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的正当性

刑法的正当性

发布时间: 2021-03-06 12:21:26

⑴ 法律推理的正当性标准

1、法律推理以法律和法学中的理或理由为基础。例如,在傍晚看到晚霞时,有人说,明天会有好天气。这个推理以气象学的理为根据。同样,解决法律问题时,需要法律人必须按照法律共同体所公认的法律解释方法进行解释。

2、法律推理受现行法律的约束。在我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都是法律推理的前提,是制约法律推理的条件。

3、法律推理是一种寻求正当性证明的推理。因为法律是一种社会规范,其内容为对人的行为的要求、禁止、允许,所以法律推理的核心主要是为行为规范或人的行为是否正确或妥当提供正当理由。

(1)刑法的正当性扩展阅读

推理方法:

1、三段演绎法

由一个共同概念联系着的两个性质判断作前提,推出另一个性质判断作结论的推理方法。

2、联言分解法

由联言判断的真值,推出一个支判断真值的联言推理形式的一种思维推理方法。

3、连锁推导法

在一个证明过程中,或一个比较复杂的推理过程中,将前一个推理的结论作为后一个推理的前提,一步接一步地推导,直到把需要的结论推出来。

4、综合归纳法

以大量个别知识为前提概括出一个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

5、归谬反驳法

从一个命题的荒谬结论,论证其不能成立的思维方法。分为:硬汉派、社会派、悬疑派、本格派、变格派。

⑵ 为什么法律的正当性优于法律的强制性

法律的正当性高于法律的强制性是因为:在法律本体上,法律的强制性源自正当性;在法的执行层面上,强制力源自正当性,正当性是评价强制效力的标准;在法的遵守层面上,正当性占主导地位。

法律的正当性包括三方面的最低要求,立法权的正当来源,即掌握立法权的人的地位来自民众选择或被认可;立法权的正当行使;强力的适当使用。

在法律本体上,强制性源自正当性,法律之为法不在于它是否出自国家,而在于是否正当;国家制定的东西之所以是法,是因为人们推定“国家的行为是正当的”,但这个推定常常被推翻,如法西斯国家。国家的存在也依赖正当性。形式上出自国家,实质是正当。

在法的执行层面,强制性源于正当性,正当性是评价强制效力的标准。在法的遵守层面,正当性是守法的道德前提,是人的主体选择能力的体现。

(2)刑法的正当性扩展阅读:

法的国家强制性是法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和法的实现的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是由于法具有国家强制性,才可能在必要时通过国家强制措施保证法的实现,但是法的实现的方式,并不一定都通过国家强制措施。

人们遵守法律出于各种动机,并不一定都出于畏惧法律制裁。社会主义法,体现着人民的利益和意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依靠人民群众的自觉遵守获得实现的,只是在法的实现过程中遇到阻碍时才采取国家强制措施。

⑶ 法律上的合法性

泛指的时候是所有法律,特指的时候是特定法律

⑷ 从法理学角度阐述法律对个人自由干预的正当性及其限制

1,法律为保障人之自由的社会契约,为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
2,法律比之道回德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保障其答顺利贯彻实施,进而实现全体人民之意
理论上我国法律对于个人自由之限制有概括性的规定从宪法到治安管理处罚法,。
3,限制实际上是随着社会发展应该一同改变的,在不侵害国家、社会公益、第三人合法利益的情况下,个人自由应当是一个不断扩张的概念。
4,法律对个人自由之限制与否的分界也将越来越窄。

⑸ 法的可预测性和正当性怎么理解

法的可预测性,简单而言,即指法律在实际与实践的运行过程中的事先预判以及对可能结果的出现所作的预测。从微观的司法实践运作过程来说,所谓法的可预测性中的预测,即指在司法活动中(更为确切的讲,在审判活动中),对法官会做出何种司法判决的一种预判。

法律现象中的妥当性(合法性)与正当性(合理性)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一些西方学者、特别是自然法学派与法律实证主义者,则往往各持一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复兴自然法学派在批判法律实证主义时,说它只考虑法律规范、程序方面的“形式上的合法性”(妥当性),而不问“内容上的合法性”(正当性或合理性)。

(5)刑法的正当性扩展阅读

法的规范作用分为五个方面:

一,指引作用。这是指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从而对行为者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二,评价作用。这是指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或有效的作用。

三,教育作用。这是指通过法的实施,法律规范对人们今后的行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诱导影响。

四,预测作用。这是指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事先估计到当事人双方将如何行为及行为的法律后果,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

五,强制作用。这是指法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实现,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惩罚违法行为。法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证。

⑹ 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

【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6)刑法的正当性扩展阅读:

正当防卫主观条件:

具有防卫意识

正当防卫要求防卫人具有防卫认识和防卫意志。前者是指防卫人认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后者是指防卫人出于保护合法权益的动机。

防卫挑拨、相互斗殴、偶然防卫等都是不具有防卫意识的行为。防卫挑拨——为了侵害对方,故意引起对方对自己先行侵害,然后以正当防卫为由,对对方施以侵害。这被俗称为“激将法”。

因行为人主观上早已具有犯罪意识,自不可能实施正当防卫。但仍为不法加害行为。相互斗殴——双方都有侵害对方身体的意图。

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没有防卫意识,因此不属于正当防卫,而有可能构成聚众斗殴、故意伤害等罪名。但是,在斗殴结束后,如果一方求饶或者逃走。

