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中普通法与特别法竞合
❶ 普通法与特殊法
普通话:通常指次于宪法(根本法)的一般法律;或者指对全国一致适用的法律,如民法、刑法等,是与特别法(即仅对特定身份的人、特定事项、特定时间或特定地区适用的法律)相对称。 普通法与特殊法的关系是面与点的关系,使包含与被包含的逻辑关系。一般来说,特殊法优于普通法适用,但是,特殊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普通法。普通法与特殊法互相配合,就严密了法网,提高了刑法规范的明确性程度。
❷ 法规竞合适用原则,重法优于轻法,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可当特别法的规定轻于普通法的规定,应该适用哪个
法条的竞合的适用原则包括:
1、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即不同效力的法律规定相冲突的,适用更高位阶的法律。
2、新法优于旧法。即新修订的法律与原法律规定相对冲突的,适用新修订的法律。
3、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即普遍适用的法律与特别规定的法律规定相冲突的,适用特别规定的法律。另外,新法的一般规定与特别的规定相冲突的,如果法律没有明确如何适用,也应当适用特别法的规定。
❸ 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在啥情况下适用
在某一法律行为方面,普通法和特别法都有规定,或者规定稍有差别时,优先运用特别法。
例如:某单位冒用别人的驰名商标生产产品并销售,这就是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既违反了《产品质量法》,又违反了《商标法》。《商标法》相对于《产品质量法》而言就是特别法,当然要优先适用。总而言之,就是运用特别法会更加准确一些。
❹ 法律适用原则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和后法优于前法能否一起适用
不论是一般法特别法,还是前法后法,我觉得都是针对说明某一个具体问题上,否则就没有可比性。我明白你说的,就是侵权责任法中关于机动车辆所有人和使用人不一致由谁来承担责任的问题吧,是应该适用侵权责任法,我觉得相当于在这方面侵权责任法做出了新的规定,甚至说是颠覆了之前的规定,要是在这个问题上还是用以前的规定,那新法就没意义了。
❺ 法条竞合问题,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在立案中,特别法不够标准,是否使用普通法
1、法条竞合时适用法律的一般原则是:1、特别法优于普通法;2、重法优于轻法。
2、应依据刑法312条立案。
❻ 上位法优先于下位法、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应当如何运用
民事普通法,是指适用于全国领域、规定一般事项,并且无适用的时间限制的民事法律。
民事特别法,是指适用于特定区域、规定特定的事项,或在适用时间上有限制的民事法律。
如果特别法为前法,普通法为后法时,仍以特别法优先。如果在新普通法中明文规定修改或废止特别法时,则新普通法优于特别法。不过,特别法与特别法之间没有何者优先的问题。
--------------
上位法优先于下位法原则:指在效力较高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与效力较低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相冲突的情况下,应当适用效力较高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该原则主要适用于位阶具有高低之分的规范。
❼ 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区别
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区别如下:
1、应用范围、时间和地点不同:普通法内是指在全国范容围内对全体公民经常适用的法律,几乎涉及法律的各个领域;特别法是指适用于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特定的人或事项的法规。
2、法律效力不同:特别法规的效力比普通法高。
3、程序不同:普通法的程序复杂、僵化;特别法制定简便、公布及时、修改灵活、针对性强。
(7)民法中普通法与特别法竞合扩展阅读:
1、普通法是根本法之外的其他法律。普通法不得和根本法相抵触。普通法有多种含义:在中国,通常指次于宪法(根本法)的一般法律;或者指对全国一致适用的法律,如民法、刑法等。
普通法与特别法(即仅对特定身份的人、特定事项、特定时间或特定地区适用的法律)相对称。
2、特别法是对于特定的人群和事项,或者在特定的地区和时间内适用的法律,例如《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著作权法》等法律。
仅对部分人有效的特别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仅对特定事项有效的特别法,如《商标法》;仅适用于某一地区的特别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驻军法》。
❽ 新的普通法和旧的特别法规定相冲突时,如何适用
民事普通法,是指适用于全国领域、规定一般事项,并且无适用的时间限制的民事法律。
民事特别法,是指适用于特定区域、规定特定的事项,或在适用时间上有限制的民事法律。
如果特别法为前法,普通法为后法时,仍以特别法优先。如果在新普通法中明文规定修改或废止特别法时,则新普通法优于特别法。不过,特别法与特别法之间没有何者优先的问题。
——引“上位法优先于下位法、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应当如何运用”条下“Tiefeen”君的回答与商榷
❾ 什么是相异法律之间的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什么是同一法律的普通条款与特别条款
法条竞合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法条的重合,例如抢劫与抢夺,这两个罪名中都包含着抢的内容,也就是二者在抢的范围内是相同的,两条罪名的区别就在于后面劫和夺的不同。
诈骗罪与集资诈骗罪在诈骗这一内容上构成重合,不同在于前者是普通诈骗,后者则突出表现在通过集资来实现诈骗目的,二者又都规定在我国刑法典中,这就是同一法律的普通条款与特别条款,普通条款具有模具的价值,一个行为如果涉嫌诈骗,首先要与诈骗罪的犯罪构成比对,符合了就构罪,符合特殊罪名的就就定罪后者,没有特殊之处的就定诈骗罪,因此普通条款也有兜底条款的作用。
我国刑法由刑法典、单行刑法及其他法律中的个别刑法条款构成,这也就形成了相异法律(刑法),结合第二段的内容,也就产生了相异法律之间的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
以上均为个人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❿ 求教法律问题:什么叫"竟合"有多少种类的竟合,请举例说明各个竞合的含义,以及相关的知识!
