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成列行为
⑴ 刑法中的类型性的行为是什么样的行为
你好
这是刑法理论上的概念,不必深究
类型化的犯罪行为应是指符合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实行行为的表现方式、存在形态应是相同的或者相似的一类,也可以是常态的实行行为。比如,故意杀人行为,通常有用枪、用刀等利器或其他具有攻击性的工具实行杀人,或者其他常态的方法。
⑵ 刑法中的行为
1.刑法中的行为个数判断不能仅凭借客观外部动作的个数来判断,而应该综合主观故意、危害结果来进行具体分析。如果行为人以一个概括的故意实施了多个外部动作造成一个危害结果,刑法中将其视为一个行为;如果行为人以数个故意通过多个动作造成数个危害结果,刑法中一般将其视为多个行为;如果行为人以数个故意实施一个动作造成多个危害结果,分以下三种情况分别讨论:1.行为人在两个直接故意罪过支配下,只实施了一个外部动作,应当看成两个行为。此情形下,是否造成危害结果,并不影响行为的个数。2.行为人在一个直接故意罪过和一个间接故意罪过支配下,只实施了一个外部动作,造成了两个危害结果,或者只造成了间接故意所放任发生的危害结果,就应当看成两个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直接故意所追求危害结果无论是否发生,并不影响行为的个数。3.行为人在一个直接故意罪过和一个间接故意罪过支配下,只实施了一个外部动作,只造成了直接故意所追求的危害结果,或者没有造成危害结果的发生,就应当看成一个行为。
2.回答你的具体问题是指:1.行为人对于私放在押犯人拥有直接故意,对于该名犯人逃脱后杀害证人拥有间接故意,如果该名犯人着手实行杀人行为,属于上述第二种情况:行为人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与故意杀人帮助犯,根据共犯从属性原则,犯人既遂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帮助犯,未遂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帮助犯,与私放在押犯人罪数罪并罚;如果该名犯人未能着手实行杀人行为就再次被逮捕,属于上述第三种情况:仅成立私放在押人员罪一罪(当然不排除如果犯人在杀人预备阶段被逮捕,也成立预备帮助犯,也成立数罪)。2.该种情况属于两个故意、两个动作、两个结果,分别是杀害被保险人和骗取保险金,杀害被保险人成立故意杀人罪,骗取保险金成立保险诈骗罪。但是保险诈骗罪的实行行为是骗取保险金,即到保险公司索赔或者提出支付保险金的请求才可认定为该行为的“着手”,如果最终取得保险金则成立既遂,数罪并罚。如果严格按照你问题中的描述,仅有杀害被保险人的行为,还没来得及去申请保险金赔付的,成立故意杀人罪与保险诈骗罪的预备,此时只实施了一个行为,属于想象竞合犯。3.该种情况属于两个动作,是两个行为,但是只有持有行为具有故意。盗窃枪支罪是故意犯罪,要求行为人明知盗窃物品是枪支。题目中的行为人存在抽象事实认识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在客观结果与主观故意的重合部分定罪处罚,所以仅成立盗窃罪一罪。后面行为人发现是枪支又持有,持有行为又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两个行为触犯两个罪名,数罪并罚。当然如果行为人一开始明知是枪支而盗窃的,仅成立盗窃枪支罪一罪,持有行为是当然结果被盗窃行为吸收。4.该种情况属于两个故意、两个动作、两个结果,与第二个问题大致相同,可以自行举一反三。
⑶ 刑法中的行凶行为如何理解
我国现行《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了正当防卫的特殊情形,但并没有对“行凶”作出明确定义。
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它是一种犯罪类型,而且是属于可对其实行无限度防卫的犯罪类型。它也是对一种犯罪类型本质特征的描述,行凶是杀人、伤人行为,但不简单地等于杀人罪和伤害罪,或两个罪之和,它是对具有杀人或伤害性质之类行为所作的提示,即只要含有杀人、伤人性质的犯罪,诸如爆炸等直接危及他人生命健康的犯罪均属于行凶范畴内。
(3)刑法成列行为扩展阅读:
根据《刑法》第20条第3款的整体结构来看,“行凶”与其他的四类暴力犯罪行为之间是并列的逻辑关系,据此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行凶”与其他四类犯罪行为存在结构和内容上的共性。对于并列关系存在的个体之间具有共性特征毋庸置疑,但如何把握其共性,就要结合紧随在五类暴力犯罪行为之后“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规定来考量。“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作为一项概括性规定,一方面通过“其他”二字为无法穷尽列举的暴力犯罪行为提供了兜底性的补充,另一方面揭示和概括了前五类犯罪行为的共性,即严重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第二,“行凶”与其他四类犯罪行为并不是包含或交叉关系。“行凶”一词在日常的理解中趋近于“为非作歹”,很多严重暴力的不法行为都可以用“行凶”来概括。在“行凶”一词可以包括后面几类暴力犯罪行为的情况下,又在法条中处于并列的地位,为了保持《刑法》条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完整性,有序性,则需要对““行凶””一词进行限缩解释。
参考资料:网络-刑法
⑷ 刑法中的行为犯有哪些
行为犯是指以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犯罪既遂标准的犯罪,刑法中行为犯的罪名非常多内。包括破容坏军婚罪、妨害作证罪等。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第二百五十九条规定的破坏军婚罪,明知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同居或者结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还有利用职权、从属关系,以胁迫手段奸淫现役军人的妻子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第三百零六条规定的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在刑事诉讼中,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九条?明知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同居或者结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利用职权、从属关系,以胁迫手段奸淫现役军人的妻子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⑸ 刑法中的先行行为如何确定
