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何为市民法

何为市民法

发布时间: 2021-03-13 14:14:17

⑴ 市民法的概念是什么谢了!

市民法是罗马法中的称呼,也即现代的民法在罗马时期的称谓,罗马在古代表现为城邦结构,按照古典的含义,它被理解为参与城市生活和防卫的自由人的组织,为巩固市民共同体,逐渐形成了被视为市民自己的市民法。后随着市民与万民的主见融合,市民法与万民法的区别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现代意义的“市民”概念起源于中世纪后期的市民国家,即由工商者集居的发展起来的独立于封建诸侯国家的城市国家。这时的“市民”指的就是这种城市国家的成员,即工商这,这种国家的法也叫市民法。

⑵ 为什么说民法是市民法

民法的性质集中表现为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市民社会是纯粹由个人作为主体参与的社会,是法律主体的生存之本。民法是私法,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仍然是法律的一种基本分类。民法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条件。民法的理念有二:一是私权神圣,一是私法自治。私权神圣包含私权本位、权利不受侵犯,且私权以人格权和所有权为核心。私法自治以意思自治为灵魂。

民法乃一国法律体系中之基本法,与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共同构成一国之部门法体系,为最重要的法律部门之一。

民法者,市民社会之法则也。汉语中“民法”一词实非古汉语固有之词,而乃西方法律文明之舶来品。我国近现代民法一语,究其渊源,第一步可追溯到日本民法,恰如学者所言,“民法一语,典籍无所本,清季变法,抄自东瀛”[1];第二步可追溯到法国民法,因日人是从法语droitcivil转译而来;第三步则须追溯到罗马法,盖因法语中的droitcivil乃来自于罗马法中的juscivile即市民法,其他欧陆诸国如德、瑞、意等关于此语之名称也均系由市民法转译而来[①此说为我国民法学界前辈学者之通说。但关于日人中谁是使用“民法”之第一人,则有二说:一说为箕作麟祥,其在转译法语 droitcivil时将其译作民法;一说为津田真道,其在转译荷兰语burgerlykregt时将其源于日本民法学者穗积重远之考证。].而日人转译时从其简,省掉了一个“市”字,遂有汉字中“民法”之称谓。是故,民法之真正根源乃罗马法,研究民法的人便无不“言必称罗马”。

一、民法的性质:市民社会的法

民法的性质表现在四个方面: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民法是私法;民法是实体法;民法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条件。其中,市民社会的法是民法性质的集中体现。

(一)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

通过对民法一词的语意与渊源考察我们已经得知,民法者,实乃市民法之简称也,而市民法者,当为市民社会之法也。何谓市民社会?社会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存在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依两种方式发生,一种是直接面对其他社会成员而发生,包括家庭成员,另一种是通过国家这一中介而发生。由此形成两种社会关系,前一种社会关系因直接发生于社会成员之间,故其有关内容取决于社会成员个人的意志,而后一种社会关系通过了国家的中介,国家必将其意志体现在其中。体现社会成员个人意志的社会关系当以个人或私人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体现国家意志的社会关系当以国家或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由此,人所参与的全部社会关系不外乎此两种类型,而社会也就因此可以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实证上划分为两种,一种为纯粹由个人作为主体参与的社会,即所谓市民社会,而另一种为有国家参与的社会,即所谓政治社会或政治国家。任何人都总是扮演两种角色、具有双重身份,他一方面作为市民社会的人参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作为政治社会的人参与政治国家的关系。规范市民社会关系的法律就发展成为市民法,它以保护市民社会中人的权利即私权为己任;而规范政治社会关系的法律就是公法,它以保障国家权力的行使为目的。所以说,民法(市民法)是关于市民社会的法。

尽管人总是既要参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又要参与政治国家的关系,然而市民社会是其生存之本,市民社会中的经济与人身关系是每一个人都生而必须进入的,所以,市民社会的生活对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市民社会中权利的享有与保障对于一个民主国家来说同样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指出的是,政治国家中的权力从根本上说不是为国家而存在的,而是为市民即为民众而存在的,国家行使公共权力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和保障市民社会的权利,市民权利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是本与末的关系,万不可颠倒。同时,在法治体系尚非尽善尽美的情况下,政治权力的膨胀与扩张必然会导致对私权的挤压与限缩,使政治权力成为凌驾于市民权利之上的强暴工具,所以,必须在对政治权力与市民权利进行正确定位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和完善市民社会,这是实现经济民主进而实现政治民主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⑶ 法律上的市民与公民的区别

市民法是罗马法上相对与万民法的类似于国内法的法律,这里的市民指的是罗马市民内,万民法指容的是罗马帝国占领的地区的外邦人与外邦人、外邦人与罗马市民之间的法律纠纷时候适用的法律,很象现在的国际私法和国际公法。市民法则类似与国内法,针对的是罗马市民之间的法律纠纷。

