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我国刑法人去

我国刑法人去

发布时间: 2021-12-11 19:58:52

㈠ 如何理解我国刑法关于属人管辖权的规定

刑法第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该条是对我国刑法属人管辖权的规定。根据上述规定,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按照当地法律是否认为是犯罪,也不论其所犯罪行侵犯的是何国或者何国公民的利益,原则上都适用我国刑法。只是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该公民所犯之罪法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所谓“可以不予追究”,是表明不予追究的一种倾向性,并非绝对不追究,而是保留追究的可能性,认为必要时,也可以追究。但如果是我国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域外犯罪,则不论其所犯之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一律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这主要是考虑到这两类人员具有代表国家形象的特殊身份、肩负特殊的职责,其工作与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故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域外实施的犯罪在管辖上应从严要求。

对于我国刑法在域外的属人管辖权,刑法第10条进一步规定,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依照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即使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我国刑法处理。这表明我国法律的独立性和国家主权的不受干预性,外国的审判对我国没有约束力。但从实际合理与国际合作角度出发,为使被告人免受过重的双重处罚,该条又规定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这样,既维护了国家主权,又从人道主义出发对被告人的具体情况作了实事求是的考虑,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㈡ 我国刑法是如何体现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在司法适用中如何贯彻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1.司法上的人人平等,并不包括立法上的人人平等!2.刑事司法活动不仅体现在定罪、量回刑上一律答平等,而且在行刑上也一律平等。 3.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刑法只规定了对犯罪人适用上的平等,但没有规定对被害人保护上的平等。4.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同样的行为得到同样的处罚,不允许有例外,即同一个法条得到同样的适用。虽然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的结果,违背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但是,没有违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㈢ 根据我国刑法非法侵犯他人人身合法权益的应受到哪些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编分则第四章
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
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罪、
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
第三百三十四条之一非法组织他人出卖器官罪、
第三百三十五条过失致人重伤罪、
第三百三十六条强奸罪、
第三六十七条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猥亵儿童罪、
第三百六十八条非法拘禁罪、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
第三百六十九条绑架罪、
第二百四十条拐卖妇女、儿童罪、
第二百四十一条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强奸罪、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侮辱罪、拐卖妇女、儿童罪、
第二百四十三条诬告陷害罪、
第二百四十四条强迫职工劳动罪。
第二百四十四条之一雇佣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
第四百四十五条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
第四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
第四百四十七条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
第二百四十八条虐待被监管人员、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等

㈣ 我国刑法规定,一个人犯了法,在实事清楚的情况下,需要多长时间法院才判刑,

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按照刑事诉讼法的前述规定,对于一般的刑事案件,通常应当在法院立案后三个月以内审结。

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文

不会,之前的罪行已经被判刑了。故意伤害罪和之前的诈骗罪不会一起判刑了,但由于是累犯会加重处罚。

根据《刑法》

第六十五条【一般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前款规定的期限,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

第六十六条【特别累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都以累犯论处。

(5)我国刑法人去扩展阅读

区别再犯

累犯与再犯不同,一般意义上,所谓再犯,是指再次犯罪的人,也即两次或两次以上实施犯罪的人。就再犯而言,后犯之罪在实施的时间上并无限制,既可以是在前罪刑罚执行期间实施的,也可以是在刑满释放之后实施。累犯与再犯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为:都是两次或两次以上实施了犯罪行为。累犯与再犯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1)累犯前罪与后罪必须是故意的犯罪(特殊累犯除外);而再犯前后罪没有此种限制。

(2)累犯必须以罪受过一定的刑罚和后罪应受一定的刑罚处罚为成立条件(特殊累犯没有限制,只要求受过刑罚处罚即可,哪怕只单独判处过附加刑);而再犯,并不要求前后两罪必须判处一定刑罚。

(3)累犯所犯后罪,必须是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的法定期限内(特殊累犯是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之后的任何时间)实施;而再犯的前后两罪之间并无时间方面的限制。也就是说再犯包含了累犯。

㈥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是罪行法定原则、罪责行相适应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专等的原则属。

1.行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责行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基本含义是: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对于一切人的合法权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护,不允许有任何歧视。

㈦ 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多少岁的人犯罪 应当负刑事责任

具体要看是什么罪。

1、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规定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2、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负刑事责任。”也即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只对自己实施的这八种严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必须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则,不得突破这一界限。

3、具体规定:

(1)、已满 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即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

(2)、己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即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14周岁—16周岁的人不犯上述之罪的,不追究刑事责任。

(3)、不满14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即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

(4)、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实施犯罪时的年龄,一律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过了周岁生日,从第二天起,为已满周岁。

(6)、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7)、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对犯罪时的年龄没有查清,而又关系到应否追究刑事责任和判处何种刑罚的公诉案件,应当退回检察院补充侦查。

(8)、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及死缓。

(9)、已满75岁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0)、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㈧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的如何处罚

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的,适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条 属人管辖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第十条 对外国刑事判决的消极承认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8)我国刑法人去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八条 保护管辖权

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第九条 普遍管辖权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

第十一条 外交代表刑事管辖豁免

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第十二条 刑法溯及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

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㈨ 我国刑法中个人专属法益有哪些

以人的合法利益为中心对刑法第338条的解释是合法的、合理的。我国刑法学界的折衷主义观点是德国的个人法益观。折衷主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理论定位。在环境犯罪法益的选择上,德国刑法学者普遍认为,法益对人的利用和价值来自于人,应当坚持人本主义的观点,这相当于我国现行刑法学者存在的以人为本的法益观。

要注意刑法立法的规制取向,这不利于我国刑罚体系的优化。目前,学界关于“积极刑法观”的观点实际上是通过刑事制裁的泛化来达到社会治理的效果,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观点;如果不调整处罚制度,轻率主动地定罪,将导致社会治理成本急剧上升,社会矛盾激化等负面效应。如何合理运用法律工具解决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一直是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然而,通过扩大刑事制裁来解决问题的意图适得其反。为了治理社会,我们在刑法立法上应该始终保持谨慎。

㈩ 外国人在我国犯法,我国刑法如何处置

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犯法,一样受我们国家法律约束,构成犯罪的,同样追究刑事责任,和国内公民没有区别,除非是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热点内容
加盖公司印章的借据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8-22 12:11:05 浏览:990
房屋备案登记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8-22 12:02:19 浏览:936
景洪市人民法院电话 发布:2025-08-22 11:42:43 浏览:15
水泥厂保安规章制度 发布:2025-08-22 11:42:36 浏览:729
法官考试民事案例分析 发布:2025-08-22 11:42:27 浏览:295
简述经济法的独立性 发布:2025-08-22 11:41:49 浏览:347
行政法律实务论文 发布:2025-08-22 11:27:30 浏览:437
华东政法2017民商法学 发布:2025-08-22 11:25:50 浏览:719
经济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条 发布:2025-08-22 11:17:38 浏览:496
外包业务规章制度 发布:2025-08-22 11:13:27 浏览: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