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林山田刑法通论

林山田刑法通论

发布时间: 2021-11-30 07:04:59

A. 为什么犯罪要有追诉期限

任何一方面的刑事法律制定都考虑社会危害性,如果一种行为在一定期限内没被发现,或者再犯的话,其社会危害性就变得很小,可以免于法律追究,减轻诉讼资源的浪费。
时效制度是指依照法律之规定,一定的事实状态因一定时间之经过而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时效包括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刑法上的时效是一种消灭时效,包括追诉时效和行刑时效,其中追诉时效是指享有追诉权的主体对特定的犯罪没有适时行使追诉权的事实状态经过法定的期限,则对于该罪的追诉权消灭的法律制度。关于追诉时效的存在根据在理论上有多种观点:怠于行使说、证据湮灭说、改善推测说、社会遗忘说、刑罚同一说、法律与事实调和说、折衷说等,前6种学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予以求证,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追诉时效存在的内在根据,既有其合理性,又难免片面。折衷说综合以上诸说的可取之处,是目前较有说服力的一种理论,也是我国大陆刑法学界的通说。

《刑法》第八十七条【追诉时效期限】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第八十八条【追诉期限的延长】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B. 跪求一些书名!!!

这个提问涉及范围好广啊,你是用来干什么呢?装饰书柜?论文需要?充实知识面?还是考试?光文学作品就能列一大堆了呀。你可以去网上找找别人推荐的书单什么的。主要还是要看个人喜好的啦,别人推荐的你不一定喜欢看。

中国文学部分:古典四大名著、三言两拍、儒林外史、东周列国志、世说新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说苑、阅微草堂笔记、浮生六记、唐宋传奇选、醒世姻缘传、明清文言小说选、三侠五义、骆驼祥子、围城、京华烟云、平凡的世界、边城、李自成、二月河帝王小说系列、四世同堂、啼笑因缘、鲁迅全集、王小波全集、……新华书店一逛就是一堆了

外国文学:看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出版书目好了,简爱、三剑客、乱世佳人、百年孤独、老人与海、……就有一大堆了。
经营流程:生产与运营管理,……
管理规范: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管理经济学,……
国际时事:经济管理出版社的“国际时事政治读本”,……
法律常识:你买法律条文好了,或者《民法原理》(张俊浩),《债法总论》(史尚宽),《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郑成思),《法理学》(张文显),《刑法通论》(林山田),《中国行政法》(陈新民)……

C. 犯罪集团参考文献,必须要有[M],[J]这样的格式,15个就可以了,谢谢!

[1] 赵秉志.《外国刑法原理(大陆法系)》〔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 赵秉志.《集团犯罪下主从犯认定———以职务犯罪为视角》〔J〕. 中国法学,2004.
[3] 赵秉志、肖中华.《有关集团犯罪若干问题探讨》〔J〕. 检察日报, 2009.
[4] 赵秉志.《犯罪主体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5] 陈兴良.《共同犯罪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
[6] 陈兴良.《共同犯罪论》(第二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7] 张明楷.《刑法通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8] 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9] 高铭暄.《新中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10] 高铭暄.《刑法学原理: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93.
[11] 何秉松.《刑法教科书》〔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
[12] 马克昌.《刑法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3] 谢治东.《犯罪集团问题深究——以共同正犯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14] 陈家林.《共同正犯研究》〔M〕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5] 林山田.《刑法通论》〔M〕. 台北: 三民书局, 1986.
[16] 韩忠漠.《刑法原理》〔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17] 杜国强.《集团犯罪研究》〔M〕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8] 西田典之.《日本刑法总论》〔M〕. 刘明祥、王昭武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D. 试述不作为犯罪的概念以及不作为犯罪中作为义务的来源。

不作为犯罪中先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

我国对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采取的是形式来源分类法,刑法理论中,作为义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法律明文规定的作为义务;
(二)职务或者业务要求的作为义务;
(三)先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
(四)法律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

在认定先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时,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探讨:

1、先行行为是仅限于违法行为还是也包括合法行为?

