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第246条第1款
① 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46条
刑法第抄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袭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的,应承担刑事责任。对于侮辱罪,刑法第246条规定,“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除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犯侮辱罪的,只有告诉的才予处理。因此,可以人民法院提起自诉,要求追究侮辱罪的刑事责任,同时要求赔偿其精神损失。 侮辱罪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是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高铭暄)。按照我国风俗习惯,对于祖先的灵墓、遗骨、骨灰、遗物等 向来甚为尊敬,后代对其祖先灵墓的完整性极为重视,按中国古老的习俗,后人每至特定年节,应对祖先的坟墓进行祭扫。对于祖灵,中国人有特殊的情感,任何对于祖先名誉与尊严损害,国人皆视同己身受辱,感情上会受到严重伤害。其行为显然属于以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构成侮辱罪。
② 刑法246条的司法解释
不是抄146条,是246条袭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印象中没有司法解释,实务中本条的应用也不是很多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要求一定是捏造的,如果是散布真实事实,不构成本罪
侮辱必须是公然的,私下的不符合本罪的犯罪构成,但可能构成其他的罪,比如造成人身伤害的可能构成故意伤害或过失伤害。也可能是民法中的侵权行为。
③ 刑法246条是什么内容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1、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侮辱罪客观上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败坏他人名誉;主观上只能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侮辱行为会造成败坏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2、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3)刑法第246条第1款扩展阅读
根据《刑法》规定,只有情节严重的侮辱、诽谤行为才构成犯罪。没有构成犯罪的处拘留和罚款。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④ 刑法246条内容
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版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权,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条文注释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客观表现为行为人采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如言词、文字、图画等),当着被害人的面公然贬低其人格,毁坏其名誉。若行为人使用暴力的方法侮辱他人,过失致人重伤死亡的,应择一重罪定罪处罚。
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客观表现为行为人无中生有的编造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虚假事实并向众人扩散的行为。“情节严重”是指诽谤他人手段恶劣、后果严重或者影响极坏等情况。本条规定的两个罪名都是告诉才处理的犯罪。若受害人未告诉,不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关联法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3、4条
⑤ 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
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内实诽谤他人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条文注释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客观表现为行为人采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如言词、文字、图画等),当着被害人的面公然贬低其人格,毁坏其名誉。若行为人使用暴力的方法侮辱他人,过失致人重伤死亡的,应择一重罪定罪处罚。
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客观表现为行为人无中生有的编造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虚假事实并向众人扩散的行为。“情节严重”是指诽谤他人手段恶劣、后果严重或者影响极坏等情况。本条规定的两个罪名都是告诉才处理的犯罪。若受害人未告诉,不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⑥ 如何适用刑法第246条第2款“但书”规定的意见
不多复制粘贴了,说白了就是这一条的存在导致了公民无法自由行使对于政府的批评建议权,造成了很多公权力滥用!!学者以及民间呼吁修改甚至废除这一条的太多了,可是没办法,现在政府还不愿意彻底放开,其实这一条“但书”违反了宪法、违背了刑法关于此类不告不究案件的基本理论。
------------
自2006年重庆“彭水诗案”曝光后,安徽、山西、河南又相继曝光了“五河短信案”、“稷山文案”和“孟州书祸案”。这些因言获罪的案件一方面暴露出我国司法权力方面所存在的弊端和公权力为私人操纵的问题,一方面也暴露出《刑法》第246条所规定的诽谤罪的法律缺陷。
在第二款中,法条首先明确了“侮辱罪”和“诽谤罪”均属于“告诉才处理”的刑事自诉案件,然而其后的“但书”中,却又规定“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该条规定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但书”后面的“除外”。
我国刑法画蛇添足,规定“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可以提起公诉。这一规定不仅彻底颠覆了刑法的基本理论,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首先,侮辱和诽谤侵犯的主体只能是公民,而不可能是国家机关;其次,侮辱和诽谤罪的犯罪客体是公民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权利,各国的法律表明,国家机关不具有隐私权和人格尊严的权利;第三,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权,不会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把侵犯公民民事权利的行为等同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家国不分的传统专制思想在作怪。少数人把自己等同于国家,或者把个人的利益等同于国家利益,实际上是把个人利益置于全体公民利益之上。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批评监督政府的权利。公民在批评监督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信息不准确的现象,只要政府公开澄清事实真相,就能避免错误信息产生的危害。如果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动用国家的强制力,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或者强迫公民闭嘴,那么就会侵害公民宪法上的基本权利。
废除刑法第246条第二款,丝毫不影响犯罪构成,恰恰相反,只有完全摒弃错误的规定,才能体现对宪法公民权利的尊重。
------------
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⑦ 刑法第246条是怎样规定
1.刑法246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内事实诽谤他人,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⑧ 如果1个12岁的孩子犯了《刑法》第246条,该怎么追究
《刑法》246条规定的是盗窃罪,按照《刑法》17条规定,不满14岁犯此罪的,不承担刑事责任。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⑨ 怎么做回被认定为刑法中的第246条第一款规定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侮辱罪,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事实,公然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这里所说的“侮辱”,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低毁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的方法可以是暴力,也可以是暴力以外的其他方法。
所谓“暴力”,是指以强制方法来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如强迫他人戴高帽游行、当众剥光他人衣服等。这里的暴力,其目的不是指为损害他人的身体健康,如果在实施暴力侮辱的过程中造成他人死亡或者伤害后一果的,即构成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
所谓“其他方法”,是指以语言、文字等暴力以外的方法侮辱他人,如当众嘲笑、辱骂,贴传单或者漫画等来侮辱他人。
所谓“公然”侮辱他人,是指当众或者利用能够使多人听到或看到的方式,对他人进行侮辱。侮辱他人的行为,必须是公然进行,如果不是公然,不构成本罪。
所谓“他人”,在这里是指特定的人,即侮辱他人的行为必须是明确地针对某特定的人实施,如果不是针对特定的人,而是一般的谩骂等,不构成本罪。本罪是故意犯罪,并有侮辱他人的目的,过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诽谤”,是指故意捏造事实,并且进行散播,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的行为。所谓“捏造事实”,就是无中生有,凭空制造虚假的事实。诽谤除捏造事实外还要将该捏造的事实进行散播,散播包括使用口头方法和书面方法。捏造事实的行为与散播行为必须同时具备才构成本罪。如果只是捏造事实与个别亲友私下议论,没有散播的,或者散播的是客观事实而不是捏造的虚假事实的,都不构成本罪。本罪是故意犯罪,诽谤行为针对的也必须是特定的人。依照本款规定,构成侮辱罪、诽谤罪的行为,都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行为。这里所说的“情节严重”,主要是指侮辱、诽谤他人手段恶劣、后果严重或者影响很坏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