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引致
① 1、“民事法律行为包括一切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对么
“民事法律行为包括一切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这句话是对的。
我国民法通则第54条定义:“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以适法性为特征,不包括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和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是民事行为,具有表意性和目的性,排除了事实行为;所以民事法律行为也不包括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无因管理行为等事实行为。
所以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有效,一经作出,即受法律保护、能够产生当事人所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它的上位概念民事行为则不然。
“根据物权公示原则,如果物权的存在没有法定的公示形式,便不能对抗善意第三者。”意思是在我国《物权法》中,基于公信力——就是能够让不特定第三人所知悉。不动产的公示形式是不动产登记簿的登记,而不动产所有权转移的公示形式是变更登记,比如房屋买卖合同中,房屋所有权人是a,但是错误的登记在了b名下,那么b作为无权处分人,与c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并办理了房屋登记手续——过户。基于国家公信力,以国家的信誉作为担保,除非有相反证据证明外,房屋登记机构的房屋登记簿上所登记人就是该房屋的所有权人。我国法律为了保护市场经济中交易安全和简化交易程序的考虑(若买房人购买房屋时还要去调查房屋的来源,登记人是否是所有人,如疏忽一项细节,甚至导致自己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的后果,则会限制交易流通,使市场经济萎缩。),如果c符合善意取得中的善意第三人构成要件并完成了变更登记,那么c取得房屋的所有权,作为房屋所有权人的a,不能以本权去对抗c的善意取得,只能主张b的侵权行为,要求b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而作为动产所有权的公示形式是占有,动产交易的法定公示形式就是交付。 同样如上例中a与b 、c,b作为无权处分人,与c签订一份动产买卖合同——如一台电视。基于公示原则,b的占有使c有理由相信b便是该电视的所有人,并符合善意取得并完成交付行为。即使a主张所有权,仍然不能对抗c。
善意取得制度仅仅适用于无权处分行为。
但是作为善意取得不适用的例外便是作为动产的盗窃物,遗失物,埋藏物等。作为买受人,即使符合善意取得的标准,仍然不得对上述几类物主张善意取得。
② 民事法律事实能够引起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民事法律事实是指依法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民事法律关系是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其产生、变更或消灭,首先必须符合民法的规定。但是,民法的规定本身,并不能直接引起民事权利义务的产生、变更或消灭。例如,民法规定,民事主体可以对合法取得的财产享有所有权。但这一规定并不能直接使某个具体的当事人享有某项具体的所有权。当事人要实际地享有所有权,必须通过自己的行为(如买卖、赠与等)才能取得对特定财产的所有权。因此,在符合民法规定的前提之下,当出现某种可以导致民事后果的客观情况时,民事法律关系才能产生、变更或消灭。这些能够依法引起民事后果的客观情况,被称为民事法律事实。
就民事法律规范、民事法律事实以及民事法律关系三者的关系而言,民事法律规范是确认民事法律事实的依据,民事法律事实是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具体原因,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则是民事法律事实所必然导致的结果。而从根本上讲,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是民事法律规范作用于社会的客观表现。这就表明:
1.只有当民法规范把某种客观情况与一定的法律后果相联系时,这种客观情况才具有法律意义,才被认为是民事法律事实。例如,根据民法的规定,损害他人财产应予赔偿,即损害他人财产的行为应当引起赔偿的法律后果。因此,这种行为是民事法律事实。但是,一般的生活中的行为(如读书、看报),则不引起任何法律后果,因而不构成民事法律事实。
2.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法律对各种行为评价的变化,民事法律事实的种类、范围及其导致的法律后果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在我国《民法通则》颁布以前,损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不能导致财产赔偿后果,即精神损害不能成为产生损害赔偿后果的民事法律事实。但在《民法通则》颁布以后,精神损害赔偿为法律所确定,即同样的行为便成为引起赔偿后果的民事法律事实。
③ “民事法律行为能够引起肯定的民事法律后果。”这句话对吗
1、“民事法律行为包括一切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这句话不对。
民事行为是表意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以及无效、可撤销、效力未定等其他民事行为。其他行为也可以引起民事法律后果。
2、“根据物权公示原则,如果物权的存在没有法定的公示形式,便不能对抗善意第三者。”
所谓公示,是指物权在变动时,必须将物权变动的事实通过一定的公示方法向社会公开,从而使第三人知道物权变动的情况,以避免第三人遭受损害并保护交易安全。物权的变动之所以要公示也是由物权的性质本身所决定的。因为物权具有排他的、优先的效力。如果物权的变动不采用一定的公示方法,某人享有某种物权,第三人并不知道,而该人要向第三人主张优先权时,必须会使第三人遭受损害。
④ 法律事实分别导致了哪些民事法律关系
