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公民法制教育的现状
『壹』 7.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作为公民,如何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的义务
第一,(思想上)法律意识紧跟时代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应该说,法律意识有好有坏,法律文化有进步有落后,而我们所提倡建立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这种意识和文化依赖于几个基本的观念的形成,包括几个方面:公民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平等自由观念以及契约观念。大家看一下,这些观念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的法治观念。
我们说,“观念的问题是最大的敌人。”法律条文纷繁复杂、浩如烟海,就是专门研究法律的人也不见得都能记住。法律条文不知道不要紧,关键是要有法制观念。真正支配人行为的是观念。要把所有法律条文都记住,不现实,也不可能。有些事情,遇到了,我们可以找知道的人问就可以,这对领导干部来讲就足够了。而观念的东西却不能没有,就拿领导干部来讲,以人为本、重视人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等先进的观念我们国家提出来了,有了,但是不能否认,在现实生活中个别领导干部可以说是没有法制观念或者说法律意识薄弱,如果我们没有法制观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去了解法律条文,进而不可能作到依法办事,那法治国家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所以说,法制观念尤其重要。而我们社会现实的法制观念可以说是相当落后。不说领导干部就说中国的老百姓,在中国,老百姓不喜欢打官司。中国人可以接受很多事情,就是打官司不行。一直以来,人们都觉得打官司不正常、丢人。其实不然,在很多发达国家,打官司都被看成是很正常的事情,是家常便饭,有了矛盾就诉诸法律,依靠法律途径解决。而中国人就不行,谁都不想打官司,不愿意当被告,原告也不想当。万一真遇上了官司,就托人情,找关系,看看能不能找到有权的人给说句话。他很自然地就想到有人好办事,而不想靠法律来解决问题。我们说习惯来自于观念,观念支配人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归根结底就是观念有问题。
法学家严存生说过一段话:“由于观念是制度的灵魂,是法律制度得以产生和正常运转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所以法制观念的现代化就处于优先的地位。”因此,要推进法制现代化的进程,在我们的社会里,就必须大力倡导“法律至上”的观念。思想的力量了不得。我们知道大和民族是个非常坚定的民族,在日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为了信仰人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二战后期,美军攻打太平洋上的塞班岛,塞班岛上的日本守军败局已定,但是没有人投降,子弹打光了,士兵还拿着刺刀往前冲。塞班岛上的日本居民更是了不得。他们有的举家投崖,有的自焚,更多的是一家老小手牵手往大海里面走。据说这把得胜的美军都吓坏了,最后美国人只得用大喇叭高声喊,大家不要害怕,我们不会伤害你们。但是,也没能阻止日本人成群结队地往海里去。对于这些日本人的做法我不想加以褒贬,今天我举这个例子,就想说明一个问题,思想上的问题了不得,有时候为了自己的信仰,人们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维护它。那么,如果每个公民都有守法的意识,象文革那样的法律悲剧时代绝对不可能出现。如果每个中国公民都树立起社会主义法制的信仰和观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捍卫法律的尊严,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一定能够沿着法制轨道,和谐、稳定、顺利地向前发展。
『贰』 我们国家的法制教育存在什么缺陷
总有什么缓刑啊减刑啊的这样导致犯人即便犯很大最最后也很容易的就翻身了
『叁』 1000字法制教育报告
古语有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作为今天的中学生,是21世纪我国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骨干和中坚,我们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积极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中学生法制观念,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这次三初中组织的法制教育报告会潘金豹老师的认真仔细的讲解,让我深切的受到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为中学生要如何积极的参与到法制教育当中去,亲历亲为的真正落实法制教育的精神。
中学里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当然也充斥着压力和叛逆,正值青年的我们刚刚步入社会的大门,心理状态还不甚完善,经受着各方面的考验与磨练。坦然的面对压力与挫折,在道德与法律的底线上作出好的选择,成了树人的关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学生的法制观念的现状不容乐观。
