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马车
㈠ 现代西方国家的“三驾马车”由( )构成。 A. 立法机关 B. 军事机关 C. 行政机关 D. 司法机关
ACD
三权分立,是西方一种关于国家政权架构和权力资源配置的政治学说,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约制衡。
㈡ 美国政治三驾马车是什么
应该是行政、立法、司法的三大政治权力
㈢ 司法规定了网贷的利率红线,南瓜马车现在的利息受法律保护吗
2015年9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㈣ 大逆转裁判合乘马车真凶是谁
是马俊义。
一、简介
《大逆转裁判》是CAPCOM制作的一款文字类冒险游戏(AVG),由逆转之父巧舟担任导演和编剧工作,脱离了逆转裁判系列21世纪的时间线。
以律师制度刚建立不久的19世纪末明治时代为舞台,代理留学生成步堂龙之介因好友亚双义一真的意外去世在法务助手御琴羽寿沙都的陪同下来到传说中“大英帝国”担任辩护律师,一步步揭开了大英帝国司法不为人知的内幕。
二、概述
2014年4月22日,CAPCOM首次在Fami通公开由巧舟执笔的《逆转裁判》系列新作《大逆转裁判 成步堂龙之介的冒险》,本作摒弃以往的时间线。
以19世纪末, “文明开化”的大口号下的日本明治时期作为本作的舞台,主角为逆转裁判系列第一主角成步堂龙一的先祖成步堂龙之介。
在采访《大逆转裁判》导演巧舟时,巧舟表示,为了和本篇差别化,但又为了表明这并非外传,于是取了《大逆转裁判-成步堂龙之介的冒险》这个名字。
㈤ 求法证之父罗卡的简介
国家的诞生
法国的历史是长期以来人民的点滴劳动汇集而成的。法兰西众多的独特之处正是其文化的体现。二千年来各个朝代和他们的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印证,最后才形成了今天的现代法国。
史前时期
大约一百万年前,从欧亚大陆迁移来的人类一直来到最后的边界——大西洋边。从此定居下来。萨比安人则最早在公元前四万年到八千年开始出现在这里。许多考古遗迹证明了在法国这片土地上史前就有人类文明存在。
高卢时期
约公元前1200年到前800年,凯尔特人离开他们在西里西亚的家乡,向莱茵河和大西洋之间的这一地区开始入侵。这块土地当时居住着90个不同的部落,被称作高卢人。高卢人在农业和十分发达的手工业基础上建立了他们的文明。他们发明了收割机、木桶、四轮马车和铁剑。
很快罗马帝国也注意到了这片土地。公元前50年,朱利叶斯·凯撒大帝来到这里,征服了这一地区。高卢-罗马文明定都于里昂,统治了相当长时间,形成了今日法国的最初蓝图。正是这一时期法语开始形成,许多大城市已经有了雏形,道路网也从此初现端倪。
法兰克王国
从五世纪起,来自东方的汉斯、汪达尔、阿拉曼斯、维斯高特、奥斯特洛
高特和法兰克人先后入侵该地区,高卢-罗马人为了抵御入侵而和法兰克部落联合了起来。他们的基地设在巴黎附近地区,也就是令天被称作法兰西岛的地方,这股力量慢慢征服了全国。
法兰克王朝的梅罗文家族和卡洛林家族统治从五世纪延续到十世纪。这一时期,高卢一罗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逐渐融合。
法兰西王国
在公元768年到814年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他建立了许多学校,促进文化繁荣并召集了许多学者在身边。他的工国划分为郡,郡长(世俗政权)和主教(宗教权威)共同管辖。米斯统领则负责执行帝国法律。
987年,雨果·卡佩,法兰西岛领主,加冕成为国王,而法兰克人的土地(被称作法兰斯)成为法兰西王国。新建立的法兰西王朝想把宗主权施及整个统治领域内。
从11世纪至15世纪,先后有18任国王不断地向封建领主们施加权威,王国得以扩大(吞并了布列塔尼和勃艮第),并夺取了一些英国的领土,例如阿基坦和诺曼底。这几个世纪中突出的特点是宗教热情高涨,文化、经济和城市也得到极大发展。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资产者,他们形成了社会中一个新的阶级。城市也变成了行政单位。
从1226年到1270年间统治法国的国王路易十一十分重视司法,曾经亲自在万森的一棵橡树下主持审判。他一生中建造了许多医院和教堂,参加了两次十字军东征,成为君王中的典范。他后来被尊称为圣路易。
从16世纪到18世纪,十位国王致力于加强国家的权力以及其行政。在抵御东方和南方的敌人入侵的战斗中,他们逐渐建立了国家的自然边界。这其间有三位政治人物尤其值得提起:
-亨利四世结束了国内的天主教与清教徒的宗教战争,把西班牙入侵者逐出了国境。这样,他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此外他还曾试图改善贫苦的法国农民的不幸处境。
-黎塞留,路易十三的宰相。他领导法国抵抗住了奥地利的军事干涉,通过削弱贵族和清教徒的力量加强了主权。他还下令成立了索邦大学并促成了法兰西学院的建立。
-科尔贝,路易十四的首席大臣。他曾尝试统一全国的法制,以及通过建立大制造业和国际贸易公司来促进革新。他曾寄希望于法国的殖民地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
几次历史变迁
1789年的大革命
