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法的适用对象
① 万民法与市民法的区别
1、对象不同:
公民法的对象是罗马公民 ,万民法的对象是罗马公民与非罗马公民,非罗马公民之间,
2、内容不同:
公民法的内容是公法较多,万民法的内容是所有权与债法。
3、来源不同:
公民法的来源是民众大会、元老院决议,习惯法规范,万民法的来源是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固有的“私法”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以及地中海商人通用的商业习惯与法规等。
4、程序不同:
公民法的程序形式主义,万民法的程序更为灵活。
(1)市民法的适用对象扩展阅读
万民法的由来:
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异邦人不能享受此法的保护,被称为公民法或者市民法,内容主要是有关罗马共和国的行政管理、国家机关及一部分诉讼程序的问题。
公民法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法律的主体范围狭小,内容保守、形式主义色彩浓厚、保留大量氏族残余等。
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罗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公民法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在罗马逐渐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有名的万民法。
② 公民法适应于
答案A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
③ 治安管理处罚的适用对象、适用范围
1、治安管理处罚的适用对象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条规定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2、治安管理处罚的适用范围如下: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条规定:在空间效力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发生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外,全部适用本法;在对人的效力上,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外,治安管理处罚法适用于所有在我国领域内违反治安管理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这里的公民既包括中国民,也包括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
(3)市民法的适用对象扩展阅读
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制定本法。
经2005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通过,2005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8号公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根据2012年10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2012年10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7号公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决定》修正。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④ 市民法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关于市民法和万民法有什么区别
一、市民法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格身份和财产权的归属。
1、公民法也称市民法,是古代罗马国家固有的法律,包括民众大会和元老院通过的带有规范性的决议、法律以及习惯法规范,其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继公民法(市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
二、市民法和万民法二者有以下几方面区别:
(1)对象不同:
①公民法的对象是罗马公民 ;②万民法的对象是罗马公民与非罗马公民,非罗马公民之间;
(2)内容不同:
①公民法的内容是公法较多;②万民法的内容是所有权与债法;
(3)来源不同:
①公民法的来源是民众大会、元老院决议,习惯法规范;②万民法的来源是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固有的“私法”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以及地中海商人通用的商业习惯与法规等;
(4)程序不同:
①公民法的程序形式主义;②万民法的程序更为灵活。
三、市民法和万民法的相互关系
罗马共和国前期,形成了一个仅适用于罗马市民的法律体系即市民法。其内容主要是国家行政管理、诉讼程序、财产、婚姻家庭和继承等方面的规范。其渊源包括罗马议会制定的法律、元老院的决议、裁判官的告示以及罗马法学家对法律的解释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增多,共和国后期形成了适用于罗马市民与外来人以及外来人与外来人之间关系的万民法。万民法是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动中逐步创制的法律,它吸收了市民法和外来法的合理因素,但又有所发展和突破。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关于所有权和债权方面的规范,很少涉及婚姻、家庭和继承等内容。万民法的产生,使罗马私法出现两个不同体系。但是市民法和万民法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的。后来,查士丁尼将两者统一起来。
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关于公民的规定的适用范围是
(一)时间上的适用范围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就是指民法在时间上的效力范围,即是指民法生效时间和失效时间,以及民事法律规范对其生效前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有无溯及力。
