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陪护
⑴ 护理依赖赔偿标准
部分护理依赖护理费赔偿标准:评残前,护理人收入×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由工伤医疗机构出具医嘱证明或诊断书确定护理时间和护理人数,时间超过3个月仍需护理依赖的应申请鉴定机构对当事人是否需要进行确定,最长不超过20年)。
评残后,根据护理级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为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的,为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的,为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下发的于2009年1月1日实施的《人身损害护理依赖程度评定GA/T800-2008》之附录B(资料性附录)护理依赖赔付比例,分以下三等:
1、 完全护理依赖100%;
2、大部分护理依赖80%;
3、部分护理依赖50%。
以上给付比例,分别计算为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100%、80%或者50%)
附相应的法律依据: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规定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二十一条第三款规定:
受害人因残疾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护理期限,但最长不超过二十年。受害人定残后的护理,应当根据其护理依赖程度并结合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的情况确定护理级别。
2、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
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分别为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或者30%。”。
(1)民法典陪护扩展阅读:
1996年10月1日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第3.1.4条规定:“护理依赖指伤、病致残者因生活不能自理需依赖他人护理者。生活自理范围主要包括下列五项:进食;翻身;大、小便;穿衣、洗漱;自我移动。
护理依赖的程度分三级:
1、完全护理依赖指生活不能自理,上述五项均需护理者。
2、大部分护理依赖指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上述五项中三项需要护理者。
3、部分护理依赖指部分生活不能自理,上述五项中一项需要护理者。”上述规定是有关护理依赖现在最主要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此规定虽然过于简单和原则,但法律规定的“等费用”应该包括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精神损害赔偿等。
⑵ 现在的法律对误工费.营养费.护理费有没有明确的赔偿
这些具体赔偿项目的计算标准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有具体的规定,具体涉及的标准要根据案情具体计算,现列出相应条款,请根据自己的情况计算。
第十七条 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
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赔偿义务人也应当予以赔偿。
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除应当根据抢救治疗情况赔偿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相关费用外,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
第十八条 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
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请求权,不得让与或者继承。但赔偿义务人已经以书面方式承诺给予金钱赔偿,或者赔偿权利人已经向人民法院起诉的除外。
第十九条 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赔偿义务人对治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异议的,应当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
医疗费的赔偿数额,按照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实际发生的数额确定。器官功能恢复训练所必要的康复费、适当的整容费以及其他后续治疗费,赔偿权利人可以待实际发生后另行起诉。但根据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确定必然发生的费用,可以与已经发生的医疗费一并予以赔偿。
第二十条 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第二十一条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