从八十年代以来,中学生犯罪率呈上升的趋势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导致中学生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学生的法制观念的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中学生犯罪案件成上升趋势
⑴追求享乐的需要。据有关调查,盗窃犯罪约占中学生犯罪总数的50%左右,居中学生犯罪的首位。这种犯罪行为的发生大多与这些中学生追求享乐的心理需要有关。这类中学生的家庭条件往往并不困难,但他们追求高消费,享乐成了优势需要。一旦经济“吃紧”,向家里伸手难以满足时,便产生盗窃的动机。
⑵满足报复的需要。在中学生的犯罪类型中,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等这类人身伤害的犯罪是仅次于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这类案件中约有30%是由于中学生极强的报复心理所引起。有的中学生恋爱不成,因爱生恨报复对方。有的仅仅因为一句玩笑话或一点小事,认为被对方侮辱便杀害或打伤对方。
⑶自我意识的混乱。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意识。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所谓自我意识的混乱是指个体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适宜的自我态度,以致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而获得安定、平衡的心理状态。青年期被称为“第二次诞生”的时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和确立的阶段。
其次,中学生运用法律自我保护的意识淡薄:
首先是屡屡发生在中学校园里的偷盗事件,通过对中学生中一些常见案件分析上看,中学生虽然文化知识较高,但因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安全防范意识,从而导致一些案件的发生。其次是诈骗案件的发生,作案人一方面利用个别中学生容易动恻隐、怜悯之心,利用学生们的同情心骗取财物。另一方面利用个别中学生贪图小利、爱慕虚荣的心理,靠编造谎言,骗取被害人的信任,如假冒身份、虚假文件、施小恩小惠等达到骗财骗物的目的。还有一些学生在勤工助学或毕业求职中急于求成,不通过合法机构求职,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使之合法利益受到侵害。
电视节目利用其广泛的覆盖率,真实而有效的将法制观念,法律意识以生动鲜活的方式普及到那些急需要法律保护的人员头上。它作为连接社会与法制的纽带,起着尤为突出而又重要的作用。中学是普及知识的场所,是人员众多的群体,与法制节目的结合,必将带动法律的普及与宣传。
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我们应担负起祖国的发展重任。而如今,中学生犯罪率逐渐攀升,打劫,偷窃,以上事例屡见不鲜。震惊全国的中学生马加爵杀宿友事件的发生,证明了缺少法制知识的人是不可能成为祖国栋梁的,反而会危害社会。我们应该敲响警钟!大声呼吁法制教育,重视中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之成为祖国合格的接班人!一、充分认识学法用法的重要意义,增强使命感,是学好法.用好法的前提.自觉学习法律、宣传法律、贯彻法律,关键是要提高思想认识,认识有多深,决心就有多大。我认为要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具体应该做到:一是依法治国有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确定为党和国家的基本方略,并写进了宪法,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治“官”,从“人治”走向法治,从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依靠法律手段管理,这就需要有一支法律素质较强的领导干部队伍,才能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方针的落实。二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为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先后制定了近四万部法律法规和规章,其中有80%以上是由政府执行的,特别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科学的管理是时代的要求. 三是自身建设有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决策者。
祖国是革命者一代代人打下的,因为有了他们付出的血与汗,才有了我们如今稳定的社会环境.而祖国的发展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开拓,我们怎能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却因为缺少法制知识,把本因报国的技能与热情,变成了危害社会的炸弹?因此,为了使祖国拥有合格的接班人,我们呼唤法制,只有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法守法的中学生,不断学法,把法制知识传播给每一个需要法制的人,才能使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法制社会,让所有人成为合法健康的公民!让社会少一份不安,多几份欣欣向荣! 所以说,法制教育势在必行,只有努力学习法制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知法守法,稳定社会,才能为祖国的崛起而奋斗!
