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改革吗
1. 汉代刑法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是什么
汉代刑法改革发生在西汉中期 文帝十三年正式改革改革刑制 主要内容:废除肉回刑,以答笞,死刑来取代原有的刑罚。具体为:把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劓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弃市。 汉景帝执政之后,进一步改善文帝改制的内容。一方面,两次减少笞的数量,另一方面,景帝命丞相刘舍和御史大夫卫绾制定《箠令》,具体规定执行笞刑的刑具尺寸、重量、规格,行刑时中途不得更换人。至此,杖刑开始规范化。 影响汉文景帝废除残害人肢体、刻人肌肤的肉刑,具有进步历史意义,不仅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而且还十中国刑罚制度拜托原始状态,由野蛮残酷走向更为人道文明的道路,这也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卫后世以身体刑、劳役刑卫主体的"五刑" 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当然,汉朝这次改革仍存在局限性。如改革过程中,局部范围曾有一定程度的反复、倒退,斩右趾改为死刑弃市,由轻变种,宫刑本已废除,后来又予恢复等,改革后的刑制仍十分复杂。即便如此,其进步意义是不可否定的。
2. 关于今年刑法的改革和我爸爸什么时候能出来
已经快满三年,等待刑满释放。
3. 文景时期刑法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汉文帝抄对秦代以来的刑袭法作了重大改革。①秦代大多数罪人,即被判处为隶臣妾以及比隶臣妾更重的罪人,都没有刑期,终生服劳役。文帝诏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免为庶人。②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没入为官奴婢,称为“收孥相坐律 令”。文帝明令废止。③秦代有黥、劓、刖、宫四种肉刑。汉文帝下诏废除黥,劓、刖, 改用笞刑代替,景文帝又减轻了笞刑。这些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后两项在当时和以 后并没有认真执行。文帝时许多官吏断狱从轻,持政务在宽厚,不事苛求,因此狱事简省,人民所受的压迫比秦时有显著的减轻。
4. 汉代的刑法改革和汉代的刑制改革一样吗
一、论汉初的刑制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时间:2011-03-17作者:新闻来源:湖州检察【字号:大 | 中 | 小】
杨东江
1.汉初刑制改革的原因
1.1 汉初刑制改革的根本原因
汉文帝废除肉刑,决不单纯是受到孝女缇萦言行的感动,而是与汉初整个形式有关,由当时的劳动力缺乏造成的。汉文帝时,西汉社会经济开始繁荣兴盛,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社会的繁荣地主贵族日益奢侈,需要从农民身上剥削更多的财物,这些都要求增加可供剥削的劳动人手,而肉刑使犯罪者失去劳动力,这是汉文帝废除肉刑的真正原因。
汉文帝主张无为而治,除废除肉刑外还推行刑罚改革。他认为汉高祖时所制定的法律有的条文比秦更为苛刻。法律规定一个人犯法株连父母妻子儿女,这样做不利于国家,要加以改变。由于汉文帝的坚持,颁布了诏书,废除了连坐法令,减轻了其他刑罚。汉文帝的刑罚改革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2 汉初刑制改革的直接原因
此次刑制改革始于汉文帝十三年,直接原因是缇萦上书。[③]缇萦之父有罪当处肉刑,缇萦上书皇帝,痛陈肉刑“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之弊,愿自纳为官婢以赎父刑。文帝知道后很为感触,即下令大臣拟定具体办法改革旧有的刑罚体制。
2.汉初刑制改革的内容
汉初刑制改革主要在秦朝的法律法规上进行,为纠正秦朝法制的暴虐残忍,汉朝以“仁政”精神为指导,废除了许多肉刑酷法,使沿袭了两千多年的肉刑逐步废除,刑罚进入了相对文明,还确定了刑事责任的承担标准,顺应了当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1 废除肉刑
废除肉刑由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提出具体改革方案,主要是用徒、笞、死三刑取代黥、斩左趾、斩右趾等肉刑。将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斩右趾入于死刑,并相应确定徒刑的固定刑期。此次改革虽然以徒刑、笞刑取代了黥、劓、斩左趾、斩右趾等肉刑,但所定笞数太高,实际上经常笞人至死,故时人有“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之评。为此,景帝元年两次下诏递减笞数,再行改革,将原来劓刑笞三百最终定为笞一百,斩左趾笞五百定为笞二百并颁布“箠令”,确定笞刑的刑具、行刑方法,限制笞杖规格及受笞部位,使“加笞与重罪无异,幸而不死,不可为人”的境况得以改变,“自是笞者得全”。[④]还规定[⑤]:竹板长五尺,宽一寸,末梢薄半寸,并削平竹节;笞打的部位是臀部,笞打过程中不得换人。这样就减轻了笞刑对身体的伤害程度,也减少了受笞刑而死者的数量。初汉刑制改革的另一项内容就是明确规定了刑期,以前的刑罚均为无期刑,经过改革,无期刑终于变为有期刑。此外,改革还废除了收孥相坐律令及诽谤罪等。此次改革使刑罚从野蛮走向相对文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劳动力,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外,刑罚改革还为后来确立笞、杖、徒、流、死的封建五刑制打下了基础。
2.2亲亲得相首匿
秦代奉行“法治主义”,为维护国家统一法律秩序,奖励告奸,重惩匿奸行为。与秦代不同,汉朝依照儒家宗法伦理思想,确立了亲亲得相首匿的刑事法律原则。所谓亲亲得相首匿,是指汉代法律所规定的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应相互包庇隐瞒,不得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责任。具体而言,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包括以下内容:卑幼首匿尊亲长,不负刑事责任;尊亲长首匿卑幼,除死罪上请减免外,其他也不负刑事责任。自汉宣帝后,亲亲得相首匿即成为中国古代重要刑事法律原则之一,为后世封建王朝所沿袭。
2.3恤刑
为纠正秦朝法制的暴虐,汉朝以“仁政”精神为指导,确立了恤刑原则。对于犯罪的老、幼、妇孺、病残者,在定罪量刑方面给予照顾。汉代实行的恤刑原则,主要是因为统治者认为老幼病残者,对于封建统治危害不大,对其加以宽免,既可以博得“仁政”的美名,又不至于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
