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意图

刑法意图

发布时间: 2022-01-14 16:29:54

❶ 我国刑法的目的是

C.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刑法
第一条 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❷ 什么是刑法的目的刑思想

1、针对刑罚正当化根据的不同看法和回答,可以分为报应刑论和目的刑论。目的刑论又称相对主义,是刑事实证学派的主张。目的刑论认为,刑罚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只有在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及预防犯罪的意义上才具有价值,因此,在预防犯罪所必要而且有效的限度内,刑罚才是正当的。目的刑论认为刑罚的正当化根据在于预防犯罪,因而“为了没有犯罪而科处刑罚”是对其刑罚理念的经典表述。
2、《中国监狱学刊》1998年第5期中,张金桑的论文《论刑事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讲到:“正确认识刑事执行的独立地位及重要作用是进行立法的必要前提,现代意义上的目的刑、教育刑思想使刑事执行开始突破了理论和实践的传统界限,逐步摆脱其依附性和从属性,它自身特有的性质、职能及任务的实现,在客观上要求有一部统一的刑事执行法律,是刑事法发展的大势所趋。”

❸ 刑法任务与刑法目的的关系是什么

首先:刑法目的是为了保护法益,不是为了惩罚犯罪。刑法目的与刑法任务不同,刑法任务在相当程度上是立法者、司法者工具化地设计、使用刑法的世俗性、政治性“目的”。

刑法目的应当采取保护主义的立场原则,这与人权保障机能一致,但是人权保障并不属于刑法目的。

其次惩罚犯罪是刑法的目的,并与保护人民有机统一。“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民是制定刑法的目的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

只有惩罚犯罪,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只有保护人民,才能有效地惩罚犯罪。”而“保护人民”,就是保护全体人民的利益,就是《刑法》第2条规定的刑法任务。

(3)刑法意图扩展阅读:

我国刑法第2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法规定的任务,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法制建设的要求决定的。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惩罚犯罪。对触犯刑法所规定的任何犯罪行为,都要依照刑法的规定予以追究,对犯罪分子判处一定的刑罚,使其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通过惩罚犯罪分子,一方面可将犯罪分子改造过来另一方面对社会也起到警示、教育作用,达到维护社会正义、减少犯罪、预防犯罪的目的。

(二)保卫国家安全、巩固国家政权。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长期以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分化”、“西化”、渗透等破坏活动一直没有间断过。

(三)保护国家、集体、公民的财产。国家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是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保证。公民个人的财产,是公民生活、从事生产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四)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包括公民的生命、健康、人身自由等方面的权利,公民依照法律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生活等各项民主权利,以及劳动、学习、创作等相关权利。

(五)维护社会秩序。社会秩序的范围是很广的,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工作、学习、科研等各方面的正常秩序。刑法规定的各种犯罪,尽管犯罪所针对的对象、行为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

❹ 关于刑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刑法的目的是要消除犯罪者心中的恶,恢复善和正义。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应处以不同的刑罚。不同身份的罪犯也应处以不同的刑罚。如果出于正当防卫而杀死了人,应免于刑罚。

❺ 犯罪意图分类的标准

犯罪意图一般分为蓄意(转移的蓄意、特定蓄意、一般蓄意), 明知,轻率,过失四种。也有分为故意(恶意)和过失两种。

(一)蓄意

即有目的的,是指有目的的实施某一犯罪结果的主观心态。蓄意再具体分为以下三种:

1、转移的蓄意

中国译为转移的故意,刑法从侵权法中借用了一个理论即转移的故意。转移的故意,仅限于实际产生的犯罪危害和蓄意的犯罪危害是相同的类型的情况。为正确理解转移的蓄意的具体含义,

2、特定蓄意

有具体目的的蓄意,如攻击罪对不特定人的攻击,若期间有性侵犯则加重处罚; 但在欧击罪中法官认为无必要区分攻击对象是否为特定人与不特定人。 立法者在描述一个特定故意的犯罪时经常使用:“蓄意的”这一术语。

3、一般蓄意

无具体目的的蓄——当有“蓄意的”术语时差不多总是表明那是一个特定故意的犯罪,而在缺少“蓄意的”这一术语时并不必然意味着它就是个一般故意的犯罪。再者,同样的行为经常被描述(并指控)在既是一般故意又是特定故意的犯罪中。

(二) 明知

大概相当于中国刑法里的间接故意或抽象的故意 指行为人明知一定会发生(必然性)或很可能发生(高度盖然性)犯罪结果而仍实施其行为,但又不积极追求结果发生。因此在许多现代法典中“间接故意”被称为“明知”。明知,近似于蓄意,但又不完全是蓄意,被告人无需追求结果的发生,只需知道结果很可能发生。