1789年的国民会议变成了宪政会议。封建权力被废除、公布了人权宣言,建立了议会君主制。
1792年由于外国势力的干涉、君主出逃等事件,君主制被废除,第一共和国宣告成立。自此至1795年,包括罗伯斯庇尔在内的革命者们同时与国外(普鲁士、奥地利、英国、西班牙)和国内(旺代)的反革命势力作着斗争。在政治生活中,革命者们采纳了孟德斯鸠和卢梭提出的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和人民主权原则)。
从1799年至1804年,第一执政拿破仑.波拿巴将军领导着法国政府,他统治期间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集权制资产阶级国家、现代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法典(其民法典至令仍然有效)。政府还建立了高中教育体制并改革了大学教育。
拿破仑帝国
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他在到1815年的12年统治期间力图建立一个庞大的欧洲帝国。10年间,法国军队在整个欧洲大陆不断与一些强大的联盟较量。曾有一个时期法国疆域急剧扩大。只是到了1815年它的边界才回到1789年的状态。
俄罗斯战役中法国军队的惨重伤亡导致了拿破仑的下台和被放逐。他后来曾再次统治法国,但仅一百天后,他就因为滑铁卢战役失败而再次退位。
君主制复辟
1815至1830年间的两任国王都想要在复辟的旧君主制下维持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期间的一些进步措施。法兰西王国的殖民帝国在北非继续扩张。
法国的最后一任国王:路易斯-菲力浦被加以封号“法国人之王”。1830至1848年间出现了贸易商业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开始,社会主义和联邦主义运动也开始兴起。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最终将法国引向了 1848年大革命,导致了君主制的最后崩溃。
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
普选制、新闻自由和对劳动者阶层起义的恐惧给了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一个机会当上了法国总统。在经过一段独裁式的总统统治时期后,路易拿破仑通过公民投票和政变方式当上了皇帝,号称拿破仑三世。他的政府倡导激进的经济改革政策,推行大量目的在于重建国家资本的重要经济计划。第二帝国以工业扩张为其特征。就在政府向议会制政体变化之时,法德战争爆发了(1870年)。法国在苏丹的失败导致了第二帝国的覆灭。
第三共和国
1871年成立了共和国并建立了国防政府。法国战败,在与德国签订的和约中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同年发生了著名的巴黎公社起义,但起义被血腥地镇压了。
共和国的议会制政体在1871年至1914年间建立了有关公共自由的一系列重大法律,证明了其本身的价值。儒勒法里总理(186年至1885年在任)对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和新闻自由的确立发挥了重大影响,他对非教会的免费义务小学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有重大贡献。
法国在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继续扩张,但与此同时社会动荡和宗教与学校之间的纷争(政教分离)动摇着社会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使法国失去了十分之一的劳动力。1917年12月是战争的转折点,乔治·克雷孟梭带领法国及协约国一起取得了胜利,德国战败。阿尔萨斯和洛林重归法国。
在战后重建不久,法国就象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被1929年大危机严重打击。广泛的罢工和左翼联盟给法国带来了1936年的人民阵线政府,这届政府在国家计划中设定了建立基本社会法律的义务。
在法国的四周,纳粹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以及西班牙内战都预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来临。
随着著名的所谓“奇怪战争”的结束,1940年法国宣布了休战,法国成为德军占领区。法国经济处于不稳定中。整个国家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与占领国合作的维希政府,另一方是以伦敦为基地的“自由法国”流亡政府及抵抗运动。经过五年的战争,法国在1944年被盟军解放。
第四共和国