2.4刑事责任年龄
秦律以身高确定刑事责任能力,汉代不是以身高,而是以年龄作为确定刑事责任的标准,这一变革使得刑事责任能力制度更为科学。汉代法律定有承担刑事责任年龄的最低年龄和最高年龄,对于一般犯罪在最低责任年龄之下的未成年人一般不承担刑事责任;在最高责任年龄之上的耆老之人也不承担刑事责任,体现了矜老恤幼的仁政精神。
2.5 上请
所谓“上请”,是指一定范围内官僚、贵族及其子孙犯罪,不交一般司法机关处理,而应奏请皇帝裁决的制度。上请制度是儒家思想“尊尊”原则的要求,也是“刑不上大夫”原则的具体体现。在汉代,自汉高祖以下,平帝、宣帝以及东汉光舞帝时都有关于上请制度的诏令,享受上请特权的范围也逐渐由汉初的郎中一级官吏扩大到东汉时的几乎所有官员。
3.汉初刑制改革的评价
此次刑制改革废除了两千多年的肉刑,使刑罚走向相对文明,是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改革的重大历史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作为一次封建刑制改革,其目的必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所以必然有其局限性。 3.1 汉初刑制改革的局限性
文景时期刑罚改革的局限性在于并没有完全彻底地废除残酷的肉刑,如作为肉刑重要刑种之一的宫刑在此次改革中并未明确废除或予以取代。同时,此次改革以后不久,斩右趾又复施行。应该说,汉文帝废除了自夏朝以来实行了两千多年的黥刑、劓刑、刖刑等肉刑,是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改革的重大历史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汉书·刑法志》认为,这项被后世称为仁政的举措,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斩右趾者又当死,斩左趾者笞五百,当劓者笞三百,率多死”。即原来应受刖右趾刑的,在改革之后都变成了死刑,这显然是加重了刑罚;用笞刑代替了劓刑和刖左趾刑,由于笞数过多,致使许多犯人在受刑的过程中就被打死,因此《汉书·刑法志》指责文帝废除肉刑是“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在文帝废除肉刑的基础上,汉景帝继续进行改革,主要是在减轻笞刑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景帝下诏书说:加笞与重罪无异,幸而不死,不可为人。其定律:笞五百日三百,笞三百日二百。但即使是这样尚且不能保全犯人的性命,于是,景帝中元六年,即公元前144年,又下诏日:加笞者,或至死而笞未毕,朕甚怜之。其减笞三百日二百,笞二百日一百。与此同时,制定了《篓令》规定:笞者,篁长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节。当笞者,笞臀。毋得更人,毕一罪乃更人。景帝时的《篁令》统一规范了刑具的长短厚薄,规定了只可笞罪犯的臀部,规定行刑的过程中不得换人。这一改革使得“笞者得全”,但仍存在“酷吏犹以为威,死刑既重,而生刑又轻,民易犯之”的弊端。[14]
3.2 汉初刑制改革的意义
汉初刑制改革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对后世乃至现在我国的刑罚制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司法制度相对完善的今天,这次成功的刑制改革仍有许多经验和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2.1汉初刑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汉初的刑制改革在中国刑罚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贡献。秦朝的刑罚制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其中肉刑与各种形式的自由刑并存,并且自由刑尚不规范、缺乏合理的差等阶梯。肉刑本是奴隶制的刑罚,它在汉初之所以仍被采用,是奴隶制残余在刑罚制度上的反映。文景二帝废除肉刑,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保护社会生产力。尽管在刑制改革的过程中,局部范围内曾有过一定程度的反复,甚至有倒退;比如斩右趾刑改为死刑弃市,由轻变重;宫刑本已废除,但后来又予恢复;等等,但这些毕竟都属支流。废除肉刑使我国古代的刑罚手段由野蛮残酷变得相对文明。西汉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不仅废除了劓刑等肉刑,还确立了以徒刑和笞刑为主体的封建刑罚制度。自此以后,作为早期刑罚体系主要特征的肉刑不再是刑罚的主体,残酷的肉刑方法在观念上已不为人所接受。封建制刑罚体系中的徒刑、笞杖刑开始成为刑罚的主体,并不断走向完善与系统化。文帝、景帝及以后各朝代刑罚制度经历多次变革,至隋唐时期最终形成了中国封建五刑制度。可以说,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是中国古代法律超越野蛮、走向文明的里程碑。
-------------------------------------------------------------------------------------------------------------------
2、汉初刑罚改革的主要内容
学界一般认为汉文帝改制有两项内容,一是废除收孥相坐律令,二是废除肉刑并相应规定劳役刑的刑期。
这样看来,二者很是相似,但事实上刑法改革是刑制改革的一部分。
5. 刑诉法将修改成什么样子
刑诉法修改之际,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建议,各级监察委的监察人员,若存在利用职权实施非法拘禁、刑讯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对此类犯罪的侦查权建议由检察院行使。
草案规定,检察院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中发现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司法公正的犯罪的,可以由检察院立案侦查。
对检察院侦查权做出调整是此次草案中最受关注的部分。今年3月通过的监察法规定,监察委员会依照监察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对涉嫌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费国家资财等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