台湾刑法中将先行行为规定为作为义务,但并未涉及先行行为的法律性质问题。学者对此有所界定,认为该行为应限于违法有责行为:“惟多数学者之通说,则认为前行为必须具有导致结果发生之迫切危险外,没必须具备义务违反性。”[1]我国有学者对此有不同主张,认为先行行为只要足以产生某种危险,就可以成为不作为的义务来源,而不必要求先行行为具有违法的性质。[2]先行行为不仅包括违法行为,还应当包括合法行为,例如,张某带李某去游泳,这是合法的行为,其不履行看护义务,致李某溺水身亡,其违背了因先行行为产生的看护义务,构成不作为犯罪。

另外一个问题是,犯罪行为能否作为先行行为引起作为义务?从逻辑上讲,违法行为应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这个分类是以是否违反刑法规定为基础的。所以犯罪行为当然也应引起作为义务。有学者认为,在先行行为是犯罪行为的情况下,先行行为与不作为行为之间具有牵连关系,构成牵连犯。[3]意思是作为义务对于犯罪人来说仍是存在的,如果行为人犯罪行为实施后,对其行为引起的结果发生危险不加防止,其结果发生时,以牵连犯的形态成立不纯正不作为犯罪。台湾学者蔡墩铭的看法又不同,他认为,无论故意犯还是过失犯,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而引起一定危害结果危险的,行为人并无防止结果发生的义务,对行为人只能按其原作为犯罪承担责任,而不另行成立不纯正不作为犯罪。[4]笔者认为,先行行为构成不纯正不作为犯罪与构成牵连犯罪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二者不能等同。

牵连犯是行为人以某一犯罪为目的,而其犯罪的方法行为或者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从而其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或其方法行为与目的行为之间,有牵连关系的存在,处断时认为一罪的情形。牵连犯成立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牵连关系的存在。而在认定牵连关系的问题上,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两个以上可罚行为相互间的牵连关系应界定为,方法行为与目的行为或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之相互间,不仅在犯罪人主观意思上具有联络关系,且在客观上其相互间具有直接密切的牵连关系。如蓄意杀人而事先持有枪支,为毁灭罪证而在杀人之后毁灭尸体。行为人主观上对各该犯罪有意思联络,客观上方法与目的以及原因与结果间各有直接密切的牵连关系,故应从一杀人罪处断。[5]笔者同意这种观点,即牵连犯的成立以方法行为与目的行为或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间存在牵连关系为必要,而牵连关系又以犯罪人所实施的二个以上可罚行为相互间主观上具有意思联络、客观上具有直接密切之牵连关系为必要。

因而,构成牵连犯的二个以上可罚行为中之方法行为与目的行为以及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只能是故意犯罪。但先行行为(构成犯罪的)与不作为(犯罪)之间,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既可由故意构成也可由过失构成,这一点与牵连犯的成立要件显然是不相容的。

仔细推敲,在先行行为是故意犯罪的情况下,危害结果是犯罪人所期待所追求的,法律不能期待行为人对被害人进行及时的抢救,期待犯罪人防止其意图实现或追求的危害结果出现显然是不现实的;同时,在被害人出现行为人所预期之外的结果(如死亡)的情形下,法律对行为人的评价也只能是其所意图之罪,而不能先定行为人一个故意罪,又因行为人故意侵害他人后应负有防止结果发生的作为义务而成立另一个不纯正不作为的故意或过失犯罪,否则,就使一罪变成了数罪,违反刑法的禁止重复评价原则。[6] 另外,在先行行为是过失犯罪时,先行行为(构成犯罪)与不作为(犯罪)之间也是不存在牵连关系的。这在立法司法实践上都得到了肯定。

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以后,有义务承担刑事责任,而没有义务防止危害结果发生。如果行为人自动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则是减免刑罚的理由;如果行为人没有防止结果发生,则负既遂罪的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没有防止更严重的结果发生,则负结果加重犯的刑事责任。并没有成为刑法上的牵连犯。[7]

2、先行行为是限于有责行为还是也包括无责行为?刑法理论界对此问题存在着较大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先行行为必须出于故意或过失,即必须是有责行为;有的学者则认为,先行行为只要足以导致构成要件符合结果发生之危险者足以,系有责或无责行为,在所不问。[8]我国学者认为,先行行为是否必须有责,只是对先行行为的法律评价问题,如果行为人对于先行行为虽然无责,但该先行行为引起作为义务行为人应当履行而不履行,行为人对于不作为具有责任。无责之先行行为,完全可以成为不作为的义务来源。[9] 其实先行行为是否有责的问题与先行行为是否违法的问题十分相似,笔者认为,并不影响先行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如果其可能造成一不定期的危害后果,则先行行为人就有防止义务。举例说明,甲带不懂水性的乙去游泳,尽管甲尽力照顾乙、保护乙的安全并教乙游泳,但乙却从岸上往河里跳跌成重伤,甲的先行行为虽然没有过失,但此时仍有送乙去医院救治的义务。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那就是先行行为引起的危险状态。对于先行行为产生的作为义务,危险状态十分重要。先行行为能否产生作为义务,往往取决于危险状态的有无和其程度。显而易见的是,危险状态实际存在和正在发生会引起作为义务,但如果只是可能发生危险或危险状态尚不足以产生危害后果,则先行行为不产生作为义务。如张某和李某一起打牌,李某因输钱给张某,心生怨气,自觉无脸见家人而自杀身亡,张某的行为并不构成杀人罪,因为张某和李某的赌钱行为,并没有必然引起李某自杀的危险状态。