1940年6月18日夏尔·戴高乐发表了广播讲话后,被公认为法国抵抗运动的领袖和象征。他在1944年至1946年间任政府首脑,建立了法国社会保障体系并给予妇女选举权。可是,由于议会制政体不能清楚地提供政治方向而导致了政府改组,第四共和国被动摇了。1945年至1958年的这段时期法国一直忙于重建国家发展经济。不断尖锐化的非殖民化问题(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战争)意味着虚弱行政权的结束。
第五共和国
1958年,夏尔·戴高乐将军重登历史舞台。他设计并建立了加强行政权的第五共和国体制。即建立了人民普选总统制。法国从此走向一个现代化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时期。1968年5月的学生运动和社会骚乱反映了年轻一代的不安情绪、社会的缺乏秩序以及国家的过度集权,戴高乐将军因此被迫辞职。然而右翼政府仍把持着政权。乔治·蓬皮杜任总统直至1974年去世。他的继任者瓦雷里·吉斯卡尔·德斯坦任满了七年,但在1981年被第五共和国第一位左翼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击败。密特朗1988年竞选连任成功。不过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法国政坛的特点就是左翼和右翼政府轮流执政。
统一的欧洲市场开始建立
1993年12月1日,欧洲联盟在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基础上诞生。
雅克·希拉克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1997年4月21日国民议会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进行提前选举。地方选举则在3月已经进行。这一选举的结果产生了左翼和右翼的“并存”。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在过去的数三十年里,法国建立了一套稳定的制度。在1958年戴高乐将军任总统期间通过全民公决方式确立的第五共和国宪法保证了政治体制的良好运作。法国是统一的、民主的、世俗的社会主义共和制国家。其公民不论出身,种族或宗教信信仰,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现代法国民主制度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留下的遗产。其原则以1791年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为基础,今天已经成为宪法的引言部分。
法国的铭言是“自由、平等、博爱”。
法国国旗是三色竖条组成的三色旗:蓝、白、红。
法国国歌是马赛曲。
法国国庆是7月14日,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的日子。
国家制度
行政权
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以普选制选举产生,任期七年。总统颁布法律并有权提出议案要求国家公民投票表决。他还有权在与总理,国民议会议长和参议院议长谈话后宣布解散国民议会。
总统任命总理,并任命由总理提名的政府成员。
政府应答复国民议会的质询。
立法权
议会由两院组成:国民议会,由五年一次普选产生;参议院,议员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席位。
议会投票表决决定法律的通过与否,批准国际条约以及行使由共和国总统授以宪法修改权。
司法权
司法机构独立于行政权和立法权。
473个初审法院和186个大审法院负责执行法律。上诉法院有35个。终审法院负责判断法律是否被正确地执行。刑事犯罪由法官和陪审团组成的重罪法院审理。
在行政司法领域有行政法院和国家最高行政法院。审计法院负责审核公共开支情况。
宪法规定的其他组织
-宪法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共和国总统、国民议会议长和参议院议长分别任命。宪法委员会的职能是监督选举和审查法律的合宪性。
-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其成员是各种不同社会阶层(工会、商人、各种协会)的代表或政府指定的具特定资格者。在议案、法令或有关计划具有经济和社会性质时,要咨询经济和社会委员会的意见。
-最高行政法院:行政方面的最高权威。政府在起草议案和实施法令前必须征询其意见。
-最高司法官委员会:由司法官和特定资格者组成。委员会由共和国总统和司法部长分别任主席和副主席。由它对高级司法官的任命提名,同时也负责司法官的纪律处分。
-共和国司法法院:以前被称作高等司法法院,由十五名法官组成,他们或是议会成员(12名是国民议会议员),或是司法官(3人)。法院负责审理政府成员所做的、被认为是有刑事犯罪性质的职务行为。任何个人一旦认为自己被政府成员的犯罪或违法行为所损害,就可以向一个专门申诉委员会起诉。
行政管理
大区
法国被分成21个大区以及科西嘉岛。大区由地区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席及其成员通过普选产生。 省
