右,由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的某些教义以及民间信仰演化为印度教(新婆罗门教)。印度教是融合法经和佛教法中的法律准则而成。
三、渊源
(一)吠陀
“吠陀” 印度最早的传世文献,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经典,是印度最古老而神圣的法律渊源。
(二)法经
解释并补充吠陀的经典,附属于吠陀。
(三)法典
婆罗门祭司根据吠陀经典、累世传承和古来习俗编成的教法典籍。
以《摩奴法典》为最著名。
注、什么是《摩奴法典》?
《摩奴法典》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较为正规的法律典籍,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它较全面地论述了吠陀的精义,规定了以种姓制为核心的基本内容。该法典对印度法制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传播到东南亚及远东地区。
(四)佛教经典
总称:三藏(经藏、论藏、律藏),佛教法的中心内容为“五戒”。
(五)国王诏令。
第二节 古代印度法律的基本制度
一、种姓制度
注、1、什么是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也是古代印度法的核心内容。根据婆罗门教法的规定,各种姓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是截然不同的。最高种姓为婆罗门,即祭司种姓,掌握宗教祭祀大权;第二种姓为刹帝利,即武士种姓,掌握军政大权;第三种姓为吠舍,从事商业或农业生产,属平民种姓;第四种姓是首陀罗,从事低贱职业,多数为奴隶。婆罗门教法所推崇和维护的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基本制度。
2、法典举例
二、注重保护高等种姓的所有权
三、高等种姓的债权受到特别保护
四、婚姻被认为是神意的结合,严格维护种姓内婚制,高等种姓一夫多妻,而低等种姓则一夫一妻
五、不同种姓同罪异罚
六、诉讼制度上缺乏统一而固定的法院组织,神明裁判
第三节 古代印度法律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一、古代印度法律的特点
(一)与宗教密不可分
印度宗教众多,影响印度法律的结构、体系,使它异常复杂;法律与宗教密切联系,宗教教义依靠法律的力量贯彻实施,法律又依赖教义和信仰得以执行;
(二)公开宣扬社会的不平等,将一切居民的地位和权利义务用法律形式加以确定,形成一套完整的种姓制度。是“种姓法”。
(三)汇合法律、伦理、道德和哲学为一体,法典实质上是它们的混合物。缺乏独立地位。
二、古代印度法律的历史地位
(一)在印度法制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印度法系
何为印度法系(死法系——历史遗迹)?
法系是比较法学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法系一般是指由若干国家和地区的、具有某种共性或共同传统的法律的总称。法系并不是指一个国家的法律的总称,而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的总称。由于对法系这一概念没有精确的解说,因此,学者们对世界上的法律应划分为几种法系也是各执一词。
有学者主张分为二大法系,即死法系和活法系,前者包括巴比伦、埃及等类型,后者包括英美、法德等类型。大多数学者主张分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日本学者大多主张分为东洋和西洋两大法系。
有学者主张分为三大法系,即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或分为原始民族法系、东洋系和希腊、罗马法系。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是否构成一个与西方两大法系并列的一个法系,在战后西方法学界一开始是有争论的。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在结构、形式方面同民法法系相似,因而应属于民法法系的一个分支而不应作为一个独立的法系。但占优势的意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由于在指导思想和社会制度方面根本不同于西方法律,因而应成为一个独立的法系。为此,有的西方比较法学家在战后对传统的法系概念作了新的解释,将“法系”一词的含义扩大到包括不同社会制度的法律。这里更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比较法学家往往将当代中国的法律列为“三个主要法系”之外的某种次要法系之一。
⑧ 古印度的各种法律文献
这个问题要详细回答可能太长了点,我就简单一点回答好吗?
古印度法包括婆罗门教法、早期佛教法及国王政府颁布的敕令。
最早是婆罗门教法。说到婆罗门教法,就必须说一下吠陀经,它是婆罗门教的经典文献,也是婆罗门教法的基本。
说到吠陀经又开始头大了,因为这书实在是太古老,也太长了点,我还是简单点说吧。这书最早的部分产生于公元前10000年,是以诗歌形式传诵的,本集分四部,还有各类补充文集、奥义书等等过千部。你可以查一下维基网络,应该有比较详细的说明。
婆罗门教法最重要的一部法典是摩奴法典,是以摩奴法经为基础所修补的法典。其中包括民法、刑法、婚姻法、种姓法……等等等等,可说是内容极度繁复。充分的维护了高级种姓制度的利益和特权。
说到佛教法就必须提一下三藏。印度佛教圣典的三种分类为:经藏、律藏、论藏佛教经典,也是佛教法的主要渊源,包括:(1)律藏,为管理僧侣所规定的规章和僧侣的日常生活的戒律;(2)经藏,佛教的全部教义;即佛陀及他的最近门徒的宗教思想文献;(3)论范,指高级佛法的论述,主要是有关佛教的哲学方面的阐述。
(对佛教有点不感冒,本人是基督教徒,所以这是从网上摘下来的,别介意)
这题目太复杂了,光是说这几本文献,好像有点对不起你这十分,不过你只要记得最重要的这几部基本上也够了。
⑨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分别是哪些国家
大陆法系包括:来法国、德国、意源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也包括曾是法国、西班牙、荷兰、葡萄牙四国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如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及中美洲的一些国家,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旧中国也属于这一法系。
英美法系包括:英国(不包括苏格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除外)外,主要是曾是英国殖民地、附属国的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缅甸、加拿大(魁北克省除外)、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等。中国香港地区也属于英美法系。
拓展资料:
法系是西方法学中一个常见的概念。一般认为,凡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形成一种传统或派系的各国法律,就属于同一个法系。所以,西方法学所谓的法系,主要是按照法律的特点和历史传统对各国法律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法的历史类型是按照历史上法的阶级本质和其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对法所进行的基本分类。这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分类方法之一种。与法系比较,前者侧重时间性,后者侧重地域性;前者侧重实质特征,后者侧重形式特征。
⑩ 印度穆斯林适用的法律有哪些
国家如果不是政教合一制度的话,所有的人都必须遵守法律,法律面前是不分种族,信仰,性别的,难道你会天真地认为某种教徒就可以随便偷窃,抢劫甚至杀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