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律师讲民法

律师讲民法

发布时间: 2021-12-05 21:54:17

法学专业 律师方向 民商法方向等等区别 应该怎么选

错!
1、只要是属于法学这个大专业范围内,无论你是什么方向,所有的大法都是要学的。所谓的方向,区别在于专业课里会设一些这个方向的技术课程和一些非常具体的小子法。如刑事司法方向,会有特有的刑事侦查技术、犯罪心理、法医基础等课程。如,行政法方向,行政法是所有方向都要学的,而国家赔偿本身也是包含在行政法里的内容。但属于行政法方向的,学过行政法后,还要修读更具体的国家赔偿法。再比如,知识产权方向,同样,学的大法跟其他方向一样,但还要专门修读专利商标申请和审查的等课程。还有民商法方向的,会有特别修读破产法等课程。
2、那么大家都要学的大法有哪些呢?给你例举一下:
宪法,刑法总论、分论,民法总论、分论,经济法,行政法(含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商法,环境资源法。另外,法制史和法理学是法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
3、除了大法,在方向内还会有很多小子法要学,而这些课程对所有方向开放,也就是不属于这个方向的,你也可以选修,所以,只要是学法学的,法律知识都是系统的,别看大家方向不同,其实法学全都懂,只是研究方向不一样而已。

㈡ 律师,民法通则有没有“独立呼吸说”,即新

不正确在我国,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我国《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从从出生时开始至死亡时结束,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这就是说,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对于出生的认定,我国采取的是独立呼吸说,该说认为应以胎儿能够独立呼吸之时为出生时间。所以,自然人在独立呼吸之时才能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㈢ 如何成为民法律师

没听说过什么民法律师。过了司考,进律所实习一年拿到执业证,成为正式律师。所接触到的案件大多是婚姻、交通事故以及一些借款纠纷,这些基本上都是民法领域里的。

㈣ 当律师的话学刑法好,还是民商法好,还是哪种好给一点建议,真心感谢!

刑事收入高,但是风险也高,打交道的都是亡命之徒,从目前的环境来看,律师的从业环境也有风险,这个就不明示了,懂行的心里都清楚。
民事部门比较安逸,处理的都是一般纠纷,但是收入肯定没刑事案件多,偶尔有些金额大的案件也都被一些大律师或者大事务所垄断。
你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决定往哪方向发展吧,不过对于女生来说确实做刑事的很少。