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员没有收入或者雇佣护工的,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护理人员原则上为一人,但医疗机构或者鉴定机构有明确意见的,可以参照确定护理人员人数。
护理期限应计算至受害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止。受害人因残疾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护理期限,但最长不超过二十年。
受害人定残后的护理,应当根据其护理依赖程度并结合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的情况确定护理级别。
第二十二条交通费根据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交通费应当以正式票据为凭;有关凭据应当与就医地点、时间、人数、次数相符合。
第二十三条住院伙食补助费可以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予以确定。
受害人确有必要到外地治疗,因客观原因不能住院,受害人本人及其陪护人员实际发生的住宿费和伙食费,其合理部分应予赔偿。
第二十四条营养费根据受害人伤残情况参照医疗机构的意见确定。
第二十五条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受害人因伤致残但实际收入没有减少,或者伤残等级较轻但造成职业妨害严重影响其劳动就业的,可以对残疾赔偿金作相应调整。
第二十六条残疾辅助器具费按照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标准计算。伤情有特殊需要的,可以参照辅助器具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相应的合理费用标准。
辅助器具的更换周期和赔偿期限参照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
⑶ 工人意外把腿摔断了,一般要赔偿多少钱
按照雇佣关系,由工地参考如下法条给予工人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
第十七条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
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赔偿义务人也应当予以赔偿。
⑷ 哥哥脑出血住院,无医保无工作,媳妇精神不好,有退体工资,没离婚有义务护理丈夫
有义务护理,夫妻之间有相互扶养的义务。
《民法典》1059条规定需要扶养的一方,在另一方履行扶养义务时,有权要求给付抚养费的权利。
⑸ 父亲从未抚养过我,现在却要求我赡养他,到底应该赡养吗
【三十余年未见的父亲,回来要求女儿赡养】小慧五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
小慧对父亲早已没有什么印象,但是始终有一幕深深印在她心里:当时紧紧拽住父亲裤脚,嚎啕大哭。父亲却用力掰开了她的小手,转身离去。
父母离婚之后,母亲把外公外婆接了过来帮忙照顾。小慧只从外公外婆口中听到过“你爸爸生活作风有问题”,那个时候岁数小,不明白什么叫生活作风。长大之后才明白当初父母离婚的原因。
在她心里,对父亲抱有很大怨气。
小慧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一直未再婚。小慧很争气,后来考上重点大学、读完研究生,顺利毕业参加工作。随后都是正常剧本:恋爱、结婚、生子。
小慧能体会到自己年幼时母亲、外公外婆的不容易,更能体会到家庭温暖的重要性,所以格外珍惜当下生活。小慧丈夫为人很不错,俩人经过多年的共同打拼,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小慧和爱人都是懂得知恩图报的人。自己条件好,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在公婆眼里,小慧是个好儿媳;在母亲眼里,姑爷是个好女婿。有时候夫妻之间就是要扮演这样一个角色:相互撮合、相互帮扶。
平静的日子,却被一个“不速之客”打破了——小慧的生父找上门。看着这个年过六十、却早已满脸褶子头发花白的“陌生人”,小慧没有什么客套:
“你有什么事儿?”
小慧父亲对她的反应似乎在意料之中,也没遮掩,开门见山。大体意思就是:自己老了,身边没人,经济条件很差,希望小慧能“帮帮他”。
小慧想也没想直接拒绝,而且告诉生父,不要来打扰他们的生活,各过各的,各自安好。
随后父亲又找过她几次,最后一次把小慧惹急了:
“你当是警告也好,劝说也罢,今后你不要再来找。你的今天,我的今天,没什么关系,别拿‘父亲’来说事儿,这个称呼你不配。”
随后的事情却让女儿大为光火:父亲竟把女儿告了,要求女儿赡养。收到传票的那一天,小慧心里五味杂陈——小时候狠心掰开自己手指转身离去的那个人,三十多年来不管不顾,没给过自己一分抚养费,到头来居然反过来要求赡养,凭什么?
结果却让她更难以接受:要对生父尽赡养义务。小慧并非不懂法,但是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心理上这道关、理儿上这道关,过不去。
既然这么定了,小慧也打定了主意:
“赌气的话我也不说了,每个月给你600块钱,两清。”
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的单向义务关系。但本质上,是双向关系。
如果把要求赡养当作一项权利的话,一定要搞清楚:权利,通过付出才能得到,这是“理”。直白一点讲就是:先把父母的角色扮演好——把自己的子女抚育好,才能有权利去向子女索取回报。
有人总会拿“毕竟生了你,所以你得赡养”来作为说辞。
这种说辞恰恰忽略了最本质的一个东西:情感。
人最基础的本能是情感。法律是人为规定,人为规定改变不了人性。没有情感的家庭关系,注定好不到哪儿去;有情感的家庭,法律规定也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做好各自该做的,权利自然而然就有了,不用挂在嘴边;自己做好了、对方没做到,这时候拿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才有用;自己没做好,对方随便糊弄糊弄、甚至不违法的故意找点不痛快,都有无数空子可钻。
