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刑法
A. 历史上的刑法有那些
炮烙(把人绑抄到烧红的铜柱子袭上),腰斩(你懂得),凌迟(你懂得,三百六十刀到三千六百,估计不准),斩首(砍头),车裂(俗称五马分尸),剥皮实草(用水银把皮剥出来在人皮里填上草,朱元璋的最爱),棍刑(不是大人多少多少棍,是拿根棍子直接从人的嘴或肛门里插进去,整根没入,穿破胃肠),宫刑(一秒钟变公公),刖刑(割掉左脚、右脚或双脚,通常指割去膝盖骨,大名人孙膑),插针(往指甲里插针,电视剧里很多啊),活埋(不用解释吧),鸩毒(毒死的),烹人(煮活人),剖腹(挖除内脏),射杀(非战时用弓箭射活人),沉河(绑上石头推下河),绞刑或者缢(上吊),黥面(一般是在脸上刺字,宋朝常往士兵脸上刻),截舌(这个忘了是谁了),虿盆(传说中妲己发明的,把人推进满是毒蛇恶心虫子的大坑里),金瓜击顶(拿锤子打碎脑袋),坐木马(木马上有个棍子,然后让女人骑上去,你懂得),剩下的把人割掉四肢做成人棍放到坛子里,割鼻子、耳朵,挖眼睛,鞭打,夹手指,打断手脚,拿凿子凿人脑袋什么的,怎么能说得完呢。哪一个不灭绝人性?
B. 元朝对刑事案件的调查过程中的官员是那些
官员主要来自大宗正府,主持诸王、驸马、投下蒙古、色目人的刑名等公事,时而兼管汉人刑狱,大宗正府是治天下刑政的札鲁忽赤(断事官)官署。
元朝断事官被叫作札鲁忽赤,大宗正府置正官札鲁忽赤四十二员,从一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都事二员,从七品;承发架阁库管勾一员,从八品;掾吏十人;蒙古必阇赤十三人,通事知印各三人,宣使十人,蒙古书写一人,典吏三人,库子一人,医人一人,司狱二员。
大概就是这些了,希望你能满意!
C. 元朝的刑罚是否有明显的轻典倾向
元朝对于蒙古贵族和非蒙古贵族的刑法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是乐意使用酷刑的习惯在于少数民族王朝还是比较让人诟病的通性。
D. 元朝为什么会在刑事立法上专设“qingjian(读音:墙尖)幼女”一罪!
建议你去看看成吉思汗定的“大札萨克令”,译过来就是行政令。里面有很多我国古代唯一一法令。
E. 宋元明清哪个朝代刑法最轻
元朝,虽然元朝黑暗,但刑法很轻
F. 元朝政权真的对汉人很残暴吗
元朝的统治真的是非常的残酷,把汉朝放在最下等的地位,而且也做了这样的规定,北方汉人的地位比南方的汉人地位更加高一点。简直都和奴隶差不多了,根本没有什么区别,这样实在是太可恶了。
在最开始的时候,元朝甚至都想要把中国所有的人都不要杀死,把那个耕地全部变成草原。但是当时的大臣反对,就没有把这个制定下来,否则的话中国很多人都会死去。而且当时元朝只是占领了中国,根本没有想把中国治理好,不断的增加农民的赋税,只是为了能够供其他人能够享乐而已。正是那些蒙古族人杀了一个汉族人的话,都没什么事情,顶多是处罚一下,绝对不会判死刑的。
这个就是真正的历史。在当时的生活里,简直就是民不聊生,而且经常发生天灾,老百姓里面都生存不下去了,永远受苦受难的都是百姓,他们是最悲苦的人。
G. 中国历史上元朝的法令是不是欺压其他各民族,据说元朝的法令中竟然有这样的规定:蒙古人打汉人,汉人不得
一蒙二色三北四男,把人分成四个等级,和古印度种姓有一点类似
H. 元朝刑罚方面的变化
朝末年,统治腐朽,经济崩溃,黄河决口,灾难连年。农民无法生存,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斗争。出生佃农的朱元璋率领的一支红巾军,不久在江南地区迅速崛起。朱元璋是濠州人,家道极为贫寒,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岁时旱蝗大饥,父母兄弟相继饿死,朱元璋无所依照,投奔寺庙当了云游和尚。当元军围剿义军,滥杀无辜,和尚也做不下去的时候,不得已,17岁那年,投奔郭子兴的农民起义军,他作战勇敢,富有才干,足智多谋,受到郭子兴的器重,被召为女婿。后来,这支起义军就由朱元璋领导。他善于用人,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京城,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在重新统一封建国家之后,采取了奖励垦荒,减轻赋税,加强封建法制,整顿吏制等政策,使封建经济又呈现出暂时的复兴景象。为巩固明朝天下,明太祖把儿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势力尤其强大.明太祖死后,朱棣为争夺帝位与建文帝发生了“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夺取帝位,就是明成祖,1421年,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明朝中期以后,皇帝经常不上朝,大权由宦官掌握。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预示着明王朝的衰败。明朝末年,困苦不堪的百姓又遇到天灾。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后被清军打败。明朝灭亡。
二、立法思想
明代统治阶级的立法指导思想,主要是掌握立法、司法、行政最高权力的皇帝和参与立法的大臣的立法观点。当然主要是朱元璋的思想,他不仅将大权集于一身,还以他个人的思想统一全国,立法思想与他的出身相关。他崇尚法家的君主专制主义、暴力镇压主义,主张急功近利,不择手段。他的法制思想其实是以法家为主,儒家为辅,以严刑酷法为主,德礼教化为辅,法儒结合,刑礼并用。这是中国法制思想史上的一大变化,适应了极端专制统治的需要。
1.立法因时制宜