民法来比较具体,所谓的先行行为都被源规制到具体法条中,比如我请一个6岁孩子吃饭,这是一个行为,那么如果导致他食物中毒,则餐馆有侵权或违约责任,如果突然冲进一群人揍他,则这群人承担侵权责任,如果我上厕所便秘了时间很长,导致这个孩子低血糖及其他急性营养缺乏住进医院,则我承担一定的过错责任
⑹ 3月1日起,哪些行为触犯刑法
《刑法修正案(十一)》被讨论通过,2021年3月份正式开始实施。其中具体化了之前《刑法》规定中一些空缺或是不足的部分,看看公布的相关信息。
性侵未成年养女
2020年,鲍某某性侵未成年“养女”案引起广泛关注,这种严重违背社会伦理和道德底线的行为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与不满14周岁女孩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已被刑法明确为强奸犯罪,为了响应社会关切,这次刑法修改将与14至16周岁养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入刑,弥补了法律空白。
法条指引:《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之一第一款:“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女性负有监护、收养、看护、教育、医疗等特殊职责的人员,与该未成年女性发生性关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未经批准进口、销售国外药品
早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对何为假药劣药,作出重新界定,进口国内未批的境外合法新药不再按假药论处。
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设新罪名,再次明确将未经批准进口、销售国外药品的行为列为犯罪,但同时也设置了“足以危害人体健康”的前提要件。
法条指引:《刑法》第一百四十二条之一第一款:“违反药品管理法规,有下列情形之一,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⑺ 列入刑法九的交通违法都有什么行为
大律师网 相关律师根据《刑法修正案(九)》依据规定交通违法的哪些行为的以下内容解释:
一、超员处罚
校车和客车,严重超员行为的处罚:
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实行最高2000元行政处罚;
11月1日起,严重超员的校车和客车,上升为“处拘役,并处罚金”的刑事处罚。
二、超速处罚
校车和客车,严重超速行为的处罚:
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实行最高2000元罚款,可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的行政处罚;
11月1日起,严重超速的校车和客车,上升为“处拘役,并处罚金”的刑事处罚。
三、违反危化品运输规定
违反危化品安全管理规定,危机公共安全行为的处罚:
现行《治安管理处罚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实行行政处罚;
11月1日起,严重违法的危化品运输车,上升为“处拘役,并处罚金”的刑事处罚。
四、共同承担刑责
校车、客车和危化品运输车,出现超员、超速和违反危化品运输管理规定等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
现行相关法律条款:大多只追究驾驶员的责任;
11月1日起,不但驾驶员要承担刑责,而且车辆实际拥有者、管理者也要一并承担刑责。
五、伪造变造驾照
伪造、变造机动车驾驶证行为的处罚:
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实行最高5000元罚款、15日以下行政拘留;
11月1日起,伪造、变造机动车驾驶证行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六、暴力袭警处罚
对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进行暴力袭击的处罚:
现阶段实行治安拘留;
11月1日起,将按照妨害公务罪规定,实行刑事处罚。
七、交通安全主体责任
《刑法修正案(九)》将驾驶人的危险驾驶行为规定为犯罪的同时,对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负有直接责任,也将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八、无道路运输经营许可
11月1日起,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的企业和个人,从事相关运输业务的,严重扰乱运输管理秩序和道路交通秩序,危害道路交通安全(如发生严重超员、超速等行为),不仅要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⑻ 刑法上危害行为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二、 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危害行为有多种多样,刑法理论上根据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将众多的危害行为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作为与不作为。
(一) 作为
1. 作为的概念
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即“不当为而为之“。在刑法中大多数犯罪以作为的方式构成,如抢劫罪、诈骗罪、贪污罪、逃脱罪、强奸罪。作为是危害行为的基本形式,它自然具有危害行为的三个基本特征,此外,还具有以下特殊性:①作为的外在表现是人的身体的积极动作,如将一名妇女按倒,强行实施奸淫行为。②作为通常由人的一系列积极举动组成,而不是仅指个别的动作。例如扒窃行为,由靠近被害人,将手伸入被害人衣袋或提包,窃取钱物等动作组成。③作为是违反刑法禁止规范的危害行为。刑法规范由禁止规范和命令规范组成,作为即违反了刑法 的禁止性规范。
2. 作为的实施方式
(1) 利用行为人自己的身体实施的作为。这是作为最常见的实施方式。身体活动既可以是四肢的活动,也可以是五官的活动,还可以是身体和其他部位的动作,例如以拳脚伤人,以口头诽谤、侮辱、诬告他人,以眼神示意教唆他人犯罪,都是以身体实施的行为。