法国大陆有96个省,此外还有四个海外省:瓜特罗普岛、马堤尼克岛、留尼旺岛和南美的法属圭亚那,海外领地还有玻利尼西亚、新卡勒陀利亚、马约特岛、圣皮埃尔和马可隆、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特尔·阿特里、科格伦群岛,克罗塞和圣保罗岛。
省由总委员会管理,其主席和成员通过普选产生。省长是中央政府派到地方的代表。省被分为区(包括海外省在内共339个),小区(3,995个)和市(36,560个)。
市政
市政管理由市长在市政委员会协助下负责,市政委员会成员通过普选产生。
竞争性的经济体制
1945—1961
尽管法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她在战争结束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难:人口只有四千万(与1900年相同),工业生产总值只有战前的一半。原材料极度缺乏,通货空前膨胀。
首要的三个经济计划是重建基础工业,促进生产和准备国际经济竞争。
1962-1975
这段时期,在国家的督促下经济得到了惊人的持续发展,达到了预期计计划。这一时期法国的经济增长率创下了空前记录(年增长率达5-6%),带来了充分就业、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增长和工资水平的迅速提高。
接下来的经济计划把重点转向了地区经济发展,投资政策和社会组织(改革社会保险体系建立全民退休金)。
1976年以来
三次连续的石油危机(197、1979、1980)和持续的世界经济动荡使法国这二十年来一直强调经济的结构调整和现代化,从而导致了高失业率(20年来减少了三百万以上的工作机会)。
政府开支紧缩以及强调减少能耗,发展竞争力强的工业、研究和职业培训赋予法国以新的活力,使其能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欧洲一体化和下个年的来临。
高度多样化的经济体制
法国经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农业(世界第三、欧洲第一大出口国),工业(世界第四、欧洲第二),渔业(欧洲捕捞量第四)。
法国出口贸易名列世界第五,有五家法国公司跻身世界百强。
农业
法国农业是一个现代机械化,高生产率的生产部门。法国的农业生产面积占欧盟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农产品占欧盟产量的23%,其中一半是畜产品(肉、奶、奶酪),其余的是谷物、糖和加工业。
工业
法国工业既包括大量正在重组和自动化的传统工业部门(钢铁、冶金、机械、汽车和纺织工业),也包括一些新的发展中技术工业(食品加工、精密化学、航空航天工业和新型材料)。
法国工业生产在原材料和能源上主要依赖于进口,只有电力是个例外。25%的电力来自于本国的核电厂。
服务业
服务部门(对集体和个人消费者)正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主要的服务部门,如交通、电子通讯、邮政、电力和水在本领域都配备了先进技术(微型电话、高速列车和地铁系统更是享有国际声誉)。法国的旅游业名列欧洲第一,对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有重大意义。事实上,法国在这个“无形出口工业”中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法国如何看待自己
从大小、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上看法国都算不上是个“超级大国“。但法国依然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由于高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她是世界重要经济强国之一,在出口方面排名世界第四或第五位。她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否决权,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常任国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位于巴黎。
从另一些角度来看法国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拉丁国家之一(到2000年全世界六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拉丁人后裔)。
-法语国家之一。法语人口在全球共有一亿零五百万。在美洲和非洲的某些地区,法语已经被使用了几百年。
-欧洲国家之一。法国和中欧及东欧的许多国家有着良好的政治、贸易和文化交往。在1990—1991年苏联的政治变化后这些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更重要的是,法国的未来与西欧联盟的其他十五个成员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㈥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当然,这三驾马车即政府的三个部门——国会、行政部门和法院。其中两