陈光中称,监察法通过后,职务犯罪的侦查权已从检察院转移到监察委,为解决监察法与刑诉法相矛盾的问题,完善与监察法的衔接,此次刑诉法修改做出调整。而保留检察院在诉讼活动法律监督中发现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司法公正的犯罪的侦查权,相当于“将这一部分侦查权又还给检察院。”
“草案中司法工作人员所指的范围也引起关注。《刑法》第94条将司法工作人员的概念界定为‘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负有侦查职责的人员包括公安、检察机关中依法行使侦查权的人员。”陈光中说。
他认为,各级监察委的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中也有可能利用职权实施非法拘禁、刑讯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司法公正的犯罪行为,而司法工作人员的界定,意味着监察委的工作人员有此类犯罪行为的由监察委自行调查。
对此,他建议,草案应将监察工作人员犯罪的侦查权也划入检察院,这样调查才更客观、中立,也符合检察院是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的定位。
缺席审判还应保障被告人诉权
草案规定,对于贪污贿赂等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潜逃境外,监察机关移送起诉,检察院认为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可以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的,应当决定开庭审理。
草案还规定了缺席审判的具体程序,并规定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被告人的近亲属可以代为委托辩护人。被告人及其近亲属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法院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陈光中表示,建立缺席审判制度是加大反腐败和境外追逃力度,以及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需要。目前,中国在境外追逃追赃中遇到一些阻力,比如如何证明其是潜逃至境外的贪污、贿赂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与不同国家进行国际合作时,不同国家要求的证据材料、司法文书不同。有的国家认可法院判决才是正式的司法文书,对于公安机关、检察院提供的证据材料并不认可。此前,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中没有缺席审判程序,这给引渡、遣返境外在逃人员带来一定难度。
他对《财经》记者说,2005年中国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配合该公约的实施,发挥其在国际合作中打击腐败犯罪方面的作用,他曾提出建议设立缺席审判制度,但有关部门认为这会影响被告人的辩护权,因此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时,只是增加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及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中共十八大后,追逃力度逐渐加大,“缺席审判制度显得越来越有必要”。陈光中认为,缺席审判程序必须慎重行使,并不是每个外逃至境外的嫌疑人、被告人都一定要适用缺席审判。还应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潜逃境外的缺席审判的具体程序,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而定,并最大限度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和财产权。
因此,对缺席审判的案件还应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比如规定委托辩护和提供法律援助,审判应经开庭,近亲属有权参与庭审,赋予被告人的近亲属上诉权等十分必要。
认罪认罚从宽应坚持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
草案规定,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同意量刑建议和程序适用的,应当在辩护人在场的情况下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
2016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有关决定,授权两高在18个城市开展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试点期限为二年。
陈光中称,总结认罪认罚从宽处理制度试点中的成功经验,并转化为法律,才能予以复制和推广。
但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如何充分保障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试点中的做法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同意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签署具结书的,可以依法从宽处理。但有些案件可能并非是嫌疑人、被告人真正自愿如实供述,并不排除冤假错案的可能性。认罪认罚从宽案件有辩护律师参与,对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非常重要。二是认罪认罚可从宽案件的证明标准应达到什么程度。目前,有关速裁程序和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都须符合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试点中回避了这个问题。“有一部分学者参考美国辩诉交易的做法,认为证明标准可以从宽,这值得推敲。”
陈光中建议,该类案件应坚持“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防止出现冤假错案的风险。
该罚的还是要罚,该做的还是要做。
6. 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法定刑的规范化。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作、赎、罚金、杂抵罪七种。《晋律》中规定了死、髡、赎、杂抵罪、罚金五种法定刑,每一种
法定刑又分为数等。《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
