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紧急避难
① 什么叫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
一、 紧急避险的概念
紧急避险是采用损害一种合法权益的方法以保全另一种合法权益,因此,必须符合法定条件才能排除其社会危害性,真正成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
二、 紧急避险的条件
(一) 合法权面临现实危险
现实危险不包括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所面临的对本人的危险。如果事实上并不存在危险,而行为人误认为存在危险,实施所谓避险行为的,属于假想避险;对此,应按照处理假想防卫的原则予以处理。
(二) 危险正在发生
危险正在发生,是指危险已经发行或者迫在眉睫并且尚未消除,其实质是合法权益正处于受威胁之中。
(三) 出于不得已而损害另一合法权益
必须出于不得已,是指在合法权益面临正在发生的危险时,没有其他合理方法可以排除危险,只有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才能保护较大合法权益;如果有其他方法排除危险,则不允许实行紧急避险。
损害另一合法权益,通常是指损害第三者的合法权益,而不是针对危险来源本身造成损害。
(四) 具有避险意识
避险意识由避险认识与避险意志构成。避险认识,是指行为人认识到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面临正在发生的危险,认识到只有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才能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认识到自己的避险行为是保护合法权益的正当合法行为。避险意志,是指行为人出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危险的目的。
(五) 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三、 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刑法第21条第2款规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刑法理论上,把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而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行为,称为避险过当。避险过当不是一个罪名,在追究其刑事责任时,应当在确定其罪过形式的基础上,以其所触犯的我国刑法分则有关条文定罪量刑。在避险过当的罪过形式中,大多数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在少数或个别情况下,可能由间接故意或过于自信的过失构成避险过当。由于避险过当在主观上是出于保全合法权益的动机和目的,在客观上发生在紧迫的情况下。因此,对于避险过当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② 紧急避难行为在法律上需要负责吗
《刑法》第21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第一款 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一、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
正当防卫:正——不正
紧急避险:正——正
二、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1.起因条件:合法权益面临现实危险危险的来源:大自然的自发力量造成的危险;动物的袭击造成的危险;疾病、饥饿等特殊情况形成的危险;人的危害行为造成的危险等。
注意: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有特定责任的人。如警察、消防人员。这些人在面临罪犯的不法侵害时,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紧急避险。也即,对这类人员而言,基于其特定的职务、业务要求,其面临的危险不能认为是紧急避免的起因条件中的危险。
2.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
避险不适时,适用防卫不适时的处理原则。
3.限制条件:出于不得已损害另一法益。
4.主观条件:必须有避险意识。
没有避险意识,行为符合紧急避险的客观要件的,属于偶然避险,与偶然防卫的处理原则相同。(偶然避险是违法犯罪行为)
5.限度条件:必须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原则上,所造成的损害不超过所避免的损害,并且,所造成的损害也只是足以排除危险所必需的限度。
三、避险过当
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成立避险过当。
避险过当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避险过当本身不是罪名,对避险过当的行为,依法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③ 什么是紧急避难
你所说的实为“紧急避险”,法律上要用语严谨。
大概的规定楼上“湘武”同学也已经给出来了;在这里,我稍微阐释一下吧;
在我国,紧急避险是被严格限制的,具体来说,有如下构成要件:
1)起因条件:合法权益面临现实危险;
2)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尚未结束;
3)对象条件:无辜第三者的权益;
4)主观条件:具有避险意图;
5)限制条件:不得已而为之,别无它法;
6)限度条件:没有超过必要限度,所牺牲的权益应当小于所保护的权益;
7)限制性条件: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义务的人,不适用紧急避险;(譬如说警察、消防员等);
在你所说的情况中,为了自己的安全而害死别人,这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是很难被认定为紧急避险的;一般认为,两个生命权进行比较,无所谓孰轻孰重,法律应该同等对待,同等保护,为了自己的生命权而侵害他人的生命权,这不符合上述所列“限度条件”;
④ 关于刑法紧急避险
您好,我们是抄西南民族大学法律援助袭中心,根据你提出的问题现给您作出如下回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的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这是我们对您提问做出的相关回答,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⑤ 刑法典型案例分析-紧急避险
我觉得女干部的行为不属于紧急避险,因为紧急避险要求行为人保护的合法权专益必须要大于已属经损害的法益,否则就是避险无效。但是人的生命的法益是无法衡量的,不能说女干部的命比女孩的命值钱,所以我觉得该女干部的行为属于避险过当,但是按照期待可能性原理,应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⑥ 我国刑法关于紧急避险的规定有哪些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内险,不得已采取的容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伤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紧急避险的条件1避险的起因——只有遇到危险时2避险的时间——正在发生的危险而实施3避险的目的——必须是正当的紧急避险的条件4避险的限制——客观上,必须迫不得已,主体上,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不得在发生与其特定责任有关的危险时实行紧急避险。5避险的限度,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小于所避免的损害,所谓“两权相遇取其轻”
⑦ 什么是刑法中的紧急避险试举例说明
为了使国家、来公源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伤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紧急避险的本质是避免现实危险、保护较大合法权益。紧急避险的客观特征是,在法律所保护的权益遇到危险而不可能采取其他措施予以避免时,不得已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紧急避险的主观特征是,认识到合法权益受到危险的威胁,出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的目的,而实施避险行为。可见,紧急避险行为虽然造成了某种合法权益的损害,但联系到具体事态来观察,从行为的整体来考虑,该行为根本没有社会危害性,也根本不符合任何犯罪的构成要件。
⑧ 请问,‘刑法’中说的紧急避险,就不负刑事责任了
紧急避险中如果造成的危害明显大于你要避免的危害,给国家或个人造成严重危害是要负刑事责任的,不过可以从轻处理。
⑨ 刑法中,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说明
发生危险时所造成的损失需小于所保护的价值,如果所造成的损失明显大于所保护的价值就是超过必要限度。
比如A为躲避B的杀害,情急之下顺手拿了身边他人的一把吉他挡在其身体前面,致使吉他报废,刑法上,其A的行为属紧急避险未超过必要限度,可不负刑事责任,仅承担民事赔偿。但如果A为躲避B的杀害,情急之下拉了一个人C挡在其身体前面,致使C被砍伤,那显然A的紧急避险超过了必要限度,需对自己的行为负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