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兜底罪
㈠ 什么是兜底罪名
这个不会考吧 就是那些别的法条装不了,全扔它这的罪名 典型的有非法经营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㈡ 可以解释下什么是兜底法吗,谢谢..
这个词在除刑法外的法学领域中也有出现,不过在刑法中的争议最大。
兜底法,又叫内口袋法,就容是说当法律的规定无法通过列举穷尽某种事实的时候,运用一种范式的规定来避免漏洞,例如刑法规定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其实就有兜底之嫌。
一般来讲,按照罪行法定原则,法律当中是不得有兜底法的,因为罪行法定要求法律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兜底法用范式的方法囊盖一切,无疑违背了这一原则,举个例子,兜底条款的存在,可以让刑法成为这样一部法律:只有一条规定“犯罪必须受到处罚”。然而,目前中国的刑法有不少的涉嫌兜底法存在。
按照罪行法定原则,对兜底法应当进行严格的解释。
至于在其他法律领域,你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规定,“包括但不限于”,“与……相关的其他行为”,这些也是兜底法。
㈢ 迟志强被判流氓罪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根据他名字没取好,志强学校的人,一定要送进去自强一下!所以一个人的名字很重要!
㈣ 如何理解非法经营罪犯罪兜底条款
关键是如何认定:“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问题,简单的民间借贷肯定不是资金结算业务的,而民间揽储、吸收存款、再发放,做起银行的业务来了,那肯定就不行了。后一个案例,我也认为构成非法经营罪。
㈤ 97刑法有哪些兜底条款
兜底的条款在好几个大章里都有,就像上楼说的非法经营、非法销售伪劣商品罪啊、非法狩猎罪啊、等等如果还要更多具体的条款的话 我还可以给列出来
㈥ 兜底罪名是什么
不知道你指的是“兜底条款”还是“口袋罪名”?
79刑法有三大口袋罪,即投机倒把罪、流氓罪、玩忽职守罪,不好处理的行为往往被纳入这三个罪名,所以被人称作口袋罪,意思啥玩意都能装。1997年新刑法分解了这三个罪名,投机倒把罪被分解成现在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罪的一些罪名,如非法经营罪等,所以说投机倒把罪被完全取消了也是不太准确的,应该说是被分解了,演变成了其他罪名。
兜底条款在现行立法中很普遍,除了刑法(为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其他法律中都存在兜底条款,特别是经济法中,因为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表现形式为“其他的。。。”比较典型的是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述
㈦ 兜底条款的刑法中的兜底条款
刑法中兜底性条款主要分两种形式:
一是作为犯罪客观方面的兜底性条款,如《刑法》第条规定洗钱罪第五项规定的“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
二是作为刑罚规定的兜底性条款,如犯伪造货币罪,除了伪造货币集团的首要分子、伪造货币数额特别巨大的以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在我国刑法中,关于非法经营罪兜底性条款的存在,颇具有代表性,通过对非法经营罪兜底性条款的规定,可以考证我国刑法中兜底性条款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㈧ 新刑法关于掩饰隐瞒非法所得罪的规定有哪些新规定
《刑法修正案(六)》关于此类案件的相关修改
《刑法修正案(六)》对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修改:
《刑法修正案(六)》对《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修改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将犯罪对象由“犯罪所得的赃物”扩大为“犯罪所得及其收益”;二是对犯罪行为增加兜底性规定;三是提高了法定刑。修正案加重了对本罪的处罚宽度和力度,刑法对于赃物犯罪的立法呈一种严厉化的趋势。表现在:
(一)对赃物犯罪客观手段的罪状描述越来越具体和扩大