『肆』 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责任存在哪些现状
大学生的责任不仅包括做好分内之事,还要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但责任感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现实存在着很大的反差,是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是纯道德性质的,而社会大舞台上的负面道德现象的发生,与大学生当前的心智思考模式形成了强烈反差,让很多大学生产生质疑。部分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没有树立起来,对于社会人生缺乏正确的认知;第二,学校教育中对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缺位或者导向的失误,让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质疑。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还没有从过去的带有政治色彩的传统道德教育中走出来,没有把教育的重点转移到从学生的心智年龄出发,与时代特点相衔接上,有些脱离实际。第三,家庭教育中对于责任感、责任心等教育的忽视,也是导致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一个方面。当代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中片面地强调了父母的责任,而忽视了孩子责任的培养,导致了责任的失重,进而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利己主义思维严重,出现了眼中只有自己,而没有他人的状况。第四,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让大学生对责任失去正确的判断。金钱至上,人情冷漠,媒体宣传等,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是未来世界的建设者,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所以让大学生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成为有强烈的责任感的人,是当务之急。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让大学生真正成为健康向上的有责任心、进取心的群体。
『伍』 公民的法制观念淡薄原因
从历史角度看:1:中国是几千年的人治国家,虽然解放了几十年,但强专大的历史惯性使得人治观念属根深蒂固。执法者往往只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办事,而忽视法律的存在。2: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深入人心,由其是等级观念,它造成了人们对权力的盲目崇拜,不敢去对抗权力,这使得法律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在当代,我国的法制不够健全,宣传法制的力度不够,这都是造成大众法制观念淡泊的原因。
『陆』 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1法制不健全
2教育不成体系
3师资力量缺乏
4公民素质较低
『柒』 如何评价我国的法制建设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实行以来,我国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健全,不断促进我国法制化社会的建设。以公民根本利益为目标,增强我国执法队伍的素质与能力,实践表明,近年来法律法规得到了完善,执法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我国在法制化建设的过程当中,仍然存在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社会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公民法律意识淡薄
我国公民当中很多人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这一问题极大的阻碍了我国社会的法制化进程。在人民群众当中,公民的法律意识、权益意识、民主意识、义务意识普遍缺失。在领导干部中,一定程度存在着知法犯法、腐败等问题。
1.权利意识的淡薄
权利意识作为公民意识的核心意识从古至今都比较单薄,这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封建社会传统及风气所造成的。
2.公民法律教育的滞后
当代社会对公民的法律教育不是十分重视,另一方面,公民对法律的学习也不是很重视。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运行机制不完备
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在制度建设方便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三)法律监督不到位
我国法律监督不到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监督主体缺位的问题导致的。
1.以言代法,以权压法
这一现象在我国领导干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发生,由于忽视了法律的严肃性,常常出现我国公职人员滥用职权的现象。
2.执法不严、违法办案
我国司法机关当中经常出现违反程序、按人情办案等严重侵害公民权益的问题。
3.以罚代法,重罚轻管
在我国社会法制建设当中,经常可以看到以罚代法的现象。比如执法部门在处理诸如假冒伪劣产品的时候,仅仅作出较大的经济处罚,但没有进一步的追究销售商和生产商的法律责任。
4.以权谋私,徇私枉法
由于法制体系的不完善,执法部门执法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了权钱交易的现象。以上供参考。
『捌』 结合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谈谈自己的法制观。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据此,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法律意识表述为: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这种反应和体验是积极的,能动的。这种表述可以概括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不同层次和组成部分,正如刘旺洪教授所言:“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时还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就其主体而言,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或社会公众;就其内容而言,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虽然客观上讲,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法律意识必然包括法律思想体系的理论内容,但就实际状况而言,在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中,法律思想体系理论内容的比重还是较低。
『玖』 法制教育的现状
有法可依
从2010年至今,我国的教育立法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了较好的法制环境回。我国制定了答《教育法》、《义务教育法》2部教育法律,国务院制定了5项教育行政法规。另外,青少年加强保护和预防犯罪也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部姊妹法可依。这就充分说明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
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从“一五”普法到“四五”普法,青少年均为重点普法对象之一。我区初步形成了普法主管部门指导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实法制副校长的前提下,组织了系列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法制教育展览、观看法制教育影视、参观爱国教育基地、组织法制知识讲座和法制知识大奖赛、强化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等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青少年犯罪现象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并呈现出低龄化和犯罪手段成人化的倾向,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分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从主体因素上看,一是自我控制能力脆弱;二是头脑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偏激粗暴;三是贪图享受。从客观因素上看,一是家庭教育的误区;二是学校教育的失当;三是社会文化氛围消极方面的误导;四是缺乏社会救济措施;五是法制教育相对滞后;六是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