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方面是使刑罚趋于宽缓,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免除宫刑,进一步废除肉刑。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北魏律》还曾把宫刑作为一种法定刑,至北齐宫刑被彻底废除,《北齐律》所规定的五种法定刑不再有宫刑。
其次,缘坐的范围有所缩小。秦汉以来缘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妇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
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北魏律》虽然规定的缘坐范围较广,但孝文帝以诏令特加缩小:非犯干名犯义之重罪
者,缘坐处死皆止其身。
再次,定流刑为减死之刑。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7. 如何评价西汉中期的刑罚改革
西汉中期的刑罚改革主要是对肉刑的改革。这次的改革无疑是具有很大的进步性的:一、它使刑罚从野蛮走向相对文明;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刑罚改革还为后来确定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打下了基础。
8. 西汉中期的刑罚改革的局限与意义是什么
西汉中期的刑罚改革,是中国社会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后在法制上的一次重要改革。
首先,自这次刑罚改革以后,作为奴隶制刑罚体系主要特征的肉刑已不再作为刑罚主体,残酷的肉刑方法在观念上也已不为人所接受,这就使中国古代的刑制由野蛮趋向“文明”。其次,这次改革消除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因素,对封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封建刑罚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从此徒刑、笞杖刑成为刑罚的主体。这次改革虽有反复,但是就封建法制的建立和发展来说,总的趋势还是前进了一步。
此次改革的局限性,在于没有彻底废除残酷的肉刑。如作为肉刑重要刑种之一的宫刑,在此次改革中并没有明确废除,或规定予以取代的措施。同时,这次改革后不久,斩右趾又开始施行。
尽管此次刑罚改革具有局限性,但是它在中国刑罚发展史上所作的贡献依然是巨大、明显的。可以说,它是中国刑罚发展史上的分水岭,为封建制五刑奠定了重要基础。
9. 汉文帝对秦代以来的刑法,做的重大改革有什么
汉代文帝、景帝废肉刑
西汉建立后,重视总结秦亡教训。汉文帝时鉴于当时继续沿用黥、劓、斩左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当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为改革刑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文帝开始刑罚改革的直接起因是在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黥刑,其小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替父赎罪,并指出肉刑制度断绝犯人自新之路的严重问题。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
1、刑制改革的内容。把黥刑(墨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砍左脚)改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文帝的改革,从法律上宣布了废除肉刑,具有重要意义。但改革中也有由轻改重的现象,如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虽然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不再用肉刑处罚,但因笞刑数太多,使受刑之人难保活命,因而班固称其为“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之”。改革存在不少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景帝继位后,在文帝基础上对肉刑制度作进一步改革。他主持重定律令,将文帝时劓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斩左趾笞五百,改为笞三百。景帝又颁布《箠令》,规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
2、刑制改革的意义。文帝、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为结束传统肉刑制度,建立新的刑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尽管这次改革还有缺陷,但同周秦时期广泛使用肉刑相比,无疑是历史性的进步,在法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0. 中国刑法、宪法多少年改革一次
不一定,根据确实需要才会有变动。
刑法典的正式起草工作应是1954年宪法颁行之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法律室于1954年10月组织起草班子开始的。这个班子于1957年6月28日写出第22稿,于1963年10月9日写出第33稿,随后因政治运动的冲击而未能公布。
1978年10月,国家组成刑法草案修订班子,对第33稿进行修订,先后写出两个稿本。其间,中共中央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发扬人民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刑法典的起草工作。
(10)刑法改革吗扩展阅读: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28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意味着中国现行刑法自1997年全面修订和数次修正以来,再迎最新修改。修正和修订是中国法律修改的形式,相较于修订,修正对法律的调整幅度相对较小。
据知,中国现行刑法于1997年全面修订,此后先后通过了一个决定、十个刑法修正案和十三个有关刑法的法律解释。刑法的最近一次修正是在2017年11月。是次修正加入条款惩治侮辱国歌的犯罪行为,以维护国歌奏唱、使用的严肃性和国家尊严。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中国拟再次修正刑法 作六方面重点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