(1)背景: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受损、社会动荡;②罗斯福新政缓解了危机对美国所造成的打击,同时也扩大了总统和政府的权力,民主党势力和影响大增;③1937年2月前最高法院的法官主要由年龄偏大、持传统观念的新政反对者担任。(6分,每点2分)实质:是美国行政与司法两大权力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3分) (2)认识:①美国中央权力部门的斗争体现了党派利益的争夺与新旧观念的交锋;②任何中央权力部门的扩张都不能突破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游戏规则,中央部门的权力行使仍在宪政的框架内;③美国的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原则容易降低甚至丧失政治效率,但能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和重大决策的失误。(6分,每点2分。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 ㈦ 司法考试14门,实体法都是什么
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考试共两卷。分为试卷一、试卷二,每版张试卷100道试题,分值为150分,其中权单项选择题50题、每题1分,多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两张试卷总分为300分。 ㈧ 马车受惊,君王差点受惊去世,为何罪犯只是罚金四两 这个君王是汉文帝,汉文帝当时在马车中,一个农夫跑了出来,马受惊吓,车子颠簸差一点就把汉文帝摔出来,汉文帝就把这个农夫交给了张释之,张释之负责西汉的司法,审问以后才知道,农夫原本是看到了皇上的车队,他一直在桥下躲着,以为皇上的车队都过去了才跑出来的,结果没想到还是冲撞到了皇上,因此张释之判他一个“清道令”罚金四两。 皇上不遵守法律的话他从来不听,依法办事,无论做人还是做官都堂堂正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秉公执法,大家把张释之称之为“当今天下名臣”。 ㈨ 四轮马车时代的宪法如何适应现代社会【转来的】 读《看不见的宪法》冯健鹏* 任何我们所看见的东西,都是我们看不见的东西的投影。 马丁·路德·金 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这已是毫无争议的宪法学常识;签署于1787年的这部宪法文本,至今仍然被保存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国家档案馆,每天接受着无数参观者的目光。这部宪法的文本,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只增加了二十七条修正案(其中第十八修正案,即禁酒令,还被第二十一修正案废除了),这一方面固然体现出美国宪政体制的稳固与成熟,但另一方面也难免有四轮马车时代的宪法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问题应对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运作良好的宪法解释机制,这也是宪法理论的重要议题。劳伦斯·却伯(LaurenceTribe)教授于2008年出版的《看不见的宪法(TheInvisibleConstitution)》就是近年来在这一领域的力作。 却伯教授于1941年出生在中国上海,父母是逃避纳粹迫害的欧洲犹太人。1947年,六岁的却伯随家迁往美国,并于1966年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取得J.D.学位,从此走上法学之路。时至今日,作为哈佛大学CarlM.LoebUniversityProfessor的却伯被认为是美国宪法学界的翘楚:在学术上,他的代表作《美国宪法(AmericanConstitutionalLaw)》(初版于1978年,并在1979年和2000年出了增修版)是美国宪法学界极富影响的体系书,被认为可以与约瑟夫·斯托里在十九世纪中期写的《美国宪法评注》相媲美,并且在1978以来的法学体系书引证率排名中位列第一;在实务上,他曾经参与了35件联邦最高法院审理的案件和26件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审理的案件,并一度是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热门人选。《看不见的宪法》是却伯教授最新的一部著作,也是他在2000年出版《美国宪法》增修版之后出版的唯一一部著作。 