(三) 轻率

或称为鲁莽放任, 指的是行为人认识到其行为存在一个发生危险结果的真实的无正当理由的危险,但他漠视这一危险,仍然实施其行为。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也许只有千分之一,但却真实。这里的危险是一种低度的盖然性,不等于中国刑法里的间接故意,也不等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因为过于中国刑法里的自信的过失指的是结果发生后行为人后悔,且行为人存在避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轻率该种的犯罪心态准确的定位应该是介于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之间的心理状态。

我国刑法对于犯罪心理的划分最大的问题是各种心理状态之间缺乏过渡性,因此很难区分。我国是按照结果发生的概率以及行为人主观上对于结果发生的态度来对犯罪心态进行分类。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大陆刑法理论至今仍无法解决的问题,而英美刑法却巧妙的解决了。

(四)过失

或称为疏忽,指的是行为人没有认识到其实施行为存在一个发生危险结果的真实的无正当理由的危险,但他应该认识到这一危险。他缺少这种常识性的认识已经严重违背了一个正常的理性人谨慎的行为标准。

❻ 刑法的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目的是用刑事处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通过刑事处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为了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刑事处罚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应当受到的刑法制裁,简称刑罚。
刑事处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两大部分。主刑主要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十二条 【主刑和附加刑】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第三十三条 【主刑种类】主刑的种类如下: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无期徒刑;
(五)死刑。第三十四条 【附加刑种类】附加刑的种类如下:
(一)罚金;
(二)剥夺政治权利;
(三)没收财产。
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第三十五条 【驱逐出境】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第三十七条 【非刑罚性处置措施】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第三十七条之一 【禁业规定】因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或者实施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犯罪被判处刑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从事相关职业,期限为三年至五年。
被禁止从事相关职业的人违反人民法院依照前款规定作出的决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依照本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其从事相关职业另有禁止或者限制性规定的,从其规定。

❼ 刑法的作用与意义

刑法作为重要来的部门法自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定犯罪和刑罚。刑法是我国唯一规定了犯罪和对犯罪的惩罚措施的部门法。在我国其他一些法律也规定了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但这些法律规定的只是一般的违法行为和法律后果。
(二)调整、保护相当广泛的社会关系。法律规范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文件,但一般的部门法通常只调整某一类社会关系;而刑法所保护和调整的社会关系非常广泛,涉及到各个领域。
(三)规定了最严厉的强制方法。法律的实施都要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障,一般法律规范也规定了强制措施,但就其严厉程度和处罚力度,刑法无疑是最强的。它包括可以剥夺人身自由的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的管制、监视居住等,甚至还包罗剥夺生命权的死刑。
(四)刑法具有补充性。刑法只有在其他法律都不足以禁止社会危害行为时才适用,从而为处罚、禁止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 (五)刑法可以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保障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❽ 刑法解释是什么

刑法的解释是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述。

刑法的解释就是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述。只有正确了解刑法规范的真实含义,才能正确的加以适用。刑法规范之所以需要解释。

主要是因为刑法条文具有的一定程度上的抽象性和稳定性,有的抽象用语具有多义性,难免使人们产生不同的理解,加之现实生活又是千姿百态和复杂多变的,为了统一理解,为了使抽象的法条适用于具体案件,使司法活动能够跟上客观情况的变化,就需要对刑法规范进行解释。

文理解释:

文理解释,又称为文义解释或者平义解释,是指对法律条文的字义,包括单词、概念、术语以及标点符号,从文理上所作的解释。

对于法律解释来说,文理解释是一种首选的解释方法。在一般情况下,通过文理解释可以获得对于刑法条文的正确理解的,就不应当再采用其他解释方法。

文理解释依赖的是法律赖以表达的语言的日常意义。由于语言的文义具有多重性,因而有时需要在数个文义中根据立法精神加以选择。

为了避免日常语言这种歧义性而引起对法律的误解,在法律实践中创设了专业语言,即所谓法言法语,这种专业语言是法律所特有的,例如刑法中的累犯、假释等概念,对这种法律专业术语的解释被认为是一种特殊文义解释方法。

当然,在法律文本中,法言法语只是少数,大多数采用的是自然语言。由于自然语言的含糊性,因而文理解释方法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正确的法律解释还须借助于论理解释方法。

热点内容
北京大学法本法律硕士 发布:2025-07-27 21:23:33 浏览:854
2015春晚道德模范 发布:2025-07-27 21:13:50 浏览:3
公司法律的职责 发布:2025-07-27 21:11:20 浏览:777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制度 发布:2025-07-27 20:52:29 浏览:486
法院警察抓 发布:2025-07-27 20:36:22 浏览:878
扶沟律师电话 发布:2025-07-27 20:33:44 浏览:944
立法防范 发布:2025-07-27 20:32:01 浏览:97
12年1月行政法学自考历年真题及答案 发布:2025-07-27 20:25:27 浏览:878
国家最早的劳动法 发布:2025-07-27 20:19:30 浏览:193
民事辩护状格式婚姻法 发布:2025-07-27 20:17:57 浏览:374