注释: [1] 林山田:《刑法通论》,台湾三民书局1989年版,第302页。 [2] 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刑法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297页。 [3] 转引自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7页。 [4] 肖中华:《海峡两岸刑法中不作为犯罪之比较研究》,载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第一卷。 [5] 高仰止著:《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352页。 [6] 于改之:《不作为犯罪中“先行行为”的本质及其产生作为义务的条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第47期。 [7] 张明楷著:《刑法学》(上册),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33页。 [8] 林山田:《刑法通论》,台湾三民书局1989年版,第302页 [9] 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7页。周亮

E. 推荐一本刑法最好的书,谢谢

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

F. 林山田的著作

《刑法通论》(该书目前已经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初出版)
《刑法各罪论》(该书已经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初出版)
《刑事程序法》
《刑事法论丛》
《刑法的革新》
《刑罚学》
《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
《犯罪学》(与林东茂、林灿璋合著)
《犯罪问题与刑事司法》
《社会问题与法治现况》
《谈法论政》
《法制论集》
《五十年来的台湾法制》
《抗争一〇〇》
《德国胡思录》
《建造自己的国家》
《审判?~林山田谈法论政》
《刑法修正总评》
《刑总要论》(与许泽天合著)

G. 有哪些刑法学必读的经典著作

1、[德] 罗克辛袭:《德国刑法学总论 第1卷:犯罪原理的基础构造》,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

2、中国,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第二版)(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3、[日] 大冢仁:《刑法概说》(第三版)(总论/各论),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中国台湾。林山田:《刑法通论》(增订十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5、其他
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
马克昌:《犯罪通论》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
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
(英)丹宁勋爵的系列著作:《法律的训诫》、《通向公正之路》、《法律的正当程序》、《法律的界碑》等,法律出版社

H. 为什么犯罪要有追诉期限

任何一方面的刑事法律制定都考虑社会危害性,如果一种行为在一定期限内没被发现,或者再犯的话,其社会危害性就变得很小,可以免于法律追究,减轻诉讼资源的浪费。
时效制度是指依照法律之规定,一定的事实状态因一定时间之经过而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时效包括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刑法上的时效是一种消灭时效,包括追诉时效和行刑时效,其中追诉时效是指享有追诉权的主体对特定的犯罪没有适时行使追诉权的事实状态经过法定的期限,则对于该罪的追诉权消灭的法律制度。关于追诉时效的存在根据在理论上有多种观点:怠于行使说、证据湮灭说、改善推测说、社会遗忘说、刑罚同一说、法律与事实调和说、折衷说等,前6种学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予以求证,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追诉时效存在的内在根据,既有其合理性,又难免片面。折衷说综合以上诸说的可取之处,是目前较有说服力的一种理论,也是我国大陆刑法学界的通说。
《刑法》第八十七条【追诉时效期限】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第八十八条【追诉期限的延长】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I. 台湾原版法律书

淘宝搜寻:林山田的刑法通论
挺多卖家都有在卖林老师过世前所著的,最后增订10版
你可以比价看看,参考啰。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热点内容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各章节练习题 发布:2025-08-26 08:19:06 浏览:418
杜格律师 发布:2025-08-26 08:13:02 浏览:338
针对实际需要宣传法律知识 发布:2025-08-26 08:08:39 浏览:946
2017年深圳劳动法底薪多少 发布:2025-08-26 07:39:57 浏览:885
威胁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8-26 06:48:46 浏览:144
经济法劳动合同中的医疗期 发布:2025-08-26 06:47:38 浏览:917
老丈人说支持他女儿做传销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26 06:43:54 浏览:397
社区法律知识讲座信息 发布:2025-08-26 06:43:20 浏览:427
实级经济法基础 发布:2025-08-26 06:34:04 浏览:341
法检法律知识基础真题 发布:2025-08-26 06:33:21 浏览: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