⑹ 几个人一起喝酒,一人死了,其他陪同人员是否要负法律责任
要承担法律责任。是民事责任。
法律对于喝酒致死的情形并无明文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对此类纠纷,法院会依据《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第一款“行为人因过错损害他人民事权益,应承担侵权责任”的规定进行裁判。
因为喝酒、醉酒会导致自然人的认知能力及控制能力不同程度下降,使其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酒局的组织者、参与者在法律上就产生了照顾、注意醉酒者的安全义务。若未尽到安全义务,就存在法律上的过错。
相关案例:
2017年1月15日,1990年出生的邓某下班后约李某等人到食堂吃饭喝酒。饭后回到宿舍,邓某觉得还没喝过瘾,又约李某、陆某等人一起去酒吧喝酒。次日凌晨1时许,看到邓某昏昏欲睡,大家以为他喝醉了,就让李某带他去酒店休息。
凌晨2时许,李某发现邓某没了呼吸声,赶紧拨打120并报警。医生赶到时,确认邓某已死亡。经尸检,邓某系乙醇中毒死亡。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邓某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应当知晓过量饮酒可能造成对其身体健康不利的后果,但仍大量饮酒,最终导致酒精中毒死亡,其本人应承担绝大部分责任。
而参与了两场喝酒的被告均未完全尽到对邓某提醒、劝阻等义务,应根据各自的过错大小承担相应赔偿责任。被告李某一直陪在邓某身边,发现邓某处于醉酒状态后未及时将其送医救治,未尽到完全的照顾义务,赔偿原告损失1.5万元。
其余4名同饮者各赔偿原告6000元。被告罗某作为酒吧工作人员,工作期间通过敬酒方式与邓某喝过酒,其敬酒行为与邓某死亡也存在一定因果关系,赔偿原告6000元。
被告酒店作为服务行业,未尽到完全的安全保障及注意义务,在邓某及被告李某入住该酒店时,只办理了李某的登记入住手续,未登记邓某身份信息便允许已经醉酒的邓某入住,赔偿原告1万元。
(6)民法典陪护扩展阅读:
在喝酒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同桌一起喝酒者都会承担适当责任。但做到以下4点,则酒友不承担责任:
1、不强迫性劝酒,无论什么场合,什么情况,对方什么身体状况,都不要劝酒;
2、在明知对方身体有疾病或者对方已经明确表示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劝对方不饮酒或者对方自愿要喝,要做到劝阻少饮,尽到提醒和照顾义务;
3、将醉酒者安全送达。对于酒友醉酒的,清醒酒友应当预见到醉酒者已经失去或即将失去对自己的控制能力,在无人照顾的情况下存在危险的发生,因此,清醒酒友应当将醉酒者安全送达,避免担责;
4、酒后驾车及时劝阻。对于醉酒的酒友要驾车驶离,其他人应当劝阻其不得驾车,如果未加劝阻则有可能承当相应责任,但是如果已尽到劝阻义务,而对方不听劝阻的情况下,酒友是可以免责的。
⑺ 复学监护与陪护区别
一、监护人和看护人的区别是什么?
1、定义不同:监护人,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一切合法权益负有监护职责的人;法律明确规定对孩子义务抚养的人。
2、服务对象不同:监护人包括:法定监护人、指定监护人、遗嘱监护人、委托监护人;扶养人针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其中包括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
3、特点不同:监护人应具有监护能力,符合法定资格,并克尽监护职责,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抚养是针对未成年人而言的,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生活条件、环境及成长。
二、不得作为监护人的人主要包括:
(1)禁治产人、准禁治产人。禁治产人是指因心神丧失或精神耗弱不能处理自己事务,经申请由法院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准禁治产人是指因心神耗弱、聋、哑、盲、浪费人经申请宣告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禁治产人、准禁治产人的范围各国立法有差异,有些国家之规定了禁治产人,如法国、德国;有些国家既规定了禁治产人又规定了准禁治产人,如日本、意大利。我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未规定禁治产人和准禁治产人。
(2)被判处刑罚的人、失踪人。法国民法规定,被判处刑罚的人排除其任监护职务,已任职责当然解除。日本民法规定,行踪不明不得担任监护人。
(3)破产人。日本民法规定,破产人丧失监护资格,但我国民国时期的民法规定,破产不为丧失监护资格的事由,但破产人因无支付能力,在监护人的指定和选定时,应慎加选择。
(4)外国人。日本民法和法国民法规定,外国人不得为监护人。但法国民法又规定,有亲属关系的外国人有监护资格。我国民国时期的民法、《民法典》对此未规定。
(5)法人。一般认为,法人不得担任监护人,但依《民法典》规定,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以及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可作为监护人。
以上就是监护人和看护人的相关认定情况,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情况来进行处理,特别是对于不同情况下是适用于监护还是看护的,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判断,如果对相关情况的认定不清楚的,可以咨询司法机关。
