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犯罪主体
❶ 我国刑法中犯罪主体划分为两种类型
1、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划分为两种类型(A、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
2、刑法上的不作为是指(C、消极地不实施应当实施的行为)
3、判决宣告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又犯新罪的并罚方法是(A、先减后并)
4、甲携带凶器拦路抢劫,黑夜中遇到乙便实施暴力,乙发现是自己的熟人甲,便告之自己的名字,甲一听便住手,还向乙道歉说:“对不起,认错人了。”甲的行为属于哪种犯罪形态?(D、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5、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判处死刑缓期执行2年后,减为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具备的条件是:(D、没有故意犯罪)
6、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经过一次或几次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A、1/2)
7、国家工作人员肖某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某公司的回扣40000元,归个人所有,肖某的行为构成(B、受贿罪)
❷ 法释201522号中提到的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犯罪主体包括哪些
1.从刑法来理论上划分,重大责任事源故罪属于业务过失类犯罪,是业务上过失致死伤犯罪(即指从事业务的人员,违反业务上的注意义务,造成他人死伤的行为)。该罪的主体,要求是从事容易引起死伤结果的业务的人员,即该罪中的“业务”要求有侵害他人生命,身体的可能性,这也是区别与其他“业务”(如侵占类)身份的标志。
2.从我国《刑法》对重大责任事故罪的规定看,《刑法修正案(六)》将《刑法》第134条的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从特殊主体修改为一般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罪对于主体上的要求就完全消失了。事实上,要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其主体必须是从事某项“业务”的人,主体特征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刑法修正案(六)》中“在生产、作业中”的界定性表述,正是对主体身份的明确要求。从刑法的意义上讲,“在生产、作业中”本身就是指从事一种“业务”过程中,这种“业务”一般包括三层含义:
1.,必须是基于社会生活上的地位的事务。即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不是自然的日常行动;
2,必须具有反复性、持续性。而这种反复性和持续性是指性质上的反复,而不是单纯的行为人行为上的反复
3,必须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即存在对人的生命、身体造成侵害的危险
❸ 据我国刑法规定,能够成为犯罪主体的有哪些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主体包括个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但未满十四周岁的不负刑事责任)、单位(包括企业和非企业单位)。
❹ 什么是犯罪主体,犯罪主体分为哪几种类别
一、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 负刑事责任 的自然人和单位。自然人主体是指达到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单位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依法应 负刑事责任 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二、从主体的法律性质上分,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犯罪主体和单位犯罪主体。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我国刑法中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犯罪主体。单位主体在我国刑法中不具有普遍意义。根据刑法第30条的规定,单位成为犯罪主体应以刑法分则有明文规定者为限。自然人主体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自然人主体可以再分为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对于具体的犯罪而言,只要求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和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即可构成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除了具备上述两个条件外,还要求具有特定的身份的人才能构成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
❺ 根据《刑法》的规定,涉税犯罪哪些主体属于特殊犯罪主体
特殊主体是指具有某种特定身份、对其犯罪主体资格有重要影响的犯罪主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涉税犯罪中,属于特殊犯罪主体的主要是逃避追缴欠税罪(刑法203),抗税罪中(刑法202条),是依法负有纳税义务和扣缴税款义务的人,既包括个人、也包括单位,本罪的主体是欠税人,是特殊主体。
其他的如,骗取出口退税罪(刑法204条第1款),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 (刑法205条),虚开发票罪(刑法205条第4款),都属于一般主体。一般主体,就是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成为该罪的犯罪主体,属于一般主体。
❻ 犯罪主体是什么
一、概念刑法规定的实施犯罪行为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单位。
二、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身份犯
特殊主体:以特殊身份为必要的行为主体。
1.身份的特征:
(1)是在实施犯罪之时就已经形成的,而非在犯罪活动或者犯罪组织中形成的特殊地位。如首要分子。
(2)特殊身份是行为人在人身方面的特殊资格、地位或状态,并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因此,特定犯罪目的与动机等心理状态,不宜归入特殊身份。
(3)特殊身份总是与一定的犯罪行为密切联系的,与犯罪行为没有联系的资格等情况,不是特殊身份。例如,在叛逃罪中,国籍以及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与犯罪行为有密切联系,属于特殊身份,但在故意杀人罪中,国籍以及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与犯罪行为没有密切联系,因而不是特殊身份。
(4)特殊身份既可能是终身具有的身份,也可能是一定时期或临时具有的身份,这取决于身份的类型与刑法的规定。如国家工作人员是临时的身份,但男性则是终身的身份。
(5)特殊身份既可能是由于出生等事实关系所形成的身份,如男女、亲属关系;也可能是由于法律规定所形成的身份,如证人、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还可能是同时由于事实关系与法律规定所形成的身份,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的人,一方面有基于亲属关系所形成的自然身份,另一方面也有基于法律规定的法定身份。
2.身份的类别:
(1)以特定职务为内容的特殊身份。国家工作人员
(2)以特定职业为内容。航空人员、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
(3)以特定法律义务为内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
(4)以特定法律地位为内容的特殊身份。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
(5)以拥有特定物品为内容。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配置枪支的人员
(6)以患有特定疾病为内容。严重性病患者
(7)以居住地和特定组织成员为内容的特殊身份。境外的黑社会组织的人员(刑法294条)
(8)以不具有特定资格为内容。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
3.身份犯的种类:
(1)真正身份犯:以特殊身份作为犯罪客观构成要件要素的犯罪,不具有特殊身份就不成立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司法工作人员。
身份只是针对犯罪的实行犯而言的,至于教唆犯与帮助犯,则不受特殊身份的限制)
(2)不真正身份犯:特定身份不影响定罪,但影响量刑。
关于具有不同的身份的人共同实施犯罪的处理:
司法解释的规定:
a.这一规定的前提是利用各自职务便利。如果虽然是两个不同主体,但仅利用了一方职务上的便利,如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便利的,则均成立贪污罪;如果是利用了公司、企业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便利,则均成立职务侵占罪。
b. 均利用了各自身份的,看谁是主犯。如果难以区分主从犯,应当:按职务高低确定主从犯;职务相同的,看行为人的职权与财物的占有关系。
❼ 刑法中犯罪主体和行为主体的区别
通常是指一个行为人,比如犯罪行为是A实施的,那A即是犯罪主体也是行为主体,但在教唆犯罪中,教唆者是犯罪主题,行为实施者是行为主体
❽ 什么是刑法共同犯罪主体中的犯罪人数
共同犯罪的主体人数必须是两个以上的人。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各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由一个共同的犯罪目标将他们的单个行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犯罪活动整体。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十五条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第二十七条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❾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是指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个人或者组织。犯罪主体一般情况下是自然人,刑法规定单位犯罪的,单位可作为实施犯罪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