我国1979年《刑法》第一百七十二条仅规定了窝赃和代为销赃两种犯罪行为, 1992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运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窝藏,既包括提供藏匿财物的场所,也包括为罪犯转移赃物、代为销售。”将刑法规定的窝藏和收购两种犯罪行为进行了扩大。1997年《刑法》修订后,在立法中将《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赃物犯罪行为分解成为“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四种,将转移赃物的行为从窝藏行为中分离出来,将代为销售的行为从收购中转移中出来,在立法上明确了赃物犯罪的四种客观行为。2006年《刑法修正案(六)》对赃物犯罪的客观行为又作了进一步扩大,增加了“以其他手段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的”兜底性条款,解决了实践中遇到了其他手段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收益难以定罪的问题。《关于办理盗窃、诈骗、抢夺机动车相关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了“典当、拍卖、抵押、拆解、拼装、组装、更改颜色,以及提供伪造的机动车来历证明、号牌的”等客观行为,一律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论处使这一罪名的客观行为具体化。
(二)提高该罪名的法定刑
1979年《刑法》第一百七十二条规定,犯罪窝藏、销售赃物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可以并处或单处罚金。1997年《刑法》修改后,对于本罪的法定刑没有增加,但是1997年《刑法》对于几类特殊犯罪的赃物犯罪规定了新的罪名——洗钱罪,并且法定刑设定了两档,明显高于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两次对洗钱罪的上游犯罪进行扩大,由三种罪名扩大为七种。《刑法修正案(六)》也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法定刑增加了一档,使刑法体系中的财物犯罪各罪名的刑罚幅度相一致。
(三)扩大了该罪的犯罪对象
1979年《刑法》和《刑法修正案(六)》以前,该罪的犯罪对象均为犯罪所得的赃物。但《刑法修正案(六)》将该罪的犯罪对象扩大为“犯罪所得及犯罪所得收益”,将犯罪追缴对象由犯罪的直接所得扩大到间接所得,进一步扩大了追缴的范围。
㈨ 兜底条款的刑法中的兜底条款
刑法中兜底性条款主要分两种形式:
一是作为犯罪客观方面的兜底性条款,如《刑版法》第条规定洗钱罪第五权项规定的“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
二是作为刑罚规定的兜底性条款,如犯伪造货币罪,除了伪造货币集团的首要分子、伪造货币数额特别巨大的以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在我国刑法中,关于非法经营罪兜底性条款的存在,颇具有代表性,通过对非法经营罪兜底性条款的规定,可以考证我国刑法中兜底性条款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㈩ 什么叫兜底条款
兜底条款:也叫保底条款,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至少享有的利益,它违反了合同相对性原则,对另一方不公平,是可撤销条款。
1兜底条款作为一项立法技术,它将所有其他条款没有包括的、或者难以包括的、或者立法时预测不到的,都包括在这个条款中。
2兜底条款是法律文本中常见的法律表述,主要是为了防止法律的不周严性,以及社会情势的变迁性。
拓展资料:因为法律一经制定出来,因为其固定性而就具有了相对的滞后性,况且法律制定者受主观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局限,也无法准确预知法律所要规范的所有可能与情形,所以就有必要通过这些兜底性条款,来尽量减少人类主观认识能力不足所带来的法律缺陷,以及为了保持法律的相对稳定性,使执法者可以依据法律的精神和原则,适应社会情势的客观需要,将一些新情况等通过这个兜底性条款来予以适用解决,而无需修改法律。
兜底条款的局限性:尽管兜底性条款的存在一定程度弥补列举式立法的不周延性,同时,也可以赋予法官根据形势变迁原则行使自由裁量权,使得刑事法网更趋于严密,但是,兜底性条款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律的进步,也给执法、守法、司法带来了困难,也易于导致纠纷的发生,一定程度上还会导致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司法腐败等现象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民众对法律的信仰度。为此,司法机关为了避免兜底性条款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通过种种手段包括司法解释限制与防止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也便于司法操作,在一定程度也可以避免社会变迁而法律无据难以追究局面的产生,但是,由于不注意兜底性条款适用的科学性,使得兜底性条款与罪刑法定原则产生冲突,刑法保障人权机制无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