一、如何理解民事法律事实概念? 1、民事法律事实,是法律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 2、民事法律关系是因民事法律规范的调整而在主体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3、民事法律事实的出现后导致1.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2.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3.民事法律关系的消灭。 二、何朋友聚会不是民事法律事实? 因为,朋友聚会不能引起权利义务关系。因为朋友聚会不是为了要引起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而聚会。
⑤ 民法典规定导致婚姻无效的情形有哪些
关于婚姻无效的情形,根据现行民法典我国对于婚姻无效作出了明确的的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应视为婚姻无效:重婚;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未到法定婚龄;其他导致婚姻无效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一条 【婚姻无效的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
(一)重婚;(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三)未到法定婚龄。
⑥ 民法典中导致合同撤销原因有哪些
《民法典》中导致合同撤销的原因有:一方实施欺诈行为签订的合同;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签订了合同;一方或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签订的合同;重大误解签订的合同;法定其他情形等。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条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一条
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⑦ 司法考试民法中引起物权的消灭的原因有哪些
物权消灭,是指物权因法律行为或因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不复存在。它可以分为物权的绝对消灭与相对消灭。绝对消灭指物权客体灭失,不可能于该物之上再存在一个物权。相对消灭指物权移转,一主体物权消灭,另一主体则对该物享有物权。
一、物权消灭,根据其原因,可分为以下两种:
(1)因法律行为而消灭,指因民事主体的意思表示而消灭物权的情形。其方式包括抛弃、合同和撤销权之行使。其中,抛弃主要指为消灭物权所为之单独行为。在这些情形中,物权权利人应向登记机关进行消灭物权的意思表示并办理涂销登记,否则,不发生物权消灭的效力。
(2)因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消灭。其主要方式包括:一是标的物消灭,此时应依社会观念判断标的物是否消灭。二是因法定期间之完成而消灭,如抵押权因主债权的消灭而消灭。三是混同,即同一物的所有权及其他物权,归属一人。但如物权之存续于所有人或所有人以外的物权人本人或第三人有法律上利益时,物权并不因此而消灭。一般情况下,因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致使物权消灭时,无须进行登记。
二、物权消灭的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混同。物权消灭原因的混同,是指两个无并存必要的物权同归于一人的法律事实。这时的混同虽然表现为权利的混同,但实际上却是权利与义务的混同。物权混同时,对混同的效力有不同的主张:两物权混同时,其中一物权被他物权吸收而消灭;由于同一物上所有权或他物权的同时存在,或定限物权与以其为标的其他定限物权同时存在,并无不可,且其在不动产登记上有一定效力,因此,物权不因混同而消灭;两物权混同时,原则上其中一物权消灭,但该物权对本人或第三人有利害关系时不消灭。
(2)抛弃。抛弃是指权利人不将其物权移转于他人而使其物权归于消灭。抛弃是单独行为。抛弃物权,应有意思表示。
(3)标的物灭失,是物权消灭的当然原因。
(4)因法定原因而消灭。例如,采矿权因法定原因而被撤销。
(5)法定期间之经过
(6)他人因时效取得物权而使原物权消灭。因时效完成而取得所有权的,不仅原所有权消灭,而且存在于该标的物上的其他物权也消灭。因时效完成而取得其他物权的,原存在于该标的物上的不能相容的同种物权也消灭。
(7)担保物权所担保的债权消灭。担保物权以所担保的债权存在为前提,因此,所担保的债权消灭时,担保物权也消灭。应注意,最高额抵押权在其存续期限未届满前,并不因其所担保的债权额为零而消灭。
⑧ 民事纠纷引起
民事诉讼法规定谁主张谁举证,她说是你打伤了她,那她有证据吗?有没有报警?有没有公安机关的处罚决定书?她说自己看病花了那么多钱有没有医院的住院证明和出院证明?即使有这些东西,那么根据法律规定,护理人员最多不能超过两人,根据护理人员的误工情况而计算出护理费用,在护理期间还需要有护理人员的停发工资的证明,必须是他(她)单位或公司里的证明,否则没有一句的主张法院是不会采取的。
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
一、不当得利是引起法定之债发生原因的一种,在性质上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事件。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是:
(1)一方获得利益。获得利益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财产 的积极增加,即权利的增强或义务的消灭,使财产范围扩大;二是财产消极的增加,指当事人的财产本应减少却因一定事实而未减少。
(2)他方受到损失。损失, 包括现有财产利益的减少,即积极损失和财产利益应当增加而未增加,即消极损失。
(3)获得利益与受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无合法根据。
二、具体而言,不当得利在民法中产生的情况有如下几种:
(1)民事法律行为不成立、无效及被撤销所产生的不当得利。
(2)履行不存在的债务所引起的不当得利。
(3)因合同解除产生的不当得利。
(4)基于受益人、受害人或第三人行为而产生 的不当得利。
(5)基于事件而产生的不当得利。
三、不当得利的效力,依受益人主观心态为恶意或善意而有重大不同:
(1)受益人为善意的,返还义务以现存利益为限,对已不存在的利益不负返还责任。
(2)受益 人为恶意的,返还范围应是取得利益时的数额,对已不存在的利益的返还义务并不免除。
(3)受益人先为善意,后为恶意的,返还范围以恶意开始之时存在的利益 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