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错的多
Ⅰ 民法上的错误
民法上的错误,是指行为人由于认识错误或欠缺对错误的认识,致使内心的真实版意思与外部权的表示行为不一致。在传统民法上,严格区分错误和误解,我国民法不作类似区分,在关于重大误解的规定中,涵盖了错误和误解所包含的内容,并将相应民事行为的效力规定为可撤销。
Ⅱ 民法上的过错
1.民法的过错包抄括故意和过失,民法上的故意也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一定的结果而实行这种行为。他与过失一起构成了侵权行为的主观要件。关于故意和过失的区别,前者是指积极产生认识到或预见到的结果的心理状态,后者是指缺乏足够的注意。但在侵权行为的成立这个问题上,这种区别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在侵权行为的结果上,例如赔偿责任的计算或者过失责任抵消的情况中,故意和过失的区别具有重要的作用。
2.刑法上的过错是指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Ⅲ 民法上有多少种撤销权高分!
1、民法通则上规定的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即下列民事行为,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的,一方当事人可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或者变更,你问的是撤销我就不说变更了)
2、合同法上:a限制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在合同被法定代理人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 b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被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合同在被代理人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
c重大误解、显失公平以及一方以欺诈、胁迫或者趁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d因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也得请求撤销。
e委托人可以随时撤销对受委托人的委托,但给受委托人造成损失的,应予赔偿。
3、继承法:有民事行为能力的遗嘱人,有权对自己所立遗嘱予以撤销。
4、公司法: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议召集撤销、表决方式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
5、破产法: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1年内,涉及债务人财产的下列行为,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价格进行交易、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对未到期债务提前清偿、放弃债权的。
6、担保法:债务人有多个普通债权人,在清偿债务中,与其中一个债权人恶意串通,将全部或者部分财产抵押给该债权人,因而丧失履行其他债务的能力,损害其他债权人利益的,受损害的其他债权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这种行为。
我不敢说穷尽了所有撤销权种类,但也差不多就这些了
债务人有撤销权吗?
Ⅳ 求解 “民法中的过错”
刑法中的过错主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类,再细分可以分为:直接故意、间接版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疏权忽大意的过失。
民法中的过错包括“故意”、“重大过失”和“一般过失”。
民法和刑法中的过错对于确认责任比例、认定孰是孰非、孰轻孰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刑法中,故意与过失是量刑的一个重要指标,有时候是故意还是过失 甚至会影响犯罪定性,影响到罪名成立 与否.
而一般来说民法中很常见以相对方"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来免责的情况。
Ⅳ 民法上,客观过错认定有哪些情形
,民法上指违反社会准则、受法律谴责和非难的心理状态。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对过错认定,有主观说和客观说两种。前者认为,过错是一种应当受到谴责的个人主观心态。后者认为,过错是违反社会准则的行为意志状态。大陆法系国家多采主观说。英美国家多采客观说。中国学者一般坚持主客观统一说。无论个人的心理状态还是个人的行为意志,都是法律规范评价的客观对象。过错包括两方面:一是客观不法行为;二是主观上受谴责的心态,即可归责性。对过错的判定和检验,理论上有主观说和客观说两种。主观说认为过错是一种主观心态,对过错的认定就是对这种心理状态的再现性描述。最确切的是典型心理状态检验法。它根据具体的案件事实,确定行为人的世纪心理状态符合何种过错的典型状态。其思维程序是:首先确定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有无预见;若有预见,行为人对其行为和结果的态度如何;如无预见,行为人是否应当预见或者能够预见。客观说则建立了一种以“注意义务”为标准的过失检验法,即以一个人格化的人的形式,确定行为人的过错。如罗马法中确定的“疏忽之人”的注意和“善良家父”的注意。在现代国家,一般采取两种标准:一种是抽象标准,即抽象出一个通常合理人,由其注意标准决定行为人是否有过错;二是具体标准,即依据事务的性质和行为人的具体职责和实际能力,决定其是否有过错。
Ⅵ 民法中错误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您好,民法中的过错是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中的主观因素,反映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心理状态。与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不同,对一般侵权行为而言,过错是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的必备前提。
1、过错根据其类型分为故意与过失。
(1)故意,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损害结果,仍希望其发生或放任其发生。
(2)过失,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结果应预见或能够预见而因疏忽未预见,或虽已预见,但因过于自信,以为其不会发生,以致造成损害后果。过失根据法律对行为人要求的注意程度不同又分为一般过失与重大过失。
A.一般过失,是指行为人欠缺善良管理人或者与处理自己事务同样的注意义务。
B.重大过失,是指行为人显然欠缺普通人的注意义务。
2、过错除了一个人的过错以外,还有共同过错、与有过失等情形。
(1)共同过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基于共同的故意或过失致他人损害,故共同过错只是存在共同侵权行为中。由于我国的共同侵权行为理论发生了变化,因此共同过错不再是共同侵权的必要条件,因此共同侵权行为可以在没有共同过错的情形下发生。(参见《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3条第1款的规定)
(2)与有过失,是指对于损害的发生,受害人存在过错。民法通则第131条对于与有过失的规定相对较为简单,《人身赔偿司法解释》第2条就与有过失作了详细规定,该条可以分解为以下内容:
A.受害人对同一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有故意、过失的,依照民法通则第131条的规定,可以减轻或者免除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
B.侵权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受害人只有一般过失的,不减轻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
C.适用民法通则第106条第三款(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的特殊侵权)规定确定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时,受害人有重大过失的,可以减轻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因此,在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的特殊侵权行为中,如果受害人只是一般过失,不减轻加害人的责任。
与有过失,既可以发生在单独侵权中,也可以发生在共同侵权中。而在共同过错中,有过错的仅是加害人一方,在与有过失中则是强调受害人有过错。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Ⅶ 我国当前的“民法”有关于“错误”的制度吗好像只有重大误解吧
欺诈也是也一种“错误”吧,被欺诈的一方因为欺诈做出了错误的意思表示。。
Ⅷ 民法有多重
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法律
Ⅸ 我开始在看司考的书了,我看的是教材,从民法开始看起,但是做单元练习题得时候错了很多
直接做每年的真题,不要浪费时间做其他题目,真题做3遍,然后把真题解说中相关的知识点搞定,360分不在话下,请相信我。
Ⅹ 怎样理解民法上的过错
过错,是指行为人通过其实施的侵害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在法律和道德上应受非难的故意和过失状态。
故意,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行为的损害后果,仍然积极地追求或者 听任该后果的发生。
过失,是指行为人因未尽合理的注意义务而未能预见损害后果,并致损害后果发生。未尽一般人对他人人身、财产的注意义务,为重大过失;未尽处于行为人地位的合理人对他人人身、财产的注意义务,为轻过失。一般人和合理人的注意均系客观标准,有利于过失的认定。
正确划分和认定过错程度对于确定责任的归属和承担具有重要 意义。特别是在混合过错和共同过错的情形下,过错程度直接影响到过失相抵规则的适用 和共同侵权行为人责任的分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