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跟哲学

刑法跟哲学

发布时间: 2021-03-11 15:25:02

刑法哲学的前言

经过了将近20年的寂静之后,随着我国第一部刑法的颁行,刑法学在各部门法学中一马当先,首先跨越了历史的断裂层,,顾不得抹去长久的冬眠而残存在心灵上的噩梦,以一双不太适应的眼睛迎接理性的光芒,很快在法苑中立住了脚跟,恢复了大刑法昔日的自信,并睨视着其他尚在草创之中的部门法学,俨然以老大自居。可是突然有一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民法经济法、国际私法等部门法学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如同旭日东升,被人喻为朝阳学科。相形之下,刑法学黯然失色,似乎刑法学的黄金季节已经过去,于是将刑法学喻为夕阳学科的哀叹问世了。面对着其他部门法学的竞争与挑战,刑法学意欲何为、出路何在?每一个有志于刑法学研究的人都扪心自问,并进行深刻的反思。
从体系到内容突破既存的刑法理论,完成从注释刑法学到理论刑法学的转变,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并非一朝一夕苦思冥想的结果,形成了作为本书之精髓的罪刑关系的基本原理,这一基本原理最初以《罪刑关系论》为题(作者:陈兴良、邱兴隆,该文获中国人民大学1988年科研成果优秀奖),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1987年第4期。在该文中,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命题,即“罪刑关系的基本原理应该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法学体系的中心。”
·查看全部>>

⑵ 刑法哲学的介绍

该书是一部以犯罪与刑罚及罪刑关系为研究内容的学术专著。该书在对我国现行的刑法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和基础上,初步建构了一个以罪刑关系为中心的刑法理论体系。全书分为三编:犯罪本体论、刑罚本体论和罪刑关系论。在本书中,作者分别提出了犯罪本质二元论、刑罚目的二元论和罪刑关系二元论等一系列全新的刑法命题。

⑶ 《刑法哲学》读后感

[《刑法哲学》读后感]理性的思维能力中国人一直都很强大,但必须是在“年少轻狂”时,《刑法哲学》读后感。站在费尔巴哈、康德、贝卡利亚等人的肩膀上,陈兴良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罪刑关系中心论”,对抗古典学者的“行为中心论”、实证学者的“行为人中心论”,对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危害性中心论”。其实不管怎样去“论”,始终要考察人,要考察人和行为的关系,要考察行为和环境的关系,要考察在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人为什么要做出特定的行为,而大多数人为什么不这样去做。犯罪动机形成的过程就是冲破社会普遍认知的过程,因此要使犯罪的心理逆转,确实需要最强有力的心理强制——刑罚的一般预防作用是刑法的立足点。而作为一个共同体中的一员,侵害了共同体或者其成员的利益就应当受到惩罚——刑罚的特殊预防作用必然要体现等价的因果报应。而这种报应必须是及时、准确和合法的,有公正的司法诉讼机制,有罪刑法定和罪刑均衡原则,特殊预防作用和一般预防作用才能相互生辉。"罪刑关系"就是一个有责任能力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应当承担的公众评价和来自于刑法的处分,这种评价和处分的合法性来源于公正,读后感《《刑法哲学》读后感》。什么是公正?法有实定法与自然法之分,有现实和理想之分。现代中国法学家大都借鉴西方或者前苏联的研究成果,更多考虑社会需要的功利原则,很少予以更深层次的理性辩驳,这是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因为“实定法”就是“自然法”,不容质疑。1991年,“年少”的陈兴良教授用“轻狂”的心写就了《刑法哲学》,是八十年代思想大解放结出的硕果之一。“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公正涉及培养德行和推理共同的善”——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教授
〔《刑法哲学》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⑷ 谁的欲求催生刑法(读刑法的根基与哲学有

刑法的出现是社会规律,不是个人欲求。要分清唯物和唯心呀

⑸ 关于刑法哲学的论文

请问大几了??
我大一都知道论文要自己写,就算不自己写也得自己上网找资料,哪有在这儿干等别人帮忙的!怪不得是零回答~~~

⑹ 谁有陈兴良《刑法哲学》pdf

你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应该是你要的资料。我的回答您满意吗?满意就采纳我,谢谢!若有什么问题,可以继续问我哦!

⑺ 刑法上因果关系较之哲学上的因果关系具有哪些特殊性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范围更小,是仅仅针对刑事法律领域的,认定的更严格,并且有明显的学科特征。

⑻ 《刑法的根基与哲学》读后感

去豆瓣上找

⑼ 谁有陈兴良的刑法哲学电子版的,谢谢谢谢!

有PDF电子版,你要哪个版本?有偿提供。

⑽ 法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看,哲学是法学的基础,对法学起着指导作用;法学则是哲学的运用,二者不能相互代替,构成社会科学体系中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就法学发展的性质而言,无论是中国历史上的法学还是西方法学,都是剥削阶级的法学;

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其学说没能也不可能真正科学地阐明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直到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法学出现,法学领域才发生了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法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为理论基础,深刻分析法或法律现象这种特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使法学真正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途径。

(10)刑法跟哲学扩展阅读

在我国五千多年历史中,20世纪以前,上层建筑中的法学、律学与刑名之学基本上是混杂在一起的,不存在独立的法律科学,更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学理论,例如,在我国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派是从人性善的哲学立场出发,重视道德礼教,强调贤人政治,主张德主刑辅,并进行了哲学论证。

直到1901年清末宪政改革,始设立京师大学堂,开办了法学学科,开始对民商事、刑事进行了分别立法活动。在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初步形成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同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思想。

热点内容
以车抵债法律效力 发布:2025-09-12 12:48:28 浏览:834
佛山司法考试考点 发布:2025-09-12 12:42:11 浏览:84
公司治理法律服务 发布:2025-09-12 12:34:39 浏览:486
合伙企业法律责任案例 发布:2025-09-12 12:23:53 浏览:386
论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的法律责任问题 发布:2025-09-12 12:23:19 浏览:87
武邑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5-09-12 12:11:01 浏览:8
行政法学年论文 发布:2025-09-12 11:58:55 浏览:230
经济法李昌麒读后感 发布:2025-09-12 11:41:24 浏览:424
道德经80 发布:2025-09-12 11:38:28 浏览:40
双证法律硕士学费 发布:2025-09-12 11:37:51 浏览: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