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统一性

刑法统一性

发布时间: 2021-12-13 10:17:07

1. 刑法规范意义上的同一性是什么

行为就是人们在一定目的、目的、欲望、意识、意志支配下所做出的版外部举动。
在我权国刑法立法中,行为的含义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层次:(1)最广义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一般意义上使用的,泛指人的一切行为,不论是否为犯罪行为。例如,在我国刑法典第1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2)广义的行为。这种“行为”同犯罪行为含义相同,,意指犯罪这种行为。例如我国刑法典第13条关于犯罪定义的规定中使用的“行为”一词,就是包括主观要件(故意、过失)和客观要件在内,有机统一而构成了犯罪的行为。(3)侠义的行为。这种“行为”专指作为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的行为,即危害行为。例如,我国刑法典第15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这里的“行为”就是指作为客观要件而不包括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在的危害行为。
这里要区别“行为”与“动作”的含义,A砍了B N刀,这是N个动作,仅仅是一个杀人行为。

2. 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问题

刑法中讲复究主客观相统制一,主观上有犯罪的故意,客观上也实施了相应行为,这种情况下就要看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有没有达到必须追究刑事责任的程度,如果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比较小,那么就不构成犯罪。所以,是否构成犯罪,关键是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

3.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是什么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是罪行法定原则、罪责行相适应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内
1.行法定原则容: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责行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基本含义是: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对于一切人的合法权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护,不允许有任何歧视。

4. 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贯穿于刑法始终,必须得到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则。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了三个基本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罪行相适应原则。
第一,
罪行法定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
(1)法律主义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必须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的法律,行政规章不得规定刑罚,习惯法不得作为刑法的渊源,判例也不应作为刑法的渊源。
(2)禁止事后法(禁止溯及既往)。
(3)禁止类推解释;
(4)禁止绝对的不定刑与绝对的不定期刑。
(5)明确性。对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规定必须明确,对犯罪构成的规定必须明确;对法律后果的规定必须明确。
(6)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刑法的处罚范围与处罚程度必须具有合理性,只能将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禁止将轻微危害行为当作犯罪处理;处罚程度必须适应现阶段一般人的价值观念。
(7)禁止不均衡的、残虐的刑罚。
第二,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一、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的基本含义与思想基础平等适用刑法,也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刑法规范在根据其内容应当得到适用的所有场合,都予以严格适用。
1、平等适用刑法是保障人民自由的要求。
2、平等适用刑法是保护法益和保障自由的要求
3、平等适用刑法是刑法本身的要求。
4、平等适用刑法是法治的基本要求。
二、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的基本内容与具体体现平等适用刑法的基本内容是:
1、平等保护法益;
2、平等地认定犯罪;
3、平等地裁量刑罚;
4、平等地执行刑罚。
第三,罪刑相适应原则
一、罪行相适应原则的思想基础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含义是,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刑法第5条明文规定了这一原则。
二、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内容是:
(1)刑罚与罪质相适应
(2)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
(3)刑罚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三、罪行相适应原则的表现特点罪行相适应原则在制刑、量刑、行刑三方面表现出不同特点。

5. 解释什么叫立法统一性原则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但是一个国家很多法律可能对同一个或相似的法律关系均予以调整,这个时候,相关法律就必须对这个社会关系的评价是一致的。比如故意杀人,刑法要判有罪,民法要判侵权人要对受害人赔偿等等。

6. 简述刑法中“聚众”的统一性和相对性

刑法目的究竟是保护法益还是维护规范的有效性,这一问题不能一般化地进行讨论,而应当置于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之下考虑。刑法目的具有相对性,可能在法益保护和规范维护之间转换。对于处在剧烈转型时期的当下中国社会而言,权利关系不清、规范有待建构、国民规范意识薄弱的现实决定了应当将刑法目的定位于对规范的维护。稳定规范是刑法的现实目的。在权利关系明确,国民的规范意识逐步形成,社会整体高度稳定之后,刑法目的可能从规范维护转向对法益的保护。刑法的法益保护目的就成为最终目的。

7. 如何理解刑法中的主客观统一说

也就来是不能仅根据行为人源的故意内容或仅根据行为的客观事实认定犯罪,而应在故意内容与客观行为相统一的范围内,认定犯罪。在重罪不处罚未遂的情况下,如果重罪与轻罪同质,则在重合的限度内成立轻罪的既遂犯。例如,出于盗窃财物的故意却实际上盗窃了枪支时,行为人客观上虽然实施了盗窃枪支的行为,但主观上没有盗窃枪支的故意,该客观行为与主观故意没有统一起来,故不能认定为盗窃枪支罪;行为人具有盗窃罪的故意,也实施盗窃行为,枪支同时具有财产价值,因而可以评价为财物,于是,在盗窃罪的范围内主客观相统一了,故应认定为盗窃罪(既遂)。

再如,行为人将他人占有的财物误认为是遗忘物而据为己有。行为人虽然在客观上实施的是盗窃行为,但主观上仅具有侵占遗忘物的故意,故在盗窃罪的范围内,主客观并没有统一起来;只有认定为侵占罪,才符合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
你说的这种情形,主观:轻罪;(盗窃罪)客观:重罪(信用卡诈骗罪),但是行为人并不知道是伪造的信用卡,所以在信用卡诈骗罪范围内无法统一主客观,所以应当认定为盗窃罪。

8. 什么是刑法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请问!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复即主观与客观制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它的基本含义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必须同时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是中国刑法中的基础性原则,有学者甚至将其称之为支撑中国刑法理论的“阿基米德支点”。

主客观统一原则,基于犯罪的主观因素与客观的因素可能相互分离而单独存在的客观真实,强调在解决人的刑事责任问题时必须同时考虑犯罪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并注意二者是否统一于犯罪行为之中,是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8)刑法统一性扩展阅读

传统刑法理论认为,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即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它的基本含义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必须同时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但在司法实践中它并不意味着在犯罪和刑罚方面要求面面俱到和平均主义,而是有偏重性的。

主客观相统一的偏重性是在犯罪和刑罚方面要求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报应和预防相统一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追问。认为在犯罪问题上,行为及其实害(客观方面)起决定作用,强调社会危害性的本质特征;在刑罚的问题上,行为人及其人身危险性(主观方面)起决定作用,强调预防的正当性。

9. 关于刑法主客观一致的问题

您好,问题1:客体的不同,故意杀人侵害的是公民生命权,故意伤害则是健康专权。主观方面要属通过侦查实验证明,比如杀伤人体的部位、工具、手段是否具有实现死亡的可能和体现主观能动。如果可以通过客观方面判断主观恶性,则按照主观恶性定罪,如果无法判断,则按伤害结果定罪。问题2:行为人明知被害人不被医治可能会死亡仍然离开现场不予救助,就是放任死亡结果的发生,同样可以按照故意杀人(间接故意)定性。仅供您的参考。

热点内容
离婚能否申请法律援助 发布:2025-08-22 05:23:05 浏览:629
排队插队现象的法社会学分析 发布:2025-08-22 05:13:55 浏览:890
鹤岗市工农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8-22 05:03:44 浏览:397
王宗旗律师 发布:2025-08-22 04:44:37 浏览:13
今晚社会与法 发布:2025-08-22 04:20:59 浏览:832
刑事诉讼法解释第310条 发布:2025-08-22 04:14:58 浏览:267
医院事业单位是否适用劳动法 发布:2025-08-22 04:14:25 浏览:595
郑州王枫律师 发布:2025-08-22 04:12:38 浏览:958
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 发布:2025-08-22 04:08:55 浏览:194
诉讼法硕士好考吗 发布:2025-08-22 04:06:41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