民法生效的时间,即民事法律规范生效的时间,一般根据民事法律规范的性质和实际需要而定。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自民事法律规范公布之日起开始生效有些民事法律规范的施行不需要准备工作,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如1990年5月19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54条规定,该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民事法律规范公布后经过一段时间后生效有些民事法律涉及面广,情况比较复杂,需要经过一定准备时间才便于实施的,法律明文规定颁布后经过一定时间才生效。例如《民法通则》于1986年4月12日公布,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失效的时间,即民事法律规范失效的时间,也就是民事法律规范效力终止或者被废止的时间。民事法律规范失效的时间主要有以下类型:
1.新法直接规定废止旧法例如,《合同法》第428条规定:“本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同时废止。”
2.旧法规定与新法相抵触的部分失效例如,1984年1月23日国务院发布的《工矿产品购销合同条例》第44条规定:“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过去的有关规定与本条例有抵触者,应按本条例执行。”
3.由国家机关颁布专门的决议规定,宣布某些法律失效例如,1987年11月24日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法制工作委员会对1978年底以前颁布的法律进行清理的情况和意见的报告的决定》,批准了法制工作委员会的报告及报告的两个附件。附件一为《l 978年底以前颁布的已失效的法律目录(111件)》,由于调整对象变化而不再适用或者已经停止执行的29件,其中有民事法规,例如1956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等。
另外,如果新法与旧法规定相冲突时,应适用“新法优于旧法”、“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以新法、后法为准,在学理上称为默示废止。
民法的溯及力问题。我国的民事法律规范,贯彻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一般没有溯及力,但也有例外。通常我国民法的追溯力,体现为“有利追溯”原则。所谓有利追溯原则,是指如果民法具有追溯力,有利于保护民事权益,就使该法律具有追溯力。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3条规定,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效力时,对合同法实施以前成立的合同,适用当时的法律合同无效而适用合同法有效的,则适用合同法。
(二)空间上的适用范围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就是指民法在空间上的效力范围,即是指民法在哪些地方发生效力。《民法通则》第8条第1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里所说的“领域”是指我国领土、领空、领海,还包括根据国际法视为我国领域的我国驻外使领馆,以及在我国领域外航行的我国船舶和飞行于我国领空以外的我国飞行器等。
由于民事法律规范制定的机关不同,其适用的领域也不同,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形:
1.适用于我国全部领域的民事法律、法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民事法律,国务院制定的民事法规,适用于我国全部领域,但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仅适用于某一地区的除外。
2.适用于局部地区的地方性民事法规地方性民事法规适用于制定者所管辖的区域之内。
3.适用于特别行政区的法律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法规中的民事规范,只适用于各该特别行政区。
(三)对人的适用范围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就是指民法的效力适用于哪些人。民法对人的效力,包括对中国人、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效力。我国民法对人的效力,采用许多国家所采用的原则,即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民法通则》第8条第2款规定:“本法关于公民的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据此,在我国领域内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依据我国法律设立的中国法人和其他组织相互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均适用我国民法。外国人、无国籍人在我国领域内的民事法律关系,一般适用我国法律,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⑥ 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公民适用什么法
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凡是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如果法律没有特别规定,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我国刑法第7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可以不予追究。”所以,我国公民即使在我国领域外犯罪,原则上也适用我国刑法,但考虑到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的实际情况,对法律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可以不予追究(一般来说,法律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都是较轻的犯罪)。
⑦ 关于公民的规定的适用范围是
(A)的范围的范围民法在时间上的应用的时候,指的民事法律效力的有效时间和失败的民事法律,民事法律规范以及发生的时间,这意味着之前生效的民事法律关系,不具有追溯效力。