一、雄心与起点:超越反多数难题 反多数难题是美国宪法学中针对法院的司法审查权而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即非民主产生的法院为何能否定民主产生的议会的行为由于美国宪法中并没有明文授予法院对议会立法进行司法审查的权力,因此还不能直接套用宪政民主的模式;而如何看待这一权力,也就成了美国宪法学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看不见的宪法》强调本书较少关注法院如何认识和适用宪法原则,而较多地关注我们每一个人如何处理这些原则,即这不是一本专门讨论反多数难题的书;然而,正如下文所展示的,本书并非抛开这个问题,而是试图超越这个问题,这也是作者的雄心所在。因此,对反多数难题的解决思路稍作介绍,有助于理解本书的学术背景(包括作者本人的学术理念)。 反多数难题这个术语最早的明确表述是在美国学者贝克尔(AlexanderBickel)于1962年出版的代表作《最不危险的部门》中。不过,对于这一问题的争议早在司法审查制度诞生之初就存在了: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Marburyv.Madison)之后不久,时任总统、并与被告麦迪逊同为民主共和党的托马斯•杰斐逊就激烈批评这种做法:(宪法问题的)最终裁决者是人民,即被称为议会的人民代表的集会,或者三分之二的州所代表的人民;将法官作为对宪法问题的最终裁决者是极其危险的,这将把我们置于寡头政治的专制之下。杰弗逊的观点在学界至今仍有支持者,例如主张将宪法从法院拿开的批判法学家图施奈特(MarkTushnet),但并不占主流;与此观点形成某种对立关系的是司法谦抑论,即司法对于立法要保持最大限度的尊重,这已成为司法审查制度中的某种基调,但经过沃伦(EarlWarren)法院和伦奎斯特(WilliamRehnquist)法院分别在自由派和保守派两个方向上的司法能动之后,司法谦抑在许多具体问题上也存在争议。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学说大多承认司法审查权,但对这个宪法未列举的权力的基础有所分歧,其中有两条较为显著的脉络:一是高级法论,一是民主补充论。却伯教授的基本观点也体现在这两条脉络的争论过程中。 高级法论是出现得较早的一种思路。这种思路认为:议会并非民主的绝对化身,并且议会也可能犯错误,这就意味着对于议会行为的评价标准和评价者均需来自于议会外部这种评价标准就是成文宪法,而评价者就是在普通法体系中作为法律最终解释者的法院。这种主张在伯里诉麦迪逊案的判决书,以及更早的《联邦党人文集》中就已提出。但高级法论的实践也遭到了不少质疑:一方面,作为高级法的最终宣示者,联邦最高法院也会就同一法律问题做出不同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判决,那么哪一个才是真正的高级法呢?另一方面,有时候司法审查会确立一些宪法的文本中根本不存在的权利,例如罗伊诉韦德(Roev.Wade)案确立的隐私权。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随着联邦法院转向司法自制,司法审查权需要一个更加温和的理论基础,民主补充论便应运而生了。 民主补充论最有影响的论述当属伊利(JohnH.Ely)教授的《民主与不信任》,该书主张代议增强(representation-reinforcing)理论,认为司法审查的正当性在于排除那些令多数人难以控制立法机关、或者令难以被代表的少数群体无法全面参与政治进程的程序性障碍前者如对言论自由、选举权的侵犯,是对多数人的侵犯;后者如对有色人种、妇女的歧视,近似于多数暴政这两方面的功能正是在于对民主政治的补充(增强)。 对于以《民主与不信任》为代表的民主补充论,却伯有过严厉的批评。他指出:宪法中最为关键的许诺都毫无疑问地具有实体性特征:这些许诺界定了我们这个以政治的方式行事的社会所必须尊重的价值;接着,他进一步指出宪法中关于程序的规范同样具有实质性基础:甚至宪法中对于程序的规范,离开了发达的保护个人防止国家侵害的基本权利理论也不能被恰当地理解。他将宪法当中的程序规范分为两类:一类是司法程序;另一类是代表程序,包括议会选举、总统选举等。但这两种程序的划分也是建立在实体性基础上的;而在确定了程序的类型之后,还要根据实质的价值对这些程序进行具体化。于是,虽然纯粹的程序正义仍然存在,但仅有的可选择的理论,就是个人尊严的权利,或者类似的实质道德,这些是程序正义的概念得以建立的基础;更进一步说,宪法应该主要地以完善的程序为目标本身也是一个实体性的价值。对于伊利作为程序正义两大基本原则之一的保护离散的、孤立的少数群体,令其充分参与政治过程,却伯认为这种理念虽然美好,但实际操作中却面临重重问题:应该如何将‘偏见’与正当差异相区分?哪些群体算是‘离散的、孤立的少数’?在正在进行的政治许诺和支配过程中,谁取代了那些被认为是本应受益的失败者?这些问题的解决,无不需要特定的实质性价值。针对伊利提出的另一个基本原则,即保障政治变革渠道的通畅,却伯指出单纯从程序的角度解决这一问题所面临的三个困难:这一原则的目的本身具有不确定性;缺乏合理的界限;无法对个人行为和政府行为的区别提供足够的理由。 显而易见,却伯更多地支持高级法论的主张;于是,他就不得不同样面对高级法论的两个关键问题:如何解释那些被司法审查所认可的宪法文本中根本不存在的权利?是否存在更具确定性的宪法解释方法?应当说,在前述却伯的批评中,对这两个问题并没有直接涉及,这也成为当时两大顶尖学者交锋中的遗憾。