(2) 利用物质性工具实施的作为。如利用刀、枪、毒药去杀人、伤人,利用伪造的证件诈骗他人钱财。
(3)利用他人实施的作为。这是指行为人利用无责任能力的人(包括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实施的行为,如教唆不满14岁的人放火、强奸。在这种情况下,无责任能力人的行为,实际上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工具。
(4)利用动物实施的行为。如利用患有狂犬病的狗、猫去伤害、杀害他人,利用毒蛇伤人、杀人。
(5)利用自然力实施的作为。如某甲将一智商低下的人骗到野外,明知电闪雷鸣会对人造成危害而故意让自然的雷击死,即是利用自然力实施的作为。
(二)不作为
1.不作为的概念
不作为就是指行为人负有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即“当为而不为”。不作为是与作为相对应的危害行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构成刑法中的不作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这是成立不作为的前提条件。行为人负有的这种特定义务是法律上的义务,不只是普通的道德义务。如果行为人没有这种特定义务,则不构成刑法中的不作为。关于特定义务的根据或来源,通常认为有以下几种。
①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这里的法律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一切行为规范的总称,包括宪法、普通的法律(狭义)、行政法规、条例、规章等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法律规定的任何一种义务,都可以成为刑法中不作为的根据,只有其他法律所规定的义务,成为刑法规范所要求履行的义务时,才是不作为的法律义务的根据。例如,婚姻法规定的家庭成员之间有相互抚养的义务,但是夫妻两人吵架,如果女方欲去自杀,而男方并不阻止其自杀,结果女方自杀身亡时,并不能认为男方有阻止或抢救的刑法 上的义务。因为刑法并未规定此种救助义务,所以对男方不能认定为成立刑法上的义务,从而追究其刑事责任。(这个问题目前刑法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司法实践中 有奖吵架后看着妻子自杀的丈夫判以故意杀人罪的判例。)
②行为人的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如值班医生有为病人治病的义务,消防队员有救火的义务。它是以该行为人担任某种职务,从事某种业务并正在执行为前提,否则就不发生履行该义务的问题。
③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法律行为是指法律上能够产生一定权利义务的行为。若一定的法律行为产生某种特定的积极义务,行为人不履行该义务,以致使刑法所保护的客体受到侵害或威胁,就可以成立不作为形式的危害行为。例如,受雇为他人照顾小孩的保姆,负有看护小孩使其免受意外伤害的义务,如果保姆不负责任,见危不救,致使小孩身受重伤,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④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这种义务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行为而使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处于危险状态时,行为人负有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险或防止结果发生的特定义务。如果行为人不履行这种义务,就是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的危害行为。例如,由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引起火灾时,行为人有积极灭火的特定义务;汽车司机在交通肇事后,有及时救助伤员的义务;成年人带小孩去游泳,负有保护小孩安全的义务。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可能性或履行能力。行为人虽然具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但是由于某种客观原因存在,根本不可能履行或不具备履行该项义务的能力,则不能成立刑法中的不作为。
(3)行为人由于不履行特定义务,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的发生。这是区分作为与不作为的外在标志。
⑼ 刑法里面的先行行为指的是什么意思 还有刑法里面的先行行为具体条款在哪 大神快来
先行行为是刑法中一个独具特色的概念,它是指行为人实施了某种行为而使刑内法所保护的社会容关系处于危险状态,使行为人负有防止或者排除这种危险发生的义务。
刑法中具体没有哪个条款说先行行为,先行行为是刑法理论中的内容。
⑽ 刑法分则将犯罪行为分成10类分类的依据是
更正下:应该是犯罪客观方面 D应该是犯罪主观方面个人认为选A ,刑法分则包括十章: 第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五章侵犯财产罪;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第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第八章贪污贿赂罪;第九章渎职罪;第十章军人违反职责罪
下面列出四要件的概念以便理解: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它包括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犯罪的时间,地点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它包括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犯罪的时间,地点。 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包括罪过、犯罪的动机及目的等因素。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刑法分则十类分类标准:依照犯罪客体不同,即依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不同分的类。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