民事法律效果的民事法律规范的有效时间,一般的民事法律规范的性质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些民法的民事法律规范的目的是不是必需的准备工作规范出版之日起生效,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1990年5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城市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规定”第54条的规定应自发布之日起有效。
2的民事法律规范的消息公布后生效一段时间后,一些民法的范围很广,情况比较复杂,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来准备,以方便执行的法律明文规定,后方可生效一段时间后制定,如“民法通则”,1986年4月12日发布,自1987年1月1日。
民法故障时间,故障时间的民事法律规范,民事法律规范的有效性终止或取消。主要是以下类型的民事法律规范失效时间:
1,新的法律,例如,“合同法”第428条的规定: “此法应来生效截至1999年10月1日提供的废除旧法的中国经济合同法”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中国技术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同时废止。 “
旧法的规定和新的穿不一致的部分失败,例如,1984年1月23日国务院发布的”矿用产品购买和销售合同条例“第44条规定:”本条例的日期为准颁布实施。过去,他们是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应当实施本条例。“
3。由国家机关制定的决议的特别规定宣布的失败某些法律,例如,该年11月24,一九八七年的国家人民国会常设委员会,以清洁起来在1978年年底前,制定的法律法制批准委员会的情况和意见的报告“的决定,批准立法事务委员会的报告和报告的两个附件。附件我升978前失效的法律制定的目录(111),29不再适用或已被暂停的调整的对象的变化,包括民事法规,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三月结束1956年通过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此外,如果新的法律和旧法的规定相冲突,应适用“新法比旧方法更好,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受到新法,后法被称为暗示的学术取消。
追溯效力的民事法律。中国的民事法律规范,执行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一般不具有追溯效力,但也有例外。一般的追溯影响中国的民事法律,体现在“有利溯及既往。的所谓的有利溯及既往原则的原则,如果在民事法律具有追溯效力,是有利于保护公民权利,法律具有追溯效力。示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征服的人Republic> <Contract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3条的规定,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效力,合同法合同适用的法律在形成之前的时间是无效的合同适用合同法,合同法的适用。
(B)空间的范围民法在空间的应用范围,是指效力的民事法律空间,这意味着民事法律采取的影响在什么地方。“民事诉讼法”第二十8,第1款:“在民事活动中的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中国人民共和国法律的应用境内,除作为法律另有规定的是这里所说的“场域”指的是我们的领土,领空,领海,包括根据国际法领域的中国驻外使领馆,以及我国领土以外的航行,我们的船。我们的飞机在我们的领空飞行外。
成立的民事法律规范由不同的主管部门,其应用领域也有所不同,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民事法律和法规适用于所有地区的国家,全国人民代表国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民事法律委员会制定的,国务院颁布的民事法律和法规,适用于所有的国家,但明确地定义在法律,规定不同的是仅适用于一定的区域。
2。当地民间的法律和法规适用于当地的民事法律和法规适用于该地区的制造商的管辖之下。
3。民间规范,法律适用于特别行政区的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SAR)的规定只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
(三)适用范围民法??上的人的范围,也就是说,民法适用于人的效果。民法的成效,包括中国人,外国人,无国籍人的有效性。的原则在许多国家民法典的有效性,即是属地为主,与个人主义的情况下,保护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第8条第2款,民法的一般原则:“本法关于公民的规定适用于境内的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无国籍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中国国籍的自然人在我们的领域,根据我国法律,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适用我国民法。外国人,无国籍人的民事法律关系在我们的领域,我们的法律的普遍应用,但在其他法律规定的,除
⑧ 在古罗马,市民法是适用全体自由人的法律么
马克思主来义称为法律的法源律的是宪法,宪法(constitution)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⑨ 市民法和万民法是哪个法的分类
罗马法
罗马法学家依据不同标准,从不同角度将法律划分为以下几类:
(1)根据版法律所调整的不同对象权可划分为公法与私法。公法包括宗教祭祀活动和国家机关组织与活动的规范;私法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
(2)依照法律的表现形式可划分为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成文法是指所有以书面形式发布并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包括议会通过的法律、元老院的决议、皇帝的敕令、裁判官的告示等;不成文法是指统治阶级所认可的习惯法。
(3)根据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可划分为自然法、市民法和万民法。市民法是指仅适用于罗马市民的法律;万民法是调整外来人之间以及外来人与罗马市民之间关系的法律。
(4)根据立法方式不同可划分为市民法与长官法。长官法专指由罗马高级官吏发布的告示、命令等所构成的法律,内容多为私法。其主要是靠裁判官的司法实践活动形成的。
(5)按照权利主体、客体和私权保护为内容可划分为人法、物法、诉讼法。人法是规定人格与身份的法律;物法是涉及财产关系的法律;诉讼法是规定私权保护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