在将近三十年后,《看不见的宪法》终于正面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在美国宪法的体系中,以文本形式存在的是看得见的宪法,另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宪法;被司法审查所认可的宪法文本中根本不存在的权利便是来自于看不见的宪法;而看不见的宪法的内容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有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宪法解释方法可以探究其具体内容。 而《看不见的宪法》超越反多数难题的地方也在这里体现出来:如果司法审查的实践完全违反了宪法原则(无论看得见还是看不见)的核心,那么作者便会毫不犹豫地站在反对司法审查的立场上。换言之,本书所关注的并非司法审查权及其理论基础,而是:(1)通过有形的例子和理论上的讨论,展示看不见的宪法的本体及其范围,以及(2)通过论述并解释各种推理模式的内容,展示这些模式这两者是《看不见的宪法》的两大目标,以下分别介绍。 二、界定看不见的宪法 本书开宗明义地提出,必定存在某种看不见的宪法,与看得见的宪法并存。这体现为两种情况:第一,有许多宪法问题无法在宪法文本中找到答案(即使仔细阅读也无济于事),例如妇女是否有堕胎的权利、是否应当允许安乐死、是否能以反恐为理由对私人通信进行监视等。第二,许多宪法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原则也并未以任何形式体现在宪法文本中,例如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法治政府而非人治政府、政府对公民私人生活的控制受到限制、任何州都不可以脱离联邦等并且,这些问题最终都指向宪法学的元问题:宪法自身的合法性(legitimacy)和最高性(supreme)何在?与其说宪法文本提供的是一个未完成甚或是不准确的描摹,倒不如说宪法看得见的文本并没有告诉我们:宪法究竟是什么;于是,看不见的宪法的地位就较为特殊了,是看不见的宪法告诉我们哪些文本被接受为看得见的美国宪法,以及这些文本究竟有多少强制力。这种区分,不免令人想起了哈特(H.L.A.Hart)对第一性规则和第二性规则的划分;而看不见的宪法将文本引入了这一区分,从而将重心更多地转向与文本有关的解释方法(具体的解释方法,将在下文评介)。 第一,看不见的宪法并不仅仅是法官眼里的宪法,而是无论是谁来理解或适用都是一样的的宪法的实质。反多数难题的聚讼纷纭,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关注法官眼里的宪法,以及以法官眼里的宪法作为宪法的最终解释是否合理。正如杰克逊(RobertH.Jackson)大法官所感慨的:我们并不是因为不会犯错而成为(宪法的)最终(解释者);我们是因为作为(宪法的)最终(解释者)所以才不会犯错这样,关注的焦点其实就在于解释者而非解释方法:只要解释者合适,那么解释方法就并不重要。这种思路其实默认了对同一文本的解释结果的多样性,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地寻求解释者的妥当性。但本书的基本理念则恰恰相反:只要解释方法正确,那么解释者就并不重要。这其实反映了相反的默示前提,即同一文本的解释结果(至少在一个历史时期内)还是有唯一性的,只要掌握的正确的解释方法,就可以得出正确的解释结果。应当说,在相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提出这样的主张是需要勇气并且需要承担更重的论证义务的;而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超越反多数难题。不过,本书是否真的克服了相对主义,抑或采取了另一种形式的相对主义,这是需要认真对待的,本文的最后部分将试图考察这一问题。 第二,看不见的宪法并不仅仅是制宪者头脑中的宪法理念,而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的。宪法的解释结果具有唯一性,这并不意味着宪法的内容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宪法内容是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迁:长期以来以宪法的名义所构建的法律体系,只要清楚地证明其内容实际上依赖于‘宪法的含义就是它最初被采用时的含义’的错误观点,那么就应当被推翻在这一点上,制宪者原意这个概念是有利有弊的:一方面,原意解释作为法律解释的重要方法,当然也适用于宪法解释,而美国宪法在制定过程中留下了大量文档,也为原意解释提供了素材。但另一方面,制宪者原意仍然是不够的,这不仅是因为作为法律解释方法的原意解释在理论上一直遭到公共选择理论的有力质疑,更是因为根据人民主权的基本理念,制宪者准确地说还不是那些参与宪法文本制定过程的代表,而是人民,探究这种原意的难度,就远大于一般意义上的立法原意了。 第三,看不见的宪法并不是诸如宪法时刻那样重要转折关头的宪法变化,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宪法内容。承认宪法内容是会变迁的,就需要对变迁模式加以明确。