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逝世

刑法逝世

发布时间: 2021-12-25 04:03:03

A. 聂树斌逝世时间

1995年4月27日,享年20岁

B. 公职人员去逝领导瞒报多领3年工资,领导该受何种处分

至少是要被开除公职,如果是党员还要被开除党籍,如果有人追究甚至要被判刑的!

C. 5月23日的逝世人物

1125年——亨利五世,罗马帝国皇帝。
1370年——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于应昌府死于痢疾。
1857年——柯西(Cauchy),法国数学家,成就有柯西积分公式,柯西不等式等。
1906年——亨利·易卜生,挪威剧作家。
1937年——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美国资本家,也是上世纪第一个亿万富翁。
1945年——纳粹党卫军首脑希姆莱死亡。
1960年——阎锡山病逝。
1966年——德王,内蒙古王公。(1902年出生)
1988年——木藤亚也,小说《一升眼泪》作者,因脊髓小脑萎缩症而死。短暂而辉煌的一生结束(1962年出生)
1992年——意大利司法刑法司长、被视作反黑手党“旗帜”的著名法官乔瓦尼·法尔科内在西西里岛被黑手党暗杀。
1999年——职业摔跤手Owen Hart(欧文·詹姆斯·哈特)从15米的高空坠死。
2009年——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自杀身亡。
2010年——欧文·罗斯滕 ,美国著名纪录片人、导演、作家、艾美奖获得者
2015年——约翰·纳什,86岁,著名经济学家、博弈论鼻祖、《美丽心灵》男主角原型。

D. 遗属补助受益人已经死亡 继续领遗属补助承担什么责任

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子女每人每月30%。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供养亲属抚恤金的标准每月领取。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

(4)刑法逝世扩展阅读:

条件范围:

1、职工或离退休人员死亡后,其生前直系亲属无生活来源,系依靠死者供养,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列为供养直系亲属:

(1)祖父、父、夫年满60岁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2)祖母、母、妻年满55岁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祖父、祖母作为供养对象,还必须是目前无子女或子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而又没有收入来源者。

(3)子女(包括养子女,前妻或前夫所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孙子女、弟妹(包括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弟妹)年未满16岁或虽满16岁仍在上中学或职业中学的;孙子女、弟妹作为供养对象,还必须是目前无父母或父母均丧失劳动能力而又没有收人来源者。

2、职工及离退休人员自幼依靠他人抚养长大,现抚养人符合第一条(1)、(2)款条件的,可视为供养直系亲属。

E. 董必武逝世时间

董必武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者。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人物生平
1886年生,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黄安(今红安)人。
董必武
1903年考取秀才。
1905年考入湖北“文普通”学堂,1910年毕业,获清朝学部授予的拔贡学衔。后在黄州任教员。
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
1915年6月回国从事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
1916年出狱后再度赴日本。
1918年回国,参加护法运动。
1919年在上海参加了五四运动,后创办武汉中学,教授国文。
1920年秋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武汉小组代表。随后建立和发展湖北省的党组织,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湖北民运部部长,湖北省委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领导筹建了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并任湖北省国民党工作委员会主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
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
1932年回国,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工农检察委员会副主任。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
1945年代表解放区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共中央财经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建国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197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出版有《董必武选集》、《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董必武诗选》、《董必武年谱》。
1975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1]