竞合是法条和责任发生重叠冲突时的抵消,它既可以是在一个部门法之间如民法中侵权与违约责任的竞合,刑法中的法条竞合和想象竞合,也可以是不同部门法之间,如治安处罚和刑法中罚金的竞合。
想象竞合犯,亦称想象数罪,是指行为人基于一个罪过,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两个以上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
特征:
(1)须出于一个行为
即基于一个决意所实施之一个行为。至基于单一之意思或概括之意思,在所不问。且此所谓“一行为”,包括自然概念上之一行为与法律概念上之一行为。又该行为可为故意行为、过失行为、积极之作为、消极之不作为,正犯之一行为固足当之,即教唆行为、帮助行为亦无不可。再者,于打击错误之场合下,评价上亦可能生故意与过失犯罪之想象竞合犯。
(2)一个行为须侵害数个法益
即一个行为发生侵害数个法益之结果,各具独立之可罚性。故数个结果而可认为包括一个法益者,仍为单纯一罪,而非想象竞合犯。
想象竞合犯的处罚:
对观念的竞合,“按其最重之刑处断”。其趣旨是,观念的竞合本来是数罪,但是,因为是由一个行为进行的,在科刑上,把它们都包括在数罪中最重的刑之中,以一罪处断。
关于日本刑法第54条第1项中“最重之刑”的意义,大审院的判例认为“是指应该适用其数个罪名中规定最重之刑的法条来处断”, 但是,最高裁判所认为,其中“同时也包含着不能轻于其他法条的法定刑的最下限来处断的趣旨”。 作为对“最重之刑”的实质意义的考虑,不言而喻,最高裁判所的判例是正确的。
另外,所谓“处断”,只是就刑而言的,其趣旨不是说,轻的犯罪被重的犯罪所吸收而丧失其独立性。 因此,即使重的犯罪中没有规定没收,在其他罪中规定有没收时,可以附加判处没收,也可以并科两个以上的没收
法条竞合指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具有包容关系的具体犯罪条文,依法只适用其中一个法条定罪量刑的情况。
对“法条竞合犯”的处理原则是,当法条重合时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如我国刑法规定了盗窃罪,一般情况下普遍适用。同时又规定了盗窃枪支、弹药罪,属于特别规定。特别法与普通法的竞合,是在一个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了两种社会关系的情况下发生的。如“盗窃枪支罪”,既侵犯了枪支的所有权,又侵犯了国家对枪支的管理秩序,所以,在刑罚上对竞合犯选择对社会关系侵犯性质严重的罪定罪,一般适用特别法。
当“竞合犯”触犯的法条交叉时,复杂法优于简单法,如行为人为了达到杀人目的而实施爆炸行为,构成“爆炸罪”。刑法规定的“杀人罪”侵犯的是公民的生命权,是简单法,而刑法规定的“爆炸罪”侵犯的是公共安全和公民的人身权、公私财产权,是复杂的社会关系,是复杂法。复杂法规定的犯罪对社会关系侵犯的性质较简单法更为严重,所以,当“竞合犯”触犯的法条交叉时,一般选择复杂法处罚。
举例说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适用重法优于轻法原则,如我国刑事立法规定了“诈骗罪”与“招摇撞骗罪”,二罪之间具有普通法和特别法的竞合关系。但刑法规定冒充国家工作人员招摇撞骗,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而诈骗罪规定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显然,“诈骗罪”规定的法定刑重于“招摇撞骗罪”。所以当招摇撞骗犯罪诈骗公私财产数量特别巨大并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招摇撞骗罪的法定刑不敷需要时,就不能适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一般原则,而应适用重法优于轻法原则。重法优于轻法原则是法条竞合法律适用原则在特殊情况下的补充,更能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
法条竞合,通常被分为以下四种:
(1)特别关系:
一定的刑罚法规,对其他法规处于特别关系时,依特别规定优于普通规定的原则,此时仅适用特别规定,内有两种情况:一为普通刑法和特别刑法的关系;二为普通刑法本身上的特别关系,例如刑法上普通杀人罪与杀直系血亲尊亲属罪,一律适用后法,亦即适用特别规定。
(2)补充关系:
基本的法条与其补充的法条竞合时,依基本规定优于补充规定的原则,只应受基本规定的支配。
(3)吸收关系:
乃一犯罪事实之内涵,当然包含另一犯罪事实之内涵者, 则后者已包含于前者,故为前者所吸收。吸收之情形如下:
a. 实害行为吸收危险行为。例如行为人以加害生命恐吓他人,而该当于恐吓罪,其后,果真将他人杀害,则又该当于杀人罪,此时仅论以杀人罪即为已足。
b. 高度行为吸收低度行为。例如既遂罪吸收阴谋、预备、未遂罪。在共犯则正犯吸收从犯、教唆犯,教唆犯吸收从犯。又重行为吸收轻行为,例如伪造货币行为吸收行使伪造货币行为。
c. 必然附随行为之吸收。例如伪造文书、有价证券罪吸收伪造印章、印文罪。
(4)择一关系:
不得两立的两个刑罚规定,只能适用其一,而排斥他者,例如为他人处理事务,意图为自己利益而为违背其任务的行为之背信罪,与意图为自己不法所有,侵占自己持有他人财物之侵占罪,由于侵占行为当然含有背信的性质,则如该行为已合于侵占之具体规定时,只能择侵占罪处罚。
德、日学界多数倾向于否认择一关系之存在,但是台湾的刑法学界因认为择一关系乃不属于特别关系、补充或吸收关系,但仍同时有数法条可兹适用之际,依刑法立法之目的而选择其一最适当者加以适用,以免有一罪两罚之不合理现象,故仍多特肯定见解者。
"法规竞合"的定义
是同一法律行为可以适用多个不同的法规条文,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适用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