另一方继续侵害,则有可能不构成正当防卫。偶然防卫——一方故意侵害他人的行为,偶然符合了防卫的其他条件。

例如,甲正欲开车撞死乙,恰好乙正准备对丙实施抢劫,而且甲对乙的犯罪行为并不知情。这种情况下,甲不具有保护权益的主观意图,因此也不构成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的开始和结束:

侵害人进行不法行为进行是,公民的合法权益处在紧急的威胁或者被侵害中,使公民采用正当防卫制止方法成为必要。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就是侵害人的不法侵害开始进行并且还没有结束。

(一)不法侵害的开始

对于侵害人进行不法侵害开始的时间,在我国刑法条例规定上有直接面临说、着手说、进入现场说、综合说。对于一般着手说的侵害人不法侵害时间。

需要从侵害人是否着手来判断侵害行为是否开始;对于进入现场说,从侵害人进入现场,公民面临侵害的威胁时当成侵害行为的开始时间。

对于直接面临说,在侵害行为带来的实际威胁非常紧迫、明显,等到侵害人着手时就不能避免危害结果或者来不及减轻危害结果时当成开始时间。

对于一些侵害人的预备行为,也能认为侵害人的侵害已经开始,像为了杀人预备在别人住宅里的,就需要对已经开始的侵入住宅行为采取正当防卫制止方法。

(二)不法侵害结束时间

对于正当防卫里不法侵害的结束时间,从刑法的理论上有不同理解。一些人认为已经造成侵害后果的就算结束时间,也有人认为对侵害人进行侵害制止时就算结束时间。

也有人认为不法侵害人结束时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不能统一标准。对此,可以认为不法侵害结束时间是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再受到现实威胁、现实侵害,不再处于紧迫之中。

或者说侵害人的侵害行为不会再造成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时算结束时间。对于财产性的违法犯罪行为,侵害人侵害行为结束。

但实际现场还没有挽回经济损失的,应该算不法侵害时间还没有结束,还需要采用正当防卫制止方法。正当防卫在维护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现实社会中,公民在紧迫情况下,对违法犯罪行为采取正当防卫制止方法必不可少。这也可以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正义以及道德的基本要求。

也是鼓励公民勇于同违法行为做斗争的推动力。对此,我们需要把握不法侵害造成的正当防卫制止起因,使正当防卫合理实施。

⑺ 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首先源于宪法的正当性对吗

不对。
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内的依容据,任何普通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对此,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2)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对此,我国宪法第5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⑻ 新的法律规定是12~16之间发生正当性行为是不违法,出自什么法

本来刑法规定与14岁以下幼女发生性关系,不论情节都以强奸论处,但后来最高院出了一司法解释,司法解释认为:行为人不知道女性在14岁以下,与之发生性关系,情节显著轻微且危害不大的不以犯罪论处.
如果明知女性在14岁以下还和她发生关系,还是犯罪哦

⑼ 谁确保了法律的正当性

您好,《宪法》确保了法律的正当性,离开宪法什么事也不要再谈,《宪法》是国家大法,相当于孩子的母亲一样。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在新的一年里生活愉快幸福!

⑽ 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条款

根据《刑法》 第二十条规定,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中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无限正当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仍然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0)刑法的正当性扩展阅读:

正当防卫的本质在于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它有以下基本特征:

1.正当防卫是目的正当性和行为的防卫性的统一。

目的正当性是指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的防卫性是指正当防卫是在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的时候,同不法侵害做斗争的行为。

他既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种权利,又是公民在道义上应尽的义务,是一种正义行为,应受到法律的保护。目的正当性与行为的防卫性具有密切的联系。首先,目的的正当性制约着行为的防卫性。其次,行为的防卫性体现着目的的正当性,是目的正当性的客观表现。

2.正当防卫是主观的防卫意图和客观上的防卫行为的统一。

防卫意图,是指防卫人意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而决意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心理状态。正当防卫在客观上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了一定的人身或者财产的损害,因此具有犯罪的外观。但是,正当防卫与犯罪具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只有看到正当防卫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国家和其他合法权益的本质,才能真正把握住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的依据。

3.正当防卫是社会政治评价和法律评价的统一。

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且客观上具有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的性质。

因此,正当防卫没有法益侵害性,这是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肯定的社会政治评价;正当防卫不具备犯罪构成,没有刑事违法性,因此,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这是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肯定的法律评价。在这个意义上说,正当防卫是排除社会危害性和阻止刑事违法性的统一。

热点内容
加强法治宣传思想工作 发布:2025-09-13 16:13:43 浏览:119
江苏省违章停车法规 发布:2025-09-13 16:03:30 浏览:839
票据不得转让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9-13 16:03:29 浏览:963
道德决定上层建筑 发布:2025-09-13 15:54:47 浏览:650
法院内分 发布:2025-09-13 15:35:31 浏览:959
行政诉讼法保全 发布:2025-09-13 15:18:17 浏览:84
涉港国安立法表决通过票数 发布:2025-09-13 15:13:01 浏览:456
新婚姻法2020年新规军婚 发布:2025-09-13 15:11:36 浏览:429
道德经情侣 发布:2025-09-13 14:49:05 浏览:962
党内重要法规汇编体会 发布:2025-09-13 14:47:15 浏览: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