㈤ 问律师民法事

一、意思表示的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既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那么,认识民事法律行为,便须从意思 民法学 表示入手。只有将意思表示的要素予以厘清,方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民事法律行为及其法律要件。 作为意思表示,其表示客体必须是意思,意思之外的表示,不能成立意思表示,如事实通知。事实通知又称观念通知,其表示的是某种事实,而非意思。合同法中规定的承诺迟到通知、债权让与通知等虽也都是表示,但客体却是事实,而不是意思。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果是由当事人意思表示决定,如果虽有表示意思的行为,但法律效果不由该表示的意思内容决定的表示之意思,仍不能成立意思表示。如催告、拒绝要约等,虽然也是一定意思的表示,然而其效果却不取决于意思,而是取决于法律的规定,故民法上称之为意思通知,以与作为民事法律行为要素的意思表示相区别。 编辑本段二、意思表示的类型 (一)明示和默示 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所以民事法律行为形式,就是意思表示形 法律公平 式。民法通则第56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即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发表的载体,可分为明示和默示两种形式。区分明示与默示的法律意义,在于若非法律特别规定,以民事法律行为处分权利的,须经当事人明示始得成立。 明示 明示是使用直接语汇实施的表示行为,除常见的口头语言、文字、表情语汇外,还包括依习惯使用的特定形体语汇,如举手招呼出租汽车,即表示有租用该车之意。 (1)口头形式。口头形式即口头语言形式,如以口头语言洽谈并订立的合同,以口头语言委托代理人,以口头立遗嘱。口头形式的优点是便捷,但也具有不易保留证据的缺点。 (2)书面形式。书面形式即书面语言形式,主要指文字(文件、信函、电报)、图表、照片、技术工程用图、电子数据等形式。书面形式的特点是烦难不便,但却有郑重庄严和“白纸黑字,铁案如山”的优点。 书面形式又分一般书面形式和公证、登记等特别书面形式。公证形式即以公证书对民 意思表示 事法律行为加以证明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除法定必须公证的以外,是否办理公证,应依当事人意思决定。登记则是国家主管行政机关对于民事主体资格和物权变动等事实通过实质审查,予以确认并在专门登记簿上加以登录的管理手段。设立法人和个体工商户、取得和变更不动产物权、结婚等民事法律行为,依法必须登记。凡法定登记行为,只有依法完成登记才能发生效力。 默示形式 默示形式是含蓄或者间接表达意思的方式。默示所包含的意思,他人不能直接把握,而要通过推理手段才能理解。因此,默示形式只有在有法律规定或交易习惯允许时才被使用。按默示时的作为和不作为又可划分为: (1)推定,即行为人用语言外的可推知含义的作为间接表达内心意思的默示行为。所谓可推知,是从该行为中,一般人能够容易地推知其意思的内容。例如租赁合同届满,承租人继续交付租金并为出租人接受,便可推知其表示要延展租赁期间。 (2)沉默,即行为人依法或者依约以不作为间接表达内心意思的默示行为。不作为即缄默、沉默不语。民法通则第66条规定的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 意思表示解释理论 同意。合同法第47条第2款规定的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继承法第25条第2款规定受遗赠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等,都属法定沉默形式。此外,当事人可以约定以沉默作为意思表示。 (二)有相对人的、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依其是否以向相对人实施为要件,划分为有相对人的表示与无相对人的表示。 向相对当事人作的意思表示,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如要约与承诺、债务免除、合同解除、授予代理权等。意思表示有相对人时,如果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有传递的在途时间,则该意思表示以到达相对人时生效。为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如遗嘱、捐助行为等,类似“自说自话”,该意思表示自完成时生效。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划分: 对特定人的表示和对不特定人的表示 须以特定人为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是对特定人的表示,例如承诺、允许、撤销等;无需向特定人实施的意思表示是对不特定人的表示,例如悬赏广告等。区分的意义在于须以特定人为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对于非特定人不生效。 对话表示和非对话表示 有相对人的双方表示,依其相对人是否处于可同步受领和直接交换意思表示的状态,而划分为对话表示和非对话表示。口头或者打电话直接订立合同 是对话表示;相反,通过信函交往或者经使者传达而订立合同,则属非对话表示。区分的意义在于,非对话表示,意思表示有在途时间,而对话意思表示则无,法律对两者何时生效、撤回的规定不一样。 要式表示和非要式表示 要式的意思表示,是指法律上或当事人要求以特定方式为构成意思表示的必要。非要式的意思表示,是指法律上或当事人不要求以特定方式为构成意思表示的必要。 编辑本段三、意思表示的效果 (一)意思表示的拘束力 意思表示的拘束力,亦即意思表示的成立效力。意思表示一旦成立,表意人须受其约束,非依法律,不得擅自撤回或者变更的法律效力。意思表示作成后,将要影响表意人、相对人或第三人的利益。如表意人作成订立合同的要约,相对人即产生承诺权,表意人抛弃某物的所有权,他人占有该物即不构成非法占有或者不当得利行为。再则,对于已作成的意思表示,表意人可否撤回或者撤销,也事关表意人本身以及相对人和第三人的利益。 (二)意思表示拘束力的发生 意思表示拘束力自何时发生,事关表意人对于撤销权的行使期间(即该期间始期与终期的确定),以及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同时关涉非对话意思表示传达途中遗失或者迟到风险的负担。民法通则第57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而合同法第16、23条等就合同意思表示成立的时间做了进一步规定。 编辑本段四、意思表示瑕疵 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若意思表示有瑕疵,将要影响到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使当事人的意思无法达成预定的目的。意思表示瑕疵究竟如何影响民事法律行为的效果,民法通则的规定与合同法的规定有不同,因此,这里仅就意思表示瑕疵概念和类型作介绍,其效果如何,在无效、可撤销等部分再论。 (一)欺诈 所谓欺诈,是故意欺骗他人,使之陷于错误的行为。受欺诈而实施的行为,则是由于他人的欺诈行为陷于错误,进而作出的意思表示。欺诈行为的法律要件是: 在欺诈人方面 (1)须有欺骗他人的行为。欺诈行为是故意把不真实的情况表示给别人,无论虚构事实、歪曲事实或者隐匿事实均属之。欺诈往往呈现为积极行为,而消极行为,尤其是沉默,则必须是法律、合同或者商业习惯上有告知事实的义务,而未告知时才能构成欺诈。 (2)须有欺诈故意。欺诈故意,是指具有欺骗他人的故意,这种故意的含义包括两层:第一是使相对人陷于错误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所表示的情事不真实,并且明知相对人有陷入错误的可能;第二是有使相对人陷于错误而作出意思表示的故意。这两种故意从根本上妨碍了被欺诈人意思形成的自由。 在被欺诈人方面 (1)须被欺诈人因受欺诈而陷于错误。被欺诈人陷于错误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之间须有因果关系。如果被欺诈人并不陷于错误,或者虽然陷于错误,但该错误不是受欺诈而产生,则欺诈行为不能成立。 (2)须被欺诈人因错误而作出意思表示,即错误与意思表示之间须有因果联系。如果被欺诈人虽然陷于错误,但是并没有因之而作出意思表示;或者虽有意思表示,却不是因错误所致,欺诈行为也不能成立。 (二)胁迫 胁迫是因他人的威胁或者强迫,陷于恐惧而作出的不真实意思表示。威胁是指以预告未来的损害使相对人精神感到恐惧。强迫是指以对相对人或其亲属的身体强制或伤害。当事人因受胁迫而作出的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即是胁迫行为。胁迫的法律要件是: 在胁迫人方面 (1)须有胁迫行为存在。胁迫是不正当地预告危害,以使他人陷于恐怖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见》第69条规定: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胁迫行为。 (2)须有胁迫的故意。胁迫人的故意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须有胁迫相对人使之产生恐惧的故意;第二,须有使相对人因恐惧而作出意思表示的故意,即胁迫的目的在于使相对人作出迎合性意思表示。 (3)须预告危害属于不正当。所谓不正当,即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道德准则。违法当然属于不正当,但不正当却不一定都违法。例如,某甲对某乙说:“如果不签订合同,则告发你私拿回扣的事”,是很难说这预告是违法的,却肯定属不正当,因为它干涉了相对人的意思自由。 在被胁迫人方面 (1)须因受到胁迫而产生恐惧。如果胁迫人纵然施加胁迫,但被胁迫人并不因此恐惧,或虽有恐惧,但恐惧并不是因胁迫而生,就不能构成受胁迫而实施的无效民事行为。 (2)须因恐惧作出意思表示。即胁迫人的意思表示与其恐惧须有因果联系。而且,其意思表示,又须迎合胁迫人的意思作出。这两个方面必须同时存在,如果被胁迫人并不因胁迫而恐惧,就不能构成受胁迫而实施的行为。进一步看,即使被胁迫人产生恐惧,但是所实施的行为却不迎合胁迫人的意思,也还是不能构成受胁迫而实施的行为。因为,受胁迫而实施的行为,其实质在于行为人的意思形成和表示均受到不正当干涉。 (三)乘人之危 因危难处境被他人不正当利用,不得已而作出对自己严重不利的意思表示,是乘人之危而实施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危难人的意思形成和表示,都受到了乘危人的不正当干涉,违背了意思自由原则,因而不能被认为是民事法律行为。乘人之危的行为,须具备以下要件: 在乘危人方面 (1)须乘人之危。即对他人的危难处境加以利用。危难处境一般指经济上的窘迫,以及生命、身体、健康、名誉、自由等方面面临或者陷于危险或困难。 (2)须有乘人之危的故意。即须有使危难人按照自己意思进行意思表示的故意。 在危难人方面 (1)须危难人被迫进行意思表示。即乘人之危与危难人的意思表示之间具有因果联系。危难人进行意思表示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乘危人不正当利用的结果。如果危难人临危不惧,不为利诱所动,当然谈不上危难为人所用而实施的行为。 (2)须危难人迎合乘危人的意思进行意思表示。即危难人无奈而使自己的意思表示迎合乘危人的意思。如果危难人并不迎合乘危人的意思,那么他所实施的行为也就不构成危难为人所用而实施的行为。 (3)须后果对危难人严重不利,违反了公平原则。 (四)重大误解 重大误解行为是基于重大错误认识而实施的意思表示。所谓重大误解,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见》第71条的解释是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概括法律的规定,重大误解行为的要件可以分解为: 1.须有错误认识。所谓错误认识,既包括表意人方面的错误,也包括受意人的误解。前者是发动型错误,后者则是受动型错误。错误的形态很多,有把想要设定的法律关系性质搞错,如把租赁当成借用;有把标的搞错的,如把18K金当成赤金;有把价格搞错的,如把100元1市斤当成100元1公斤;有把履行时间、地点或甚至把当事人搞错的,等等。 2.须当事人不了解其错误。即当事人属无意中犯了错误。如果是故意搞错,那就属于欺诈或虚伪行为,而不再是误解行为。 3.须错误性质严重。判断错误是否严重,应从一般人处于表意人的地位,如果有此误解,会不会实施该行为的标准来把握,如果不会实施,则属性质严重。