主要贡献
董必武同志在本世纪初参加过辛亥革命,又是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者之一。他的一生,是同中国
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近百年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人民革命斗争紧紧相联系的,是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党的主要领导活动紧紧相联系的。中国近代急剧变化的历史潮流,淘汰了多少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但是,董必武同志始终站在伟大历史变革的前列。他在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地随着时代前进。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法学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毕生奋斗不息,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功勋。
董必武同志于1886年3月5日出生在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一个清贫的教师家中。十八岁考取秀才。中学读书时接受革命团体日知会的影响,拥护孙中山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加入同盟会,并在武昌军政府中担任工作。1914年他在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曾会见亡命日本的孙中山先生。在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的险恶环境下,他毅然参加孙中山重建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回国,策动讨袁的军事活动,两次被捕入狱。出狱后继续坚持斗争。这些,都表现了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顽强的战斗精神。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他总结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教训,对比俄中两国革命成败的经验,从中认识到,“中国的独立,走孙中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走列宁的道路”。由此
董必武
他逐步实现由激进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重大思想转变。1920年,他和陈潭秋等同志共同创建武汉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他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后,任中共武汉地方委员会书记、中共湖北省委委员。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一名优秀战士,董必武同志走上在中国争取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的新的革命征途。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期间,董必武同志是湖北省和武汉地区轰轰烈烈大革命运动的核心领导人物之一,在湖北和全国都很有声望。他以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湖北省党部和湖北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身份,作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在发动工农群众、创办革命报刊、争取军阀部队起义、支援北伐胜利进军等等方面,都取得出色的成绩。特别是放手发动拥有二百几十万农协会员的湖北农民运动,形成强大的革命声势,同湖南农民运动交相辉映,对促进大革命迅速向长江流域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在当时他的工作中也难免带有党的幼年期的弱点,但是,他对国民党右派作斗争和支持工农运动的坚定的原则立场,是同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领导人的立场相对立的。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当局以重金悬赏通缉董必武同志。他毫不畏惧,迅速转入秘密活动。1928年受党的派遣到苏联学习。他抓紧在那里的三年多时间,刻苦攻读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注意联系中国的国情和革命实践经验,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这为他后来坚持毛泽东思想和提高领导工作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1932年他回国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副校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最高法院院长等职。1934年10月起,他参加中央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年近半百,历尽千难万险,一直保持着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实现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他更是热烈拥护和坚决支持。在党
董必武
中央同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的斗争中,他旗帜鲜明地批判张国焘的错误,维护中央的统一领导。长征到达陕北后,他担任中央党校校长,为培养大批党的骨干、迎接抗日民族解放斗争的新高潮付出巨大的精力。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抗日战争时期,董必武同志作为中共代表团的成员和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他协助周恩来同志,参加同国民党当局的谈判,领导我们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抗战初期在武汉,他利用合法身份和他在湖北广泛的社会影响,大力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宣传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人民战争思想。他直接领导中共湖北省委,抵制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干扰,团结当地爱国人士,创办七里坪、汤池等训练班,为开展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培养大批骨干。到重庆后,他作为中共参加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或是同我党其他参政员一道,或是单枪匹马,在这个会议上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投降活动进行英勇机智的斗争。他模范地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广泛团结各民主党派、各阶层爱国人士、地方实力派和国际友好人士,为坚持国共合作,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深入开展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作出重大贡献。1944年党中央提前为他作六十大寿,对他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党中央在贺电中说:“现在你正代表着党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卫地位,高举着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不屈不挠地奋斗着。你是中国民族解放、社会解放的老战士,你是中国共产党的模范的领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为庆祝你的生日,将感到光荣。”1945年4月,董必武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军民,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制宪会议,并向旅美侨胞和国际人士介绍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解放区各方面的成绩,扩大了中国人民革命的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后,董必武同志继续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成员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为争取和平民主、制止内战进行复杂艰巨的斗争。1947年春,国共两党谈判
董必武
破裂,他率领中共代表团驻南京、上海办事处的同志撤返延安。随后,前往华北,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常委和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紧张地投入支援解放战争的工作。1948年8月,他主持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经过这次大会,成立华北人民政府,他当选为华北人民政府主席。接着,他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积极进行立法方面的准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董必武同志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他同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密团结,积极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决策,为新中国的巩固和发展竭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董必武同志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和以后的历届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从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起,历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73年在十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工作中的建树甚多。尤其是在政权建设、法制建设、农民运动、统一战线工作、反动统治区党的秘密工作这些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董必武同志是我们党的一位法学专门家。他不但长期从事法制建设的实际工作,而且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法的学说,结合我国法制建设的具体实际,提出许多独创性的见解。他认为,法制和国家是紧相连属的,没有法制就不能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后,必
董必武
须迅速创立人民民主的法制,以促进和保障经济建设的发展。在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主要的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时候,不能再经常搞群众运动,必须进一步健全法制。他针对五十年代我国法制工作中的问题明确地指出,加强法制的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一是要有法可依,二是要有法必依。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制定出必要的法规。特别要抓紧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的制定工作。要加强法制建设和法制宣传,提高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培养人民的法律意识,使人民信法、懂法、守法。党员和干部首先要模范地遵守法制。凡自命特殊、置国法于不顾而犯了法的人,不管他地位多高,功劳多大,一律要追究法律责任。董必武同志的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他留给我们的极为珍贵的精神遗产。[2]

社会评价
董必武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革命战斗的一生,是不断开拓前进的一生。他从一个清末的秀才,成长为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又成长为一个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中间走
董必武偕夫人何连芝在广州
过的道路是很不平坦的。他亲眼看到过旧中国几个朝代统治的黑暗和民族灾难的深重,经历过几个时期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风雨。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有深切的了解,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生活有丰富的经验。他没有被旧的历史文化知识所束缚,没有被局部经验所限制,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指导下,把这些知识、经验提炼、升华为正确的思想原则,指导自己的革命行动。他不断从毛泽东思想中吸取精神营养。他的一些独创性的思想成果,也充实和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宝库。正是由于具有这种思想基础,他才能够在极其复杂的革命斗争中,在一些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正确掌握并坚决执行党的纲领和政策。他在党内政治生活中总是立场坚定,是非分明,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
董必武
的党性。这是特别值得称道的。
董必武同志的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道德品质表现在许多方面。他一生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自己的一切献给革命事业,真正实践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他身居高位,从不自视特殊,而是严格要求自己和亲属,注意以身作则,服从组织,遵守纪律,不徇私情,敢于同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爱护干部,团结同志,善于同党外朋友合作共事,时刻关心群众,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他好学深思,刻苦攻读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科学书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热情奖掖青年后进,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读书是他平生的一大嗜好。对于中国古典诗词、书法和文化历史有很高的造诣。他不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杰出代表之一。