现代法律上没有所谓市民之说,只有地方法规规范本地区的公民,而没有市民的法律用语。

⑷ 分别概括市民法和万民法的特点

清楚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区别。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成为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适应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
清楚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罗马公民,后者是罗马的一切自由民。转变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为罗马在长期的扩张过程中,被征服者无法享受罗马公民权,不受公民法保护;版图的不断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使原有的法律无法解决。而这一变化过程是伴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而进行的。罗马共和国时期,就开始对外扩张,到公元前3世纪早期征服意大利半岛的其它民族统一了意大利半岛。随着罗马的日益强大,罗马不断对外扩张,到公元前1世纪成为地中海地区的霸主。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尽量把自己的政权用合法的外衣掩盖起来,因而在国家制度上仍保留着共和的称号,但他不仅自称“元首”还接受了元老院奥古斯都的封号,屋大维的元首制实际上就是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专制。之后的罗马保持了近200年的和平与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帝国的皇帝们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为巩固统治,帝国对各行省上层人士大量授予公民权。3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之间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开始消失,这样原先的公民法和万民法之间的区别失去实际意义。
追问:
那应该怎么判断和区别呢?时间?适用范围?
回答:
罗马法的发展演变过程 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于十二块铜表上发表,称为《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2、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期以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它具有明显的狭隘性,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演变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 。3、从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统称为《民法大全》。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①、什么是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②、罗马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罗马法的起源及发展阶段起源: 习惯法――成文法发展: 公民法——万民法完成: 《民法大全》1、起源: 习惯法――成文法③、什么是习惯法?习惯法 含义: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并默认的社会法则。 局限: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首先,罗马的公民法特别注重形式,如法庭上必须用固定的语言、还要祭神、还有特别的手势等等,谁错一点就算败诉。外邦人无法接受。第二,它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可以不认可外邦人。而高卢人、西班牙、意大利人也有自己的公民法。罗马政府设置了外事裁判官来处理外邦人之间以及罗马人与外邦人之间的诉讼案件。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体系。它普遍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把外邦人归入,使他们也成为法律主体。万民法内容很多,是把各种法统为万民法。针对行省地区还有各行省的法,但是要服从中央。 尽管万民法还不是非常的完整统一,但万民法取代公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它协调罗马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关系及外邦人相互之间的关系,罗马和外邦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关系。它可被看作是准国际法的最早形态,对于在庞大帝国内维系、协调各地区的民族关系也起有重要作用。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古罗马的法律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1) 欧洲国家大多数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本国法律.(2) 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直接来源于罗马法.(3) "不告不理","一事不再理"等原则被继承.古罗马法的地位及影响:地位:是世界历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 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体系

⑸ 中国的民法为什么不叫市民法

我国当初没有民法,民法这个词的来源是因为以前修订法律,是请的日本的学者,这个日本人就把日本国家的“民法”这一词引用到了我国,我国民法这一词其实是来自日本,这就是你父母给了你叫A,你不会叫B,至于市民法是来自古罗马帝国,市民法的理解其实是相对的,相对当时的万民法,因为奴隶和封建社会中,并不是人人平等,人是有等级之分的,市民法是处理本国人民,有公民权利的人身关系跟财产关系,而万民法是处理本国与异族,异族之间,异族与奴隶之间,因为罗马统治了广大其他国家宗族的地区,还有奴隶,奴隶当时是以物品的形式可以买卖的,所以法律分开区别。

⑹ 市民法所有权解释

1、市民法复所有权制

这种所有权的主体只限于罗马公民,客体主要是罗马附近的土地,部分被征服的奴隶,家畜等,转移必须用要式买卖方式来进行。

2、罗马法上的所有权是物权的核心,是权利人得直接行使于物上的最完全权利。

罗马法上所有权的形式随着社会和法律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演进过程。最早出现的是市民法所有权,这种所有权的主体只限于罗马公民,客体主要是罗马附近的土地,部分被征服的奴隶,家畜等,转移必须用要式买卖方式来进行。由于市民法对市民所有权的主体,客体和取得方式的规定极严,适用的范围比较狭窄,日益不能适应频繁的商业往来的需要,于是又出现了新的裁判官所有权形式。这种所有权是通过最高裁判官的司法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另外,外国人不享有市民所有权,但他们的财产受万民法的保护,从而形成了万民法所有权。公元3世纪,罗马皇帝卡拉卡颁布敕令将市民权扩大到帝国境内的所有居民,外国人取得了市民资格。至此,两种所有权的主体,客体的差别已不存在,因而演变为统一的所有权,出现了统一无限制所有权概念。

⑺ 万民法与市民法的区别

1、对象不同:

公民法的对象是罗马公民 ,万民法的对象是罗马公民与非罗马公民,非罗马公民之间,

2、内容不同:

公民法的内容是公法较多,万民法的内容是所有权与债法。

3、来源不同:

公民法的来源是民众大会、元老院决议,习惯法规范,万民法的来源是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固有的“私法”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以及地中海商人通用的商业习惯与法规等。

4、程序不同:

公民法的程序形式主义,万民法的程序更为灵活。

(7)何为市民法扩展阅读

万民法的由来:

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异邦人不能享受此法的保护,被称为公民法或者市民法,内容主要是有关罗马共和国的行政管理、国家机关及一部分诉讼程序的问题。

公民法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法律的主体范围狭小,内容保守、形式主义色彩浓厚、保留大量氏族残余等。

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罗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公民法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在罗马逐渐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有名的万民法。

⑻ 市民法有哪些特点

市民法的特点是体系不完整、带有保守性、形式主义比较浓厚等。
市民法也称公民法,是古代罗马国家固有的法律,包括民众大会和元老院通过的带有规范性的决议、法律以及习惯法规范,其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市民法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罗马共和国的行政管理、国家机关以及一部分诉讼程序的问题,涉及土地等财产方面的不多。

⑼ 古罗马法律体系中,市民法、裁判官法及万民法之间有何不同

市民法是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法律,即平等的主体之间关系的法律,是现代民法的始祖.
万民法,调整的是包括了埃及人,高卢人等等"外国人"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调整范围的不同是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
古罗马“自然法” 、“万民法”意义及关系考
“法”这个概念在不同的时空有着不同的含义;从特定历史背景出发,去理解特定时空条件下的“法”的概念,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本文试图从西方法律史的二元观传统中去探求古罗马法中“自然法”、“万民法”及“市民法”的各种不同的含义,澄清相互之间的区别,并尝试提供一些可能的解释。
一、 西塞罗对古希腊自然法思想的继承
最早提出“自然法”一词的是赫拉克利特(约前5世纪),他认为:一切人法受哺于神法。自然法学说由此发端,遂历经希腊罗马、中世纪、和近代古典三大时期。考夫曼教授认为:这三大时期的自然法存在以下三点基本共性。第一、自然法是不变的和普适的,适于一切时间和一切人;第二、借助理性,自然法是可认识的;第三、自然法不仅是实证法的标准,而且在后者与其相悖时取而代之。[1]当然,这三点共性也非以同样的程度一以贯之于自然法的历史,在其各个阶段这些共性得到不同的彰显。
在历经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和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后,斯多葛派哲学最终完成了对“自然法”概念的塑造。斯多葛哲学以“自然”为核心,强调自然是支配性原则,其本质具有一种理性的品格,因此,自然法就是理性法(law of reason),能为人类所认识;自然法也具有普遍性(common law of nature),适用于一切人,这一特征恰应了斯多葛哲学家的终极理想——人们作为世界公民在“世界国家”(a world-state)里平等地生活。

⑽ 市民法和万民法是哪个法的分类

罗马法
罗马法学家依据不同标准,从不同角度将法律划分为以下几类:
(1)根据版法律所调整的不同对象权可划分为公法与私法。公法包括宗教祭祀活动和国家机关组织与活动的规范;私法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
(2)依照法律的表现形式可划分为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成文法是指所有以书面形式发布并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包括议会通过的法律、元老院的决议、皇帝的敕令、裁判官的告示等;不成文法是指统治阶级所认可的习惯法。
(3)根据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可划分为自然法、市民法和万民法。市民法是指仅适用于罗马市民的法律;万民法是调整外来人之间以及外来人与罗马市民之间关系的法律。
(4)根据立法方式不同可划分为市民法与长官法。长官法专指由罗马高级官吏发布的告示、命令等所构成的法律,内容多为私法。其主要是靠裁判官的司法实践活动形成的。
(5)按照权利主体、客体和私权保护为内容可划分为人法、物法、诉讼法。人法是规定人格与身份的法律;物法是涉及财产关系的法律;诉讼法是规定私权保护的方法。

热点内容
王泽鉴劳动法 发布:2025-09-12 03:02:47 浏览:335
草案具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9-12 02:58:28 浏览:129
婚姻法夫妻财产论文 发布:2025-09-12 02:48:32 浏览:250
刑事诉讼法知识题库 发布:2025-09-12 02:35:35 浏览:916
合同法1011条 发布:2025-09-12 02:34:51 浏览:508
公房买卖条例 发布:2025-09-12 02:32:46 浏览:270
司法局都调查什么 发布:2025-09-12 02:21:06 浏览:841
法规拼音 发布:2025-09-12 02:18:49 浏览:361
代表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2 02:13:19 浏览:950
简述依法治园的重要意义 发布:2025-09-12 02:05:16 浏览: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