㈥ 简述律师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条件

律师民事赔偿责任的前提与其他一般民事赔偿责任一样,也是责任人具有过错行为的法律事实。具体就是指律师在接受当事人的委托后,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由于律师的故意或过失的过错,给当事人的合法利益造成损害的法律事实。基于律师与当事人之间的代理关系,根据我国民法的有关规定,律师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是否应承担民事法律责任关键在于律师在执行职务时,是否有过错行为,而确定其有过错行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①律师在主观上必须有过错
②律师的行为必须已给当事人造成了经济损害,且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③律师的行为必须是违法行为,即具有违法性;
④律师的行为必须是发生在律师执行职务过程中
律师的过错行为,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律师不作为的违法行为,即不履行律师职责,给当事人造成经济损失;律师超越代理权限和职责范围的行为,并且超越代理权限和职责范围的行为又没有得到当事人的追认和律师事务所的认可,由此给当事人造成了经济损失;律师在代理活动中向当事人隐瞒真相或有欺诈行为,或故意泄露当事人的秘密,与对方当事人或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律师明知代理事项是违法的,但仍进行代理活动,或是唆使当事人规避法律、法规以至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等。
我国《律师法》条49条规定:“律师违法执业或者因过错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的律师事务所承担赔偿责任。律师事务所赔偿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行为的律师追偿。”该条还规定:“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不得免除或者限制因违法执业或者困过错给当事人造成损失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㈦ 律师都在哪里学民法典

您好,一般做律师的大部分上大学的时候就学习了,即便大学的时候可能学习的不是很精通,那么在考律师证书的时候也是需要学习的,后期的学习的话可能更多的是这个实际的案例积累的工作经验,祝您好运

热点内容
合同法第22 发布:2025-08-23 21:35:57 浏览:317
法治法治先锋 发布:2025-08-23 21:23:19 浏览: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2015 发布:2025-08-23 21:18:45 浏览:359
济民法师图片 发布:2025-08-23 21:05:56 浏览:166
道德与法治强奸 发布:2025-08-23 20:40:49 浏览:957
合同法的解释第16条 发布:2025-08-23 20:37:05 浏览:71
合同法违法分包获利 发布:2025-08-23 20:36:31 浏览:828
2015年新的婚姻法 发布:2025-08-23 20:36:29 浏览:432
按照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旅行中如果应按照 发布:2025-08-23 20:36:28 浏览:795
色达县司法局 发布:2025-08-23 20:20:46 浏览: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