F. 诽谤已死去的人会有罪吗

盗窃、侮辱尸体罪,本罪是选择性罪名,盗窃尸体罪,是指秘密窃取尸体,置于自己实际支配下之行为。侮辱尸体罪,是指以暴露、猥亵、毁损、涂划、践踏等方式损害尸体的尊严或者伤害有关人员感情的行为。本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风尚。主体是已满十六周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上为故意,即明知道是他人的尸体而故意进行侵害。可能行为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影响本罪的成立。逝者享有的权利逝者享有哪些权利,这是 殡仪 服务机构和 殡仪 工作者必须认清的问题。本节用了较多的文字来说明我国现行法律中对逝者仍享有权利的规定。一、逝者权利概述本文所说的权利是指公民的权利。公民的权得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某种权益。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作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并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首先,公民的权利必须是宪法和法律作了规定的,从而受到国家的保障。其次,权利包括作为和 不作为 两个方面。也就是说,一方面,公民有权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自己去实现某种行为;另一方面,公民有权要求要求其他公民或国家机关、 社会团体 、企业事业组织去作或者不作某种行为,使本人得到一定的利益或者实现某种愿望,并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公民的权利,包括依法而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人身等各项权利。以上所说的权利是指一般公民的情况,但对已经去逝者来说,某些权利会随着逝者的死亡而消灭(中止),但另一些却被保留下来。这些被保留的权利,也不会像生人一样是完全的权利,而是部分的权利。即逝者不可能通过自己作为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权利,只能通过 不作为 或要求他人作为或 不作为 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权利。如公民的 荣誉权 ,生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这在法律上称为作为的实现方式。死人就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这项权利,但如果逝者生前努力工作,有关组织可以追授他这种权利。而生前没有获得,死后也没有被追授的,就永远不再有这种 荣誉权 。如果逝者生前曾获得过某种荣誉,这种 荣誉权 并没有随逝者的死亡而中止,而是被永远地保留下来。这种荣誉权是要求他人不得侵犯的方式享有的。二、逝者的权利逝者所享有的权利是我国宪法的 基本法律 所规定的。我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 人格尊严 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宪法的这一条款规定了公民的 人格权 不受侵犯。我国刑法第三百零二条规定:“盗窃、侮辱尸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这一条又以 基本法律 的形式规定了逝者的 人格权 并不随逝者的死亡而消灭。逝者仍享有的权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 人身权人身权利 是指与公民人身不可分离,又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 民事权利 。 人身权 的范围比较广泛,一般公为 人格权 和 身份权 两大类。1.人格权人格权是指公民具有法律上的 独立人格 所必须享有的 民事权利 。人格权主要包括: 生命健康权 、 姓名权 、 名誉权 、荣誉权、 肖像权 、 自由权 等。在上述权利中,只有 自由权 是随享有者的死亡而消灭的权利。生命健康权 是尽管也是不可保留的权利,因为逝者既无生命也无健康。但是逝者却享有自己 遗体 的完整权。在没有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不得任意对自己的 遗体 进行解剖和破坏。否则会被认为是犯了侮尸罪。另外一些人格权,如 姓名权 、 名誉权 、荣誉权和 肖像权 则是完全不消灭而永远享有的。2. 身份权身份权 是指公民因特定身份而产生的 民事权利 。也是 人身权 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份权并非人人都享有。身份权主要包括 著作权 、发明权、 专利权 、 商标权 等等知识产权中的人身权以及 监护权 、 亲属权 等。身份权中的 监护权 是随享有者死亡而立即消灭的权利。其他的身份权则永不消灭或在一段时间内不消灭。亲属关系 是人的基本社会关系。 亲属关系 的构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 血缘关系 而产生的 亲属关系 ,如 父子关系 、母子关系、姑侄关系等。这种亲属关系关不随亲属关系人的死亡而中止。是一种永恒的亲属关系。另一种亲属关系是由于婚姻的缔结而产生的亲属关系,如 婆媳关系 、姑嫂关系等。这种亲属关系因婚姻中一方的死亡而消灭。我国法律规定,夫妻双方一方死亡的,婚姻关系即告中止。也正是由于婚姻关系的结束,由此而带来的亲属关系也告结束,即 亲属权 利的结束。知识产权是所有者身份是以 著作权人 、发明人、专利所有人等出现的身份权利。这种身份权的 保留时间 是同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期相一致的。如我国《 著作权法 》规定,国家对 著作权 的保护期是作者逝世后的50年。我国《 专利法 》规定, 发明专利 的保护期为20年。这就是说, 著作权人 在其逝世后的50年内,仍享有 著作权人 的身份;而 发明专利 的享有人,在20年内(自法律认定之日起),不论享有人是否死亡,都继续享有这一身份。(二)个人财产的 处分权公民对个人合法财产的 处分权 是法律规定的权利。对个人财产的处分是一种单方面的个人行为,不需要征得他人的同意(另的约定或法律规定的除外)。但对于逝者来说,这项权利的实施主要体现在对自己遗产的处分上。对自己遗产的处分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财产处分问题,我国专门制定了《继承法》来规范这种行为。说其特殊是在于,遗产的处分是在被继承人死亡后才能进行的民事活动,而被继承人又是自己生前以遗嘱的形式宣布自己财产处分方式方法的单方面规定。这种单方面宣告的行为,只有其内容不违反法律的规定,是受法律保护的行为。(三)特殊合同的执行权合同是双方或多方面当事人之间的行为。但由于一方当事人去逝,会造成合同无法实际履行而被中止。如 劳务合同 会因为提供劳务服务的一方当事人死亡而无法执行。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合同不受此限。这类特殊的合同体现在逝者生前与 自然人 或法人订立的关于自己 遗体 的处理方式和为自己组织 丧葬 仪式的合同。这类 合同生效 的前提是逝者死亡的事实发生。逝者没有死亡这个合同是不会执行的,只有逝者死亡事实发生了,这个合同才能被履行。这类合同的执行人是逝者的对方当事人。关于逝者对自己遗体的处分问题,法学界有不同的意见。因为活着的生人是不会处分自己的身体的,也不会让别人来处分自己的身体。这种出现了遗体是人还是物的争论。综合目前的观念,在处分自己遗体方面,多数人认为遗体具有 物权 性特征。因为只有物才能被所有人进行处分。

