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刑法基本原则
①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是什么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是罪行法定原则、罪责行相适应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内
1.行法定原则容: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责行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基本含义是: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对于一切人的合法权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护,不允许有任何歧视。
② 刑法的三大原则有
我国刑法规定了三个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均衡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罪刑平等原则(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清华大学张明楷老师认为,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法益保护原则和权利保障原则。西北政法陈子平老师认为,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主义、行为主义和责任主义。
一、从新兼从轻原则是怎样的
从新兼从轻原则是解决刑法溯及力问题的原则之一。指对新刑事法律生效的未经审判或判决未确定的犯罪行为,原则上适用判决时的新律,但旧律处罚较轻时则适用旧律。从新兼从轻原则认为新法具有普遍追溯力,但旧法规定较轻时为例外。
二、从新兼从轻原则与从旧兼从轻原则有什么区别
从旧兼从轻原则是一个刑法适用原则,指除了对非犯罪化(除罪化)、弱化惩罚或有利于行为人的规定之外,刑法不得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从旧兼从轻原则的适用范围是当法律有更新或变动的时候,而并非是所有的刑罚都从旧兼从轻。
举例说明:某项行为以前是犯罪,现在不是犯罪了(比如投机倒把、流氓罪等等),如果你的行为是在“还是犯罪”的年代发生的,但在判决时法律已经更改,这时候“从旧兼从轻”就要体现从轻,而按照轻的判决,基本就是无罪了。
道理就是既然观念已经更新,这类行为根本不是犯罪,不具备社会危害性,再对行为人处了刑罚没有意义。
如果不考虑这一项,那么按照76年之前的案例来说大部分人都可以进里判上几年了。就算按76年刑法,约炮的全抓了也不冤。
这就是我国刑法的三大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我国刑法三大基本原则。刑法的基本原则具有纲领性、全局性、贯穿性的基本特征,被赋予指导司法实践的重大使命。
回顾我国刑事司法实践历程,积极贯彻三大基本原则并充分发挥指导司法实践功能是主流,但也存在一定司法背离现象。
新时代背景下,应从保持刑法典的持续修正态势、坚守区别对待与遏制“例外的一般化”、激活并完善刑事责任的司法化机制、树立罪刑均衡理念等方面入手,积极培训刑法基本原则的司法化能力,与时俱进地推动刑法基本原则的发展与进步,从多维度持续优化刑法基本原则指导司法功能。
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也称罪刑等价主义或者罪刑相均衡原则。《刑法》第 5 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据此,刑法规定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有两方面内容:
第一,刑罚的轻重与客观的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相适应,就是按照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实际危害程度决定刑罚轻重。
第二,刑罚的轻重与犯罪人主观恶性的深浅、再次犯罪危险性的大小相适应。
《刑法》以下规定体现了这一原则:
第一,刑法总则规定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掘斗人、自首、坦则散则白、立功的犯罪分子从宽处理,对中止犯处罚明显宽于未遂犯、预备犯,等等,均体现刑罚与犯罪分子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第二,《刑法》规定量刑原则:“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这表明裁量刑罚应尽量使刑罚与具体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罚当其罪。
第三,刑法分则对每一个罪都根据其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规定了相对确定的法定刑,对重罪适用重刑,对轻罪适用轻刑。
归纳:重罪重罚、轻罪轻罚、不罪不罚、罚当其罪。
法律依据:孙棚
《刑法》
第三条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的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第五条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第四条 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③ 刑法的四大基本原则
我国1997年及2012年修订的刑法典规定了四个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1、罪行法定原则
我国《刑法》第三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该条规定体现了罪行法定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罪行法定原则决定了刑法没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并派出了习惯法的做法;禁止类推和不定期的刑,需要按照现行法律规定适用刑罚。
2、罪行相适应原则
我国《刑法》第五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该条规定体现了罪行相适应的原则,其含义是指犯罪的轻重与所受的刑罚相称,轻罪轻判,重罪重判。
3、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我国《刑法》第四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该条规定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其含义是指任何人没有地位、职务、出身等因素的区别,在法律适用上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能享有特权。
4、罪刑相适应原则
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含义是,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我国《刑法》第五条明文规定了这一原则。罪刑相适应,是适应人民朴素的公平意识的一种法律思想,是罪与刑的基本关系决定的,是预防犯罪的需要。
(3)什么是刑法基本原则扩展阅读:
罪刑法定原则从字面意义上看,“正当法律程序”,似乎仅仅涉及程序方面的问题,即在刑事案件中遵守某些程序或者禁止适用其他的一些程序。
实际上它具有更深层的意义,即从实质上限制政府的权力。在刑事诉讼中,正当程序这种实质性限制,不仅要求在实体刑法中的犯罪行为,从内容到形式上加以明确规定,而且要求立法机关在宣布某种行为是犯罪时,要具有适当的和明确的限制。
如果某种行为尚未达到犯罪的严重程度,立法机关就不能通过法律程序将其认定为犯罪,使之犯罪化。甚至在存在某种危害的情况下,有的法院也常常以特定的理由。
即缺乏刑事犯罪的传统构成要件为由,而宣布某项刑事法律违宪,以此体现正当法律程序对刑事立法的实质性限制。
④ 刑法的六大基本原则
法律分析: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在全部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即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条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第四条 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第五条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