某些宪法史学者认为,是宪法史中的某些关键性转折决定了宪法的演变,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提出宪法时刻的布鲁斯·阿克曼(BruceAckerman)。但是本书认为,宪法时刻这样的模式,仍然认为宪法变迁的合法性(legitimacy)来源于宪法之外;但看不见的宪法所反映的宪法变迁,其合法性来自于宪法之内,并且本书乃是关注日常时刻的宪法依赖于文本之外的涵义的方式,这与前述宪法史学者的观点是根本不同的。 第四,看不见的宪法并不是宪法外部的种种影响因素,而是宪法内部的客观组成部分。本书这样描述长久以来学界所认为的宪法文本之外的影响因素:看得见的宪法必须漂浮在一个巨大的、深邃的并且关键是看不见的海洋上,这个海洋由观念、主张、唤醒的记忆以及宪法作为一个整体令我们所见的可以想象的经历所组成;这个海洋不仅包括一系列制宪者所怀有的‘高级法’或‘自然法’观念,还包括从对于宪法及其预设的思考和将宪法变为现实的斗争史中得出的经验教训。但是,这些因素都是围绕着宪法的,而非宪法本身。本书明确指出,看不见的宪法绝非自然法,而是宪法‘之内的’看不见的东西;是宪法中用以承重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变的体系架构框架、模式、支柱、拱门、拱心石,以及其他决定其整体形态与结构的建筑单位。这里的不变是指宪法内部的稳定结构,而前文所述的变迁则是指宪法解释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结果,两者并不矛盾;相反,不妨分别把这两者理解为看不见的宪法的骨骼与皮相。 总之,宪法文本作为看得见的宪法,只是宪法整体的一小部分,并且其适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看不见的宪法。不妨将宪法整体比作一个巨大的冰山,看得见的宪法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想要在航行中避免与冰山相撞,更多地是要关注水下看不见的那一大部分;想要透彻地了解宪法整体的内容,也就要更多地关注看得见的宪法于是,下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才能看见看不见的宪法呢? 三、看见看不见的宪法的方法 (一)历史解释与体系解释 想要看见宪法文本之外的看不见的宪法,当然涉及到宪法解释的方法。传统上,探究文本之外含义的方法有两大进路:历史解释和体系解释。这两大进路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所涉及的具体解释方法也多种多样;同时,这两大进路与本书所主张的解释方法都有关系,因此本书首先对这两者进行阐释,以此奠定本书的方法基调。 历史解释的进路包含了前文所述的原意解释,但后者显然并非本书所取。在宪法解释中,历史解释一般的主张是虽然宪法文本没有这样说,但是宪法的所有文本和结构都必须在被理解的时候带着一只关注其历史的眼睛,以便在解读和适用规则的时候理解其用意。但是,本书认为,关注历史并不意味着完全受制于相关条文制定和通过时的历史文献,因为宪法的历史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会对社会的变化做出或多或少的反应;所以,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对于历史的相应探究并不是调查最初的起草者和批准者所设想或期望他们写入宪法中的概念所要求的是什么,而是他们打算用其使用的语言将什么概念写入宪法,以及这种概念经过恰当地理解,所要求的内容。具体而言,在解读宪法时,总是存在复杂的来回往复。有时候,条文规定的发展变化(即宪法自身的历史)会引起分析;有时候,我们知道,外部事件会引发宪法文本对宪法解读者的注意力进行增补或改动。所有这些都是宪法本身作为一个文本所告诉我们的。这是看不见的。但是,一旦被意识到,就无可避免地成为明显的事情。为了说明这种立场与传统历史法学的区别,书中作了个比喻:夜空的银河,这些星光可能是百万年前发出的,发出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投射到地球的大气层上,形成了夜空的景观如果将星光理解为影响宪法的各种历史因素的话,那么传统历史法学探究的是这些星光在百万年前、各自发出时的样态;而看不见的宪法要探究的则是这些星光投射到地球的大气层后在地球上所看到的夜空景象。 体系解释的进路主要针对的是某些条款的含义不再是其文本表面上所说的那样的情形,而这种情形在美国宪法中尤为突出,这是因为美国宪法的修改模式是宪法修正案,即增加文本的内容而非改动原有的文本(唯一的例外是第二十一修正案废除第十八修正案),这就使得宪法文本中的许多措辞,例如五分之三条款,实际上失去了意义;而在解读这些条款时,仅靠成文宪法的文本无法提供答案,就必须从法律和无可避免的‘宪政’特征中得出结论。书中具体分析了第十四、十九和二十六修正案:第十四修正案规定享有选举权的是美国公民中年满二十一岁的男性公民,而第十九修正案取消了选举权的性别限制,第二十六修正案将拥有选举权的年龄由二十一岁降到十八岁。作者认为,这种用新增内容修改原有内容(但原有内容仍然保留)的做法,真实体现了在宪法文本中找不到的宪法结构的创设(或者,用另一种说法,就是承认)。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