⑻ 关于陪护费用的赔偿
“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专人陪护的,按照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陪护费的计算期间只限于患者发生医疗事故后的“住院期间”,均以上一年度事故发生地职工年平均工资为标准按日计算。需指出的是,条例作为行政法规,所规定的“一刀切”陪护费计算方式与最高法院 《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5条规定的陪护费计算方式有所不同, 该条规定:“经医院批准应以当地的一般临时工的工资标准为限。” 关于此项赔偿费用,应注意:
1、陪护费发生的前提是患者确需专人陪护,例如患者生活无法自理等;
2、陪护人员可以是专门聘请的临时工(护工),也可以是患者家属;
3、《条例》规定与最高人民法院《若干意见》有一定的差异。最高法院《若干意见》第145条将此项费用称为“陪护人员的误工补助费”,规定“经医院批准专事护理的人,其误工补助费可以按收入的实际损失计算。应得奖金一般可以计算在应赔偿的数额内。本人没有工资收入的,其补偿标准应以当地的一般临时工的工资标准为限。”
4、护理人员原则上为一人,但医疗机构或者鉴定机构有明确意见的,可参照确定护理人员人数;
5、 护理期限应计算至受害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止;
6、 受害人因残疾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护理期限,但最长不超过二十年;
7、 受害人定残后的护理,应当根据其护理依赖程度并结合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的情况而确定护理级别。
8、陪护费赔偿金额=陪护天数×陪护人数×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
⑼ 儿媳阵痛8小时,婆婆聊天笑言:不是亲闺女,不心疼,怎么看
有的时候婆媳关系出问题,往往是因为婆婆没有把儿媳妇当成自己家里面的人,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家都是很孝顺的,所以大部分的婆媳关系比较紧张,都是出于婆婆的身上。可能我说这个话大家是不认同的,没错,因为这不是绝对的,因为很多事情不是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没有办法去做过多的评价和评论。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妹妹的身上,而对于妹妹家的这个婆婆,我真的是挺无语的,并且也是很生气的。
都是女人何必要这个样子
婆婆也是媳妇熬出来的,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个过程,何必要为难自己的媳妇。对这个婆婆我真的是挺无语的,也想不通,虽然心里有气,但是这个时候也不好多说什么儿妹妹后来终于顺利的生产了,母子平安。妈妈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留下了眼泪,婆婆却笑的合不拢嘴,也许这正是婆婆和妈妈的区别吧。对于婆婆来说,这是给他家添丁进口,对于妈妈来讲,女儿终于从生死线上回来了,这两种感触完全是不一样的。
⑽ 有偿陪侍处罚的法律条文
有偿陪侍概念:
“有偿陪侍”主要是指通过对“情感”、“旅游”等进行“陪护”和“陪伴”来换取报酬的行为。在中国的营业性质娱乐场所中,提供以营利为目的的陪酒、陪唱等有偿陪侍都属违法行为。
目前只有对营业场所的处罚,没有对参与陪侍人员的处罚。
处罚依据:
《娱乐场所管理条例》
第十四条 娱乐场所及其从业人员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不得为进入娱乐场所的人员实施下列行为提供条件:
(四)提供或者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陪侍;
第四十二条 娱乐场所实施本条例第十四条禁止行为的,由县级公安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责令停业整顿3个月至6个月;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娱乐经营许可证,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10)民法典陪护扩展阅读:
《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对有偿陪侍的标准条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开办娱乐场所或者在娱乐场所内从业:
(一)曾犯有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强奸罪,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赌博罪,洗钱罪,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
(二)因犯罪曾被剥夺政治权利的;
(三)因吸食、注射毒品曾被强制戒毒的;
(四)因卖淫、嫖娼曾被处以行政拘留的。
《娱乐场所管理条例》是为了加强娱乐场所管理而制定的法规。2006年1月18日国务院第122次常务会议通过,2006年1月29日发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根据2016年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66号《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