明代的皇帝从朱元璋开始到明神宗,都主张法律要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根据社会治安的实际需要确定刑罚的轻重。朱元璋对皇位继承人太孙朱允炆所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即虽然他本人把刑用重典作为一时的权宜,并要求子孙们适时而变,采用轻刑,但从总体趋势上看,随着专制政治的日趋腐朽、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刑罚不断加重。朱元璋认为元朝的败亡,在于中央昏暗不明,软弱无力,各级官员作威作福,纲纪败坏,法纪无存。宋元以来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刺激,地主豪绅盘剥兼并,贪官污吏巧取豪夺,均达到疯狂局面,只有采用重刑,威慑臣民,才能巩固极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
2.立法必须礼律结合
朱元璋在洪武三十年颁行《大明律》时明确指出:“朕有天下,仿古为治,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刊著为令,行之已久。”明礼和定律相结合,从而治理天下,这是朱元璋一贯思想。他的继承者建文帝进一步宣传崇礼赦疑,礼重于刑的思想,其用意也是礼律结合,巧妙使用。这是从历代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的,独刑罚可以压服人,但不能使人心服,可以取一时之效,但并非长治久安之策。就是说,刑事镇压和德礼教化双管齐下,缺一不可。
三、明朝的立法
1.《大明律》
是朱元璋亲自主持制定的明朝正式法典。从起草、修改到颁布,共历时三十余年。说明朱元璋十分重视封建法制建设,他不仅把个人的意志上升为全国的法律,而且使其定型化、永久化。明太祖命令子孙代代遵守,“群臣稍议更改,即坐以变乱祖制之罪。”《大明律》于是成为明最重要的法典,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具有代表性的律典,共三十卷,7篇,460条。后世的法律学者评议说《大明律》比唐代的《永徽律》更为复杂,又新设许多篇目,虽说条数减少,而内容体裁非常精密,很有科学的律学的楷模。后来的《大清律》也都是大部分沿袭这部更定的《大明律》,是极端专制主义统治在立法上的体现。
2.《明大诰》
朱元璋亲自编辑的四篇:《大诰一篇》、《大诰续篇》、《大诰三篇》、《大诰武臣》,是由案例、峻令和朱元璋的训斥等组成的。其中主要是有关严惩官民过犯的案例汇编和带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由于《大诰》是御制圣书,故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朱元璋还以权力为后盾,采用各种各样的宣传手段对大诰进行强制性的宣传普及。他要求家家户户都要有《大诰》,如果有,犯笞杖徒流则减等处刑;若没有,则加重处刑。并命令各类学校讲授大诰,科举考试考 《大诰》 ,命乡民集会宣讲大诰。结果全国上下购买大诰,讲读成风。有十九万的宣传队伍。
3.编例
明朝的例又称条例,是皇帝就某一具体案件的判决所下的诏令,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例弥补常法的不足,防止法外遗奸。但总体而言,因为例是君主因人因事随时作出的判决,它往往是君主意志随意性的体现,因此汇编的例也不能保障法的健康发展。它不仅能补律,也能破律、代律,使律成具文,而且数量太多,导致“人不知律”。可见,统治者的意志变化,不能不破坏法的统一。
4.明会典
它是行政法规。取材于官藏档案史册,内容广博,记述详备,可称得上明朝行政法规全书。体例上,与《唐六典》有相同之处,它采取官统其事、事归于职的编制方法,即以官职分卷,卷下记载有关的律令、事例。但《明会典》以六部为纲,在六部中分司科,司科下标明种种条目,这是与《唐六典》不同的地方,说明它更适应了明朝绝对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
I. 元朝的酷刑有什么
元朝时代刑法的最大特点是宽刑慎法。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初就曾公开宣示臣下:“人命至重,悔将何及,朕实哀矜。”并著重提出宽刑慎法作为元朝刑法的指导思想:“朕治天下,重惜人命,凡有罪者,必命对再三,果实而后罪之。”而且忽必烈还屡屡告诫臣下:“朕或怒,有罪者使汝杀,汝勿杀,必迟回一两日乃复奏。” 在至元二十二又再次强调说:“人命至重,今后非详狱,勿辄杀人。”忽必烈的后继者们也遵循他的训导,秉持宽刑慎法的思想,如成宗大德四年中书省发布诏书说:“切惟国朝最以人命为重,凡有重刑,必须奏覆,而后处决,深得古先谨审刑辟之意。”
与唐宋相比,元朝刑法放宽了许多,是中国法制史上的巨大进步,对犯罪处罚手段只有笞、杖、徒、流、死五种,而且在具体实行这五种刑罚手段时司法机关也格外慎重。《元史》对此评价是“盖古者以墨、劓、剕、宫、大辟为五刑,后世除肉刑,乃以笞、杖、徒、流、死备五刑之数。元因之,更用轻典,盖亦仁矣。”
J. 元朝律法是真的么。
在刑法上:规定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分属不同的机关审理,蒙古官吏犯罪由蒙古官审理;四怯薛(禁卫军)及诸王、驸马、蒙古人、色目等人犯奸盗、诈伪,由大宗正府审理;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蒙古人打死汉人只流放北边充军。又规定汉人、南人不得聚众败猎和迎神赛会,不得执弓矢,甚至连养狗养鹊鸟都不许可。在征敛方面:如括马,蒙古人不取,色目人取三分之一,汉人、南人则全取。此外,在《元典章》中纪录的很多法令,都是针对汉人、南人制定的,并且指出蒙古人不受这些法令的约束。如 汉人、南人犯盗窃罪(已得财者)均要刺字,或刺臂,或刺项,唯蒙古人不在刺字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