G. 交通事故半年后致人死亡,我方为主要责任,会坐牢吗

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第二条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之规定,你的情况是有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的;
二、根据你的描述,受害人是发生事故后半年后死亡,此时不能排除受害人自身疾病导致死亡结果的,建议你可以要求公安机关对死者的死亡原因进行司法鉴定,确认交通事故对死亡原因的参与度,若只有部分参与度,可不承担刑事责任。
三、若最终仍然构成交通肇事罪,按照你的描述,最终是实刑还是缓刑,最重要的是民事赔偿是否履行完毕,因各地赔偿标准不一致,建议你可以将事故发生地,事故认定书,受害人自身及家庭情况信息做更详细的描述,以便计算民事赔偿金额,确定民事赔偿是否履行完毕。
四、每一案件都具有自身独特情况,不可一概而论,要结合案件具体情况才可以做出相对准确的评估,特别是刑事案件,对案件当事人来讲关系重大,建议你应该寻找律师进行深入的咨询。

H. 给我么讲刑法的李芳晓老师难道去世了

是的,老师已经去世了。所以没有出现在讲坛上,祝愿一路走好,生者节哀版。
资料:权
李芳晓,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分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在与病魔顽强抗争14天后,于2012年6月14日22:15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50岁。

I. 请问:家人去逝了,需要去派出所注销户口吗如果不注销,可以吗谢谢

人去世按照户口登记条例,必须进行销户处理。
公民自然死亡的,应当在一个月以内,由户主、亲属或者社区、村(居)委会持死亡证明、死亡公民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向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死亡登记,注销户口。
不按规定及时注销户口,将造成公安机关的人口信息数据库内的无效人口信息积聚,影响人口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政府的宏观决策,不利于社会管理。
公民死亡后,如其家人不及时办理户口注销手续,将影响到诸如保险金领取、遗产继承、银行取款之类一些事务的正常办理,等等。

热点内容
中国政法大学案例研习经济法 发布:2025-08-16 02:14:36 浏览:456
合同法中的明显不合理低价 发布:2025-08-16 01:57:10 浏览:431
海港区法院 发布:2025-08-16 01:56:15 浏览:78
行政法公益慈善 发布:2025-08-16 01:54:05 浏览:572
单位法律知识考试简报 发布:2025-08-16 01:53:56 浏览:226
民法扣工资 发布:2025-08-16 01:27:54 浏览:386
司法考试6 发布:2025-08-16 01:27:04 浏览:772
存款保险条例是行政法规 发布:2025-08-16 01:07:04 浏览:214
蒂法官方cp 发布:2025-08-16 00:55:05 浏览:313
交通法规的英文 发布:2025-08-16 00:47:07 浏览: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